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胸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2)



本文原载于《中华骨科杂志》2015年第1期

四、胸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绝大多数临床研究显示保守治疗对胸椎管狭窄症无效,手术是唯一有效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段[8,9,10,11,12,13,14,15,16,17]。但胸椎管减压术的技术难度较高、脊髓损伤的风险较大、术后可能发生脊髓损害症状加重甚至完全性截瘫。因此,对于单纯表现为胸壁或腹壁疼痛(肋间神经刺激症状)或胸脊髓损害症状较轻者(目前尚无量化标准),建议短期试行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期间必须保持密切随访。

具体保守治疗措施包括:(1)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消炎药、营养神经药;(2)物理治疗。

(二)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指征

1.胸脊髓损害症状明显:

一旦确诊应手术治疗。

2.胸脊髓损害症状较轻:

可暂不手术,予以密切随访,如果发现症状呈渐进性加重趋势,即应手术治疗。

建议依据患者的CT和MRI显示的脊髓受压情况(包括脊髓受压节段、脊髓受压程度、MRIT1WI和T2WI髓内信号改变等)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后确定减压节段。对于硬膜囊受压变形而脊髓尚未受压的节段可暂不手术,定期随访。

(三)术中监测

建议术中持续使用电生理监测,包括SEP和MEP监测,以协助并及时发现术中的脊髓损伤,从而及早采取脱水、激素冲击等治疗措施。

(四)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选择

1.由胸椎黄韧带骨化单一因素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

行后路整块或分段'揭盖式'胸椎管后壁切除术或'漂浮法'脊髓减压术,建议使用高速磨钻或其他椎管外操作的技术装备,术中须尽量避免手术器械侵入椎管。对减压节段位于胸腰段或行多节段胸椎管后壁切除者,可行固定融合术[7,8,9,10,12,13,14,18,19]

2.由胸椎间盘因素(椎间盘硬性突出、椎体后缘骨赘、椎体后缘离断等)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

行侧前方入路胸椎间盘切除减压 固定 融合术,亦可行后路经关节突胸椎管环形减压 固定 融合术[20,21,22,23,24]

3.由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单一因素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

依据后纵韧带骨化的位置、骨化块的形态、对脊髓的压迫程度等因素选择术式[25,26,27,28,29,30,31,32]

(1)对于中下胸椎单节段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可行侧前方入路或后路后纵韧带骨化块切除 固定 融合术。

(2)对于上胸椎的后纵韧带骨化或中下胸椎的短节段(2~3个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可后路采用'涵洞塌陷法'行骨化后纵韧带切除 固定 融合术,或单纯行后路胸椎管后壁切除术。

(3)对于多节段(>3个节段)后纵韧带骨化且骨化块形态平坦者,建议单纯行后路胸椎管后壁切除术,此时头、尾端需分别多切除一节椎板。

(4)对于多节段(>3个节段)后纵韧带骨化且局部隆起明显者,建议行后路胸椎管后壁切除术 隆起节段的环形减压,可以同期采用后路'涵洞塌陷法'行脊髓腹侧减压 固定 融合术,也可以二期采用侧前方入路切除隆起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块 固定 融合术。

4.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或胸椎间盘硬性突出者:建议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手术方式[21,25,28,33,34,35]

(1)对于脊髓腹侧压迫较轻、单纯背侧减压即可实现脊髓充分减压者,可行胸椎管后壁切除术,根据减压节段、范围决定是否需加做固定融合术。

(2)对于脊髓背侧压迫较轻、单纯腹侧减压即可实现脊髓充分减压者,可行侧前方入路减压固定融合术,亦可行后路经关节突胸椎管环形减压术。

(3)对于脊髓前后方压迫均严重者,可行后路经关节突胸椎管环形减压术,也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胸椎管环形减压术(通常是先后路,再前路)。

(五)胸椎管狭窄症合并颈椎、腰椎相关疾患时的手术策略

1.胸椎管狭窄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

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脊髓受压程度、脊髓内部信号等因素,以临床症状为主导,判定并先解决首要的责任病变[7,8,9,36]

(1)对于上肢症状轻微,下肢症状严重,且MRIT2WI显示颈脊髓信号大致正常者,建议先行胸椎管减压术。

(2)对于上、下肢症状均严重,或颈脊髓压迫严重且MRIT2WI显示髓内高信号者,建议先行颈椎管减压术,如果术后3个月下肢症状缓解不满意则二期行胸椎管减压术。

(3)对于上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者,可以同期行颈后路C3~7椎板成形术 上胸椎椎管后壁切除术,也可分两期完成。

2.胸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

以临床症状为主导,确定并先解决首要的责任病变。当二者均较严重时,原则上先行胸椎管减压术,后行腰椎管减压术[7,8,9,37]


五、胸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评价指标


全方位评价手术疗效的最关键评价内容是下肢症状的缓解程度,即胸脊髓功能的改善程度。

(一)常用评价指标

1.脊髓功能改善情况:

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11分法)[13]、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髓功能评分(22分法)[38]

2.疼痛改善情况(包括背部轴性疼痛和下肢根性疼痛):

视觉模拟评分(VAS)。

3.社会生活、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SF-36。

4.合并颈、腰椎相关疾患的症状发展情况,包括双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情况的变化及下肢的根性症状的变化等:

JOA颈脊髓功能评分(17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二)影像学评价

手术疗效的评价内容除包括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外,还应包括术后影像学评价,在随访时通过复查胸椎X线片、CT或MRI了解以下指标。

1.减压情况:

减压节段的致压物是否彻底切除、脊髓形态或硬膜囊形态是否恢复至接近正常。

2.胸椎或全脊柱的曲度变化:

术后有无胸椎后凸程度加重(医原性后凸畸形)、术前存在后凸畸形者术后其后凸畸形的改善程度、全脊柱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情况。

3.内植物位置:

固定融合术后患者的螺钉、椎间融合器或钛网的位置是否达到力学稳定的要求。

4.融合情况:

固定融合术后6个月以上随访时,评估其融合节段是否达到骨性融合。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了解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治疗?
颈椎管内肿瘤术后颈椎畸形
经椎弓根入路胸椎间盘突出切除术
胸椎管减压术后神经损害加重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2015 胸椎管狭窄症诊疗指南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