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录】临洮人必转的对于李氏文化的心声

甘肃省地方志专家张克复对“李家龙宫”真伪的评论


甘肃文化学界泰斗张克复

2016年6月28日,甘肃省各地有关文化人士,就对“李家龙宫”的真伪在微博上进行了探讨。

正在北京住院治病的甘肃省地方志《甘肃史话》丛书主编、甘肃省诗词学会会长张克复也就对“李家龙宫”的真伪,作了正本清源的评论。现将他的两份帖子摘录如下:

一、6月28日  周二  10:29分

其实,陇西并非有李家的什么“龙宫”,而是朱家(朱棣)的龙宫。风牛马不相及也。

二、6月28日周二 13:43分

 某君只知其一,所论谬也。跟李晟扯不上边。

李唐从来没有在今陇西建过什么陇西堂。今陇西非古陇西也。

今陇西所谓李家龙宫纯系伪造。

明建文帝即位削藩,燕王朱棣假托北方玄武大帝下凡,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永乐二年,朱棣赦天下府、州、卫、甚至关、 仓、场遍建玄武大帝(清康熙避讳改为真武大帝)庙。后陇西知县李汝相在陇西县城北建北极宫,即玄武庙。

1981年在李某人纵恿下,砸掉了北极宫名匾,假造为“李家龙宫”,又在李世民遗碑上辑了“李”“家”“龙”“宫”四个字,假造了所谓李世民题匾。再摘掉南山佛寺大雄宝殿匾额,假造了“陇西堂”名匾。

现在讲实事求是,为什么造假呢?欺祖灭宗,辱没先人,丑恶呀!我曾送李某人一首诗:

陇西李氏世闻名,狄道东川有祖茔。

国史煌煌关大道,岂能胡断妄参评?

假可造,史书在。

请读清乾隆《陇西县志》便知。

夏日正午于病榻    张克复




1990版《陇西县志》对于所谓“龙宫”的记载


用脑子一想,在古代哪来的龙宫,那本史料有记载

 自古以来,就有“天下李氏出陇西”的说法,这说明“天下李氏”中,唯有“陇西李氏”最显赫。其实,天下李氏,老子为首。然后才有陇西李氏、赵郡李氏。

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些媒体频频鼓吹“陇西李氏的根在陇西”,“李渊七岁承袭'陇西公’时就坐镇陇西”,简直是太离谱了! 

可笑的是,这样骗人的“文章”一出笼,竟然有不少诚实善良的人信以为真,从一些党政领导到平民百姓,从部分海内外李氏宗亲,到部分企业家……这些去陇西县参拜过“陇西堂”和“李家龙宫”的人,被某些人高超的行骗伎俩,搞得迷迷糊糊,懵懵懂懂。

在所谓的“陇西堂”和“李家龙宫”面前频频下跪,烧香叩头。以至于寻错了根,有的还编进了新的李氏族谱,不但贻误了今人,而且贻误了后代,造成了李氏族人最大的遗憾,也闹成了笑话!

岂不知,“天下李氏出陇西”的“陇西”指的是以战国时期的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而不是今天的陇西县。 

一、从陇西李氏始祖李崇起已经产生了“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之根,早在《晋书》、《北史》、《旧唐书》等史书和李氏人物墓志、李氏族谱世系表中已有明确记载。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老子(李耳)的曾孙李昙,李昙的儿子是李崇(老子九世孙)“建功北狄讨西羌兮,受封南郑家素昌兮”。这是在初唐《东平郡夫人李氏墓志》中记载的,墓志中赞述老子裔孙李崇建功立业,受封南郑公,家居素昌(狄道)的历史事实。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郡治就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属洮河下游)。在秦、汉两朝的五百年间,狄道作为陇西郡的郡治,一直是中国西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从李崇首任陇西郡守,其家就居住狄道,被后来的李氏族人推为李氏陇西房始祖。


敦煌研究院陈列馆里保存有《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

李克让修建敦煌莫高窟第332 窟的功德记

上面最重要的是记载了敦煌莫高窟营建的具体时间,

背面则记录了李氏在临洮发源的具体情况。

徐松《西域水道记》里《圣历碑》上记载:

“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之苗裔。其后咎繇,身佐唐虞,代为大理。

既命为理官。因而以锡其姓。洎殷之季年,有理微,字德灵,得罪于纣,

其子理贞违难,避地居殷,食李以全其寿,因改为李。”

其后汉武开拓四郡,辟李(仲)翔持节为破羌将军督西戎都护,建功狄道,名扬四海,殒命寇场,追赠太尉,遂葬此县,因而家焉,其后为陇西之人。

李崇四世孙李仲翔(西汉征西将军,赠太尉),《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载:“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

这在陇西李氏的好多族谱中都有记载。李仲翔家族墓群被甘肃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至今有史可考的陇西李氏先祖最早的祖墓。


