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哪些古典音乐给你一种灵魂被一击而中的感觉?

有,而且不少。鄙人是业余的听乐者,但都是西方古典音乐。选其中三款。

一、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特别是第5、7、8、10、11和15几部。与朋友们谈艺术时,我说过非常拜服俄罗斯文化中那种阴险冷酷而又虔诚纯粹的生命调子。深不见底的阴骘,不驯与不屑,很能照见人性的真相。痛苦与不幸在这种文化中是常态,不可缺少的人性灵药。从许多正面的数量庞大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他们在不能免除的压抑、迷惑、不安与恐惧中,生命信仰充满了不能退减的坚贞和憧憬。这不是思考的结果,不是修练的理性力量,而是近乎数不清的世代复写浸淫而浑然天成的民族气格与存在样式,用中国儒家的话说就是“心性”,俄罗斯民族的心性。这得益于东正教信仰与俄罗期历史、人生定位和底色塑造的综合。

以《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为例,乐曲的第一乐章是肖氏音乐中最著名的一个片段,一个死神般机械僵硬的主题主导全曲,从远而近,从弱至强,直至不能遏制。肖氏这部作品意图再现的不仅仅是战争对当年苏联国家与人民的摧残,这个民族如何面对侵略者空前的流血牺牲和内心感受,更为本质的是,肖氏从“圣经”旧约时代的以色列苦难引申开去,再现死亡与新生。苦难中信仰力量的刚强,暴雪横飞,血色满天之下,生命的彩虹份外耀眼。但是要记住,苦难仍在,苦难是不减的,苦难不会因为你的顽强而退减,它只是让你透过苦难与死亡,见到上帝(泛指),从而你力量重回,生命新生。肖斯塔科维奇曾经提示听众,要理解这部作品最好阅读一下《圣经》中的〈诗篇〉。

肖氏有很多杰作,体裁也多。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乐界,其成就和影响力无人能及。他的作品反映了二十世纪这个民族灵魂深处的心灵季风和潮流。表层是结构宏大的叙事歌咏,中间是敏感心灵的脆弱自危,灰色惨白,时晴时雨,冰雪厚盖,气息荒芜,而底层却是对命运的不服,越危险的地方,自我呈现的冲动和灵魂的印记,越是不可遏制的纯真流露,“死性不改”——“我冻得浑身颤栗,我多想从此沉默!而黄金在天空中舞蹈,命令我放声高歌”(曼杰什坦姆诗句)。



二、马勒的交响曲全集。尤其是3、4、5、8、9几部,每一部都极深地感动我。马勒的作品是他个人生命思绪、情感和心灵呼求的外化,现实与想象的交织,真实与幻想间的对话、冲撞,五彩斑斓,火花四射,天高地宽,宇宙浩瀚,无尽的黑暗与无限的光明间,我该心归何处?我的爱,我的不幸,我的追求,作曲家用尽所有语言去探索言说,仿佛闪烁,时隐时现,直到生命油尽灯枯。听马勒,你必须是诗人与哲人的合体,天生有神经质的内心,又后天有很强的自控欲望。我不喜欢布鲁克纳和瓦格纳,我喜欢马勒,区别在于马勒足够的真实——没有扎挣的信仰,没有苦难与迷醉的日子,不值得歌颂。

马勒的作品,结构恢弘,充分体现了晚期古典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交接处的特色,包含着整个历史的宏愿和气魄。其中,我最常听的一首是第九。《D小调第九响曲》在艺术造诣和手法,已经预兆了二十世纪表现主义的来临。整部作品的主题是面对死亡,面对自己即将离世,此时此刻,作曲家内心的动态地图。第一乐章是马勒所有作品中最纯粹最辉煌的创造,再次以自己的生命进程安排音乐元素,只是这一次空前的真诚,空前的纯粹,在天堂与大地之间徘徊久已,反复顾盼。整部作品四个乐章,马勒向着上帝和世人完全敞开自己,无所遮掩。灵魂的驱力下,有英年早逝的不服,有世间情爱的依恋,有对世界丑恶的愤怒,有回顾反思自我历程的左右为难,荡气回肠,且歌且哭。最后,都放开了,接受了命运,信服了,驯服了,甘之如饴,祷告上帝,感恩上帝。作品最后一个乐章后半部分,红霞满天,夕阳灿烂,慢慢地,星光隐退,结束了,再见了。




三、贝多芬晚年的弦乐四重奏。英国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斯·艾略特在他晚年的代表作《四首四重奏》的第二首结尾处有一句“老人应该是探索者”。这句诗,我相信他写的时候,既是指他自己,也是指贝多芬。因为他的四首四重奏是仿照贝多芬晚年的弦乐四重奏结构所写成。事实上,艾略特和贝多芬的四重奏都有些共通点:严肃的主题,思辩的色彩,多重历史元素的整合运用,强大的自控能力,既是传统的也是全新的……。贝多芬晚年的弦乐四重奏,不论在贝多芬的创作史上,还是整个音乐史上,都是最重要之列的作品,创新之处甚多。

几首之中,我最喜欢《升C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OP131号》。这是四重奏中最重要的一首,最具革命性和深度。这部作品的内在世界,阴暗苦涩是基调,漫长的岁月,除了苦熬还是苦熬,如同把自己的灵魂架在火堆上,慢慢烤炙,烤出骨髓里的芳香,火星与肉汁混合成音乐,时快时慢地分泌出一个太阳系,作者在黑夜深处品尝自己的血和肉,随意摆弄着星球和星轨,发出各种声响,然后大笑着,跳舞歌唱。这是我听此曲时的想象……这当然也是我梦寐的一种灵魂状态,呵呵!一个老年人还这样折腾自己,说明贝多芬睥睨外间的一切,失明后回归心灵,灵魂前所未有的清澈。此时所有的元素归回原位,历史、艺术、故事、心情,透明地任由他自由使用。这是真正的“神曲”,如《易》所云“不可测度,谓之神”。




贝多芬于此的境界,以托·斯·艾略特《四首四重奏》第二首〈东科克〉中的结尾处诗句形容,我以为非常恰当:

这里或那里没什么关系。

我们必须是静止的,静止地移动

进入另一种强度

为了另一次结合,一种更深的沟通

通过那幽黑的寒冷和空洞的荒凉,

波涛呼喊,狂风呼喊,海燕翱翔,

海龟出没的浩瀚海洋。

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部足以影响人生的古典音乐作品
27.好听的古典音乐选集,贝多芬:第十五号弦乐四重奏 第3乐章
贝多芬:F大调第十六号弦乐四重奏,Op. 135
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5—Ariel Quartet (full)
贝多芬 弦乐四重奏 作品59-3“拉祖莫夫斯基”-贝尔格四重奏团
古典欣赏 | 贝多芬《第一弦乐四重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