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被讨厌的勇气》5、自由就是“关你屁事”

 


前情回顾

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一下,哲人与青年第三个夜晚的谈话之前都说了些什么,讲到了两个话题:

1、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既然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那些让我们感觉不自由的束缚也同样来源于他人。绝大多数人都有想要得到别人认可的欲望,需要在别人的认可当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种种不自由的选择背后,其实我们已经活在了他人的期待当中。

我们从小到大都觉得做了好事儿就应该受到表扬,干了坏事儿就要接受惩罚。但这会造成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没有人表扬就不去做好事儿了,没有人惩罚我也可以去做坏事儿。请坚定的的告诉自己,我是为了自己而活。我无需满足别人的期待,别人也无需满足我的期待。

2、课题分离。当我们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做下了不自由的选择之后,选择的结果是谁在承担呢?当然是我们自己,那么由谁承担选择的结果,这个课题就是谁的。自己的课题自己做主。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所干涉。所以请做到课题分离,人生会变得异常轻松。

课题分离的这个概念非常的清晰明了,但是这样类似于网上“关你屁事儿和关我屁事儿”的顶配版论调,真的能够实践的下去吗?上期节目的结尾我们留下了几个对于课题分离的质疑。

  • 父母与孩子,学习是孩子的课题,那当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就放任不管吗?

  • 对于别人对自己善意伸出的援手难道也粗暴的推开说不要干涉我吗?这不是践踏别人的好意吗?

父母与孩子的课题分离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课题分离。

孩子不爱学习,最终对此承担后果的还是孩子自己。就算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他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办法替他上大学,找工作,替他结婚生子过完一生,甚至就连单纯的陪伴一生都做不到。同样的,孩子也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的。

哲人说: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的行为有时候明显是在满足自己的面子、虚荣或者是支配欲望。而孩子能观察到其中的欺骗性,也会因此反抗。

面对孩子自己的学习课题,并不是要父母放任不管。所谓放任,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阿德勒的主张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加以守护,需要建立一种互相信赖的关系,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帮助和鼓励。

那就学习而言,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是他自己的课题,他要为此承担所有后果,并且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随时都准备好给予帮助。有这样一句谚语:我们可以把马儿带到水边,但是却不能强迫马儿喝水。

如果没有激发出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对他强硬的施加干涉,那么必然遭遇强烈的反抗,很常见的青春期叛逆少年都是这样的情况。

问题孩子的5个阶段

在这本书的续作,也就是勇气两部曲的第二部《幸福的勇气》当中,哲人就把问题孩子的行为分成了5各阶段。其实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某种目的。我简单的说一下,算是对节目的扩展。

第一阶段,称赞的需求。孩子的目的是获得表扬,他们并非是在做好事儿,只不过是在做能够获得表扬的事情。他们的世界观是没有表扬就不做好事儿或者没有惩罚就做坏事儿。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寻求别人的认可。

第二阶段,引起关注。如果孩子没有办法获得表扬,那么更进一步,我得不到表扬也没有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于是,他们开始通过干坏事儿来引起关注。比起自己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第三个阶段,权力斗争。就是反抗,开始谩骂挑衅父母或者老师,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甚至去抽烟、盗窃,肆意破坏规矩。这已经是典型的问题孩子了。他们就是要通过不顺从来发起权利斗争,以此来证明自己,获得特别的优越感。

第四个阶段,复仇。如果当所有人都对我失望,都不爱我的话,那索性就来憎恨我吧。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不会受到任何人的称赞了,周围正常的同学朋友也开始敬而远之,他们渐渐陷入孤立的境地。但他们依然通过被憎恨来与其他人保持一种联系。让其他人在憎恨的情绪当中关注自己。

他们的目标也许并不是做坏事儿,而是不断的做你讨厌的事情。他们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低自己的价值来控诉说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父母自然会十分担心并且万分痛心,而这样对孩子来说,复仇就成功了。

第五个阶段,证明无能。当周围的人对自己憎恨都没有的时候,自己已经没有办法成为特别的存在了。那么他会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不要再对我有所期待,因为我很无能,放弃我,不要再管我。到了这个时候,父母、老师越想去管他,他们就会用越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无能。要改变他们将非常的困难。

在没有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课题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时候,对孩子的赏罚教育,会让孩子只想要别人的表扬,不断的寻求他人的关注。如果对他们强硬的加以干涉,则会激起孩子权利斗争的欲望,进而让其进入复仇的阶段。

所以,即便是父母与子女这般亲密的关系也同样要划清界限,正因为是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识的去分离课题。更有必要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课题。

拒绝别人对自己的干涉

那当我们作为孩子的时候,如果父母对我们强加干涉呢?比如说对我们的工作选择或者恋爱对象激烈的反对,父亲大发雷霆,母亲痛哭流涕,甚至要和你断绝亲子关系呢。

哲人竟然说,你根本就不用在意。关于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而别人如何评价我们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根本就无法左右。

因为我们太在意别人的视线,所以才会不断的寻求认可,把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看成自己的课题。之前提到那位奶奶所说的“在意你脸的其实只有你自己”。这句话其实一语道破了课题分离的核心。看到你脸的他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左右。

虽然这样说,我们从理性上确实可以接受,但是从感性上还是觉得这样的论调太冷酷无情。

应用题—“上司的刁难”

哲人又举了个例子说,假设你正苦恼于公司的人际关系。有一个毫不讲理的上司一遇到事情就对你大发雷霆。无论你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他的认可。那你该怎么样呢?

