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胡子”巴巴罗萨折戟意大利的1176年莱尼亚诺之战

原创 骆艺 | 崎峻文化 崎峻军史周刊

前 言

上面这幅由画家阿莫斯·卡肖利(Amos Cassioli)于1859年创作的《莱尼亚诺之战》,是以1176年5月29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绰号“红胡子”的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 Barbarossa)第五次远征意大利的决定性会战为主题,展现了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同盟(Lombard League)的士兵勇挫日耳曼人的场景。画面正中是伦巴底同盟军的精神象征——军旗战车(carroccio),在这辆如同神圣的祭坛的战车上,同盟的主要城市米兰(Milano)的白底红十字旗帜高高扬起,一位教士在虔诚祈祷上帝赐予他们胜利和自由,号手们吹起悠扬的号角鼓舞战士勇敢杀敌。画面右边是在战车周围集结成密集阵型的同盟军步兵,这里已经是战车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在殊死阻击神圣罗马帝国骑兵的进攻。画面左边,重新集结的同盟军骑兵正在反击日耳曼人。画面前景左边,一马当先手掣军旗挥刀杀敌的是米兰贵族阿尔贝托·达·朱萨诺(Alberto da Giussano),他率领着“敢死队”(Company of Death)正将德意志人击溃。与前者的英勇相比,画面前景右边身穿金色鱼鳞铠和红色长袍、红色胡子的腓特烈一世已在同盟军的反击中坠马,头盔也被打落,一副惊恐的神色。地上,交战双方尸横遍野。与身着鱼鳞铠的神圣罗马帝国骑士相比,同盟军的大多数士兵都穿着古风优雅的长袍。整幅画面将进攻与防守、敌我、胜败放置在一处,形成激烈的画面冲突和对比。

画家的笔触往往带有夸张色彩,这幅画作采用的是“异时同图画法”,将战役过程浓缩到一个画面中。而历史上的莱尼亚诺之战,在如画面般残酷的搏杀背后,决定的是意大利半岛的政局和神圣罗马帝国后来的走向。

“红胡子”的帝国

1152年,德意志的士瓦本(Swabia)公爵腓特烈一世继承其叔父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的神圣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宝座(康拉德三世在位期间并未加冕为帝国皇帝),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Hohenstaufen)的第二任统治者。

但是,腓特烈一世继承的,是一个已经衰落的帝国,自从神圣罗马帝国在与罗马教廷的“授权之争”(1076-1122年)中失败后,帝国内外交困。

内部,皇帝君权衰落。当皇帝与罗马教廷争斗之时,地方上的诸侯逐渐坐大。更倒霉的是,“授权之争”失败后,日耳曼人“选举”国王的传统在1125年后被恢复,萨克森的韦尔夫(Welfen)家族和士瓦本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因帝国统治者之位展开激烈争夺。短暂的苏普林堡王朝(Supplinburg,1125-1137年)之后,帝国统治者的位置被各邦国交给了霍亨斯陶芬家族。

■ 上图是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的纹章,纹章里代表帝国的雄鹰身上的图案便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纹章。

外部,帝国对意大利北部的掌控被削弱。这里本来是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1125年,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地区的米兰等诸城市成为自治市,神圣罗马帝国对它们仅剩下名义上的控制权。其实,自神圣罗马帝国962年成立以来,如何保持对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不同地区的控制,一直是帝国皇帝都要面临的难题。

在权势上,刚即位的腓特烈一世仅继承了“罗马人民的国王”这一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无上称谓,必须由教皇亲自赋予,这是源自帝国成立之始的传统: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Otto I)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Pope John XII)加冕称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开启了神圣罗马帝国的伟业。

■ 上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冠。来自帝国成立时的传统,帝国皇帝的称号必须由教皇授予,这也意味着教皇和罗马教廷成为凌驾于世俗君主权力之上的存在。长期以往,世俗君主与教皇在权力方面的矛盾和斗争必然尖锐,“授权之争”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面对君权在德意志诸邦国和意大利方面都遭遇失败、帝国开始走向衰退的局面,腓特烈一世发誓要重新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荣光。为此,他一方面鼓励各邦国诸侯扩大自身权力,牺牲一些小的封臣,以此来削减帝国内部的分裂倾向。一方面又迫使邦国诸侯承认自己的统治权威。腓特烈采取的这种中央与地方权力相互妥协的方式,从长远来看效果非常有限,但在短期上,他的皇权确实得到了加强。为了加强自己的皇权,有效统治这些邦国,腓特烈一世还意识到,需要掌握强大的经济后盾。富裕的伦巴底由此被其所重视。一旦控制这里,他的实力将超过任何一个德意志邦国。而且,腓特烈一世也希望能再次将事实上处于独立状态的意大利北部重新纳入帝国版图,意大利事务成为了腓特烈一世一生中最主要的部分。

