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点|郝晋珉:三位一体耕地统一质量观

一、问题的提出

2015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国家层面上明确提出了耕地兼顾数量、质量、生态的保护政策。重点推进国土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才能有效缓解耕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环境不断退化等带来的危机,从而确保人民安定和国家安全。我国的耕地保护经历了由重数量数量质量并重再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变化过程。当前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新时期耕地保护的关注热点,深入探讨耕地保护具体保护什么、如何保护、衡量的标准,是当前耕地保护研究的重点。

自然资源部成立意在要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那么自然资源部如何与农业农村部分工、如何管理耕地?以及耕地资源的价值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核算?此外如今我们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业态下耕地如何利用与保护?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谈几个基本问题和内涵。一、什么是土壤?土壤如何变成农田?二、从自然空间如何变成了农业空间,农业空间怎么变成了生命共同体?三、耕地质量、农田质量、农田生态系统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笔者探讨三位一体统一质量观,认为三位一体不仅是数量—质量—生态的三位一体,还应是耕地功能、耕地质量和耕地价值的统一质量观。

二、从土壤到农田

说文解字解释,土是“地之吐生物者也”,即土来源于地。而对于地的概念,则解释为地是“元气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敶也。(敶者,列也,敶:陈列)”。土是地的核心,土生万物。“壤”是形声字,“从土,从襄”,“襄”指“包裹”、“包容”。“壤”将“土”与“襄”联合起来,顾名思义它表示“包裹了种子的泥土”。而则是于土之上阡陌纵横,也即修建沟渠路,才称之为田。周朝时期有标准的井田制,它不仅是指沟渠路纵横将土地形成字形状,还包含了土地的经营和管理体制,九田中八田为私田,一田为公田。

2-1 “土”字变化过程

2-2 “田”字变化过程

总结而言,土壤是耕地的基本构成。耕地土壤区别于自然土壤,它是经过耕种而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或者说是具有了持续的人工肥力的土壤。通常把耕地等同于农田。严格而言开垦后的土壤只是耕地,耕地尚不能完全等同于农田,还需建设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才能成为农田。此外农田还具有权属、管理和经营组织的性质。

由此进一步讨论农田生态系统的概念。顾名思义不太准确的解释,土壤进行耕作即为耕地,耕地上建设基础设施即为农田,而农田 生态则为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特征:第一,生物种群的单一化,为了耕种、开垦,农业经营丧失了农业多样性,人类以农业多样性的丧失来换取产品;第二个特征是空间结构简单化,在农田尤其是现在大规模的农田里,平窄的农田越好,国外的耕地结构变得比较复杂,但总体来讲我国农田的整个空间结构是较为简单的;第三个特征是生产过程的人工化,农业生产的诸多环节均包括人工的操作和干预;第四个特征是生产的物质产品是外向的,也正因为外向的特点,造成各种物质、养分向外输送,如若不进行补充就存在退化的威胁;第五个特征是系统稳定的脆弱性,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相比,稳定性是更加脆弱的。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农田生态系统是以作物为中心的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间在能量和物质交换及其相互作用上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由农田内的生物群落和光、二氧化碳、水、土壤、无机养分等非生物要素所构成。大部分经济产品随收获而移出系统,养分循环主要靠系统外投入而保持平衡。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赖于一系列耕作栽培措施的人工养地,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土地生产力远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农田的生态系统是特定的一类生态系统,它的主体功能是作物生产,正是由于前述特征,所以我们需要人工投入、人工维持,也同样需要一些相关的生态要素的相互协调。另外一方面,农田生态又是区域系统的一个生态系统,所以它也担负着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责任。随着人类对自然空间的开发,农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中重要的子系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是区域有机物生产者,进行物质能量的转换,同时它具有生态系统调节功能,能够容纳环境污染并对其进行净化,此外其内含的农田景观与农业文明也承载着农业文化。

三、从自然空间到农业空间

自宇宙爆炸始,就产生了时空、出现了空间。最早的空间是漫无边际的,直至中生代海洋中的生命到了陆地上,开始有了绿色生态、绿色植物,在那时也就产生了土地,进而产生了陆地生态系统。在人类出现之前整个空间是自由空间,在人类出现的早期,相比土地而言,人类数量较少、发挥作用较小,因此彼时的空间也可称作为自由空间。但是随着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地矛盾逐渐显现,随之出现了土地的私有化。从部落私有到国家所有,进而产生国土,古语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由此形成国土空间。随着人类的增长这种国土空间逐渐不足,因此人类开始生产活动,逐渐形成农业文明,进而形成了承载农业的农业空间。然而随着人类的增多、人类需求的增长与多样化,产业开始分工,因此逐渐产生其他产业,进而形成其他产业空间。如此空间分化持续至现在,从空间的衍生上,就形成了自然空间、农业空间和城市空间。自然空间即所谓的自然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包含了生产空间,此处生产是指纯粹物质生产意义上的生产。从物质生产的角度,真正的生产指农业生物的生产,而二三产是进行材料、物质的再加工,只是形态上的变化。在农业空间里,包含生产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城市空间包含两类,分别是城市的生活空间和城市产业空间。从历史上看,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考察,就产业产生的目的而言,它是为安排人们的就业。耕地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当耕地无法承载过多人口时,就需要另寻新的就业途径,也由此形成新的就业空间,因此从本质上它是维持一个人生计的生计空间。如此分析,空间分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计空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空间,哲学上将空间分为空间和链接空间的空间,链接空间的空间就是交通、河流、自然的廊道空间等。自然空间和生产空间是现在意义上的生态空间,而生活空间和生计空间是生态要素萎缩了的人工空间。因此若要实现生态平衡,首先是实现生态空间和人工空间的平衡。

