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7成小学优等生,到了初中后成绩就骤降!原因在这里,越早知道越好!

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孩子,小学成绩名列前茅,但到了初中成绩就开始不理想了?

主要是因为,超7成的小学学霸在进入初中后,一是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可能影响孩子未来成长的关键期,二是孩子学习方法还没完全适应过来,这种不适应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上,就会完全暴露出来。

这一时期是孩子叛逆的突发期,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以及学习习惯的定型期。这个时期如果没有把握住,成绩很可能会一蹶不振,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孩子一般在10-1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

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

家长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方法一:找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孩子会出现“烦死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而且这类话语的数量会一直上升。

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

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

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

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读物,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真正得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

方法二:允许孩子适度表达情绪

为孩子准备一个沙袋,允许孩子对着沙袋发泄情绪;

允许孩子养小动物;

当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倾诉时,可以鼓励孩子对着小动物倾诉;

鼓励孩子跑步、做运动发泄情绪……

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发泄情绪的好办法,

但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悲伤和软弱。

方法三: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要想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最先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有了负面情绪,没有关系,说出来,看父母有没有办法。

初中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很多孩子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1.孩子开始有独立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从不会过多去想“为什么”,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

但是,到了初中后,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能怎样呢?由于自我意识刚刚出现,这时候的孩子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时,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仅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在这种错误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2.学习难度加大

而且到了初中,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会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家长应如何提前应对孩子这一变化?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他是在为父母而学习。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

方法二:不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绩。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奖励她,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有个错觉:学习是为家长学的。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过严厉

初中阶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有了自我意识,当父母再像在低年级时那样,严厉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再规定他们每次考试必须达到的名次时,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关于对12岁左右孩子的教育,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的很好:

多问快乐,少问学习;多问“这次考试中,你细心了吗”,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名啊”;多问“你喜欢学……”,

少说“今天我教你学……”

孩子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爱上学习,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所以,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五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了。

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而是说,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二、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做家长的不能企图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

坏习惯也是一点点改正过来的,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三、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家长的权威和毅力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但是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比21天要更多。

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协。

小升初宝典(xiaoshengchubaodian)微信公共号为广大家长及孩子提供小升初学习方法、择校政策、招生和家庭教育等小道消息,敬请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和初二年级!
决定一生的不再是高考,而是初中!
四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
初中生孩子不爱学习是怎么回事-家长又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学习呢
孩子上完初中不想上学怎么办
【家长汇】孩子厌学可咋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