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保德新青年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习俗习俗

2017-03-21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第三节出生

出生是人生的开端,表示传宗接代的链条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环节。家人欢欣鼓舞之时,也对这个娇小的生命寄予无限希望,为了祝福这个孩子顺利成长,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民俗事象。

一、接生

过去孕妇生孩子都在自家炕上分娩,都要请有经验的老妇助产,这个助产者被称为“老娘婆”或“接生婆”,事后要送这个助产者一件衣料作为酬谢。

小孩生出,助产者要干净利索地办好三件事。第一断脐带。有的用牙咬断,或许这个小孩的名字就叫“咬脐子”。有的用剪刀剪断,把连在小儿身上的一小截,结成圪瘩止血,待其自然干落。

第二包裹。用祖父或父母亲穿过的质地软绵的衣裤拆成大片,洗干净,将婴儿包裹严实,创造一个类似衣胞的生活环境,使新生儿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在包裹前,如果是女婴,还要给挤捏一下小奶头,意在疏通乳腺,防止“瞎奶”。

第三卧枕。新生儿包裹好后,随即将其安卧在预先铺衬好的铺垫上,但不能枕枕头,只能枕母亲的一只布鞋,“枕鞋”与“镇害”同音,意思是头枕一只鞋,就可以镇住一切灾害。

这时有几种民俗事产生:

(1)称儿。有的人家用秤称一下孩子,称出的重量也就是自带的名字。如:“八斤子”、“七斤子”、“六斤”、“五斤半”、“称不动”等。

称儿的取意为让老天保佑。旧制秤,十六两为一斤,十六星是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用秤一称,就是将小儿托付给了这些星宿,让其在这些星宿的护佑下顺利成长。

(2)围儿。有的人家要选择米、面、酒、水或炉灰等物在婴儿外围围一圈圈,使婴儿不受任何侵害。这种举动也便成为小儿的名字。如:“米围”、“面围”、“水围”、“灰围住”等。

(3)换儿。有的人家要选择米、面或小动物送给邻居,认作义父母,取寄保之意。于是便给小孩取名“米换”、“面换”、“鸡换”、“狗换”、“猫奴”等。

(4)其它。有的人家要选择锅、筛子、笸篮等物件将小儿扣一下,意思是再也跑不掉了(指早夭)。于是便给这些小孩取名“筛扣子”、“笸篮扣”等。

还有的人家希望下一胎改变性别,便用锄象征性地勾一下这个婴儿,取名“锄刨子”、“锄勾子”等。

此时产妇已十分疲惫,家人要给喝一碗米汤,安定情绪,解除疲劳。俗称“定省米汤”。

现在,大部分孕妇在医院接产,上述一些旧俗随之消失。

二、处理胎盘

胎盘俗称“衣胞”或“胎衣”。俗信认为,“胎衣”是孩子的衣食,它与孩子的生死寿夭、福禄富贵休戚相关,所以不能随便将“胎衣”扔掉,更不能叫野兽吃掉,所以处理“胎衣”是一件很慎重的事。一般的做法是选择厕所旁边或大树旁挖一深坑埋掉,取茁壮成长之意。

三、禁门

禁门就是在坐月子的“月房”门上设置标志,告知人们这里是产妇坐月子的所在,生人不要擅自闯入,以保障产妇休养生息,保障小儿顺利成长。

禁门之俗,古已有之。在古时候,如果生了男孩,即在产房的门左挂一弧,“弧”就是弓,象征男性之阳刚;如若生了女孩,即在产房的门右挂一帨,“帨”就是佩在身上的帕子,今称汗巾,表示女性的阴柔。后来演化成各种不同的标志。

在保德地区则是在产房门上贴剪纸图案。

如果生男,则贴红纸剪的葫芦;如若生女则贴红纸剪的梅花。这葫芦和梅花既是表明性别的变形图案,又含有深刻寓意。葫芦表示千秋万代,子孙绵长;梅花表示如花似玉,国色天香。

这些剪纸图案有繁简两种形式,一种简练、明快,仅是两个拉手葫芦或并蒂梅花。另一种复杂好看,取红纸一方,中间剪葫芦一对或梅花一双,四周剪若干小葫芦或若干小梅花,然后用黄纸垫背,形成一种大型作品。也有在葫芦或梅花主图案四周围以若干小蜘蛛的。因为蜘蛛俗称喜蛛。这里突出一个“喜”字。生男叫“大喜”,生女叫“小喜”。

四、报喜

报喜也称“叫外母”或“搬外母”,是婴儿的父亲去岳母家告知岳母孩子已经顺利诞生,并请岳母去伺候女儿坐月子。女婿到了岳母家,岳母会问:“大喜呀小喜?”女婿有的直言答对,有的则答“满街跑(男)”或“锅头坐(女)”。

岳母要以面条款待女婿,面条寓意为长寿。岳母上路,要带上斗米斗面,还要给小外孙带上衣物、铺盖。

五、洗三

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三天,要举行一种礼仪,并请人吃面片,古称“汤饼会”,又称“三朝”礼。“汤饼”就是面片。保德地区,洗三多不请人。仪式多由助产者、小孩的祖母、外祖母共同主持。主要程式是:

(1)洗浴。将艾叶一束投入水中,烧沸后,晾温待用。然后将小儿襁褓解开,用新棉花或纱布蘸着香汤,擦洗孩子全身,将孩子身上的“胶屎”及其它脏物全部清除干净。

(2)穿衣。洗浴完毕,马上要给婴儿穿衣,只穿上衣,不穿下衣。上衣包括内衣和外衣。内衣用绵软的红布缝制,不缉底边,名曰“圪筒子”,就是布背心。外衣大有讲究,一般只穿黑色小衫,名曰“铁布衫”,取铁打钢铸之意。有的人家给小儿穿红布衫,认为一红压百邪。至此,小孩全身穿红,一直要穿12年,谓之“十二红”。还有的人家向邻居乞得各色布头,缝成衲衣,给小孩穿上,乞求长寿。

