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谧:浅析宝钗形象的花卉意蕴 |【小说新话】

《红楼梦》[1]中的薛宝钗既是一朵雪堆出来的梨花,也是一朵珍珠和黄金培育起来的牡丹。她身上既有与生俱来的雍容气度,平易近人,才学涵养、行止见识 皆出众人之上,却也有看破红尘般的冷漠感。借花喻人,作者赋予宝钗最美艳的色彩的同时也给她增添一抹清冷色调,宝钗以自己最独特的魅力在“花影不离身左右”的大观园里流光溢彩,成为这个女儿们的栖息地里最美的存在之一。然而花无常开日,再美的花也会迎来凋零、枯萎的一天,宝钗这朵美丽的女儿花的消逝只是大观园中众多女儿们消逝的一个缩影,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宝钗兼有梨花和牡丹的两种特性,梨花和牡丹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抒写意象的常客,若想分析宝钗的人物形象中的花卉意蕴,就必须先从诗词描绘中了解这两种花卉的一般文化内涵,再由此剖析其和宝钗人物形象的联系。

一、梨花与宝钗

梨花,《广群芳谱》[2]曰:“梨树似杏,髙二三丈,叶亦似杏,微厚而硬,色青,光腻有细齿,老则见斑点。二月间开白花,如雪六出。”不论是从颜色还是从花瓣的形状,梨花都和雪花有相似之处。《格物丛话》[3]曰:“春二三月,百花开尽,始见梨花,靓艳寒香,罕见赏识。”《北墅抱瓮录》[4]曰:“梨花腻白如玉,绰约有姿。江南二月每多风雨,此花经雨,转觉姿媚动人。月下亦佳,所谓‘梨花院落溶溶月’也。”梨花色白似玉,开于春末百花凋尽之时,不与诸花争妍。经历风雨更加姿媚动人,所谓“梨花一枝春带雨”是也。古诗词中也有不少以梨花为意象的创作。李白曾写“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5],同样是将梨花和雪联系了起来;后世似乎也没有脱离这种比喻,如明代杨基所写的“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6],宋代丘处机笔下的“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7],梨花和雪具有不解之缘。梨花绰约雪白、花姿丰腴的特点也常常会让诗人将其与杨贵妃联系起来,如白居易以“梨花一枝春带雨”喻杨贵妃,开创这一比拟;其后又有赵福元以杨妃出浴喻梨花带雨:“玉作精神雪作肤,雨中娇韵越清癯。若人会得嫣然态,写作杨妃出浴图。[8]”段继昌也写有《梨花》:“一林轻素媚春光,透骨浓薰百合香。消得太真吹玉笛,小庭人散月如霜。[9]”将花中具有丰腴之美、洁白的梨花与同样丰腴肤白的杨玉环相媲美,这也成为诗词中的另一种风尚。

宝钗和梨花最明显的联系便是她在贾府的住处——梨香院。顾名思义,这梨香院必定也是栽种有梨花的。薛宝钗姓薛,书中关于四大家族的“护官符”写道“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雪”谐音“薛”,指的就是薛宝钗这一家族,而梨花在诗词中被比喻成“雪”,这便是宝钗和梨花的另一层联系。而且在对宝钗的形象描写中总是脱离不了两个方面,一是似杨贵妃,一是冷美人。宝钗在书中一出现便是这样的笔墨“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第一次细致描写宝钗容貌是从宝玉眼中所写“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雪白一段酥臂”引得宝玉浮想联翩。肤白貌美,体态丰腴,恰似一朵盛开着的梨花。和梨花一样,宝钗也常被比为杨玉环,第三十回中宝玉将杨贵妃比作宝钗,说她体丰怯热,宝钗被激怒,脸红冷笑:“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宝钗并不善于挖苦他人,但却秉承着“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做人原则,就像梨花胜雪,常让人想到寒冷一样,宝钗活脱脱一位冷美人。

宝钗的冷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薛宝钗所住的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的闺房,“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极少穿着红色衣物,有着自己孤芳自赏的见识和生活美学,是一个极淡漠极冷酷的女子。她和“冷”最直接的关联便是她所服用的“冷香丸”。

