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次圣典结集

,又称佛教第一次结集、五百结集。在佛陀入般涅槃[1] 的三个月之后[2],于马嘎塔国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Rājagaha)进行了圣典的结集,由未生怨王Ajātasattu)护持。结集的主持人是佛陀的大弟子马哈咖沙巴尊者(Mahākassapa),一共有五百位阿拉汉参加。这些参加者都已经断尽烦恼,佛陀在世的时候,他们都亲闻过佛陀的教法,都具足四无碍解智,对佛陀所教导的法,无论是从辞、从字、从意义上都精通了解。当时,先由伍巴离Upāli)尊者诵出《律藏》,然后再由阿难Ānanda)尊者诵出《经藏》。[3]

缘起

七葉窟。

据《律藏》记载,促成这次结集的原因是马哈咖沙巴尊者为了预防非法、非律的蔓延。当在佛陀在古西那拉城(Kusinārā)入灭的时候,马哈咖沙巴尊者并不在场,他带着大比库僧团正赶路想见佛陀,结果在半途中得知佛陀已经入灭的消息。那些还没有离欲的比库很伤心,但是有一个名叫苏跋达(Subhadda)老年出家人听到佛陀入灭的消息感到很高兴,说道:“够了,贤友们,你们不要忧愁、不要悲伤,我们已摆脱那个大沙门了,他常使我们起烦恼:‘允许你们这样,不允许你们这样。’现在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马哈咖沙巴尊者听了之后,决定在非法兴盛、法衰落之前,非律兴盛、律衰落之前,在非法说者强、法说者弱之前,在非律说者强、律说者弱之前,举行法与律的结集。

马哈咖沙巴尊者挑选了能够持诵导师全部圣教的499位阿拉汉圣者,还有阿难尊者。虽然当时阿难只是证得入流果,尚未断尽诸漏,但由于他随侍世尊达25年之久,亲闻和忆持了导师的所有圣教,对世尊正法、律的结集工作少不了他。

之后,僧众又决定前往王舍城度雨安居并举行结集。为了防止持异见之人混入僧团进行捣乱,僧团规定除了选定的长老比库以外,不许其他的比库在王舍城过雨安居。

五百位长老比库先后来到王舍城度雨安居。在雨安居的第一个月,僧众们修补破损的房舍,从第二个月才开始举行法与律的结集。值得庆幸的是,阿难尊者在结集开始的前夜通宵修习身至念,并在凌晨时分于头未至枕、脚已离地之际证悟了阿拉汉道果。

结集具体地点《一切善见律注》记载为毗婆罗山侧七叶窟前新建的讲堂,《岛史》记载为七叶窟内,《大史》记载为毗婆罗山中腹七叶窟入口处新建的讲堂。

结集

结集开始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征询僧众们的意见:“众贤们,我们首先结集什么?是法还是律呢?”比库众回答说:“马哈咖沙巴尊者,律是佛教的寿命,律住世时教乃住!所以我们先结集律。”

于是,大家推举持律第一的伍巴离尊者负责诵出《律藏》。结集采用问答的方式,由马哈咖沙巴尊者从第一条“巴拉基咖”开始问起,每条皆以因缘、人、制、随制、犯、不犯而问了《大分别》和《比库尼分别》两部分别,伍巴离尊者则逐一作回答。如是将两部分别、篇章等收录编集为《律藏》(Vinayapiṭaka),一切皆由大咖沙巴长老问,伍巴离长老回答。两位长老的问答经五百位阿拉汉一致确认为准确无误、完全符合世尊所制之后,再按上述的方法一起合诵,是为律的结集。

之后,继续由马哈咖沙巴尊者从《长部》第一经《梵网经》开始问起,逐一问了五部(pañca nikāya),并由阿难尊者作回答。五部是指《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其中,《小部》是指除了四部之外的其余佛语。同样的,这两位长老的问答经五百位阿拉汉一致确认为准确无误、完全符合世尊所说之后,再按上述的方法一起合诵,是为法的结集。[4]