■ 上图是腓特烈一世的黄金半身像,这是1171年腓特烈一世赠送给其教父——卡彭贝格(Cappenberg)的奥托伯爵的礼物,如今存放于卡彭贝格修道院中。

但是,腓特烈一世对伦巴底的“野望”遭遇的阻力非常大,伦巴底的城市具有独立的传统,不可能坐视再次被神圣罗马帝国吞并;罗马教皇反对世俗权力在伦巴底的增长;帝国内部的反对者也对其虎视眈眈,最大的敌对者——萨克森的韦尔夫家族正等着将他拖下马来,他的表弟、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Duke Henry the Lion of Saxony)已迫不及待地希望能给他找些麻烦。

■ 上图是陈列在不伦瑞克大教堂的“狮子”亨利的雕塑。“狮子”亨利(1129-1195),来自德意志韦尔夫家族,其封号包括巴伐利亚公爵和萨克森公爵,是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最有名的政治人物之一,一度是德意志最强大的王公,其领地从波罗的海一直到阿尔卑斯山,他与腓特烈一世斗争毕生。由于其拒绝参与腓特烈一世远征意大利的战事,被后者认为使其导致了莱尼亚诺之败,最后剥夺了其除不伦瑞克和吕讷堡外的所有领地,并被驱除出境,腓特烈一世死后方回国。

12世纪中期,罗马教廷内部也麻烦不断。教皇面临着内部的叛乱。腓特烈一世看到这个良机,遂在1153年与教皇达成康斯坦茨(Constance)协议,承诺保护教皇国,并帮助其平定叛乱,夺回罗马的控制权。双方结盟后,1154年,腓特烈一世第一次远征意大利,并于次年拿下了罗马城。1155年,教皇哈德良四世(Pope Hadrian IV)为其进行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仪式。但悲剧的是,教皇要求腓特烈一世按一项带侮辱性的方案来行事——皇帝亲自为教皇牵马坠蹬。腓特烈一世被迫妥协,但彼此间的联盟也宣告破裂,取而代之的是长久的仇恨。

■ 上图是保存于罗马圣西尔维斯特教堂(San Silvestro)中的一幅腓特烈一世加冕的中世纪壁画,从画中可看到,头戴皇冠的腓特烈一世在为教皇哈德良四世牵马,此事令皇帝深感屈辱。

第一次远征意大利虽然成功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掌控了伦巴底地区,但帝国在这里的统治遭到了诸城市的强烈抵制,加上腓特烈一世与罗马教皇在权力斗争上的龌蹉不断,为了巩固帝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腓特烈一世先后在1158年、1163年、1166年对意大利进行了三次远征。腓特烈一世对意大利的远征充满了血腥与屠戮,意大利人对这个“刽子手”起了个“红胡子”的外号(意大利语便是“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的远征并不顺利,特别是第三次和第四次远征都以失败告终,还在意大利北部催生了一个强大反抗势力——伦巴底同盟。

伦巴底同盟的前身是1164年成立的“维纳罗同盟”(Veronese League),维纳罗同盟的加盟城市有维罗纳(Verona)、帕多瓦(Padua)、维琴察(Vicenza)和威尼斯共和国(Republic of Venice)。1158年的隆卡利亚会议(Diet of Roncaglia)重申了帝国对意大利北部包括任免官吏和收税的权力在内的绝对统治权,1161-1162年腓特烈一世在米兰围攻战中攻占米兰并纵火焚城,哈德良四世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1159年出任教皇一职)支持意大利北部城市的斗争,伦巴底诸城市的独立传统,上述事件都给了伦巴底诸城市结盟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的绝佳理由。1167年11月1日,在腓特烈一世第四次远征意大利的战争中,伦巴底诸城市在蓬蒂达(Pontida)结成新同盟,伦巴底同盟宣告成立。与维纳罗同盟相比,这回结盟的城市包括意大利北部最大的城市米兰,增加了15个之多,甚至还有德意志内部的一些反对腓特烈一世的贵族参加。