李伯考子李尚,为成纪令,其子李广随父从狄道槐里迁居成纪(今甘肃静宁)。《史记李将军传》所载:“其先自槐里徏居成纪,实始此也”。


西凉武昭王李暠

东晋十六国时,陇西李氏又兴盛起来,出现了李氏宗族中第一个登上王位的西凉武昭王李暠。李暠是西汉太尉李仲翔十九世孙。《魏书》载为“陇西狄道人”。上世纪初在临洮北关,竖立着一块“西凉武昭王李暠故里”碑。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旧唐书高祖本纪》载:“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七代孙也”。 


山西晋祠门口李世民雕像简介:

李世民,陇西狄道人(甘肃临洮人

以上史实证明,从秦汉起,狄道东川就有陇西房李氏先祖繁衍生息的家园,有历史可考最早的祖墓,临洮成为名符其实的陇西李氏的发源地—根。

也就是说,从老子西行飞升狄道凤台,到老子九世孙李崇及其子孙居家狄道东川,就已经产生了陇西房李氏,即“陇西李氏”。 

二、从李崇任陇西郡守开始,到宋代设置陇西县时,陇西李氏已繁衍了六十多代,时间跨度一千三百余年。 

陇西县在秦汉时期是陇西郡管辖的襄武县,并不是有些人冒称的秦汉陇西郡治所。 

《辞海》中对今陇西县的表述:“陇西县在甘肃东部,渭河上游。汉在此设襄武县,三国时为魏国陇西郡治所(比狄道作为陇西郡治所晚500年),唐时为渭州治所,宋置陇西县”。也就是说,在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襄武县才改名为陇西县,有史记载第一次出现陇西县名。 


陇西县志记载书影:宋代才叫陇西县,跟汉唐没有关系

自从公元前280年设置了陇西郡以后,到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设置陇西县时,陇西李氏已繁衍了十三个多世纪,时间跨度1370年之久。

从始祖李崇任陇西郡守家居狄道开始,每代按20年计算,李氏已经繁衍了六十多代。即使从唐朝时襄武县有“陇西堂”算,从公元前280年到唐李世民继位时,也经历了907年,陇西李氏已繁衍了四十五代之久。 

三、“李家龙宫”与“陇西堂”,不是李氏文化源于陇西的证据。 



甘肃陇西县,竟然还有李世民书写的木质牌匾,

能保存1300多年,这可真是奇迹!

国家文物部门为什么也不去过问一下呢?

陇西县在宣传资料上公然宣称:“李家龙宫”和“陇西堂”是李氏文化起源于陇西的最好历史见证,是李世民敕建,可与昭陵相媲美的历史古迹。 


我们先看什么是“李家龙宫”?

“龙宫”有两层意思,一是神话中龙王居住的水底宫殿;二是帝王居住和上朝的宝殿。

唐朝时,作为渭州治所的襄武县既不是唐都所在地,又没诞生过一位帝王,怎么能有“龙宫”呢?


《旧唐书》明确记载:“高祖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七代孙也。”

出土的李唐皇室墓志铭也记载:李世民子孙、公主其先都是“陇西狄道人”。



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为李世民女儿题写的《汝南公主墓志》


李世民儿子李恪墓志:陇西狄道人



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武则天的儿子

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志铭:陇西狄道人


唐高祖李渊堂弟李寿墓志:陇西狄道人

没有一块出土的墓志上写着“襄武人”的。李世民怎么会为襄武御笔书写“李家龙宫”呢?即使有“为襄武御笔”这回事,哪本书上有记载呢?如果说朝廷的史书没有记载,地方的史书应该有记载吧?如果任何史书找不着,这岂不是编造的吗?不是从李世民书法墨迹中“集”来的吗?

退一步讲,唐朝廷即使把襄武算成某一位唐王的封地,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那个某某王也未必有修建“龙宫”的胆量!不要说修建“龙宫”,即是墙上挂一幅“龙画”都会招来灭门之祸!

据陇西县的许多老人讲,陇西县的“李家龙宫”是由道教的“吕祖庙”改建而成。“陇西堂”则是1994年以后将仁寿山的佛教寺庙“大雄宝殿”牌匾改换而成的,在现存的史书上并无记载。 


再看什么是“陇西堂”?首先应该搞清“堂号”。查维基百科网可知:堂号即祠堂的名称或称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百度网解释:广义的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它与姓氏的地望有关,或以姓氏的发祥地作为堂号,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作为堂号,含有祠堂名号之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如李姓郡望的堂号“陇西堂”。 

两个网站均提到“姓氏的发祥地”,所以,“陇西堂”是陇西李氏的堂号,是陇西李氏的标志。因此,将陇西李氏的发源地古陇西作为“堂号”,恰恰证明了陇西李氏发源的地域就是以狄道为治所的陇西郡。 

