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孵化器发展趋势,产业孵化与开放式创新

产业孵化,是下一波的趋势


随着李总理在2014提出并鼓励“双创”,非常多各方资源加入了孵化器产业。逐渐产生一段“泡沫-去泡沫”的过程。在2015的趋势分析中,我们的判断是:多方资源背景和专注细分领域标签的孵化器将逐渐凸显出优势,孵化器发展的市场化势不可挡。在2016年的趋势分析中,我们的判断是:当年将是孵化器市场洗牌的一年。在2017年的趋势分析中,我们的判断是:智库型的孵化器将会逐渐成为主流。


在2017的年末针对2018年,我们的判断是:产业孵化与开放式创新,是下一波的趋势。

如果说上一波的孵化,是围绕互联网行业为主,以轻资产类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文化产业为案例。那么下一波的孵化,将围绕传统产业为核心,以产业的上/下游衍生孵化,以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为案例。做好连接,联手上市公司、央企国企和地方龙头企业一起布局,做好产业孵化与开放式创新。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创业者,产业投资和产业孵化都是未来应当关注的重点。


未来企业,以创新生态为护城河


过去的企业,以产品(服务)、资金或用户为护城河。比拼的是:1、运营能力(电商平台),2、技术能力(Google),3、产品能力(Apple),4、资源能力(金融/电信/能源/矿业)。而产业孵化的最终目标,是围绕核心产业,打造形成自己的小生态系统,以此创新生态为护城河。国内的高科技巨头讲的无不是生态故事,阿里围绕线上和线下零售的生态布局、腾讯超5000亿美元市值的巨大生态布局、百度在人工智能整个产业链的投资布局、小米在消费品产业整个供应链上的布局、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将整家公司转变为创业平台的布局。

国外的Google和Amazon也同样如此,围绕自己的产业生态,向上/下游延伸,甚至是跨界,投资和孵化一批中小型规模的新兴企业。Google早在2015年就将整家公司重组命名为Alphabet,Amazon著名的飞轮效应业务:Prime(会员服务)、Marketplace(第三方卖家平台)和AWS(云服务)。


由内到外,内部+联合+外部


那具体应该如何围绕龙头企业做好产业孵化,或者说开放式创新呢?简单来说由内到外,“空间+投资+孵化”是产品,“内部+联合+外部”是路径。


1. 统一核心目标

打造形成属于企业自己的小生态,新的创新生态护城河。


2. 明确核心方式

挖掘自身的产业资源优势,逐渐把手伸出去,获取外部市场的新兴产业、产品、团队或技术。逐渐把手拉回来,把外部的市场化资源与企业内部的产业相结合。


3. 搭建组织架构

针对每家不同的企业,需要先做好整体的架构,围绕这个定制化的架构,再具体看里面需要填充什么样的内容。一般的组织架构分为三部分:1、内部(孵化),2、联合(创新),3、外部(投资)。


4. 确定行动计划

最后一步是确定以什么样的顺序开展工作,内部孵化、联合创新和外部投资,先做哪个后做哪个。这里就涉及传统孵化器一直提的三件事:空间、投资和孵化。


通过增加新业务,降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当然,无论通过怎样的组织架构,或者引入哪些外部的资源。最终的目的,是协助我们的客户(企业)一起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包括:内部的效率低下、行业的瞬息万变以及黑暗森林的对手。


难点是脱离表面现象的抽象思考


大家都喜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用在企业创新上,捉急地内部做几个明星标杆,外部投几个明星项目,以为就能立竿见影地解决企业创新的大问题。你看到的是表面的问题,想到的是表面的解决方案。但你真正需要做的是,由表及里,找到核心的(抽象层面)的问题和痛点,找到真正解决核心痛点的解决方案,然后再回到操作层面开展工作。或者说,你需要分析,接着解构,最后重构

主修哲学的人,好像就特别喜欢抽象思考,并且把成型的想法集结成书,书籍是对理论体系的沉淀。哲学是对普遍的和基本问题的研究。某种意义上是基础层面的,而金融则是对哲学理论的应用。乔治·索罗斯就曾经在他的《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一书中这么讲到:


'我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它们在我的人生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尽管这种哲学与金钱无关,但它指导者我应该如何赚钱、如何花钱。'


和企业一起,共同面对极具挑战的创新问题


2017年,Stories做了一些企业创新项目,行业包括:装备、汽车、地产、高校和政企。装备制造:如何帮助装备制造行业的大企业内部创新项目进行市场化运营?汽车制造:如何帮助智能制造4.0企业激活内部人才的创新活力?商业地产:传统地产公司,在零售和办公领域的新玩法?高等院校:如何和高校一起搭建校内技术校外孵化的生态系统?政企客户:如何和地方性政府一起激活地区性的创新活力?跨界交流:如何促进海外高新科技企业与国内的双向交流?

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本质上都是为了回答一个开放性问题。首先,每个企业的创新问题,都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完美而通用的标准答案。其次,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协同的经历,是一种对话,并不能通过任何一方独立的努力而实现。


你无法制造创新,但可以创造环境


“没有一个艺术家平日一天二十四小时始终是艺术家的,艺术家创造的重要的一切,恒久的一切,总是只在罕有的充满灵感的时刻完成的。”


确实,和《人类群星闪耀时》所述的一样,人类发展过程中那些伟大的创新,很多都是在发明者非常年轻的时候做出来的。而且,很多都是不可预计的,或者说在当时来看根本就是一个错误。从结果来看,你确实不能预先估计,是一个不可控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制造环境。你不能准确估计开的是什么花。但你要做的并不是预测,而是去种植一片森林,然后等待花开。


创新的最后,是组织结构的重组


创新的最后,比拼的不是科学家的数量或投资基金的体量,比拼的是谁的组织结构更加适合创新。健康的组织结果,就是创新这片森林里最好的土壤。所以产业孵化的最终形态,是和客户公司一起搭建一套适合内/外部协同,开放式创新的组织结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洞悉三大创新路径,全面释放组织活力
王晓红 : 创新、创意和创业的柏林
全国排名前五的科技孵化器开始招商啦,赶紧看过来……
今天,数十家以色列高科技企业入驻下沙!
[首藏作品](498)打一场创业孵化“升级战”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共同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