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鸿烈:缅怀一代宗师施雅风先生

施雅风

(1919-2011)

施雅风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冻土学、泥石流等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岁月流逝,山河永存!施先生已离开我们近八年了。在纪念他百年诞辰之际,深深缅怀一代宗师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做出的卓越成就与贡献,为他那崇高的爱国情怀,对科学的执着、奉献与创新精神所敬佩。

施雅风先生始终忧国忧民,1947 年在南京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冒着极大风险,把主要精力投入了革命工作。施老在南京解放前夕保护原中央研究院研究所和相关人才,使他们留下来做出了贡献。施老是地理研究所的一位老成员,1950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成立时他担任所务秘书,参与创办《地理知识》(现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并为该刊撰写了发刊词等文。施老1953 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副学术秘书,20 世纪50 年代参与全国第一次科学远景规划的编制和中国地形区划的研究。从1958 年起开拓了中国现代冰川研究,1960 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筹),领导和开辟我国冰川、冻土学、泥石流、干旱水文研究新领域,并积极领导和推动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先后任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副所长和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英国皇家地质学会名誉会员、国际冰川学会、国际冻土协会理事、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名誉会员、国际山地学会顾问等。

我和施老接触都是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青藏高原考察和我在院部的工作。在与他几十年的交往过程中,我深感施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杰出科学家,也是位优秀的研究所所长和许多重大研究项目的组织者和学科帅才。

▲1988年春节,南极长城站海边,冰川飘砾旁

左起:孙鸿烈、崔之久、施雅风

首先施老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墨守成规,不断开拓、不断地创新精神。他善于把科学研究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与目标结合起来,开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和扶植新学科生长点。施老开辟、倡导和推动了我国现代冰川学、冻土学、泥石流、寒区旱区水文、冰芯与环境、冰雪灾害、第四纪冰川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中国冰川学理论和实践。施老组织领导了一系列冰川科学考察和研究,阐明了中国现代冰川特征、区域分异,填补了中国冰川科学的空白,完成的《中国冰川概论》和《中国冰川与环境——现代、过去与未来》两部专著标志着中国冰川研究和理论体系的成熟。施老组织领导的《中国冰川目录》的系统编制工作,历时24 年,完成《中国冰川目录》12 卷23 册,获得了近5 万条冰川30 多项参数的系统信息,摸清了中国冰川资源家底,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冰川大国中唯一全面完成冰川编目的国家。该成果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冰川资源现状、变化和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施老的领导和推动下,他创建的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为我国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已成为国内有科研实力、国际有影响的研究机构,兰州已成为中国地球科学研究的三大基础之一( 北京、南京、兰州) 和国际冰川冻土研究中心之一。中国冰川学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有些方面在国际上还是做的领先成果,这与施老多年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施老对我国冰川研究锲而不舍的同时,不断地开拓创新和扩大其研究范围,在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方面也有出色的贡献。施老与刘东生先生首先提出开展“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作为领导者之一组织了其后的一系列考察研究活动,完成了系列性的总结,将青藏高原研究推向了新的科学高度,对我国青藏高原研究领先于世界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气候变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也被广泛重视。施老学识渊博而具有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学术观点,完成了多项有影响的成果。他主持的“中国气候、湖泊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项目完成系列专著5 本,是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化的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提升中国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20 世纪末,施老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近十几年出现的气候及环境变化情况,敏锐地觉察到西北干旱区气候可能正在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为此,他不顾年逾80 多岁的高龄,亲自到新疆考察,并组织专家研讨,于2002 年提出了“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科学推断,在学术界和国家决策层面上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施老发展和丰富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他最先确认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与末次冰期遗迹,并通过深入考察,广罗证据,与合作者共同提出多次冰期划分意见,明确地提出了古冰川存在的范围和冰期环境,在其代表性著作《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中纠正了已被认为是“定论”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区存在古冰川的误解。施老还组织力量对中国以西部高山为主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出版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专著,得到国内外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6年,参加国家“八五”攀登计划项目96学术年会

第二排:程国栋(左五)、李吉均(左六)、施雅风(左七)、刘东生(左八)、孙鸿烈(左九)

第二点就是施老的研究工作始终以国家需求作为首要的出发点,这是我觉得是值得我们科学工作者很好学习的。施老在从事地理研究工作时感觉冰川对水文、对各个方面的影响,他虽已人到中年,仍奋起研究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冰冻圈,创建冰川学研究。不管是泥石流、冻土、冰雪灾害及古气候研究,还是气候变化、环境的研究,施老都是从国家的需求出发,抓住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施老的很多工作,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很多工作做出科学的指导。他还写了一些关于科学咨询报告直接上报中央,很多报告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施老先后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寒区道路工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其中河西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新疆水资源合理利用、冰川资源对水利水电工程影响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冰雪灾害防治技术、青藏输油管线建设、兰州—西宁—拉萨光纤工程建设、巴基斯坦巴托拉冰川前缘中巴公路修建方案、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建设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巨大。鉴于施老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2006 年获得甘肃省“科技功臣奖”。

施老在人才培养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都有着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考和实践,非常注意人才的培养和不同学科人才的引进,这对我国的冰川冻土学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他亲自培养和选拔的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有李吉均、程国栋、秦大河、姚檀栋和丁德文等,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施老言传身教,鼓励了几代人的成长。

施老对年轻人是真正教导,我每次有问题向施老请教,都是非常耐心地、仔仔细细地讲,使我很深受教育。施老为人正直,刚正不阿,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舆论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他对一些不良现象,敢于仗义执言,狠狠地批评,疾恶如仇的高风亮节,也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2012年,在纪念施雅风先生暨铜像落成典礼上,秦大河院士(右1)、孙鸿烈院士(右2)、郝远副省长(右3)、程国栋院士(右4)为铜像揭幕

总之,施老兢兢业业,潜心学术研究,卓越的领导才能,为地理学、地貌学、冰川学等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愧为地理学、地貌学、冰川冻土学的一代宗师,是我们尊敬的导师、学习的楷模。我们纪念施老百年诞辰,要学习他给我们留下的不断开拓创新、严谨求实和与时俱进的优秀学风,勤奋刻苦、谦虚谨慎和平易近人、为人谦和、胸怀宽广的高尚品德,正派为人、淡泊名利、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操等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施雅风先生的奉献精神、优秀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情操传承下去,促进我国地理科学和冰冻圈科学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2019 年2 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冰川之父”施雅风先生诞辰百年系列活动举行
施雅风:中国现代冰川科学开拓者
中科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站:摸清青藏冻土家底
《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问世,研究表明: 中国东部2500米以下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另据研究表明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
3500页的地质学,一次读不完,收藏PDF!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