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37讲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下)

  瓜蒂散这张方子是吐法的代表方,它的药物组成有瓜蒂一分,注意我们这里的分字不是衡重的剂量单位,而是剂量的比例,"瓜蒂一分,熬黄","熬"是什么意思,我们前面讲过,熬就是炒的意思,用瓜蒂把它炒黄了,赤小豆一分。除了这两个药以外,我们看方后所作的说明,"上二味,各别捣筛",就是把它们分开捣,筛成细末,"为散已,合治之",做成散的以后再混合,"取一钱匕"。

  我们根据古今的一些方药的实际用量,一钱匕我们在这里把它定到1克左右就可以了,不要太多,"以香豉一合",就是豆豉,一合就是毫升,以20毫升的豆豉,"用热汤七合",那就是140毫升的热水,"煮作稀糜",煮是煮豆豉。这样的话,瓜蒂散这张方子涉及到的药物是瓜蒂、赤小豆、豆豉,其中赤小豆和豆豉都是粮食做的,这个豆豉是用大豆做的,赤小豆本身就是红小豆,所以真正起到催吐作用的是瓜蒂这味药,用煮豆豉的汤,"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取这个煮豆豉的汤来合这个瓜蒂散,"温,顿服之",这个量,一次吃下,"不吐者,少少加",少少就是渐渐的意思,如果吃了一次没有吐,第二次吃的时候,瓜蒂散用量再稍稍加一点,"得快,吐乃止。",只有很痛快的吐了那你不要再吃了。

  后面谈到了瓜蒂散的使用禁忌,"诸亡血、虚家,不要与瓜蒂散",失血的病人,其他的虚证的病人当然不可以用瓜蒂散来涌吐。因为涌吐的这个方法,它是通过胃的粘膜来排泄体内的毒素,排泄体内的毒热,只有胸中膈上的痰浊、食积、留饮,你才可以用这种方法。

  从动物试验的观察来说,这个甜瓜素,我这是不是说甜瓜蒂,甜瓜素每公斤用0.02克给这个狗来口服的话就会造成剧烈的呕吐,最终可以导致呼吸中枢的麻痹而死亡。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如果要用瓜蒂散催吐的话要注意这几个问题,第一个量不可以太大,我们说,每次吃上一钱匕,再加上赤小豆,瓜蒂一次的量,也就是0.5克左右。第二个,不要空腹吃,空着肚子不能吐,起码要吃一些东西。再一个,不要久用,不要长期的用瓜蒂散,还有一个,如果他有上消化道某些疾病,比方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者有肝硬化,怀疑他有食道静脉曲张的都不可以用吐法。

  有报道用瓜蒂散涌吐而导致食道静脉破裂出血,大吐血而死的,也有报道消化道溃疡用瓜蒂散以后,导致了严重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当然也有报道,用瓜蒂的量比较大,30克,吃了之后中毒,呼吸麻痹而导致死亡的。还有一个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和具有止吐作用的西药一块用。

  催吐的方子,难道还会有人用止吐的药物和瓜蒂散同用吗?我就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一个病人,这样的一个病例,病人是一个岁的男孩子,他有癫痫,这是个农村的男孩,他癫痫怎么治疗呢?当地邻村有一个老中医,他专治癫痫,他妈妈知道这个消息,就到这个邻村找这个老中医去买药,这个老中医药也卖得很贵,就一小包,研末的药。

  回来之后就给她儿子吃上,吃了之后这个孩子就剧烈的呕吐,吐了大量的粘液,包括胃的内泌物,好,三个月癫痫不发作,三个月以后,癫痫又发作了,大发作。他妈妈想,既然吃这个药有效的话,我再找他去买个这药。第二天就去买药,买回来之后也是同样的方法,吃完了就吐。

  吃完了又是有三个月没有发作,第三次还是得买药。她妈妈就给她大儿子说,她大儿子是农村医生,说你看看你的弟弟吃了这老头儿的药,每吃完之后马上就吐出来,吐出来之后呢能管三个月,你说他吃完了就吐出来,它的药效吸收得太少了,只管三个月,如果让这个药能在胃里头多呆一会儿,多吸收一点,能不能管得更长一点时间啊,药又这么贵。

  她大儿子说要是这样的话,我可以想个办法,我可以先给他打一针爱茂尔,大家知道爱茂尔有镇吐的作用,他妈妈说,你打这爱茂尔,多长时间发挥作用啊,等它快发挥作用提时候,我们再给你弟弟吃这个药。好,第三次买回来药之后,他哥哥提前半个小时给他弟弟打了一针止吐的药,然后他弟弟吃完这个药之后,欲吐不得吐,辗转反侧,坐卧不宁,过了一会儿就出现了冷汗直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他妈妈和他哥哥一看,唉哟,大事不好。非常偏僻的农村,根本没有汽车,拉着个小平车,就往城里拉,走到半路,这孩子就死了。为什么?瓜蒂的毒素中毒,呼吸麻痹,呼吸停止了。

  有一年我到这个地方去的时候,这个哥哥是个农村医生,他就给我讲他非常懊悔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弟弟的这个事情。他问我这是为什么?