■ 上图是1162年腓特烈一世攻克米兰后,趾高气扬地进入米兰城;而且,很快便将这座城市付之一炬。

■ 上图是同为阿莫斯·卡肖利创作的关于蓬蒂达结盟的油画,1167年,伦巴底各城市在此结成同盟。

而对于腓特烈一世来说,第三、四次远征意大利的失败令其非常恼火,与教皇的斗争也日益白热化,1174年,他开始了对意大利的第五次远征,势要终结伦巴底的叛乱,毁灭伦巴底同盟并将教皇从宝座上拉下来。

远征的挫折

1174年9月,腓特烈一世率领8000骑士开始了第五次远征意大利之战。刚开始的战斗还算顺利,远征军在翻越阿尔卑斯山后,于9月底到达意大利西北部的皮埃蒙特地区(Piedmont),并在9月30日攻占焚毁了这里的苏萨城(Susa),接着又攻克了阿斯蒂城(Asti)。10月,从帝国的波西米亚(Bohemia)赶来的援军进一步增强了腓特烈一世的军力。面对皇帝的节节胜利,伦巴底同盟也发生了分化,蒙费拉(Montferrat)的侯爵威廉五世(William V)与比亚恩德拉泰伯爵(Count of Biandrate)胆怯退出。

随着远征军的深入,战况开始遭遇挫折。在进入伦巴底地区后,10月底,腓特烈一世兵临亚历山德里亚(Alessandria)城下。这座以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是1162年从“红胡子”米兰焚城中逃脱的难民建立的,因为城中的房屋屋顶都覆盖稻草,遂又有“稻草城”之名。与之前的势如破竹相比,这场围城战出乎腓特烈一世意料的举步维艰,他被迫在城下渡过了寒冷的冬天。次年,日耳曼人试图采用挖地道的方式攻入城内,但无功而返,反而伤亡惨重。这里成了腓特烈一世第五次远征意大利的首次折戟之地,面对即将抵达的伦巴底同盟的援军,骄傲的“红胡子”不得不烧掉自己的攻城器械和营区,后撤至伦巴底西南的帕维亚(Pavia)休整。

亚历山德里亚城下的失败令腓特烈一世于1175年4月16日与伦巴底同盟的代表在帕维亚的蒙泰贝洛城堡(Montebello)和谈,但耗费了大量时间后,和谈以破裂告终。新的大战即将开始,鉴于前期的损兵折将,腓特烈一世不得不求助他的政敌——“狮子”亨利,亨利自然选择了拒绝,因为一旦腓特烈一世陷入困境,自己将更为获益。

■ 上图是莱尼亚诺之战前的形势图。

“红胡子”之殇

1176年4月,腓特烈一世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援军,这是一支2000人的部队,分别来自萨尔布吕肯(Saarbruecken)、佛兰德斯(Flanders)、图林根(Thuringia)和科隆(Cologne)大主教、马德堡(Magdeburg)大主教等16个德意志领主的军队,主要由500名骑士和1500名军士组成。这支部队基本都是骑兵,在科隆大主教菲利普(Philip)、沃尔姆斯主教候选人康拉德和帝国皇后的侄子扎林根(Zahringen)公爵的率领下,经过长途跋涉,穿过阿尔卑斯山脉的卢克马尼尔山口(Lukmanier Pass),抵达科莫湖地区(Lake Como)。“红胡子”还盼望着另一支援军,美因茨(Mainz)的基督教雇佣军,这支部队曾在卡西奥利(Carseoli)击败过诺曼人,如今正在罗马附近,正北上前来支援他。5月,腓特烈一世将主力留在帕维亚,自己带着500名私人卫队骑兵从帕提亚沿提契诺河(Ticino)绕过米兰秘密前去接应援军。在科莫(Como)与援军会合后,科莫城也有不少市民加入腓特烈一世的军队,这让他的援军达到了3000-3500人,“红胡子”的腰杆又硬了起来。

腓特烈一世的行动并没有瞒过伦巴底同盟,因为米兰正好位于科莫和帕提亚之间。在腓特烈等人与援军兵合一处时,米兰人迅速动员起来,并通知同盟的其他城市,准备联合给腓特烈一世致命一击。根据一些德国编年史家的估计,此战米兰人凑出了1.2万名骑兵和无法统计的步兵,这一数目明显有些夸大。但米兰人作为同盟军的主力是无疑的。据记载,米兰提供了900名骑士,此外还有550名来自其他城市的骑士——300人来自诺瓦拉(Novara)和维切利(Vercelli),200人来自皮亚琴察(Piacenza),50人来自洛迪(Lodi)。步兵则来自米兰、维纳罗和布雷西亚(Brescia);其中部分步兵在同盟军阻击腓特烈一世时负责守卫米兰城。与腓特烈一世的部队相比,同盟军可谓声势浩大,光战马便有4000匹。此外,米兰人还建造了一辆由公牛牵引的军旗战车,这辆战车上装饰了米兰的旗帜,他们把这种巨大的仪式性战车作为自己追求独立的象征。