“冷香丸”治的是宝钗自娘胎里带出的热毒,药丸的制成需要天意和人工的巧合,要采集春夏秋冬四种白色花蕊,冷香丸。治薛宝钗热毒药丸。“白牡丹花蕊十二两,白荷花蕊十二两,白芙蓉蕊十二两,白梅花蕊十二两。次年春分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雨水这日天落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四样水调匀,丸成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瓷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的时候儿,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红楼梦·第7回》)花蕊不取多彩者,只要白色花蕊,和以四季的雨露霜雪,最后归于黄柏一苦服下,来到贾府后,就将这药埋在了梨花树底下,处处透着一“冷”字。宝钗以冷香丸压制热毒,所谓热毒,不仅指生理上的病症,更暗示了宝钗与生俱来的对“欲”的渴望,对世俗功利的向往。而这些只能以自己表面上的“冷”来掩饰、压抑,久而久之便养成自身性格上的理性精神和权衡利弊的习惯,形成事不关己则不参与的人生哲学,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冷漠无情的一面。

宝钗在滴翠亭扑蝶时凑巧偷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谈话,得知了小红和贾芸的事情,认为小红“素昔心空眼大,身上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怕她“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为了明哲保身,宝钗使了一招金蝉脱壳,故意放重脚步,假装寻找黛玉,洗清了自己的嫌疑,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虽对黛玉的有一定的嫁祸嫌疑,显得宝钗冷漠无情,但后文并未再写出此事后续,可推测这件事并未引起多大波澜,宝钗的做法无可指摘。冷眼观人,不想生事,惹得自己没趣,都是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螃蟹宴上赋诗以《螃蟹诗》夺魁,写出“皮里春秋空黑黄”讽喻世人心黑意险,冷语写人,似乎对很多事情都不在乎,只关注自身利益,这不过是因为宝钗自小丧父,兄长无能,她早早地看到世间的丑恶面,明白平衡关系应酬的必要性罢了。听闻金钏投井,袭人便唬了一跳,连忙追问,不觉落下泪来,而宝钗却平静甚至于冷淡地说了句“这也奇了”,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去王夫人处道安慰。到了王夫人处,她审时度势,没有直接谈及此事,而是等待王夫人开口,再次开口也是一句“这也奇了”,为了安慰或者说是讨好王夫人,她将金钏投井的原因推测为失足而并非赌气,用银子打发一条人命。宝钗并非冷酷,只不过这是因为宝钗并非贾府中人,不能对贾府的事情妄加判断,能做的只是宽慰王夫人。

宝钗对人命的看法十分清醒冷静,性命终有时,即使悲伤也不能挽回一条生命。即使是面对和薛家有关系的柳湘莲之事,宝钗也显得很平静,以至于让人误会她为冷血之人。柳湘莲曾对薛蟠有救命之恩,尤三姐情痴性烈,听闻柳湘莲认为自己是淫奔无耻之流而反悔,便横剑自尽,而柳湘莲也随道士而去,遁入空门。薛姨妈被告知此事,“心甚叹息”,而宝钗却并不在意,认为不过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罢了,不必过于难过。紧接着便帮薛蟠盘算着发送货物、酬谢伙计等事。宝钗有着和她的年龄不相符的冷静和理性,甚至比王夫人和薛蟠等人更加冷淡。薛宝钗性格中的感性精神被理性精神深深地制约着,凡事都先权衡利弊,然后选择一个利己或者至少是不损己的做法。凤姐儿得知贾琏偷养尤二姐时怒气冲冲地逼问家童,引得莺儿等人好奇不已,袭人尚且前去探问,而宝钗却只是纳闷,随后便一幅事不关己的神色:“各人家有各人的事,咱们哪里管得。”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宝钗的避嫌态度十分明确,对于贾府这个是非杂生的地方,关系网络错综复杂,利益关系千丝万缕,一不小心便会陷入其中,剪不断、理还乱。有学者曾为宝钗这一切看似冷酷无情的做法寻找到了一个前提:“首先这都是命运中偶然发生的悲剧,悲剧发生的原因,与宝钗毫无关联,并且宝钗也不希望这些悲剧发生。其次,悲剧既然已经发生,就不是伤心流泪,甚至忘乎一切、沉浸于悲剧带来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可以解救的。眼泪不能令死者复生,悲哀亦不能感召出走者。这种对命运悲剧无可奈何而又以冷静处置的理智态度,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得已只能如此的。与缺乏人性的冷酷无情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10]”所以宝钗从一开始便和这些是非划清界限,关起梨香院和贾府之间的角门,隔绝是非纷争。不插手他人的事情,不关注他人生死,这是一种受理性精神支配的行为,“冷”只是宝钗坦然和处世哲学的外现。清末红学家刘履芬评说:“宝钗见宝玉进潇湘馆,即抽身走回。听小红同坠儿私语,便假装寻人,善于避嫌,是宝钗一生得力处。[11]”宝钗之“冷”只是清醒自持的做法,以冷香丸压抑热毒,以清醒冷静的一面代替感性冲动的一面,和一切不关己事的是非划清界限,保持距离,也保持了自己的清白。

