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自然地理角度看碳中和实现路径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笔者试图从我国地理国情等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从自然地理学角度浅议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着力点。

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角度多点发力

  地球表层系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人在地球表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环境系统。碳元素在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中均有分布,而且会随着地球的运动和演化,以不同形态在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不断地变动和演化。碳在生物体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演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正负相抵,实现“净零排放”,从而使得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其基本逻辑是通过温室气体源排放和清除(碳汇和捕获)达到温室气体排放量等于清除量的数量平衡。可见,碳中和的目标导向圈层是大气圈,问题导向圈层是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基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多点发力寻求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着力点。

  借助外部力量,造福地球家园。太阳是地球生命的能量来源,以低碳环保的方式为地球生物的繁育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光和热。月球也为地球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借助太阳辐射能和太阳与月球共同作用形成的潮汐能实现零碳发电,不但可造福地球家园,而且可免除人类治理污染的后顾之忧。

  优化内外循环,控制排放增量。优化碳元素在同一圈层内部的循环和不同圈层之间的碳循环,即研究探索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控制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排入大气圈,尽量让碳在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循环,有利于控制大气圈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总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均源自岩石圈,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通过科学手段改变其中碳元素的形态,让其以其他形式重回岩石圈或转入生物圈和水圈,进而避免或减少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丰富降碳手段,改变循环路径。发挥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在吸收大气圈中二氧化碳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探索将大气圈中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转化为其他形式进入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如在生物圈通过植树造林,实行生态农业,加强林地、耕地、草地以及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在水圈采取适当的科学技术手段促使海洋吸收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

  探索自然能源,科学开发利用。组织技术力量按照圈层分类开展自然能源普查和针对性调查研究,摸清自然能源家底,根据技术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安排不同自然能源的开发时序和开发强度。在岩石圈探索除地热能以外的其他自然能源,在水圈探索除海洋能以外的其他自然能源,在大气圈探索除风能以外的其他自然能源,在生物圈探索除生物能以外的其他自然能源。同时,在两个或多个圈层探索基于圈层相互作用的绿色能源,如海上风电。

  坚持规划引领,建立监测体系。结合我国目前的碳排放现状、科技实力以及国外碳中和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碳中和规划和行动方案。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全国和区域碳循环监测网,建立二氧化碳监测和预警体系。对二氧化碳增量进行定期评估、科学预测,并根据动态监测结果适时修订行动方案。

  加大科技创新,培育多元人才。能源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综合运用多项新技术手段,加大地球不同圈层的科技创新力度,按照碳循环路径培养专业化、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和交叉学科人才。根据碳中和攻关重点,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发展新型绿色低碳经济。

从地理空间分异规律角度多措并举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构成。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一般公认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规律)两类,后者又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跨经度62度、长达5200公里、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跨纬度近50度、相距约5500公里,地域分异规律明显。基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多措并举寻求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着力点。

  摸清规律特点,因地制宜施策。根据我国空间分异规律,以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为切入点,将碳中和引入自然资源管理之中。

  基于东西空间分异规律,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根据其固碳贡献度划分不同级别的固碳资源保护区,推动实施具有差异化特点的自然资源管理对策。

  根据南北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自然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特点,按照“道法自然”原则系统考虑南北不同区域在推动碳中和工作中的贡献点、着力点和关键点,优化配置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点的森林、草原、湿地,并做好动态监测和养护。

  加强统筹联动,推动协调发展。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自然资源调查结果,开展以碳减排为主题、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自然资源整体性和区域性评估,挖掘碳中和价值高地。

  加强陆海统筹,基于我国空间分异规律统筹考虑不同区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用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碳交易市场杠杆调节,推动生态效益明显地区的绿水青山和经济效益明显地区的金山银山建立点对点协调联动,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切入点切实造福当地人民。

  优化发展格局,有效配置资源。尊重自然地理地带性,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统筹考虑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气候多样性,建立东西贯通、南北协同、发展有序、保护有方的发展格局,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探索不产生或产生少量二氧化碳的绿色能源,按照集约节约、就地取材、分域施策原则,推动采用符合当地实际且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的新型能源,让资源惠及更多民生。

  加强防灾减灾,避免前功尽弃。根据我国空间分布规律和自然灾害特点,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救灾方案,尽量规避和减少干旱、洪涝、寒潮、台风、龙卷风、冰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雾霾、风暴潮、海浪、海啸、滑坡、泥石流、沙尘暴、雷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固碳能力强的山水林田湖草海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性影响。

  同时,加强灾害宣传和碳中和重要性宣传,避免火灾等人为灾害对森林、草地等重要碳汇资源造成不利影响,确保碳中和进度安排合理可控。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角度多方施策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树立国际视野,立足我国自然地理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是我国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抓牢的发展主线。

  坚持底线思维,推动绿色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助力实现碳中和为行动指南,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推动优质资源循环利用,探索通过优化资源立体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底线思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线,提升森林、草原、湿地、农田、荒漠等陆地生态系统和红树林、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通过延长食物链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加强陆海统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有机共存,推动人与自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明确生态导向,建立奖惩机制。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健康和谐的地球家园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为导向,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和奖惩机制,鼓励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探索建立碳中和贡献积分制,对在推动碳中和工作过程中表现优秀的部门、企业、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适当形式的奖励,发挥正向激励作用;探索与其他行业的黑名单制有机结合,对阻碍或制约推动碳中和工作的部门、企业、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适当形式的惩戒。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碳中和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共创繁荣。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才能共赢。正如古人所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树立世界眼光,加强多方向、多领域的科技和人才国际合作,不但可以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引进来,而且可以通过走出去把我国的新发展理念和碳中和实践经验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怎么样的?
考向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表层还是金木水火土
地球的表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表层四大圈层的划分,生物圈是其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圈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