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说明。故曰: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在辨证方面,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八纲就是以阴阳作为总纲的。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阴阳,大则可以概括整个病证是属阴证、属阳证,小则可分析四诊中一个具体脉症。如:

  色泽的阴阳:从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

  声息的阴阳: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脉象分阴阳:以部位分,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脉动过程分,则至(起)者为阳,去(伏)者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总之,无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住阴阳的属性,才能在辨证中正确地区别阴阳。所以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


  用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故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 阳阳偏胜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为有余之证。由于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热盛易于损伤阴液。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寒盛易于损伤阳气。故在调整阴阳的偏胜时,应注意有无相应的阴或阳偏衰的情况存在。若阴或阳偏胜而其相对的一方并没有构成虚损时,即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若其相对一方有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者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对阴阳偏衰的治疗,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他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

  总之,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阳虚者扶阳, 阴虚者补阴,以使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复归于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2)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以确立治疗原则,而且也用来概括 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治疗疾病,不但要有正确的诊断和确切的治疗 方法,同时还必须熟练地掌握药物的性能。根据治疗方法,选用适宜药物,才能收到良好的 疗效。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 降浮沉,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 (温次于热)。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桅子等。反之,能减 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谈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习惯上仍然称为五种。其中辛、甘、谈属阳,酸、苦、咸属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升降浮沉: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为浮散,沉为重镇等作用。大抵具有升阳发表,祛风 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而具有泻下、清热、利 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 者为阴。

  总之,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 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由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下)
中医为啥说阴阳?
为什么要讲阴阳(三)
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
Untitled Document
阴阳——用于疾病的诊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