二、牡丹与宝钗

牡丹,花大叶茂色艳,国色天香,多象征富贵雍容气象,唐代刘禹锡歌咏其“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12],自唐朝起便被认为是“国花”,“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成为世俗所崇尚的花卉。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掷花签时,宝钗第一个便抽到了牡丹,众人也一致认为只有她当配得上此签。签上题字“艳冠群芳”,并题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罗隐的《牡丹花》[13],全诗为: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其中解语花也曾与杨贵妃有关,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解语花》[14]曰:“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唐玄宗)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杨)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李白在唐玄宗命令下创作的《清平调三首(其一)》[15]便是以牡丹喻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宝钗也常因肤白貌美、体丰怯热而被比作杨太真。牡丹雍容华贵、艳冠群芳的特点也正契合宝钗的高贵出身和出众才华。出生于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美貌堪比林黛玉,以皇宫待选秀女的身份入京,处事左右逢源,贾家上下无不称赞,自幼书香浸染,又擅长女红针黹,才华高于众人。牡丹成为世人的通爱正表明了它“俗”的一面,然而又能压倒众芳华,独秀一枝,也正突出了它的“才”,这也是宝钗和牡丹相像的两处地方。

宝钗的“俗”和高贵并存,若说林黛玉是诗意的存在和象征,那么薛宝钗便是世俗的象征,她不论是出身、形貌,还是品性等,都合一“俗”字。黛玉在出场前便设定了绛珠仙子的形象,带有神话色彩,已经脱离了凡尘俗世的气息,宝钗不似黛玉,她的所有背景都是世俗的、真实的,她出身皇商世家,因选秀而上京暂住于贾府。黛玉的是诗性的存在,弱柳扶风,娇喘微微,是一位神仙妹妹;而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形貌符合当时世俗社会审美。而且宝钗的道德品性符合传统当时的妇女道德,不似黛玉一般总是说一些“刻薄话”,宝钗总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热衷于教人追求仕途功利,虽也作诗,但认为这不过是消遣玩事,相比之下她更注重实务,“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这也为她赢得了世俗人的赞赏,“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因为相比于黛玉这种诗意的、神话色彩的形象,凡俗世人更推崇的是宝钗这样的女性形象。

曹雪芹学习春秋笔法,一字褒贬,如“勇晴雯”、“敏探春”等,而对于宝钗,作者用了一个“时”字。第五十六回“时宝钗小惠全大体”,脂砚斋将“时”解释为“随时俯仰”。在宝钗登场不久,作者便写道“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抓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宝钗虽身份高贵,气度雍容,但却很平易近人,有着很强的亲和力,处事能够察言观色,平衡各方利益,做出恰当的抉择。