首先,我们明确工作的目的并非是用来讨领导的欢心。如果上司无理由的讨厌我们,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迎合他。如果我们觉得上司疏远就无法工作的话,那就是人生的谎言。像这样说的人只是搬出上司来做“干不好工作”的借口,就像是患脸红恐惧症的女孩一样,是我们自己需要一个讨厌上司的存在。

如果我们以目的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件事情的话,那就是因为我不想工作,所以制造出了一个讨厌的上司,或者是因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无能,进而需要一个讨厌的上司为自己开脱。

如果我们进行课题分离的话,那么无论上司怎么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要不要乱发脾气是上司自己要处理的课题,我们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应该做的只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这听上去是不是很冷漠,很尖锐,但是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戳穿人生的谎言,不能用目的论去思考问题,不能做到课题分离,那人际关系就会一直这般复杂,也会让逃避问题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格尔迪奥斯绳结

那上期节目末尾留下的第二个问题。课题分离,这样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划清界限的生存方式在道德和伦理上能行得通吗?对于别人对自己善意伸出的援手难道也粗暴的推开说不要干涉我吗?这不是践踏别人的好意吗?

面对这个问题,哲人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他要远征波斯的时候,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战车。战车是曾经的国王格尔迪奥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传说能解开这个绳结的人,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但是从来都没有人能够做到。那面对这个绳结亚历山大会怎么做呢?他一看这个绳结非常的牢固,立即抽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亚历山大接着说:“命运不是依靠传说决定,而是要靠自己开拓。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需要用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而后来,他成为了从中东到西亚全域的帝王。这个“格尔迪奥斯绳结”就成了一段有名的逸闻。

格尔迪奥斯绳结就是我们人际关系当中那些盘根错节的羁绊,用普通的方法已经解不开了,只能用全新的手段把他直接斩开。亚历山大手中的短剑就是我们人际关系中的课题分离。

而不同的是,短剑斩断了绳结,而课题分离并非是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彻底切断。它并非是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而是人际关系的入口。

就像是我们看书的时候,眼睛离书本太近就什么也看不到。同样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距离也不可太远。父母一味的训斥孩子,心就会疏远。如果这样,孩子甚至都不会与父母商量,父母也无法提供适当的援助。伸手可及,却又不踏入对方的领域。保持这种距离非常重要。

成长漫长,没有捷径

回到刚才的问题本身。说课题分离是在践踏别人的好意。这其实是受到了“回报”思想的束缚。如果对方为我们做了一些自己所不期望的事情,我们也必须给与报答吗?

这其实并不是辜负好意,而是被束缚了。无论对方做了什么,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的都应该是自己。“回报思想”与课题分离是相悖的。我们既不可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到它的束缚。

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直接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比课题分离更加容易。比方说,孩子总是系不上鞋带,对于繁忙的母亲来说,直接帮孩子系上是最简单的。但是这样的反复的干涉会让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是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当亚历山大挥剑斩断绳结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只有用手解开才有意义,亚历山大误解了神谕。很多人无法接受。

同样的,阿德勒的这套理论我从开始解读的时候就说,他异常的残酷,而且大多都是反常识的论调。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用目的论,认为一些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让我们放弃寻求他人的认可和现在说的课题分离。这些全部都是反常识的论调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却令人难以接受,更难在生活中实践运用。

我在第一期节目当中就说,完全领悟阿德勒并且把他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用自己年龄一半的时间。这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而正是因此我才更加相信它的力量。因为我从不相信轻而易举的成功,我也从不相信人生当中拥有捷径,一个人能轻而易举的变好。那些艰难和不容易,才是我们脚下把我们一步一步垫高的坚实稳固的阶梯。

真正的自由

青年对于哲人所说的话很不满意,他觉得课题分离只是一种冷冰冰的说教,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人性的温暖。想一想,我们社会上的所谓过来人,常常都对年轻人说“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但是,之所以能像这样说,完全因为对方是跟自己没有啥关系也不必背负任何责任的陌生年轻人。

而经常对我们说你要上某个学校,你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的人,都是我们最为亲近的亲人或者朋友。他们才是真的在为我们的将来考虑。所以才不会说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这一类极端不负责任的话。

哲人笑着说,总而言之你在某种程度上是希望被干涉,或者希望别人来决定你自己的道路吧?确实啊,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当我们把自己托付给了父母,走在父母铺设好的道路上。尽管路上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意,但确实不会迷路。而如果自己选择不但会迷路,还有可能面临生存的难题。

父母是真的爱我们,朋友也是真的对我们好。但是如果我们身边有10个人在真心为我们未来提出所谓合理的建议,那我们就要顺从10个人的建议,满足10个人的期待吗?这难道不是对于自己,也是对于他人的一种欺骗吗?

