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持续干旱少雨影响小麦播种出苗,亟需抢墒造墒、抢适期争五苗

麦田干旱与防御

江苏淮南地区自9月中旬起、沿淮及淮北地区10月上旬降雨缓解旱情后,降雨持续偏少。长期少雨或无雨,就会导致干旱,土壤水分失调,未种小麦播种出苗困难,已出麦苗生长发育异常乃至萎蔫死亡,可能形成旱灾、造成大幅度减产。目前,淮北地区小麦已经迟于播种适期(10月10日~25日),淮南地区小麦正处于播种适期(苏中麦区11月5日前,江南麦区11月10日前),未来一段时期仍没有降雨迹象,因此,抗旱抢墒造墒播种是当务之急,力争适期早苗、齐苗、全苗、匀苗和冬前壮苗。

一、小麦不同生育期适宜土壤含水量及灌溉指标

土壤湿度(绝对含水量)是指单位容积或单位重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占同容积或同质量土壤烘干后质量的百分比(%)。土壤含水量的经验判断分为四个等级:一是饱墒:含水量18.5%~20%,土色深暗发黑,用手捏之成团,抛之不散,可搓成条,手上有明显的水迹。饱墒为适耕上限,土壤有效含水量最大;二是适墒:含水量15.5%~18.5%,土色深暗发暗,手捏成团,抛之破碎,手上留有湿印。适墒是播种耕作适宜的墒情,有效含水量较高;三是黄墒:含水量12%~15%,土色发黄,手捏成团,易碎,手有凉爽感觉。黄墒适宜耕作,有效含水量较少,播种出苗不齐,需要灌溉;四是干土:含水量在8%以下,土色灰白,土块硬结,细土松散。干土无作物可吸收的水分,不适宜耕作和播种。
土壤相对湿度是指土壤实际含水量占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所能保持的毛管悬着水的最大水分含量,以水分占同容积或同质量土壤烘干后质量的百分率表示)的比值,单位百分率(%)。对小麦而言,传统教科书理论认为:
(1)播种出苗阶段:土壤水分一般应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高于80%易形成烂耕烂种,低于60%则水分不足出苗困难。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时,就应灌底墒水(播前灌水),或播后窨水出苗(忌大水漫灌)。
(2)出苗至越冬阶段(分蘖期):土壤水分一般应为田间持水量的62%~75%。淮北地区10月~11月降雨量小于50毫米,耕层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即可灌越冬水。
(3)返青至拔节阶段: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低于60%就需灌返青水。
(4)拔节至抽穗阶段: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低于60%就需灌拔节水;孕穗期低于65%时,便需灌孕穗水。
        (5)籽粒灌浆阶段:适宜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灌浆后期宜保持田间持水量的60%~65%。若抽穗后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可灌抽穗灌浆水(麦黄水)。

二、干旱发生的原因、等级及影响

    干旱是由于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所造成的。大气干旱是由于在小麦生长季节降雨太少,空气过度干燥,相对湿度低于20%以下,或大气干旱伴随高温而造成的。如上述情况持续时间较长,便引起土壤干旱。土壤干旱是指土壤中缺乏植株可利用的有效水分,一般认为麦田土壤水分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较为适宜,低至65%左右显露旱象,低至50%以下时,就会发生小麦旱害,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减产减收。

土壤墒情与干旱等级划分表
[W为土壤湿度(相对含水量)%]

小麦干旱灾害等级指标
[来源于气象行业标准QX/T81—2008]

小麦干旱灾害等级对应减产率参考值指标
[来源于气象行业标准QX/T81—2008]


三、干旱发生的时期和症状

    江苏小麦受旱主要发生在3个时期:

  (1)播种出苗期,淮北麦区遇旱机率为2~3年一遇,淮南麦区尤其是丘陵、高岗旱地遇旱机率为5~6年一遇,往往形成“种不下、出不来、保不住”的局面。播种期遇旱,土壤水分不足,种子不能吸足水分满足出苗需要,往往不能达到播后一次全苗;出苗后麦苗发根少、出叶速度慢、分蘖迟迟不发,不利于壮苗的形成,严重时甚至会死苗。