贾母要为宝钗办生日宴时,询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从贾母的角度出发,“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这本是为宝钗办的宴会,但宝钗却能借着这个机会讨好贾母,是个极会审时度势的人,心思实在细腻。宝钗擅长藏愚守拙,不显山不露水,让自己在这个聚集了众多优秀女儿的贾府显得平平无奇,流于大众。第二十二回猜灯谜时,宝钗其实一猜便着了,但知道这是元妃所作的灯谜,少不得要假意难猜一番才不算驳了她的面儿,便故意称赞,只说难猜,好好地寻思了一会儿。不随意出风头,某些时候甘居人下,这正是宝钗成熟老到,稳重明理之处。相比于黛玉等人,宝钗更知世故,更能圆滑世故之人,她虽然罕言守拙,但却总是能在含蓄的话语中俘获对话人的心。第三十五回中,宝玉想吃某样不常做的东西,凤姐儿借着这个机会做给大家吃,贾母打趣一句“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就让凤姐儿乖乖挪出自己的钱做东,也许凤姐儿原本就想用自己的钱,也许不是,但贾母这句话是让凤姐儿骑虎难下,只能借坡下驴了。而宝钗体会到了话中玄机,笑道:“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一句话既圆了凤姐儿当时略带尴尬的场面,也借机讨得了贾母的欢心,怪不得老太太夸赞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宝钗不仅对地位高、年龄大的人尊重承迎,甚至对小辈、下人等都亲和体贴,收获贾府上下各色人等的心。海棠社后,湘云想做东再起一社,与宝钗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先是听湘云说了半日,让湘云畅所欲言,然而湘云所说还未考虑做诗社所需的花费,宝钗陈明利害,起社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而湘云在家做不得主,盘缠又少,怕做了东后免不得遭家里婶子埋怨。宝钗充分为湘云考虑,但又不伤害她的自尊心,用自己家的螃蟹为湘云做东,再陪她夜拟菊花题。宝钗做事往往顾及大体,左右逢源,就连贾府中最不被待见的赵姨娘和贾环也被她照顾到了。薛蟠从江南带回来的礼物在宝钗的安排下分送给贾府众人,赵姨娘在收到宝钗的礼物后,也夸赞宝钗“会做人,很大方”,甚至忍不住去王夫人面前说宝钗的好话。

第五十六回“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更加凸显出宝钗精通世俗人情,随时俯仰的特点。探春掌理贾府内务,认为年终算账归钱时,不能入下人的手,要归到里头才好。而宝钗则认为“里头也不用归账。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倒多了事。不如问他们谁领这一分的,他就揽一宗事去”。这样既收买了人心也提高了办事效率,甚至能省下一大笔钱。

而宝钗的“俗”,还有一个重要体现便是她以传统女性观念约束自己,认为女子就该守规矩,多多学习如何成为贤妻良母,作诗等事不过是偶尔取乐罢了。在湘云做东办诗社时,宝钗虽然也为湘云尽心尽力,但她也劝告湘云作诗不是女儿之本,“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而她自己本是很有读书学习的天分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想法才在父亲去世后“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她还受传统儒家道德观念影响,推崇世俗功利,虽自甘淡泊,却心怀青云之志。她没有这个机会去建功立业,所以她只能通过劝诫身边的其他人尤其是男性来达到这个期盼。时常被宝钗劝诫的便是宝玉,宝玉被打时,宝钗心急嗔怪宝玉平时不听劝,早些走仕途之路就不会受这样苦了。香菱学诗时,宝钗也趁机劝导宝玉向学:“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宝钗能够随时俯仰是因为她内心豁达自信,和牡丹一样具有雍容气度,不拘小节却又心思细腻,是极成熟稳重,懂事明理之人。正是这个“俗”的特点,让那个宝钗在贾府能够左右逢源,上下赞赏,甚至能够俘获黛玉的心,让黛玉将其视为姐妹。这正是宝钗强大的亲和力带来的效果。