由于参加这第一次结集都是佛陀的亲传弟子,且是在佛灭当年举行的,他们毫无遗漏地背诵了佛陀在四十五年中所教导的一切教法与戒律,并将之编辑为“法”与“律”两大类。这是对佛陀教法最有早期和权威的分类与整理,也是后期三藏教法的根源和滥觞。而长老们采用问答进行法、律结集的形式,也成为后世数次圣典结集的典范。

因为这次结集一共有五百位阿拉汉参加,所以称为“五百结集”(Pañcasatika saṅgati)。又因为在王舍城举行,故又称“王舍城结集”。

结集之后

结集法与律之后,阿难尊者提到佛陀在临般涅槃前曾经说过:

阿难,如果僧团愿意,当我入灭后,可以舍弃微细又微细的学处

由于当时阿难尊者并没有及时请示佛陀什么是“微细又微细的学处”[5],与会者们就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于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中作甘马kamma),对大众说:

贤友们,请僧众听我说,我们的学处与在家人有关,在家人也知道‘这对你们沙门释迦子是允许的,这对你们是不允许的’。

假如我们废除了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他们将会说:‘沙门果德玛Gotama)为弟子们制定的学处好像烟一样,当他们的导师在世时就学习这些学处,他们的导师一去世就不再学习这些学处了。’

于是,马哈咖沙巴尊者重申了佛陀临终前的教导[6]

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Cv.442)

此项决议获得全体与会者的一致通过。由于当时的与会者都是曾亲闻佛陀教导、德高望重、诸漏已尽、所作已办、具足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的阿拉汉长老比库,因此,这种代表佛陀本意的长老们的观点主张就称为“上座部”(Theravāda)。这项决议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库为核心的原始僧团中保持下来。

佛教在日后漫长的流传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出许多部派和学说,作为保守圣者的传统为己任的“上座部”,始终坚持一项恒久不变的原则

1、凡是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

2、凡是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

3、佛陀如何制定,即应如何受持遵行。

上座部佛教认为:只有佛陀才有资格制定戒律。因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还有大悲智。唯有同时具足一切知智与大悲智者,才有资格制定戒律。但是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这样的资格,能同时具足这两种智慧,故作为佛弟子就只有遵守的份。因此,凡是坚持这些观点、遵守这种传统的,就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即上座长老们的观点。[7][8]