■ 上图是12世纪后半期的西方士兵形象的彩绘图。从左至右分别为意大利骑士(12世纪晚期)、米兰步兵(1170年)、德意志骑士(1150-1200年)。

腓特烈一世对伦巴底同盟的行动一无所知,在米兰人进行作战动员的时候,他正率军悄悄地绕过米兰向帕维亚开进,但这回他的这个圈子绕得有点小,离米兰只有约32公里,同盟军抓到了这个好机会。当时同盟军在米兰附近的奥洛纳河(Olona)西岸部署了3500人的部队,其中步兵主力以及米兰的军旗战车位于波萨诺(Borsano)-莱尼亚诺附近。在5月29日的黎明,同盟军派出了由700名骑兵组成的前锋部队前出侦察日耳曼人的动向,而此时腓特烈一世已经度过了奥洛纳河,并从卡伊拉泰(Cairate)向南进军,抵达距米兰西北22.5公里的莱尼亚诺以西附近。两军的先头部队在此相遇。莱尼亚诺之战拉开了帷幕。

日耳曼骑士显然对这场“遭遇”缺少心理准备,因为敌军是躲藏在树林中,突然冲出来袭击他们的。交战过程很短暂,300人的日耳曼前锋被700人的同盟军前锋击溃。但这场遭遇战警示了腓特烈一世,他利用撤退的先头部队迅速建立防线,很快击退了同盟军前锋的追击。

继续前进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很快便遭遇了同盟军主力,双方严阵以待。根据一些资料披露,当时同盟军骑兵分成4个队列整齐地排列在前方,步兵以方阵队形列阵,和军旗战车位于骑兵之后。但日耳曼人的布阵形式并未留下记录。可以肯定的是,腓特烈一世首先发起了进攻。

这场会战中,同盟军的指挥官是谁,历史上并未留下明确记载。但大约是14世纪的米兰编年史家根据民间传说杜撰了一位名为阿尔贝托·达·朱萨诺的米兰贵族将领,他指挥的“敢死队”(这支部队可能亦为杜撰)是同盟军中步兵的主力。

双方兵力接近,都在3500人左右,而腓特烈一世的这支部队基本是由骑兵构成。进攻发起后,日耳曼骑士猛烈的冲锋很快便冲破了同盟军骑兵的防线,虽然后者在人数上占了上风,但面对凶悍的日耳曼人,同盟军骑兵很快便被打散并后撤,让步兵阵营和军旗战车暴露在了日耳曼人的铁蹄之下。

■ 上图是由意大利画家马西莫·阿泽利奥(Massimo d'Azeglio)于1831年创作的同样题材的油画《莱尼亚诺之战》,巨大的公牛战车和高高飘扬的米兰战旗同样出现在这幅画中,而且更为引人注目。

在击溃对方骑兵后,腓特烈一世随即命部队向步兵阵营发起冲击。同盟军步兵虽然失去了骑兵的保护,但他们仍义无反顾地选择坚守阵地,一些溃退的骑兵也下马加入他们的阵营中。步兵们“靠紧盾牌,紧握长矛”,并依靠前一天晚上驻扎时挖就的壕沟,以难以置信的勇气挡住了蜂拥而至的日耳曼骑兵。意大利萨勒诺(Salerno)大主教罗莫尔德(Romuald)记载道,意大利步兵勇敢地阻止了日耳曼人,使他们的骑兵不能穿过大规模的步兵阵营,而日耳曼骑兵也不愿去冲撞步兵的长矛。这是一场中世纪非常典型的骑、步兵之间的战斗,神圣罗马帝国一方以骑兵为主,而伦巴底同盟军则是骑步兵结合。虽然后者的骑兵被击溃了,但勇敢的步兵以严密的阵型、严明的纪律,使他们在面对铠甲精良、战力凶悍的日耳曼骑兵时亦能与之相抗衡。