宝钗的花签上的题字为“艳冠群芳”,这既是以牡丹喻宝钗,形容宝钗的美貌,也是对宝钗卓群的才学的评价。若说黛玉之才是天赋诗才,那么宝钗的才学则是日积月累的。宝玉在元妃归省时作诗用“绿玉”二字,被宝钗点醒这是元妃所不喜的,提点他改用“绿蜡”二字,并引出典故,被宝玉敬称为“一字师”。宝钗生日宴上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屑这些戏,而宝钗则笑了,将这出戏的见识细细道来,宝玉赞其无书不知。宝钗的学识自不必细说,结社作诗多次夺魁,和黛玉不相上下,且说她的其他见识和能力,深谙书画之道,在处理实务方面又得心应手,出乎众人之上。贾母命惜春画大观园,大家都在打趣之时,宝钗给惜春出了主意:“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第三,要插人物,也有疏密,有高低。”还把画画所需要的东西列出单子给惜春,事无巨细。在探春执掌贾府是,宝钗从旁协助,为探春出了很多的小计策。“一年四百,二年八百两,取租的房子也能看得了几间,薄地也可添几亩。虽然还有敷余的,但他们既辛苦闹一年,也要叫他们剩些,粘补粘补自家。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啬。”宝钗之法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考虑周到,从全局出发规划方案,独具管家才干,惠及全体。

宝钗的才干固然有自己的学识和生活经验,也不乏从别处得到的经验,处处留心皆学问,宝钗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并且愿意思考这些问题,将这些见识化为自己所有,成为贾府众裙衩中才识鹤立之人,艳冠群芳之辈。

结语

宝钗身上梨花和牡丹两种文化意蕴共存,既有“冷”的特性,也有“俗”的一面,才华出众,却总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挂在心上。这些特性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看似矛盾,深思后实则合理。宝钗作为一位青春少女,有着天然的天真烂漫,但生活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族中,她只能以传统女性观念来约束和压抑自己的天性,就像以冷香丸压抑天生的热毒一般。滴翠亭扑彩蝶是她少有的率性模样,但这样的场景在全书似乎只有这样一个。在大观园中几乎所有的年轻孩子都爱红色,她却不爱穿红,这是不多见的。在封建观念的重重压迫之下,她总是极力地避开红色服饰。但她毕竟是一位年轻少女,她只能“羞笼红麝串”,在外衣里面偷偷地穿上红衣却不敢为人所见。每次诗社,宝钗经常做出惊艳诗作,但结束后又总是劝导别的女孩子这是不务正业,这既是对别人所说的,也是她说给自己的。她无时无刻不在暗示自己要做一个为世俗所认可的女性,不能做出格之事。这都是外在对宝钗的制约,而宝钗在这些封建社会道德观的潜移默化之下,自己给自己的心灵和思想加上了深深的桎梏,不是不能像黛玉一般随性,而是她自己内心深处已经认同了这些封建观念,不愿脱离。所以不论是梨花还是牡丹,最后都难逃凋零、枯萎的命运,宝钗也是如此,最终只能迎来悲惨的命运。

滑动查看注释

【1】(清)曹雪芹,(清)高鹗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下文引用皆同)

【2】(清)汪灏著.广群芳谱[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

【3】原书未见。撰人及成书年代不详。按留青日札、树艺篇、山堂肆考、广群芳谱、格致镜原、渊鉴类函等均引有此书。书名或作格物论格物总论。可见成书最晚应在留青日札(1572)以前。

【4】高士奇著.北墅抱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中华书局.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严迪昌编注.元明清词[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7.

【7】钟陵编著.金元词纪事会评[M].合肥:黄山书社.1995.

【8】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范能船,郭本厚选注.咏花诗一百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10】杨罗生.漫说薛宝钗的“冷”[J].红楼梦学刊,2004(02):219-234.

【11】(清)刘履芬批,王卫民辑.《红楼梦》刘履芬批语辑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12】中华书局.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中华书局.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王仁裕纂.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中华书局.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全文完-

作者简介

邓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

本文章由京师文会出品,转载需同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与红楼梦十二金钗(图)
从史湘云与贾宝玉吵架时说的一句话看出黛玉在贾府常常被取笑
贾母压制薛宝钗,从这两大质问开始
[转载]红楼梦人物诗意赏析
《红楼梦》酒令
中国的四大名著人物辨析《红楼梦》2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