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成咏丨《红楼梦》中的建筑文化

《红楼梦》中的建筑文化
卢成咏
     《红楼梦》在建筑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以及宁荣两府不是凭空虚构的。虽不能肯定的说必有其原形,但一定有那个时代的建筑园林作参照,是那个时代建筑文化的反映。《红楼梦》中出现的仅止中国的亭台楼阁、牌坊祠堂,而非外国的金字塔、凯旋门。只此可以看出《红楼梦》之建筑必是曹雪芹所见过的,经历过的,是大清朝建筑文化的写照,是大清朝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社会审美与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标志。从对大观园中园林建筑的描写,可以看到江南建筑的影子。

其实,中国的古代虽没有今天的“建筑师”,但那个时代大的建筑工程也需要设计的。“老爷们已经议定了,······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第十六回)我们可以这样说,曹雪芹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臆造了宁荣两府及大观园。用今天的专业术语叫作设计了两府宅院及大观园。

        一、 对比手法的成熟运用

       对比与统一是建筑学中用的最多的两个词。统一在古建筑中触目皆是,统一的坡屋顶,统一的四合院,统一的正房与厢房。而对比倒未吸引当今人去探其根源,在中国古建都是循规蹈矩的。但在《红楼梦》中,对比手法体现的淋漓尽致。
     建筑形制的对比 :一个大观园,仅一水之隔,却是两种不同的景致。稻香村“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红楼梦》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省亲别墅“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同上)。从金辉大殿到荒野茅舍,各种不同档次的建筑对比,使得大观园色彩斑斓,对比鲜明,两处独特魅力都会个人留下深刻印象。
       建筑形态的对比:曲与直的对比,如“或长廊曲洞”;方与圆的对比。  如“或方厦圆亭”。 
       建筑布局的对比:贾府沿纵向轴线布置,讲究对称和严谨。为的是适应家居礼仪以及婚丧嫁娶、接客待人的需要。所以《红楼梦》中的住宅无处不体现着布局的匀称和条理。而大观园的布局却体现着一种自由的思想,凿池堆山,种竹栽柳,为的是满足封建贵族的休闲、静养的需求。匀称和自由,“此两种传统之平面布置,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梁思成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丰富建筑造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亦是功不可没。   

二、掩映手法的成熟运用
       中国古代的人日常家居较现代人隐蔽。就是普通四合院计有两进、三进之说。大宅子更是仪门、垂花门重重,才是正房居室。如果家有来客,妇女们要回避。于是,古代的建筑不会进门便是起居之所。总是讲究个遮掩、过渡。如四合院大门前的影壁。梁思成说在《中国建筑史》中说:“除佛塔之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影壁作为庭院建筑的一部分,除遮蔽视线外,还有挡风、避邪和装饰的作用。贾政游大观园,开园门便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且看贾政对此山的评价:“非有此一山,一进来园中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此言虽出贾政之口,实为曹雪芹的造园观点。贾政继续前行,“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围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红楼梦》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遮掩手法在古代建筑中大到院落,小到一厅一舍都运用的恰到好处,这与人们的日常起居习惯、伦理道德、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 

    三、建筑与自然的融合统一

 当人类从树上走向地面,从山洞走向房屋,直到今天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征服”的解释是:用武力使之屈服。人与自然不能和平共处么?不管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现实是森林在消失,资源在枯竭,环境在污染,房子被称为“居住的机器”。其实,无论人与自然,还是建筑与自然都统一的存在,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征服谁。于是,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呼声呼之欲出。出现了许多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环保建筑等。 “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但见清溪泻玉,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 “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竹遮映。”“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一路行来,或清堂,或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 “绕着碧桃花,穿过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垣环护,绿柳周垂。”(同上)诸如此类的描写多之又多。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是山环水绕,林木葱郁。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潇湘馆也是房前碧水悠悠,房后翠竹千百竿。建筑皆掩映于林木之中,若隐若现。中国建筑崇尚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天地并列为三,和平共处。天人合一讲求的是不破坏自然,而要尽量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是生态平衡。

