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省三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水利工程

 导读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水利工程功能的演变充分证明之,我们由惧怕自然到抵御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顺应自然,当今的现代水利工程无一不是在充分研究顺应自然上下功夫,无一不是在利用人工手段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平衡的能力上下功夫。


防洪类


 九江长江大堤

长江从九江市北部经过,为抵御洪水灾害威胁,该地区在宋朝淳熙年间开始筑堤。明万历5年(1577年),瑞昌沿长江江岸筑有梁公堤。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瑞昌九江两县沿长江岸筑有赤心堤。清同治元年(1862年),九江县筑永安堤。民国6年(1916年),彭泽始筑芙蓉堤,民国9年,修建棉船堤,民国10年(1921年),九江市修建济公益公堤。



 南昌富大有堤

富大有堤位于南昌市下沙窝以下南岸,建国前称富有圩和大有圩,建国后称富大有堤。此堤历史悠久,据南昌府志载,唐元和三年(808年),江南西道观察史韦丹筑长堤十二里,以捍江水。俗称官堤,为富有圩前身。郊区原有24条小堤,为民办民修,俗称民埝,为大有圩前身。宋仁宗时(1023——1063年),赵概知洪洲(南昌),于旧章江门上下始作石堤二百丈、高一丈九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迫于城濠,大理寺卿夏时正捐官银伐石修砌。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圩堤决口,知府祝瀚,发票七百石,调动工役十余万人修筑富有圩、大有堤约三十里,建牛尾岭石闸(今鱼尾闸),江溢则闭闸以拒浸,湖滥则汇以平田,免青山湖、艾溪湖一带水患,北障鄱阳湖洪水入侵,南垦平田数万亩,故名大有圩。




明万历十四年(1586),牛尾岭闸决,知府范涞清于院司道发赈银三千一百余两,令知县何选仿黄河卷埽法堵口,并建青山石闸(即今青山闸)。新建知县余梦鲤主修富有圩严公庙到青山闸一段,并筑护岸和石枧二道。清康熙十二年(1673),又募捐修复大有圩及牛尾岭闸。十三年(1674),牛尾岭再决,县令等捐俸,好义者乐施,修复大有圩及水闸。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府渚保宾、知县王养廉重修大有圩闸。乾隆三十七年(1772)。圩民又自力修培大有圩。光绪二年(1876),赣江、抚河发生特大洪水,大有圩溃决。江西巡抚刘秉璋借公帑35630吊,修复富大有圩。光绪四年(1878),堤决,巡抚李文敏再借库银28400两,修复圩堤。光绪十六年,再次修复大有圩堤闸。民国15年(1926),两圩均溃。民国20年大水,两圩又决,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拨江西赈麦以工代赈复堤堵口。


 樟树晏公堤

晏公堤最早建于明朝时期,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江县即开始在这一地段筑有龙潭堤、吴家旱堤、蛇溪脑堤,后相互联并成一堤,因堤身旁有晏公庙,故称晏公堤。圩堤总长8.83千米,圩堤保护面积141平方米,保护耕地8.9万亩,保护人口11.2万人,保护工农业生产总值5.11亿元,其保护效益已一并计入赣东大堤中,自民国26年(1937年)在龙溪河出口处堵河出口处建龙溪闸后,晏公堤便成为赣东大堤内的一道隔堤,主要是防止新干赣东堤决口,洪水直泻下游,保障樟树、丰城、南昌等城市安全。



 赣州古城墙

中国有四大古城墙:西安古城墙、平遥古城墙、荆州古城墙、兴城古城墙。它们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将四大古城墙改写为五大古城墙,而1996年11月20日,赣州古城墙又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是宋城墙,国内孤品。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孔宗翰担任赣州知州。为了解除江水年年灌城的灾害,他用铁水浇固城墙石基,用砖石全面改砌城墙,逐渐把土城墙改砌成砖石城墙,因而他成了赣州宋代砖城墙的创始人。之后,北宋虔州知州刘彝。这位著名的城建水利专家一心为民谋福,他修建城内福沟、寿沟,整理疏通虔州城的地下排水系统,在临江水道口又修筑了12座水窗,从而解决了年年江水倒灌的困境。这个宋朝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至今都还在发挥作用。2012年,北京遭遇60年一遇的暴雨,当时很多新闻媒体把赣州福寿沟作为一个古代排涝设施进行对比。


兴利类


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


1泰和县槎滩陂水利灌溉工程


一座始建于公元937年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地处吉泰盆地核心区,吉泰盆地是我省的“粮仓”之一。在省内,槎滩陂并不是江西最早建成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但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对研究中国水利史和古代水利建筑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符合科学、生态理念的设计是槎滩陂千年不败的重要因素。槎滩陂经久不毁,号称“江南都江堰”,在于它是“低作堰”。加上上游山区森林茂密,植被完好,堰坝泥沙淤积少,所以无需“深淘滩”,沿用至今。


目前,泰和县槎滩陂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省首个成为“国宝”级的水利灌溉工程。目前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有四川都江堰、安徽丰塘(芍陂)、福建木兰陂等,槎滩陂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江西文物保护的一个空白。



2瑞昌流壁堰灌区


流壁堰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崇祯年间,由当时在朝为官的徐柏余、丰庆等人组织家乡群众捐款修建而成,最初是柴堰(用木材筑坝拦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瑞昌县志》记有:流壁堰堰址比田低,水不上渠。县内西乡人蔡廷宠多次沿河观察,建议将堰坝上迁半里许,并捐粟150石作开渠费用。渠道开通后,百姓垦地造田,衣食有余。这一带也被人们称为“常丰畈”。当时制定的乡规民约规定:灌区下设十甲,每甲一名甲长,两名堰总,简称“十甲两总”,负责流壁堰灌区农户用水。按此推算,流壁堰农民用水协会从明朝末年开始一直延续38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民间水利组织之一。 



