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洪程院士:问“稻”四十年

1975年大学毕业留校工作,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第3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5年来,张洪程专心只做一件事:问“稻”。

青丝变白发,不改的是问“稻”的痴迷与执着;容颜沧桑,情怀不老,不改的是自己作为农业科技人员的身份体认,和心系天下粮仓的责任担当。

让农民直起弯了几千年的腰板

让中国农民直起腰板,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农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1975年,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开始从事农业科研,张洪程把自己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就对准了农业的轻简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大地上,分布在大江南北的22个县市几乎同时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田间“天女散花”图:这里的农民沿袭了千百年的弯腰插秧劳作被一项新型抛秧技术所替代。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粒汗珠八瓣的农民,如今可以“潇洒”地站立在田埂上抛撒秧苗,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秧苗成活快、产量高。这一新型技术的集大成者就是张洪程。

水稻抛秧,是他于1985年以来在国内最早系统研究的成果,率先阐明抛秧稻生物学特性,揭示了高产形成规律,创立了适应不同种植制度的小、中、大苗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结束了千百年来弯腰栽秧的历史,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国推广应用逾亿亩,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86年,张洪程牵头建立《新型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组,他与课题组的成员大胆地提出:以少、免耕为基础的一整套新型栽培技术代替传统的精耕细作,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这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的想法。

这一课题研究是建国以来江苏省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农业科研大会战,省科委组织了全省22个科研单位、5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了多层次协作攻关队伍,把项目科学地分解为两大课题与几个子课题,著名农学家凌启鸿教授担任技术顾问。作为江苏省“七五”攻关课题最年轻的主持人,张洪程倍感责任重大。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全省各个农区做了大量的试验,测定的数据资料放满了20多箱,分类装订成55卷。多年的开拓、多年的耕耘、多年的苦战,换来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该研究率先在江苏不同农区建立了以少耕为主体,少免交替、定期耕翻的轮耕新体制,创建了简化、省力、节能、高产、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1993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心血润良田,仓满稻米香

2004年,国家组织12个粮食主产省,立足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高产高效目标,启动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张洪程承担了该项工程的江苏水稻项目,作为主持人,他带领同事们从项目顶层设计到总体实施方案、重点试验设计等一整套计划的制定,以及期间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他把水稻丰产高效研究作为项目实施的龙头,在兴化、姜堰、高邮、如东等不同生态区实施百亩攻关试验。带领团队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水稻高产生育规律、肥水高效利用机理与定量化管理,以这些关键创新为基础,创建形成了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体系。在姜堰、兴化先后创造了稻麦两熟制水稻亩产实现亩产903公斤、937公斤的超高产纪录。该成果被专家鉴定认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较好地实现了高产与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协调统一。

此项技术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水稻生产主推技术,在全国20多个省市示范推广,仅2008-2010年,苏、皖、赣、黔、滇、渝累计推广9918万亩,增产640万吨,增效160多亿元。2011年,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2004年起,张洪程带领团队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组成攻关组,历经11 年攻关研究,创立了适应多熟制地区的毯苗、钵苗机插高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新体系,项目成果“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粮食作物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高、作业质量差等问题。2008年以来,张洪程组织作物栽培、农业机械、智能控制、软件信息等领域专家,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及一线农技人员,继续开展联合攻关,前后投入2000多万元,最终攻克了机械装备设计制造、信息控制精准施肥等多方面技术难题,并应用北斗导航技术等软件,研制出了能一次性完成施基肥、深旋耕、精确播种等九道工序的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

“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投入使用后,每亩地的生产成本将降低120-150元,效率提高20%,节约人工2-3人。”张洪程介绍说,该作业机批量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推动中国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作为农民的儿子,跳出“农门”后,又从事农业科技的教学、研究和推广,情系农业、农村、农民,倾力农学、农艺、农作,奔走农时、农田、农间,一辈子与“农”结缘。“农”情浓、“农”心长,仿佛与生俱来,张洪程始终带着一份献身三农的厚重情怀与抱负。

种田苦,从事农业科研更苦。这些年来,张洪程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常年累月奔走在乡间田头。每年5月育秧、6月移栽、7月搁田施穗肥等关键时节,他既要指导各县市基地实施,又要做好专题攻关试验示范,常常早晨4点就起床,乘车赶往150公里外的兴化,6:30前后,当地农民下地时,他已和蹲点师生在田里查苗、测定,忙活了。每下一次田,汗水都湿透衣服一次,挤得出水,加上酷热,有一次竟中暑在田头,树荫下休息半小时后,又坚持赶往下一个基地。当地农民心疼他:“张老师太辛苦了!”