      四、建筑材料的多元化
      建筑材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因其具有造型、色彩、质感等,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用的好,就能很好的美化人们的居住环境。建筑材料的变化,使建筑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建筑造型的特点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运用,这是建筑艺术的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但要想随心所欲、恰如其分的使用建筑材料,确实需要有一定的学识经验。建筑材料应依建筑所处的环境而变。材料种类用的多,若不当,则显乱。只用一种或较少的建筑材料,又显得呆板没有生气。而就这一点《红楼梦》中做的相当到位。材料丰富又不失条理。大观园中既有碎石铺路,也有光可照人的地面砖。既有“一色水磨砖墙”,也有“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既有玻璃出现,为什么还要“编花为牖,槿篱竹牖”?既有“水磨砖墙”,为什么还用黄泥矮墙?是贾府贫么?不是。是曹雪芹思想保守么?非也。建筑材料多元化是作者浪漫主义的体现,是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的需要。曹雪芹生活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之间。恰逢康乾盛世,处于封建社会的繁盛期。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较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又恰逢西方资本主义的形成,中外贸易已经较过去有大增长,大量的新奇玩意登陆中国。这为《红楼梦》中建筑采用写多元材料奠定了物质基础。清朝前期,木结构的窗子上用的还是纸,而《红楼梦》中已经出现了玻璃窗(《红楼梦》第七回)。在荣府其他住房并未提及用的是玻璃窗,倒是纸窗、纱窗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在富贵人家,玻璃也未大规模运用,平常百姓家更不会有,可见玻璃并未普及,属于先进材料。由此可见在当时建筑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已开始借鉴外国的宝贵经验,引进外国的先进材料。亦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建筑上的创新思想。 

      建筑与文学作为不同种类范畴,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段,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中描写建筑,建筑中产生文学。《红楼梦》中一个活脱脱的荣国府和大观园呈现在人们面前。而大观园中厅台楼阁亦有很诗意的名字:“潇湘馆”“怡红院”,建筑上亦有题额对匾。“大观园试题对额”一回就是为整个大观园中的建筑起名字,题对联。当然,文学中的建筑虽取自于现实生活,但作为小说中人物的虚拟生活环境,与现实中的建筑又有所区别。作者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布置空间格局,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去刻画特定的室内布置。这都是有可能的。室内布置的特点还离不开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因人的性格特定、爱好习惯影响很大。由以上可知曹雪芹在从室内布置上刻画人物性格着实下了一番工夫。从《红楼梦》中也不难看出建筑为文学服务的痕迹。曹雪芹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刻意地去安排建筑。

清文人李渔曾说过:“土木之事,最忌奢靡。”而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至北边,一共丈量三里半大。”(《红楼梦》第十六回)大观园中的大观楼亦是“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如此雍容华贵,连皇宫来的元妃也“极加奖赞”。仅一回书中就三次写到元春叹息太“奢华糜费了”。当然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为小说末节贾府被抄埋下了伏笔。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善于总结和学习,古为今用,温故而知新,才能求得今日建筑新发展。当然,费尽心思的从《红楼梦》中去分析曹雪芹的建筑观,目的是为当今建筑所利用。

【作者简介】

卢成咏,湖南宁乡人,中共党员,湖南城建学院副教授、湖南诗词协会会员、陕西渭南市红学会理事、原莲城诗词教学中心主任。出版专著《悠然斋诗文集》《亦解人间梦万千——<红楼梦>分回题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曹雪芹为何要创造大观园,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建筑群落?
芒种里的美丽误会
《红楼梦》大观园图样分析与中国园林建筑特色(图)
曹雪芹文字里的大观园建筑,蕴含着道教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刘姥姥进的贾府大观园具体在哪里?
作文指导: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大观园的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