3万载鲤陂灌区


鲤陂灌区建于清朝同治辛未年(公元1871年),历经清朝、民国和共和国三代、距今140多年历史,令人惊奇的是它存在一个具有140多年历史的民间管水组织——鲤陂水利协会。鲤陂水利协会经专家考证,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民间水管理组织之一。


4赣抚平原灌区


省赣抚平原灌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的赣江和抚河下游的三角洲平原地带,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排涝、航运、发电、养鱼和城镇、工业、生活、环境供水的大型综合开发水利工程。灌区地跨南昌、宜春、抚州三市的七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2142km2,耕地126万亩。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120万亩,排渍面积70万亩。


灌区运行五十余年来,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区内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性支撑。工程兴建后,区内农田复种指数由141%提高到249%,年粮食产量达97万吨,农业总产值达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10元,亩均粮食产量由150kg/亩提高到900kg/亩,以占全省1/50的粮食种植面积产出全省1/20的水稻产量,昔日“十年九灾,非涝即旱”的平原大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 


1上犹江水库


地处赣州上犹县,崇义县东北部,1955年3月开工,1957年8月建成的一座大二型水库。工程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旅游、养殖等效益。是流域开发中的骨干工程,电站装机容量6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2.33亿千瓦时。2004年经单机增容改造,电站装机容量增加至7.2万千瓦,同时增加下游南河、仙人陂、罗边梯级水电站的电能。在历次的较大洪水中,消减洪峰流量,减轻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损失。水库正常蓄水位时,改善库区航运里程90千米。已开发建设上有江陡水湖旅游区。


2柘林水库


水库主坝址位于永修县柘林镇鲫鱼山与猴子崖两山之间。控制流域面积9340平方千米。水库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旅游、水产、航运等综合效益,年发电量6.9千瓦时。如遇50年一遇洪水时,可控制下泄6500立方米每秒,能有效保护下游地区1.5万公顷农田及京九铁路和福银高速公路等设施安全。柘林灌区工程设计面积2.1万公顷,养殖面积2万公顷。改善航道153-195千米,可航运50吨级船只,江西省水功能区划确定库区设立水资源开发利用区4处。20世纪90年代以来,九江市和永修、武宁两县加强库区和库周旅游资源开发,2005年成立云居山——柘林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局,同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柘林湖也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有“江西千岛湖”之称。


3万安水库


位于赣江中游的大一型水库,1958年7月1日动工兴建,1990年8月24日建成下闸蓄水。万安水库是赣江干流综合利用的水利水电梯级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等效益。水电站总装机容量53.3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5.16亿千瓦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赣江上游多次发生洪峰流量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水库发挥调洪作用,平均削峰率达15%。尤其以1994年6月拦蓄洪水6.3亿立方米,消减洪峰21%。通过水库发挥蓄滞洪作用,可提高吉安至南昌段防洪标准到50年一遇,降低中下游洪水位0.4—1.3米,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大坝单级船闸可通过2艘500吨位驳船组成的船队。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35万公顷。左岸灌区实际灌溉面积3500公顷。水库形成100平方千米水域的万安湖,湖光山色,风景迷人,旅游效益突出。


4峡江水利枢纽工程


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该工程位于赣江中游峡江老县城巴邱镇上游4公里处,是赣江上的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也是目前我省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峡江水库正常蓄水位为46米;水库总库容为11.87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为6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360兆瓦;船闸通航能力为1000吨级;设计灌溉面积为32.95万亩。



生态和谐类


>>>>

①“河长制”


按照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深入实施河长制,这是进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实践和制度创新。


“保护优先”。我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常年稳定在80%以上,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河长制是立足“保护优先”的基本方针,保住达标水质不恶化,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


“绿色发展”。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十六字”方针,其中落脚点就是“绿色崛起”。按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定位,就是要把江西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大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实施河长制就是在保护中发展经济,在推进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考核问责”。一方面根据已出台的《江西省“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各级政府每年接受考核,考评结果纳入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河长制工作责任追究纳入《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对违规越线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将进行责任追究。


>>>>

②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详见前篇《鄱阳湖水位下降,要是有个调节器就好了》)



>>>>

③ 赣鄱明珠·中国水都——南昌


因水而发,缘水而兴。南昌打造“赣鄱明珠·中国水都”,秉承的正是生态文明理念。这个城市的优势就是拥有异常丰富的水资源,江、河、湖、溪、湿地、水库和地热等多种水形态集聚。但是要打造中国水都,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水,二是水是干净的。南昌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赣江、抚河南昌段共14个断面,达标率为92.9%,主要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目前,南昌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有朝阳、青山湖等9座,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2.5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打造赣鄱明珠·中国水都的目标是:加大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建设,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调整水系构架,整治周边环境,修复水体生态,建立安全、健康的水环境;深度挖掘南昌水文化,丰富其建设内涵,发展具有自身特点的涉水产业,传承并彰显南昌地域特色水文化;科学制定“中国水都”建设总体规划,建设特色河湖景点,打造亮丽、协调的水景观,营造人水和谐的滨水空间。建设江湖互济、河湖相通、水系健康、水量充裕、水质优良、水城交融、人水和谐的滨水城市“鄱湖明珠·中国水都”。



江西防汛抗旱


关键词:防汛要闻 | 汛情在线 | 旱汛科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我市水资源保护的存在问题和建议
黄河水利史
江西的古陂与灌渠
对孝昌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田水利调查:旱涝交织 水利如何保丰粮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