扬州东郊湾头乡田庄村的村民们,习惯称张洪程为“我们的泥腿子教授”。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始,张洪程在这里度过了10个春秋。清晨,当人们还在酣睡时,他已骑着自行车赶往离学校10多里的田庄,在试验田里一呆就是一天。有段时间,繁重的工作压得他面黄肌瘦,身体虚弱,身上会一阵阵地出冷汗,领导和同事强令他去医院检查,病历上写着:劳累过度,注意休养。可他把病假条往口袋里一揣,又踏上了去田庄的路途。

夏种秋收,寒来暑往。但凡熟悉他的师生们都说,除了上课,张老师不是在试验田里,就是在赶往试验田的路上。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主产区10多个省市,水稻生长期,他都要携带资料与普及读物,乐此不疲地奔波于各省基地现场指导、授课辅导。一条晴纶薄被是他出差必带的随身物品。路途遥远,常常日夜兼程,他在车上见缝插针,抓紧时间打个盹、眯一会儿,第二天一早,他的身影又出现在试验田或办公室。

1998年5月1日,张洪程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劳模被邀请参加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的观礼活动,但这一天,他却和研究生们却泡在了农田里。他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民种田很辛苦,在庄稼生长的关键期,我怎能离开!”

潜心耕教坛,情深润桃李

1.01的365次方=37.78,而0.99的365次方=0.0255。

每年新生入学,张洪程都要为他们演算这个算式。他要告诉大家的是:这是每天努力一点和每天偷懒一点的区别。每个人要作百分之一百零一的付出,累积起来,必有大成。同时,他又和学生们约法三章:既然立志学农,就要全身心投入、全天候付出。

学业上他是一位严师,但在生活中,却像关心学生冷暖的慈父。他特地在实验室内为来自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设立了助研的岗位,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较好的生活保障。硕士生王亚江和孟天瑶,曾分别因身体原因住院治疗,他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中抽出时间前往看望,嘘寒问暖,让孤身在外求学的学生感受到了贴心的关怀。平时田间试验的时候,学生们早出晚归,难免有赶不上饭点的情况,他总是提前为他们订上工作餐,生怕亏待了他们的身体。

他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学第一线,作为扬州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从学科培养方案、精品课程建设到教学、科研、推广一线人才培养目标等,他都亲自进行顶层设计、具体规划和细致编订,承担本科生《作物栽培学》、《农业标准化》、硕士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进展》、博士生《现代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进展》等课程的教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他主编的高校国家规划教材《农业标准化概论》是我国农业标准化方面的第一本高校教材,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多年来,张洪程把实验室与校外基地研究、示范和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先后培养了100多位硕博士生。每年都要安排学生轮流在苏、皖、赣等基地蹲点,换了一茬,又接上一茬,他一边指导研究,一边技术实施,从样本采集、测定分析,到文章的撰写,师生协同把论文写在了广袤的大地上。

一年年奔走在田间垄上,最期待的当然是秋收时节。来到自己的实验基地,站在长风浩荡的田野上,被大片大片金黄饱满的稻穗簇拥着,张洪程神色淡定,目光坚毅,脸上总会不由自主地漾起微笑,这笑容像穗弯,也像个谜面。(作者:吴锡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藏作品](7905)让袁隆平的亩产三千斤目标走出试验田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让农民增收
我市开展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竞赛
深切缅怀袁隆平 巩固粮食安全根基
尤溪“再生稻”:全程机械化 绿色高产
2014年农作物主推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