(3)开奶。穿好衣服后,主持者要用棉球蘸着红糖水在小孩嘴唇上抹一抹,然后乳母开始喂奶。喂奶前要将奶头挤一下,挤掉一些奶水,防止“乍奶子”伤小孩脾胃。

“洗三”当日要吃面,俗称“下奶面”。

“洗三”以后,婴儿便改枕枕头了。枕头内装绿豆或蚕砂。绿豆和蚕砂性凉、解毒、防止小儿“上火”引发感冒。绿豆和蚕砂质地硬,可使婴儿后脑勺长得扁平,保德人以后脑勺扁平为美。

六、坐月子

产妇在生小孩以后的一个月内足不出户,在家静养,慢慢恢复身体称“坐月子”。

(1)产妇饮食起居。产妇生产后,身体极度虚弱,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称为“月子病”。“月子病”一般比较难治,很容易留下后遗症。所以,“坐月子”期间,生活起居,小心翼翼,生怕引发“月子病”。

饮食方面,多喝稀饭,少吃干饭,少吃多餐,便于消化。过去,保德产妇多喝小米稀饭,现在更注重营养搭配。

“坐月子”期间,有许多禁忌,也是为了避免疾病。

忌干体力活儿,防止引发腰酸腿困的疾病。

忌读书看报,忌做针线活,防止引发眼疾。

忌洗浴,以防感冒。

忌噪音,以防心慌心悸。产妇要在耳朵里塞两个棉球,也为防止风吹入耳。

忌夫妻做爱,以防引发妇科病。

在“坐月子”期间,亲戚中的女性要探视产妇,携带的礼品多为红糖、奶粉、鸡蛋、挂面之类。保德民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探视过产妇,在“过满月”时一定要邀请这位探视者,作为对探视者的感谢。

(2)婴儿避忌。初生婴儿,身体娇嫩,弱不禁风,为保护婴儿,故产生了一些避忌风俗,俗言:“小心总比大意强。”

忌生。就是防止生人擅自闯入“月房”,以防冲怪小儿,实际是怕小儿受惊吓。所以生人进门之前,总要问一声:“忌人呀不?”有的虽说不忌,也要用铺盖将孩子挡在墙脚。

忌黑。时间晚了,外出的人,包括孩子的父亲也不能进入婴儿卧室,也是怕冲怪了小孩。

忌冷风。长途行路人,不能直接进入小儿卧室,必须到其它屋内小息方可进入小儿卧室,如果是冬天,进入小儿室内,也必须在灶台上坐一会儿,烤烤身子,再烤烤手,才可以上炕。这样作,是怕怪风伤着婴儿。

七、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时,家家都要为婴儿举行月礼,也叫弥月礼,俗称“过满月”。生男提前一日举行,生女则推后一日举行。

生子满月,值得庆贺;产妇出月也该纪念。这样一来满月礼也颇为郑重热闹,特别是第一胎,尤其隆重。

“过满月”有“大过”与“小过”之分,“大过”则邀请宾朋,宴请酒席,“小过”则是自家吃一顿油糕粉汤而已。一般头胎则“大过”,二胎则“小过”;生男则“大过”,生女则“小过”。但也有例外。

过满月邀请的亲朋多为女眷,诸如小孩的妗妗、姑姑、姨姨,以及“坐月子”期间探视过的亲朋。妗妗是最尊贵的客人。一般外婆是不参加满月礼的,俗言“老娘不坐外孙的席”。参加满月礼的人都要备礼,礼物多为布料与小孩的衣服、鞋帽,有狮头帽、虎头鞋、老虎衣、老虎枕、娃娃枕等,还有送银器饰物的,如:手镯、项圈、银宝锁、麒麟送子等饰件。俗言:“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铺盖拿将来。”现在多改为礼金。馈赠礼金,渊于古代的“添盆”仪式。即于满月之日,烧香汤一盆,馈赠者将钱投入盆中,谓之“添盆”,是一种特殊馈赠方式。这种习俗在清代宫廷和民间都存在的。无论是“大过”,还是“小过”,民俗事象是一致的。

(1)离窝。将孩子从产房抱出,抱到爷爷奶奶屋里走一走,谓之“离窝”。这时,爷爷才能看到孙子的模样。

(2)剃胎发。胎发又称“血发”,受之于父母,胎里带来,所以对胎发十分重视。剃胎发时,不能全部剃光,要保留一部分,以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道。额顶留一块叫“聪明发”,俗称“小马鬃”。如果留三块称“三拐毛”,暗喻福禄寿齐全。脑后留一小撮称“拽命毛”。这撮毛与性命有关,所以要保留到12岁。有的只剃一小圈,保留大部分,俗称“孝头子”。以备将来梳小辫。剃下的胎发,用红布包成一个小球,缀在小儿袖口上,起避邪作用。

(3)穿“赶吃鞋”。过满月时,小儿要试穿一下“赶吃鞋”,俗信穿过这种鞋后,将来经常能吃好东西。

“赶吃鞋”是母亲在怀孕期间便给婴儿准备好的小花鞋,黑色鞋帮,黄色鞋底,暗喻小孩将来创立的家业铜底铁帮,基业永固。

鞋上的绣花图案也有一定的讲究,图案为“九石榴一佛手”。“佛手”谐音“福寿”,取福寿双全之意。石榴多籽,取多子多福之意。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儿育女民间风俗
泰兴民风民俗
什么是婴儿诞生礼?
民间诞生礼俗<四>
坐月子的13条秘诀
坐月子注意事项 不可坐着喂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