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水港湾老渔民的故事

7吨小木船与这种10米机动渔船相似

上世纪80年代末,海南澄迈县东水港已经淘汰了机帆船。不过,上世纪80年代末,东水港最先进的机动大渔船,也还是木船。大木船配置了大轮机,可以去到北部湾和南海;7吨的小木船数量最多,渔民故事也最多。


曾哥,退休后为东水港村公益事业奔忙,且热心带我们走访村民的向导,了解7吨小木船,和东水港的故事;曾德民,民叔,一位现年77岁的老渔民,就坐港口岸边上,给我们讲述这些故事。

89年9月底,读过《流水簿》,琼州海峡天文大潮10天前,民叔与大儿子小曾哥已先行驾着24匹马力的7吨小木船,到达航程1小时的预定海域,下放了定置网。
定置张网捕鱼示意图
(图片来源:《海南海洋渔具渔法》)

返航后几天,在东水港村北滩近岸2米深的海草床水域,民叔见到了一群长吻海豚,大概二三十头的样子,在排着队吃海草(实际上可能是在吃海草中的鱼虾),或嬉戏着跃过水面,两天后再排着队进入东水港湾。

已有30年出海经验的民叔,判断是台风或者暴雨来临的迹象。

渐近黄昏,果然,电台便播报了海南岛东岸两天内会有台风登陆的消息,且午夜前后琼州海峡将出现阵风10级。

定置网不抗风浪,如果不管,将会损失惨重;但大部分渔船都已入港,海上没有支援,出去能否顺利返航?

民叔立马带上小曾哥和船工出海收网。港内无风,仍看得见浅蓝海水;40米深的海水,开始变成湖蓝色,90米的海水宝蓝色。可是海峡无月,民叔已分辨不出,船底下是湖蓝色,抑或宝蓝色;唯一能感触的,是木船一度两度摇摆倾斜的幅度。

浅蓝海水与深蓝海水
(图片来源:网络)

10级阵风比预想中来的快,雨水滴落海中又随大浪冲击船舷,冷冷地拍打甲板。最后一小段距离小曾哥加到最大马力,抛锚的时候却停不住船。眼看着要撞上定置网的铁柱了,他只得一打舵盘左转,躲开了,船尾却摆到下风口方向,被渔网缠住了螺旋桨。

船停住了,却也卡住了。

小曾哥反向、正向控制叶轮试图挣脱渔网,不料渔网越缠越深,船彻底停了摆。

茫茫大海被黑暗吞噬,小功率探照灯随木船摇摆的频率,咯吱咯吱地晃动点点光斑。船上没有刀具,必须下海扯开渔网,即刻返航。

三个波峰一个浪(老渔民说,浪以三个浪峰为一个周期,由小变大,三个浪峰打过才算一个浪),半小时能把木船拍散。若遭前浪拍打呛水,还没翻过跟头,便会被后浪迅速淹灭,所以下水前民叔只能给小曾哥绑上绳索。

可是渔网很重,好不容易弄断缆绳,却根本扯不开缠住的螺旋桨。风声越来越紧了,不出半个钟,木船不被海浪拍散,也要给大风掀翻。小曾哥渐渐无力了,他浮在水中,打着抖,大吼着,发了疯一样捶打着船板:“我们回不去了。”

民叔也被雨水打的迷糊了,三个波峰一个浪,第三个浪峰高过船舷。

“危险!快把他拉到船头!”

民叔也大吼着,半爬着过去跟船工一道扯动绳索。扯着扯着,他滑倒了,身上裹着粗糙的棕衣,也没有了摩擦力,整个人横在甲板随船的节奏左右打滑。
用棕榈丝编制的棕衣(棕蓑衣)

他跳起来了,大吼着叫小曾哥拉紧锚绳,潜入水中,在第三个浪峰打来之前把船头也固定在渔网上,试图靠海浪的巨大推力撕扯开渔网。

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还是失败了,小曾哥已经呛得浮不起来,被船工拉出水面。他调整呼吸又尝试几次,只听见一次又一次的“咔嚓”响,盖过10级风声。

只听“嘎嘣”一声,似木板撕裂,船上两人应声倒地,木船倾斜超过40度,倒地的两人翻转了130度,渔网终于摆脱了。

民叔捂住头,挣扎着爬起来,还没确认方向,便立马开船,他们丢下了一切,平安返航。

两天后,台风在陵水县境内登陆,中心风力达到12级,风速达40米/秒,这就是我国1989年的第26号台风。

那是海南继1973年以来的最强台风,那次台风导致全省19个市县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陵水、琼海、琼山等县有几百个村庄和几万人被洪水围困,到10月6日,短短4天,便遇难40人。

东水港的渔民没有遇险,村子也躲过了那次灾害,民叔、曾哥还有在场的村民都相信,是海豚带来了好运,是东水港湾阻挡了风浪,是妈祖守护着这一方平安。
民叔与7吨小木船的故事

三十年过去了,偶尔想起,仍旧心有余悸。

可民叔讲得很平静,脸上只有沧桑,竟没有一丝波澜。海上的漂泊呀,苦不过生活。

渔民的生活,漂泊无依,风险莫测,还完全靠天吃饭。曾哥只在70年代当了3年渔民,至今仍熟悉做鱼网、放定置网的技艺;民叔打渔48年,皮肤都刻了海的印记。

60年代捕黄花鱼,一网随便三四千斤,一斤却只有5毛钱;70年代捕毛虾,一网艘都能捕到两三千斤,可也只卖到可怜的一斤1毛钱;如今捕鱼可以致富,却要面临渔业枯竭了,4千人的东水港村,300多艘渔船,有一半渔民已经上岸;就连村里特有的毛虾酱,近十年也因为产量不足,找不到作坊了,渔民捕捞的少量毛虾,只够家庭食用。
东水港特有的毛虾酱
东水港的传统鱼获——黄姑鱼和青衣

打渔真的苦啊,但生活还得继续!渔业枯竭了,渔民精神、渔村文化、渔港味道还在呢!港村中的防波堤、海鲜食舫、港口椰子林、妈祖文化品牌建设,在充分发掘了东水港故事和文化之后,也正有序地进行中。村委对渔村渔民的转产转业充满信心,对东水港的未来规划充满信心,他们也更期望那些有学识、有抱负、有资源的年轻人,回到东水港村,或来到东水港村,建设美丽渔村。
 
鱼香一屡别乡愁,千年东水港湾,承载的不仅是捕鱼、避风的使命,还有渔民对生活的憧憬。
 
文章由智渔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文化的有情人
枕头
海上牧歌
初表达 | 港 · 湾
即将失传的千年乡音: 黄梅太白渔歌
【长岛故事】春季里来造木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