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问题是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和消耗。因为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生态空间规模逐渐减少,功能也逐渐下降,城市人工空间正是由于无节制的扩张,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空间是介于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自然-人工空间,既是自然要素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自然要素的消耗者。当前我们进行空间治理、空间用途管制,用途管制就是要抑制自然空间和资源的消耗,空间治理就是要提高和改善生态要素的生产条件,实现自然要素的扩大再生产,提高区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国土资源主要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这两种价值。经济价值扩大再生产满足需求与财富增长,其生产动力强劲,易于实现。生态功能的平衡在生态空间减少的情况下,必须以扩大生态价值再生产来实现,但生态价值生产在与经济价值生产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生态价值的生产属于公共产品生产,私人生产动力不足。这是空间需要保护、管制、和治理的根本原因。

农业空间兼顾了这两者的因素,它是最大的生态空间,是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复合生产的物质能量生产空间。经济价值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产能来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可以提高产品的价值,实现农业经营者对经济的追求。生态价值扩大再生产,一方面是提高整个农业空间的质量,维持持续和稳定的农业生产条件,而同时它也可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净化能力。

3-1 空间分化与分类

四、耕地统一质量观

耕地具有多功能性,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多种功能。耕地质量是功能的强弱,但是当前对耕地的功能、质量缺少较好的正确合理的判断。耕地的主导功能是生产功能,而生态功能可以作为辅助功能,此外也有一些伴随功能。而价值是功能强弱的货币表现。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资源、资产和资本的问题,资源是生产要素成本,资产是财富积累,资本是剩余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价值是质量的衡量,但并不等同于质量,当质量功能无法实现时,也无价值可言。

(一)耕地(农用地)功能与质量

耕地具有多功能性,不同地域耕地所发挥的功能、功能组合存在差异,耕地不同功能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所以耕地的价值、多功能的价值并不能简单地加和。在城市空间里有耕地和农用地,但这部分农用地在城市空间里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伴随功能,而在生态空间里也存在耕地。在不同的空间里,都会存在耕地或者农用地,但是其发挥的功能却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资产核算或者进行质量评价时,应该首先考虑它的主导功能,其次考虑其辅助功能和伴随功能。其总体功能是一个不同权重的功能组合,具体其权重分配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耕地质量的空间性

耕地的质量不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产量高、单产高,而与耕地数量规模、耕地分布、空间区位、地块形状、农业空间中的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密切相关。

对区域而言,耕地的数量规模同时反映了区域的耕地质量,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10亩的地块就比较大,但现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上升,地块规模也逐渐增加,所以耕地规模本身就是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耕地的分布状况,连片或者破碎同样也是质量的一个部分。此外耕地的区位空间也是质量组成部分,因为耕地要考虑投入要产出,而所有的进入和所有的实现都与区位有关。当然,地块的形状以及农业空间中的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同时也是耕地质量的一部分。耕地质量的空间尺度有地块水平、农田水平和区域水平。地块水平主要考虑生产要素的转化与效率,如水、肥、气、热等物质能量的转换;农田水平主要影响耕地质量的稳定性、抗逆性、缓冲性等;而区域水平则影响环境质量、投入能力、服务能力、价值实现等。

(三)耕地资产核算

耕地资产核算的基础是耕地的功能、质量与价值实现,耕地多功能不可简单加和,价值是质量货币表示,同样价值实现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价值实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种植制度、生产规模、空间关系、产品质量、供需关系等。不同的种植制度会影响价值实现,因此需要研究探讨标准种植制度。生产规模、空间关系、产品质量和供需关系都会影响价值实现,当需求增加,质量就会提高,但是现在我国大量进口造成国内对农产品需求量减少,耕地的价值可能会因此下降。现在社会对农业的要求、农产品的要求逐渐复杂。在产品方面,要保障粮食安全,包括数量、质量、食品安全、美观、多样、供应等多个方面;在经济方面,则是在高产、高效的同时减少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在社会方面,要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保障供给、农民就业;在生态方面,重视生态环保、景观美丽;在文化方面,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多元文化结合发展。

意大利翁布利亚大区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地。该产区有两个DOCG级别的红葡萄酒,其中一个是蒙特法科(Montefalco)地区用本土品种萨格兰蒂诺(Sagrantino)酿制的极具深度且强劲浓郁的葡萄酒,萨格兰蒂诺既是地名、葡萄品种的名字,还是葡萄酒的名字。该地区的生产不追求无限扩大,而是选择生产此一种葡萄,酿制此一种葡萄酒,但得到的收益却很可观。而在我国现在农学育种,如果品种面积不达到一亿亩,基本无法被认定。在此情况下,生产越多却卖不出去,则越不能实现目的。因此农业部开始推进产地保护策略,笔者认为品种和产品要将其统一保护。

4-1 意大利翁布利亚大区葡萄酒产地

总结上述思考分析三位一体质量观,质量的概念包括空间质量、功能质量和环境质量。空间质量是指规模、形状、分布以及空间关系等(区域、农田、地块);功能质量是指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承载功能等(物质、能量、信息);环境质量指(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则将数量、质量和生态统一起来,三位一体并不仅是这三个质量分量,而是将功能—质量—价值有机统一。

自然资源部的成立,意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那么对于职责如何行使、农业空间怎么监管,笔者认为应该从数量—质量—生态统一质量观展开考察,必须建立功能—质量—价值统一质量观的监管模式,以实现耕地资源—资产—资本的综合价值。

根据郝晋珉教授在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2018年春季报告会上的学术报告整理。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国土空间品质提升为目标的村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体系研究
关于保护修复耕地 建设生态型农业的思考
构建最严密的耕保法律体系
从土地资源管理视角求解碳中和 | 实现碳中和要高度重视耕地保护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安全利用
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指什么?具体怎么划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