  (2)分蘖至拔节期,麦苗发生旱害,形态上表现为植株矮小,会影响根系活力,分蘖停止发生,并引起叶片失绿、光合作用降低、原生质结构受到伤害、生长速度变慢或停止等生理失常。 

2010-2011年小麦冬春连旱症状

  (3)孕穗至灌浆期,发生旱害会影响光合生产和物质的运转,提前早衰,使灌浆期缩短而影响粒重,甚至早枯死亡。


四、防御干旱的方法

     防御干旱要立足于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注意及时灌水,对水源不足的地区要选用抗旱性较强的品种。

1、播种出苗期围绕适期早播争五苗要求做到:
(1)抢墒播种:只要土壤含水量在15%以上或虽达不到15%但播后出苗期有灌水可能的田块,均应抢墒播种。稻茬麦采取免少耕机条播技术,一次完成灭茬、浅旋、开槽、播种、覆盖、镇压等六道作业工序,旱茬麦要减少耕耙次数,耕、整、播、压作业不间断地同步进行。播后缺少镇压,会导致土壤过于疏松,根系下扎不牢,土壤失墒快,加重旱情。
(2)造墒播种:对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5%、不能原墒出苗的田块,要采取多种措施造墒播种,主要有五种方法:一是自流灌溉地区实行沟灌漫灌,速灌速排,待墒情适宜时浅旋机条播;二是低蓄水位或井灌区,采取抽水浇灌(水管喷浇或泼浇),次日播种;三是水源缺乏地区,先开播种沟,后顺沟带水播种,再覆土保墒;四是稻套麦地区要灌好水稻成熟期的跑马水,以确保割稻前7~10天播种,收稻时及时齐苗;五是对已播但未出苗或未齐苗的田块进行窨灌出苗水或齐苗水,注意不可大水漫灌,以防烂芽、闷芽。
(3)物理抗旱保墒:持续干旱无雨条件下,原墒或造墒播种,播后出不来或出苗保不住的麦田,可采取镇压保墒,播后及时镇压,可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3~5个百分点。覆盖保墒,播后用稻草覆盖或泥杂肥覆盖,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的蒸散,还有利于增肥改土、抑制杂草、增温防冻等,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膜覆盖,则保墒增温效应更加明显;出苗后结合除草耧耙松土,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达到保墒。
(4)化学抗旱:根据全省多点试验,在干旱程度较轻的情况下,选用化学抗旱剂拌种或喷施,不仅可以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条件下早出苗、出齐苗,而且促根增蘖快叶,具有明显的壮苗增产效果。目前较为成熟的有抗旱剂FA和保水剂两种。
(5)抗旱播种后的一种就管:由于抗旱秋播条件的限制,播种水平、立苗质量、技术标准难以到位,必须及早抓好一种就管的“四查四补”工作,即查苗补苗、查沟补沟、查草补除、查肥补肥,确保冬前壮苗,提高群体质量。

2、分蘖期前后干旱,要充分调度水源,浇灌麦苗水源充足的,可采取沟灌、畦灌、窨灌等灌溉措施;对无地面水源灌溉条件的高亢山区和旱作区,充分利用大口井、机电井、轻型井等一切可用水源进行软管浇灌;对无水源、无灌溉条件的麦田,可采取镇压措施,弥合土缝,达到一定的提墒抗旱效果。

3、灌浆期干旱要进行叶面喷施1-2%磷酸二氢钾、尿素等水溶液,或者喷施腐植酸、氨基酸类的生化制剂水溶液,可以达到保绿防衰、减轻干热风、增粒增重的效果。拔节孕穗期增施肥料也可明显改善旱作麦田冬小麦叶片水分状况,延缓叶片衰老。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麦适播墒情的判断
玉米在土壤墒情不同时,播种深度也有大学问!
注意!春玉米播种要注意!
立冬过后种麦晚不晚?5个补救措施,选择正确播期的5种方法
小麦出苗不齐是什么原因?怎么补救呢?
小麦播后半个月,因干旱未出苗,能不能浇水促苗?取决于2个因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