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其实我们根本就做不到,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对自己撒谎,对那些对自己有期待的人不断的撒谎。

那难道,阿德勒就让我们这样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的活着吗?其实,课题分离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课题的人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那些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说这是享乐主义。其实这是他们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的生活而捏造的人生的谎言。

而选择了真正自由的人,如果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的人,那么他们也会鼓励我们去争取真正的自由。

又说回了第三个夜晚开篇的话题,什么是自由?

给自己的失败找到原因,把问题归咎与他人,归咎于过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不想被别人所讨厌,这些都是我们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如果按照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去生活,就像是从斜坡上滚落的石头一样生活,这叫做自由吗?不是的。这样我们只不过是自己欲望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石块是没有力量的,它无法对抗惯性这样的自然法则。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我们能抵抗自己的欲望,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

自由就是不再害怕被人讨厌。招人讨厌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们都想要八面玲珑的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但这是不可能的,要这样做也是不自由的。想要自由就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再害怕被别人讨厌、也不再追求他人的认可,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自由。

如果在我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被所有人都喜欢的人生”另一个是“被有的人讨厌的人生”。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相比于别人如何看到我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这也就是自由的生活。

哲人与父亲

关于课题分离,哲人最后说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自幼就与父亲的关系很不好,小时候经常被他暴打。到了20多岁的时候,我母亲去世,我与父亲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在学习到阿德勒的心理学之前,原因论告诉我,因为父亲打我,所以我们关系不和,我对此束手无策。但是如果站在阿德勒的立场,是我为了不想与父亲搞好关系,才搬出了被打的记忆。

当我明白了这一点之后,那么关系修复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了我自己手里。只要我改变目的,事情就能得以解决。

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他的心不会轻易发生变化,更何况他连对我动过手的事情可能都忘记了。但是当我下定决心要修复关系之后,他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对我的主动靠近持什么态度等等,这些都与我无关了。即使他不想与我和好也没有关系。因为理解了课题分离,所以人际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我手中。

我的变化并不是为了改变父亲,我没有办法操纵他,发生变化的只有我。当然,随着我的变化,对方也会改变,但这并不是目的。总之,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错误的。

最终,我与父亲的关系和好了。父亲晚年患了病,最后几年需要我和家人的照顾。有一天,父亲对像往常一样照顾他的我说了声“谢谢”。从不知道父亲的词典里还会有这个词的我非常震惊,同时也对之前的日子满怀感激。我认为通过长期的看护生活,自己做到了能做的事情,也就是把父亲带到了水边。而且我认为父亲他最终还是喝了水。

总结

  •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课题分离。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孩子要为此承担全部的后果。作为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也没办法替他走完一生。父母要做的是在左右对其守护,与孩子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课题,激发他自己的学习愿望。如果对孩子强加干涉的话,必然遭遇强烈的反抗。我们可以把马儿带到水边,但是却不能强迫马儿喝水。

  • 2、当别人想要干涉我们自己的课题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不予理会。我们只能做自己觉得最好的选择,而别人怎么评价我们是别人的事情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左右,也无需顾及。哪怕是父母这样的至亲也依然如此。

  • 3、亚历山大用短剑斩断了没有人能解开的格尔迪奥斯绳结,绳结象征着我们人际关系当中的羁绊,短剑象征着课题分离的思考方式。当无法从复杂的关系羁绊中解脱的时候,我们需要更直接有效的手段。课题分离并非是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彻底斩断,他不是人际关系的目标,而是入口。这个观点在下一个夜晚的谈话中,哲人还会继续展开。

  • 4、认为课题分离是在践踏别人的好意,其实是被回报思想所束缚了。让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并非是离你疏远不负责,而是他们自己选择了真正的自由,才会给你这样的鼓励。

  • 5、什么是自由?按照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去生活,像从斜坡上滚落的石头一样生活并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把向下滚落的自己从下而上的推回坡顶。不畏惧被别人讨厌的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的激流勇进,才是自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讨厌的勇气》: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自由的自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课题分离』能解决大部分人际关系问题
读书丨焦虑背后的原因:不接受真实的自己,又不肯活在真实的当下
《被讨厌的勇气》:你想要活得“自由”吗?那就从被讨厌开始
《被讨厌的勇气》:自由和幸福的密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