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情微调研⑨|“网红路”变“幸福路”,溧阳“1号公路”怎么提升?

张秋桥,男,1990年8月生,汉族,江苏溧阳人,研究生学历,法律硕士学位,201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5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于溧阳市人民检察院、溧阳市委办公室工作,现就职于省政府办公厅。

2018年,家乡溧阳“1号公路”走红网络,成为一张新的靓丽名片。借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再次带着家人绕“1号公路”转了转,看看沿途的风景,与周围的亲朋好友聊天交流,并与原单位市委办的同事进行探讨,找了一些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对这条“网红路”的了解。

“1号公路”何以走红?

2017年,溧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全国一流、全省示范”的“四好农村路”标准,启动“1号公路”建设工程,对农村老公路进行改造提升,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路、营建循环路,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沿线范围内资源,使旅游公路与山水风光、乡村风情相融合,着力展示全域之美。

2017年9月底,“1号公路”初步建成,受到媒体关注,并成为全省首批旅游风景道。2018年“五一”“十一”期间,180多万游客慕名而来,央视新闻直播间对此作了报道。“1号公路”品牌的打响,主要得益于这么几点:




一是有颜值,构思策划得好。“1号公路”覆盖全域乡村且内连外通,以“三山两湖”(即南山、曹山、瓦屋山,天目湖、长荡湖)为中心,分东、南、西、北、环天目湖等几个片区,形成既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衬托、浑然一体的若干环圈。

道路全长“365公里”,外观设计为“三色彩虹”,特色十分鲜明,总体上显山露水、自然通透。对外连通毗邻的苏皖7市县,对内连接全市主要景点和98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220多个各类乡村旅游节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沿线布局旅游“六要素”,打造“一路一景、一路一特色”,把溧阳全域串成了一个1500多平方公里的“大景区”。







二是赋内涵,功能打造得好。与普通公路不同的是,“1号公路”集“生态1号”“旅游1号”“文化1号”“富民1号”于一体,把农村公路的交通功能与旅游公路的畅游功能相融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共赢。开车行驶在“1号公路”上,可以看到沿线设置了园林绿化、慢行系统和特色基地,布局建设了30座茶舍和60余处房车营地、驿站和观景平台。

与此同时,随着人气的聚集,“1号公路”的富民效应也逐步显现。调研中了解到,从天目湖镇三胜村北部经过的东园线,是重点打造的公路路段,每到周末便会引来大批上海、南京等周边地区的游客,村民拓展起采摘、园艺、茶叶等项目,预计每人每年可以增收2000元。不仅如此,三胜村所属的竹塘村启动农家乐试点,100余农户翻新了房屋,成为首批农家乐试点户。







三是重长效,“建管养运”得好。一位交通局的朋友告诉我,在“1号公路”建设之初,就强调因地制宜,路形不求太平坦,顺岗就坡、起伏别致,路线不求太笔直,随弯就势、曲径通幽,路面不求太宽阔,既能快进、更宜慢游,短短一年多时间,内连外通、四通八达的路网基本到位。

同时,为了做好管、养、运大文章,家乡专门出台了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意见,并实施了路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设立了专管员和路长,试行“片区管理”路政管理运营新模式。

据了解,去年1月,市交通局里组织申报的“1号公路”“1号旅游公路”注册商标还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三色线、1号公路品牌logo也已获得国家版权局的著作权保护,这对规范品牌使用、维护品牌价值都有积极意义。




“1号公路”短板在哪?

“1号公路”的走红,让家乡继天目湖之后又拥有了一个新的旅游招牌。在调研和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也反映了“1号公路”在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从布局上看,全线“明暗”差距比较大,在南部和北部生态基底好、旅游资源丰富的片区做得比较出彩,但东片还缺乏亮点,特别是在旅游资源比较缺乏的西片区,点少跨越大,投入不多,还需精雕细琢。

比如,从管理上看,“1号公路”的主体是农村公路,途经许多镇村、农庄,路旁绿地被侵占、沿线农庄私设非标、运输车辆污染路面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重点区域公厕、停车位、垃圾桶等设施尚不完备,后期管理和养护工作比较困难。

再比如,从发展上看,文旅融合尚不够紧密,一些让游客停下来、住下来深入体验的产品特别是精品还不够多。

同时,“1号公路”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强化造血功能方面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在放大“网红”效应、用好“流量”的同时,一些创新动力、运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号公路”怎么提升?

2018年,全省“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建设推进会在溧阳召开,“1号公路”作为苏南地区典型代表受到了全体与会人员的“检阅”,一些做法也得到了肯定和推广。

下一步,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推动“1号公路”与村庄环境整治、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等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综合推进,整体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真正让“网红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得益受惠的载体,是家乡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对省内有关地区也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结合调研和走访情况,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思考:

启示一,进一步做好“生态”文章。和部分市县一样,家乡拥有亲山近水、路景交融的有利条件,丘陵山区、平原圩区等地形地貌兼备。当前,要抓住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大好机遇,统筹资源布局,因地制宜填补空白,推动全线均衡发展。更加注重对沿线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淡化人工痕迹,避免大拆大建。一位在旅游部门的朋友还告诉我,他们正在会同农业、规划等部门策划几条特色风景道和几块有震撼力的连片种植,通过林相改造、大地艺术、大树进村等,为“1号公路”增光添彩。

启示二,进一步做好“旅游”文章。建设旅游风景道,应该着眼于农旅、文旅、体旅、养旅的融合共生,提升供给质量,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根据轻重缓急,有序推进慢游系统、智慧导引、停车场、公厕、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用绣花精神提升服务质量,于细微处体现真功夫。同时,可以考虑全线或分片区与专业旅行社开展合作,高品质、个性化、高效率为各类受众制订“菜单”,形成品牌效应。

启示三,进一步做好“富民”文章。“要致富,先修路。”在织密路网过程中,新修支路要尽可能依村而建、傍园而过,让群众更方便办民宿、搞农家乐,实现家门口的增收致富。利用沿线闲置农房,合理布局农副产品展销厅,布局扶持一批“体验农业”项目,真正让农产品“叫好”又“叫座”。沿线公益岗位尽量安置当地村民,促进就近就业。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要向“1号公路”沿线倾斜,把水乡山村推出去,把人气、财气引进来,切实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启示四,进一步做好“文化”文章。“百里不同风,十里不通俗”,文化可以让道路形魂兼具,既有颜值、更有气质。提升“1号公路”内涵,要深入挖掘沿线文化资源,加强研究、讲好故事,注重运用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传统技艺和乡风民俗,真正把乡土文化和历史底蕴展示出来,并创出各片区差异性特色,喊响各路段主题。

启示五,进一步做好“管护”文章。在建设过程中,溧阳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以配套服务设施进行项目包装融资,充实平台公司,并借助省级农村公路建设补助,破解资金筹集难题,值得借鉴。同时,要在管理上创新机制、落实责任,推行路政养护联合巡查机制,创造“畅通、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此外,农村公路姓“农”,要加强与老百姓的沟通,对于涉及村集体或个人利益的重要事项,及时告知村民代表,通过“百姓事、百姓议”,让农村公路真正成为百姓心中的“幸福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溧阳1号公路瓦屋山线
360doc网文摘手
江苏农村路:你怎么这么好看?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江成来我县调研
《民乐乡村公路赋》-来 鹏
经济日报(四好农村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