  我想他用了催吐的药,除了瓜蒂散没有别的,他怀疑这老大夫用了什么毒药。我说,催吐的药除了瓜蒂散没有别的,用催吐的方法就是因势利导,就是让他吐,这个药不能吸收,吸收了之后就会导致中毒的,就是让它刺激胃粘膜,通过胃粘膜分泌大量的粘液,把体内的毒素、病理产物排泄出体外。

  中医是个很仁慈的医学,它都是给邪气出路的。病在体表的话,用发汗的方法,把在体表的这些毒素、这些代谢产物通过汗排出体外。你看,使邪气排出体外的时候,人们要付出些津液。汗不是津液所化吗,毒热、毒素在体内的时候,通过通大便的方式来排出体外,这都是给邪气出路的方法,湿热在体内的时候通过利尿的方式,通过泌尿系统把毒邪排出体外。而有形的邪气或者毒邪在上焦的时候,我们就通过胃粘膜的分泌,通过刺激胃粘膜让它分泌大量的粘液,然后把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这都叫给出路的政策,所以中医特别忌闭门留寇的方法。

  我说这个农村医生,你呀,本来是催吐,是给邪气以出路,你先打了针爱茂尔来镇吐,所以闭门留寇,导致了瓜蒂毒素的吸收中毒,导致了呼吸的麻痹。所以这个教训我们是应当汲取的。后来我说,我们在国内也从来没有见到过催吐药和镇吐的西药并用的这种中西结合的方法,你说的这个病例从来没有见过报道,我可以不可以把它写成一个报道,报道出来呀?他说不好,不好,因为那是我把我弟弟给治死了,你最好不要报道。但是我要讲课的时候,我要讲这些,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汲取一些教训。这样的话,太阳病篇涉及到太阳本证,涉及到太阳变证,涉及到太阳类证,我们就全部谈完了。我们现在给太阳病篇作一个小结。

  从太阳本证来看,涉及到太阳表证。太阳表证是邪气侵袭了人体肌表的阳气,由于太阳的阳气敷布于肌表,它有温养肌肤的作用,还有管理汗孔开合、调节体温的作用,它也有防御外邪的作用。当体表的阳气被外邪所伤之后,他首先就出现了恶寒,因为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太阳表证都有恶寒的这种临床表现。

  太阳表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失调以后,只能开不能合,这就出现了有汗,这就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中风证,后世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因为他汗出以后就伤了营阴,营阴不足,相对来说,这就是表虚。但是这个表虚和玉屏风散的那个表气虚完全是两码事,这仍然是因为有邪气所造成的。

  如果汗孔只关不开,这是寒邪闭表,《伤寒论》就把它叫做太阳伤寒证,后世医家就把它叫做太阳伤寒表实证,它的病机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表虚的用桂枝汤,表实的用麻黄汤。随后,《伤寒论》又引出了,桂枝汤的其它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麻黄汤呢是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主方,随后又引出了麻黄汤的其它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这样的话,由太阳表证就扩展到了很大的一个范围。

  这是我们太阳表证谈的主要内容。

  对于太阳表证这两大类证候,有汗的用桂枝汤而不能用麻黄汤,无汗的用麻黄汤而不能用桂枝汤,"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不可用桂枝",这在我们前面讲课的过程中都谈到了为什么。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就可能遇到另外一个情况,有寒邪闭表,但是这个寒邪很轻,病程已经很长了,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你说他无汗吧,又不能够胜任麻黄汤的这种峻汗,你说用桂枝汤吧,它又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小寒,这在治疗上真是进退两难。在这种情况下,仲景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就把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具方子合起来,但是要减少它的药物的剂量,合起来以后用小剂量的麻黄汤来发散在表的小的寒邪的闭郁,而用小剂量的桂枝汤呢,来调和营卫,来保护营卫之气。这样组成的一个方子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也包括桂枝二越婢一汤,我们把它们叫做小汗方。

  这两方相合的方法我们就叫做合方。这种合方的思路是我们今天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不仅经方可以和后世的合用,经方可以和经方合用,而且多个经方,或者说多个经方和多个后世时方合用,这我们在临床上应用起来就要灵活得多。

  当然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就可能出现膀胱的腑证,膀胱的腑证分了气分的证候和血分的证候。气分的证候呢是膀胱气化不利,气化不利,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就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够化生,津液不能够输布上承就出现了口渴、消渴、渴欲饮水。下焦不利,水邪上逆就可以出现水邪逆于胃脘,出现胃脘胀满,也就是兼见心下痞。如果水邪上逆面造成了胃气上逆的话,那就是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张仲景把这个证候叫做水逆。