参见条目

外部连接

注释与引用

  1. 跳转 《摄阿毗达摩义论·附录·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所有佛教徒共同尊敬的教主释迦牟尼,大约为公元前六世纪的人,他的生灭年代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其确切的年代,无法肯定,这里略举几种比较普通的传说:(一)依照南方上座部佛教各国传统的说法是:佛灭于公元前544 或543 年,在1956年,有许多国家举行一次盛大的佛灭二千五百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依据这种传说的。所以这个佛灭年代的说法,现在已经实际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了。(二)近代的学者,根据考证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阿育王年代,有的推论佛灭于公元前483 年,有的说前480 年,有的说前470 年等等,未得一致。(三)中国的“众圣点记”说,据传佛灭之后,比丘僧团在第一个雨季安居完毕,便在戒本末尾上点一点以记佛灭之年,到了萧齐永明七年(公元489 ),共得九百七十五点。据此,则佛灭于公元前486 年。
  2. 跳转 《巴利律藏·小品》第十一·五百(结集)犍度:(四)时,具寿摩诃迦叶告僧伽,言:「诸大德!请听我言!若僧伽机熟,僧伽选此五百比丘,于王舍城住雨安居而令结集法与律,不令余诸比丘于王舍城住雨安居。是乃表白。……」。渥德尔[英]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第一次结集据记载是在佛灭后第一年的雨季举行的,佛涅槃事件被当作纪元,佛教徒计算年历从这里起始。斯里兰卡《大史》第三章·第一次法结集:00一 具备了五眼①无与伦比的胜者,在四十五年弘法岁月间曾用各种方式,为世界做了一切应作的事情。00二 在拘尸那罗城的娑罗双树下,在这最神圣的地方,在吠舍佉月月圆日,这盏世界明灯熄灭。……0二六 在雨安居期的第二月第二日,长老们在辉煌的会堂里集会。
  3. 跳转 《大史》第三章:就这样,历时七个月,为全世界谋福利的长老们,为了全世界的利益,完成了正法结集。马哈咖沙巴能使善逝的教法持续五千年。
  4. 跳转 《律藏》没有提及第一次结集时诵出论藏,但由于“法”包括了经和论,因此有长老认为在第一次结集时论藏(或者是论母)被收录进《小部》之中。律复注《心义灯》更进一步说:在第一次结集时,《论藏》是在诵出《长部》等四部之后,诵出《小部》之前诵出的,并将之归于《小部》。
  5. 跳转 《弥林达问经》:“尊者龙军,世尊所说之‘细小学处’,人民淆惑、生疑、困惑及堕于疑惑。他们说:‘何者是细学处,何者是小学处?’”“大王,恶作(dukkata)是细学处,不善语是小学处,此二者是细小学处。大王,昔时的大长老也对此生疑。为决定世尊的戒法,该问题曾被提出,他们未能获得一致。”“尊者龙军,胜者秘密隐藏已久,现今已得公开並昭示世间。”
  6. 跳转 《弥林达问经》:“大王,世尊曾作此说:‘诸比库,我以证知说法,不以非证知说法。’于律之制定他也曾说:‘阿难达,于我去世之后,若僧团愿意,让其舍细小学处。’但大王,如来作此说乃为试探诸比库:‘于我去世之后,我之诸弟子被我遗留,彼将舍弃诸细小学处或接受坚持?’大王,譬如转轮王试探诸子而作是说:‘诸爱儿,此大国家四方至于大海之滨。诸爱儿,如许武力难加维持。诸爱儿,于我去世之后放弃边鄙地方。’大王,是否于其父去世之后,诸王子舍弃国内所有边鄙地方?”“尊者,否。尊者!诸国王贪婪过于此,诸王子以政权的贪欲将争取较此多二倍或三倍的国土,他们如何肯舍弃手中的领土?”“大王,如来做此说是试探诸比库:‘阿难达,于我去世之后,若僧团愿意,让其舍细小学处,’大王,佛子为离苦及贪求法,将守护其余更多之一百五十学处,如何他们肯舍弃如来所制定的学处亦复如是!”
  7. 跳转 传统上认为早期历史中上座部也增添了一些经典,上座部认为这些添加的经律是在德高望重、诸漏已尽、所作已办、具足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的阿拉汉长老比库的指导下,必须极度严谨地保存原始教法的原则,或者根据原始经典加以阐释的,增添的经律必须与原始经典意义相符。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三藏在第三次结集之后基本定型。上座部这种作法与其他部派不同,其他部派的增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已改变了佛法的方向。由于这种保守的作风,上座部佛教得以保留原始佛法的原貌,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纯正佛教教法的部派。
  8. 跳转 除《巴利律》外,《摩诃僧祇律》、《十诵律》、《四分律》和《五分律》一致记载,在王舍城集结中,阿难尊者宣布了佛陀的遗嘱,“阿难!我灭度后,僧伽若欲者,小小戒可舍。”诸长老对什么是小小戒各有阐述,大迦叶尊者首先提出阿难尊者的过错,以阿难尊者未向佛陀问明什么是小小戒,应向大众忏悔。接着大迦叶尊者宣明了三个原则:(1)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2)若已制,不得有违。(3)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毗达摩讲要》第01讲-序论(02)
大迦叶与前妻
【第六部 论议第一 马哈咖吒亚那】 第一章 前言
法句经| 顽强不驯的年轻沙马内拉
巴利语系佛教,正宗正法正传承
削发为尼,一个人的朝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