同盟军步兵的勇敢阻击把战况拖入僵局。或许是远离后方补给不便的缘故,神圣罗马帝国的这支军队、包括刚加入的科莫市民兵在内,都没有弓弩手,因此在面对结阵死守的同盟军步兵时,骑兵难以发挥战斗力,反而被拖住了。另一方面,同盟军骑兵在溃退的路上遇到了前来支援的布雷西亚的骑士,同盟军骑兵随即重整队伍并返回了战场,向日耳曼人的侧翼发起了攻击。在两面打击下,日耳曼人的阵营开始摇摇欲坠,同盟军步兵趁势发起反击。骑兵撕开了日耳曼人的防线,突入了腓特烈一世所在的阵营中,在激烈的战斗中,皇帝坠马负伤,坐骑被敌人杀死,他的护卫队也伤亡惨重,就连军旗也丢给了对方。

■ 上图是莱尼亚诺之战的形势图。

如同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会战(Battle of Issus)时,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在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交战中溃逃引发全军动荡那样,腓特烈一世阵亡的谣言迅速在战场上流传,成为压垮神圣罗马帝国士兵们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军心大乱之下,全军如山崩般溃退。同盟军乘胜追击,骑兵一路追过了提契诺河,缴获了大量战利品,众多日耳曼骑士也沦为战俘。

摆脱了追兵的日耳曼残军逃至帕维亚,他们带回了腓特烈一世“阵亡”的消息,顿时军心一片大乱,还给帝国皇后报了丧。但“令所有人欣喜若狂的是,三天后‘巴巴罗萨’突然出现在帕维亚的城门前。尽管他受了伤,满身红肿,九死一生,但好歹险死还生。”

■ 上图是如今位于意大利莱尼亚诺市的阿尔贝托·达·朱萨诺的纪念碑,虽然他只是一个传说人物,但其身上汇聚了意大利人的民族精神,被意大利人纪念。

永失伦巴底

莱尼亚诺的失败让腓特烈一世刚到手的援军损失惨重,至于他的另一支援军,美因茨的基督教雇佣军是否顺利前来与之会合,却未见史料有明确记载。但此役的失败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打击是严重的,意味着帝国在伦巴底地区的统治被完全摧毁。而战败也迫使腓特烈一世与教皇和谈,双方于1177年签署《威尼斯和约》。和约确定了双方从1178年8月到1183年的六年休战期。而在此期间,伦巴底同盟仍继续抵抗帝国的统治,到了1883年,帝国与意大利在《康斯坦茨和约》中达成妥协,意大利北部城市依然向神圣罗马帝国效忠,但在自己的领土上享有司法权和内政权,可以自主选举城市地方官员——“红胡子”永远失去了伦巴底。另外,在教权方面,帝国皇帝承认教皇的统治权;而作为交换,亚历山大三世则承认皇帝对帝国教会的控制权。

■ 上图是关于《威尼斯和约》的油画。1177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腓特烈一世和威尼斯的安科纳公爵在威尼斯总督府外,和谈即将开始。在这里,双方签订了休战六年的《威尼斯和约》。

莱尼亚诺的失败粉碎了腓特烈一世征服意大利的梦想。失败让皇帝将怒火烧到了“狮子”亨利身上,为报复他的袖手旁观,腓特烈一世在1180年召开主教和诸侯会议,在亨利缺席的情况下宣判剥夺其领地并将其流放。亨利的领地除了不伦瑞克(Braunschweig)和吕讷堡(Lüneburg)外都被剥夺殆尽并被其他诸侯瓜分。

在1186年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远征意大利失败后,腓特烈一世将目光转向了东方,1189年,他与外号“狮心王”的英王理查一世(Richard I)、法王腓力二世(Philip II Auguste)一起组织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次年,“红胡子”意外横死东征路上,结束了征伐的一生。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闪电战》希姆莱的御林军——SS第16“党卫队帝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小史

《战舰》金牌陪练:日本海军“摄津”号标的舰的一生

桶中乾坤:二战德军20升军用油桶图鉴

《军人志》兄弟,干了这杯家乡的啤:闲话英美啤酒与战争

《军人志》以鲜血证明忠诚:二战美军日裔部队第442步兵团简史

■ 微信公众号“崎峻军史周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莱尼亚诺战役:皇帝惨遭战五渣干翻
加洛林王朝的军队:查理曼大帝称霸欧洲的“利剑”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六征意大利!
「终极对抗」拜占庭帝国与法兰克王国争霸下的烈日决战
西罗马灭亡后,欧洲新建立了的国家有哪些?
德意志恐怖的“红胡子”: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