究其产生的原因,是从唐宋以来,陇西李氏大量南迁而形成的。特别是唐朝末年的动乱,使陇西李氏大量南迁到东南沿海以后,为了祭祖方便,就在自己的居住地修建了祭祀祖先的场所,取名“陇西堂”。

此后,全国各地的陇西李氏后裔都在当地修建了“陇西堂”,祭拜先祖。正如《陇西李氏文化网》上题为《李唐的祖籍和郡望》的文章所写:“遍布世界各地的李姓堂号都叫陇西堂”。因此,陇西李氏后裔要祭祖就要到祖先的坟上祭拜,也可到当地的“陇西堂”祭拜,没有必要千里迢迢跑到没有坟墓、不是祖籍地的陇西县的“陇西堂”祭祖! 

因此,陇西县大量宣传有唐代修建的“李家龙宫”和“陇西堂”,完全是弄虚作假的欺骗手法。更为甚者,一些海内外李氏宗亲社团和陇西李氏后裔来甘肃寻根时,被一些行政官员“安排”“陪同”去陇西县的“陇西堂”和“李家龙宫”祭祖。采用这样的卑劣手段,说明这些官员不学历史,欺世造假,不得人心。 

三、“陇西李氏”的“郡望”当然是古陇西。 

1990年出版的《辞海》“郡望”条:“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之世族,谓之郡望,意即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 

唐太宗诏令的“郡望”陇西,是以谁为显贵之世族的?显然是以李暠嫡孙李宝这一族作为显贵之世族的。《魏书·列传·李宝》(卷三十九)记载:“李宝,字怀素,小字衍孙,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之孙也。”

“自凉武昭王以后,一门三公,为四海著族”,“遂为当代盛门”。所以,北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时,“以(陇西李)宝等为冠。”在唐高祖李渊自认为“凉武昭王七代孙”(《旧唐书·高祖本纪》)之后,《姓氏谱》便将“陇西李氏”确立为“十三望”之首。

所以,南宋历史学家郑樵在《李氏源流》中说:“言李者称陇西”,这个“陇西”当然指的是陇西李氏先祖扎根、勃兴的古陇西郡治狄道,而不是缺乏史料依据的古襄武今陇西县。 

五、“大陇西”观念对不对? 

近年来,针对“陇西李氏之根”的论争,有学者提出“大陇西”观念。我们认为这是将历史当作儿戏式的“和稀泥抹光墙”——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要问:这位学者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籍贯简单地写成“中国”或者“××省”,而是写成“××省××县”呢? 

我们仅仅是文史爱好者,不知道这位先生是哪里人士,也不知道这位先生在学术方面有何建树,但可以断定,这位先生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严肃的学术问题,最大也是一个不严谨的“学者”!该先生所说的“大陇西”观念,如果作为研究陇西李氏文化的胸怀,尚可说得过去。但把它作为学术对待,我们不知道他搞乱了中国的多少历史?贻害了多少包括陇西李氏子孙在内的中华民族? 

这位学者还写道:“上面提到的“陇西”,也许个别指古陇西郡,但陇西郡毕竟已成历史,所以“陇西”的所指,将逐渐单一化为陇西县。” 

寻根就是寻历史。若按这位先生的观点,“已成历史”的事物就该忘记吗?被誉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就不值得纪念了? 

如此顺推下来,“已成历史”的狄道,就不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了?“睡”在狄道东川的“李仲翔家族”就不是“陇西李氏的先人”了?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历史终归是历史,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 


结论:水有源,木有根,寻根溯源就是要寻找老祖宗繁衍生息的家园,敬祖就是要到老祖宗的墓地去拜祖,只有这样寻根才是对先祖的崇敬。

全世界有一亿多的李姓人口,认祖归宗是每个中国人的良好愿望。李氏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寻根祭祖,弘扬李氏文化时,一定要尊重历史,不应颠倒黑白,弄虚作假,误导他人。

只有弄清了历史事实,知道哪里是祖根,才能使海内外的陇西李氏宗亲社团及后裔,寻找到自己真正的根脉,圆了寻根祭祖之梦! 
 


最后说一句:不是争,也不是抢,

这是所有临洮人的财富,

临洮文化的金矿。

自家的孩子哪里来的争抢,

打扮宣传罢了。

李氏故里在临洮!

李氏故里在临洮!

李氏故里在临洮!



编辑:所有临洮人(不转不是临洮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密 | 李氏故里为什么在陇西而不在临洮?为什么有龙宫?此文解答
天下“李”姓出甘肃?如今陇西还有李家龙宫,全世界李姓人近1亿
“天下李姓出陇西”,是真的吗?
陇西李氏宗祠
“李家龙宫”天下李氏认祖归宗祭祀先祖的重要场所
天下李氏 郡望陇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