  太阳蓄水证,水蓄在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在下焦出现了少腹苦里急的一个局部的自觉症状,就是因少腹部拘急不舒服而感到痛苦,这个证候是由太阳表证发展而来的,所以它还应当伴有脉浮或者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一个表证。治疗大家都知道了,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当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化热,和血结于下焦的时候,这就形成了太阳蓄血证,这是太阳腑证的血分的证候,如果热和血刚刚开始凝结,热势重而且急的话,瘀血刚刚开始形成,这个时候我们在治疗上就应当以泻热为主,泻热为主的方子是桃核承气汤。如果瘀热互结,热邪已经收敛,热势不是急而有形的瘀血已经成形,瘀血的病势比较急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所以抵当汤不是以泻热为主的,而是破血逐瘀为主的。如果瘀热互结,热虽然有,但是热势非常轻微,瘀血已经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正像《伤寒论》原文所说的"有热少腹满",治疗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我们说在《伤寒论》中的消法就应当是以抵当丸为代表了。

  以上我们复习的太阳的表证,太阳的腑证。对太阳表证来说,后世医家又有人把它叫做太阳经证。这个经的概念,不是专指经络,它包括经络,也包括浅表,所以这个经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

  当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以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变化。新变化的证候,又不属于六经病证,或者说不能够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它们叫做变证。在变证之中,如果是用错综复杂的治疗方法所造成的这种变证,张仲景又把它叫做坏病。

  坏病也罢,变证也罢,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在脏或在腑,可以说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张仲景治疗变证或坏病的一个总原则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叫12字方针,它的意思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已经提到过了。我们说《伤寒论》它体现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的这种诊疗原则,但是辩证论治这四个字在《伤寒论》中,从头到尾,从来没有出现过,最能够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用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个字,所以我请大家把这12个字背下来。

  随后在太阳病篇举了具体的寒、热、虚、实这些变证的例子以及它们的治疗,以举例示范的方式来说明怎么样随证治之。在变证里我们举了热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举了心阳虚的证候,举了水气病的例子,举了脾气虚的例子,脾阳虚的例子,肾阳虚的例子,阴阳两虚的例子,结胸病,脏结病,和心下痞病等等,这些都属于太阳病的变证。

  其实呢,其中有许多病它属于杂病。比方说,我们举脾虚的例子的时候曾经谈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显然是一个杂病的脾虚,运化失司,痰湿阻滞,气机不畅,它属于一个杂病的虚中夹实的腹满。小建中汤所治疗的那个"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那是一个气血两虚,心脏失养,那也应当是一个杂病的范畴。平常就气血两虚,得了外感以后,正气抗邪于表,里气就更加虚衰,心脏失养,心神失养的症状就突出表现出来了,所以应当也属于杂病的范畴。像我们提到的那个肾阳虚的真武汤证,在临床的杂病中经常能够见得到。像我们现在"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那个炙甘草汤证今天看来,那就是一个心脏病的心率失常。

  所以治疗太阳变证的这些方子在临床上,在今天临床上广泛地用于治疗杂病。

  这个结胸病,它应当属于外感病的范畴。结胸证分大结胸、小结胸和寒实结胸,而大结胸证呢,这是有热,所以又把它叫做热实结胸;小结胸呢,它也有热,它也属于热实结胸的范畴。大结胸证是水热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病位比较广泛。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给大家作了详细分析。病位偏高的,用大陷胸丸,病位偏中的和病位偏下的,用大陷胸汤。

  对于小结胸病来说,外感病也可以见到,更多的是见于杂病。而对于寒实结胸来说,外感病可以见得到,更多的也见于杂病。至于心下痞证,那纯粹是一个属于杂病的范畴。我们在讲完心下痞证以后,又谈到了和心下痞相鉴别的下利的证候,上热下寒的证候等等。

  在太阳变证中,结胸、脏结、心下痞是有病名的,而其它的那些变证,只是有证候的名称或者方证的名称没有特别的病名。这就是太阳病篇的主要内容。

  至于太阳病的类证,是因为在它的病程中,有某些症状类似于太阳病,放到了太阳病篇,以便于和太阳病相鉴别,而太阳类证的内容,我们这节课刚刚谈过。

  这样的话,我们大体就把太阳病篇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个梗概的复习,可以说历历在目,如数家珍,我想大家都能够记得住。

  太阳病篇的内容我们就全部讲完了,下次课我们讲阳明病篇,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就适当的作一个预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37 讲 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太阳病和少阴病发汗的不同二者都可以有表证...
​太阳病,外证(此处指表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我的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桂枝汤的适应症(10)
话说六经辨证(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