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为文化符号的“酒”之三:诗意的“酒语境”
之三: 

诗意的“酒语境”:

诗人对酒文化的创造和审美,构成了诗化的“酒语境”,也是“诗意”的“酒语境”。作为一种文化,酒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给了诗人以灵感,并被赋予“诗化”的审美表达,进一步“诗作化”,创造了大量酒符号--围绕着“酒”主题的文化符号体系。饮酒的实践包括“造酒”,“品酒”,“饮酒”,“祝酒”,“行酒令”,等等。古典诗歌的“格律”造成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及长短不等的诗词,包括绝律,歌赋,古风,对联,而大量的古代传说和故事则成“酒典故”。作为饮者,作为酒的消费文人,对酒当歌,斗酒赋诗,都是典雅的饮酒范式。它以仪式化和艺术地饮酒行为传承和创造“饮酒范式”,赋予这种典型一个时代特点和时代风格,如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格,如曹雪芹的沽酒作画写诗的典故,和他的文人气质,如李白的“豪饮”和“对月饮酒”;如刘伶的“醉酒”,都凝固在一个具体的酒境符号中。 

酒文化的符号体系不外乎对饮酒的饮者,酒,酒的创造者, 和饮酒的环境,饮者的体验和感受进行艺术的表达和创造。由于中国文化持续了几千年,使用的文字相当的稳定和统一,因而并不会对这套酒文化的审美符号有什么特别的时代的隔膜。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借助中国文字,把这套酒文化的符号打造得“精美绝伦”。它在“诗境”,“意象”和“语势”方面都积累了巨大的“遗产”--成语,套语,典故,是诗人可以反复使用,花样翻新的酒文化符号的“硬通货”。

下面就酒文化的符号体系举例说明:

1:酒语境:一谈起饮酒,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两句套语,口头禅,脱口出,来表达一个普遍的感性“共识”。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就是这样一个“酒语境”。凡是在中华文化中略有浸润的人几乎都知道这个“套话”,也都在饮酒的场合中体会过这种“酒逢知己”的“特殊记忆”。于是原先由“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样一副“对联式”的诗人的“独特感叹”就在无数“同情者”的“公开支持和借用”下,成了大众“酒语境”的套语。这个套语的使用频率如此高,以至于无数饮酒人都会在类似的“酒感受场”,现成地“借用”这一“套语”。由于使用的“烂熟”,这一“酒语境”的套语也成了“熟语或滥调”。其表达的主题虽然准确,但它的“新鲜”感,则由于“反复频繁”的使用,长出了诗“锈”,有令人“生厌”之嫌。这个套语的两句“式”,在人们的口语中也常被简化为“酒逢知己”而省去了“千杯少”的后三个字,这是使用者潜意识地把这个“酒语境”进一步浓缩的结果。凡是熟谙这一酒语境的人都会自动地把后三个字“千杯少”,联想起来,这样,这个七个字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就成了一个“两段式”的“歇后语”,而变得更简洁,更通俗,更大众化了。构成这个熟语的两部分,也就自然成了诗人的“酒语境的两端”--即“知己”,“千杯少”这两个“诗点”。下一句的“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时候被“携进这个酒语境”,有的时候“抛弃”在这个“酒语境”之外,或有时“暗含”在上句的“酒语境”中,但不明白地说出了。于是这个酒语境就在实际的“信息密度”上包括了“话不投机”和“半句多”这两个“亚语境”。

2:诗人造出了一个“酒语境”,这个‘套语’会自然而然地把使用这个‘套语’的诗人和受众“发射”到这个“酒语境”所“规划”出的“审美心理空间”,并在心理记忆库里,调出“记忆档案”,激活此‘酒语境’在“诗意审美空间”的记忆。这个记忆释放出的不仅是对这一符号所指认的“审美定式”的回忆,它还会激活对此‘酒语境’的‘感受的感性回忆’,甚至会引发‘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音色’,等等的审美记忆。正是这些“诗意的审美定式”,构成了文化的‘特色’。它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它是由‘私人’的审美定式,“风行”到了大众,诱惑大众也“认同”此种“审美范式”,并造成了一个“风格”。

3:诗人在使用前人的现成“酒语境”的同时,也就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拓宽’诗意审美的空间,在原有的‘诗意格局’中再翻新意,再寻幽静,推陈出新。比如上面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个“酒语境”的“地貌”或者说是“格局”中就有四端: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四个端,也可以是四个“柄”,可以由诗人在类似的审美心态和“创造空间”里“一逞风流”。于是,在上述的大语境中,又可以分出小语境“知己”;“不投机”的同饮者。“千杯”和“半句”的“感受”。

4:试析唐代大诗人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李白式“酒语境”:

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其一

作者:李白 年代: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从“酒逢知己”的大众同饮熟套,到李白的“月下独酌”,李白创造了“酒语境”的“全新诗境之一”--“月下独酌”。其“诗境”在诗人,月,酒三者的“互动”中展开。其诗眼在“独酌无相亲”。他造出了“对影成三人”的“幻境”,并以“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的“主观感受”,来表达“独”和“无相亲”的“忧伤”。在饮酒的同时,诗人以“行乐及春”的“人生感悟”借月的“不解饮,暂伴,”借月造成的“影”比喻“幻身,零乱意绪”,醒境的“交欢”,醉后“分散”的忧伤,并一路“独饮”到“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最后“审美归处”。

李白酒语境的最突出特征是“月下独酌”。李白的“明月”是一个“信息密度很浓”的象征符号。他的大量诗作中都把明月“审美符号化”为“友情,爱情,纯洁,故乡”的代表。李白饮酒的最经典“语境”是“邀月”。月和李白的“相互移情”的审美心理,是李白把月“拟人”化的灵感来源。“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明月的皎洁是“象征”。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象追求“情人”一样地热切地追求月亮。《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关于他的死的传说都带有他和月的“爱情”幻想。据说他是醉酒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可谓“山月随人归”。后人在酒语境的创造中还没有谁能创造出比李白的“月下独酌”更富象征意味的“符号体系”。在他的这首“月下独酌”的‘酒语境’的启发下,诗人们不断翻新‘语境’,偷李白的‘诗意’,模仿李白所创造的‘意境’和他的“一折三叹”的“展卷”诗心。 比如在“花间一壶酒”的“亚语境”中,在“有花”,“无花”,“花前”“花下”,“对落花”,等等“情境,情景”中“翻跟斗”。在月影的“舞,交欢,零乱,分散”等意境中进一步“推进”,这些都可以称之为“用典”的手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本身也已因其“审美意境的绝美”成了‘酒语境’的‘典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意生活,需要一颗向往美好的心
【佳节】论中秋节赏月的正确姿势——月亮那么大,你难道不想去看看?
学习笔记——【二十六】炼意
来吧,酒肉朋友!
生命的栖居
为什么我们要追求诗意的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