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蹄声起马蹄声落:汉武帝为啥与强悍匈奴殊死对垒
X

(1)为何与强悍匈奴对垒
首先,我们先来讲讲汉武帝发动对匈奴战争的时代背景和深层原因。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的边患永远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这头来自北方的雄狼,自从野心勃勃的冒顿单于训练死士残酷弑父篡位之后,更加强化了这种军事扩张的血腥性,当时冒顿单于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建立了足以与大汉相抗衡的统一匈奴,随时都想和汉朝兵戎相见。汉高祖刘邦还差点在“白登之围”中死翘翘,败在如狼似虎的冒顿单于手里,要不是陈平诡异的“图画美人计”救驾的话。由于其时力量不足以荡平强大匈奴,西汉王朝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实行“和亲”政策,以美女大腿换取和平,减轻边境压力。
既然说到冒顿单于,在此不如插叙一下他是如何成功弑父篡权的。
西汉初年,强大的匈奴内部便有了内忧,因为统治集团之间为了权力而相互倾扎内讧不断杀红了眼。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早就有弑父继位的野心。
于是,他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作为自己夺取最高权力的别动队,日夜加班加点进行超强度超负荷甚至超人体极限地进行特种训练。这些人当然大都是亡命之徒,因为冒顿就是一个权力狂徒,他在训练他的特种部队时有一个很独特很霸道的的军令:“我告诉你们,在训练期间一切听从指挥,也就是说我射哪你们也射哪,否则军法侍候。”
第一次,他向自己心爱的战马射击,一些部下很愕然,以为是冒顿在开玩笑变相考验自己,并不起手射击,最后没射击的全被射死。
第二次,冒顿又把箭头对准自己的爱妻,这次很多人能举手射击了,一小撮没有照干的家伙又被干掉。
终于,有一次,冒顿和父亲外出狩猎,正当父亲兴致勃勃地射杀那些小动物时,冒顿却把箭头对准了父亲,这回冒顿的部下全部把箭头对准了头曼单于,万箭齐发将其当成了箭靶,立马去见小阎王,冒顿也成了新的匈奴王。
基本上,官场官位的操作方法也可以参考冒顿的有效方法,学会了心狠手辣炼冷如铁,再加上点面厚心黑,以及必要的政治技能,那么你也基本上能在染缸似的官场立足了。
如此嗜血为了权力什么都干得出来的冒顿单于,当然为了利益和汉朝死磕,他的子孙们也
不是省油的灯,换句话说也可堪称是一部永不歇止的“军事机器”,刘彻和他们的巅峰对决也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在不喜打仗穷折腾、推崇“无为而治”的汉文帝、汉景帝时代,大汉和匈奴就发生零星战斗,有时投入的兵力还很大,只不过是没有真正打起来而已。
而经过文帝、景帝两代的“文景之治”积累了巨额财富(史书曾载其时粮食吃不完烂掉,钱用不完穿钱的绳子也烂掉),并有了和强大匈奴叫板的实力之后,很认同天才少年贾谊的强硬边疆政策、不喜屈辱“和亲”的也有点好战的年轻气盛汉武帝,就已经是磨刀霍霍想和匈奴单挑,一决雌雄了。与此同时,经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政治上也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使诸侯王没有了和中央叫板的实力,国内相对稳定,没有了分裂势力牵制的汉武帝,更加想主动发起对匈奴的反击战,以壮国威、军威,并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
所以,上任伊始,汉武帝就对军事打击匈奴跃跃欲试。史载,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之后,就毅然决然宣布废除从曾祖刘邦以来屈辱的“和亲”政策,不想再以委曲求全来换取生存空间,而是代之以铁血横扫匈奴,“壮饮胡虏血”,一雪前耻。
基于战争的需要,汉武帝旋即进行了积极的军事部署和人员安排,当时皇帝委派对付匈奴很有经验的“飞将军”李广等名将集结边郡要塞,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以便随时吹响攻击匈奴的冲锋号。
到了公元前138年,完成必要军事集结的汉武帝即派张骞首次出使西域,除了想打通西域,最大的目的和着重点还是在军事打击匈奴上,也就是通过联合西域的大月氏,断其右臂,前后夹击匈奴,让匈奴腹背受敌,远交近攻,用兵指向性很强。
总之,经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不懈努力,到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用兵的各方面条件已经趋于成熟,只差九五之尊的一声令下了。(2)马邑之战:竹篮打水空欢喜
马邑之战正是这一系列军事部署的产物,也吹响了帝国反击战的冲锋号,它也是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第一次战斗。
事情起于公元前134年匈奴向汉帝国的“和亲”请求,通过这次和亲,汉帝国设计了一次“诱敌深入”的伏击战。
因为这次的和亲已经调了个个,不再是之前为了息事宁人的委曲求全,而是匈奴人低姿态的“高攀”,向大汉释放善意,伸出的橄榄枝,因为此前汉武帝就曾高调宣布废除“和亲政策”,皆因腰板硬朗了的缘故。及至接到匈奴人的和亲请求(这回是匈奴求而不是大汉主动送),汉武帝便牛气十足地命群臣商议这美女还该不该送给匈奴,一时间也是群情激昂,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也分个不送派和主送派什么的。
不送派以大行令王恢为代表,他慷慨激昂地建议汉武帝拒绝和亲,原因就是即使送再多美女,贪得无厌的匈奴人还是屡次背弃盟约不断扰边,送了也是白送,不如不送;而另一大臣韩安国(御史大夫)为主送派代表,他的理由是匈奴仍然兵强马壮,大汉还没有足够的军力来消灭它,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还是先奉行“和为贵”,继续送美女笼络,群臣们还有很多人表示支持韩安国。不知什么原因,这回强硬的汉武帝却听取主和派的意见(是不是另有所图麻痹敌人也暂时存疑),决定挂起自己的强硬政策,继续与匈奴和亲,送上惹火美女。
果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也有了一点“兵不厌诈”的况味,令人怀疑汉武帝当初答应和亲的初衷。
公元前133年,雁门郡马邑县富商聂壹(据说是一个“双重间谍”),先是诱惑匈奴单于说自己愿意做内应,让匈奴来攻打马邑。然后又通过主战派大行令王恢向汉武帝游说,要趁匈奴刚刚与汉朝和亲没有防备之心,设伏兵突然袭击来犯匈奴,即可出奇制胜。王恢怕汉武帝下不了决心,还特意向他讲授了战争史,用战国时期的弱小代国北抗强胡、南御诸国的事例来鼓励皇帝打击匈奴,顺便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居然也把汉武帝给说得动心了,雄心勃勃的他旋即精心准备设计伏击匈奴,打响马邑之战。
马邑之战是汉武帝发动的第一次对匈奴的大兵团作战,实际上也是汉朝对匈奴的正式宣战,也在行动上结束了自汉高祖以来的长期和亲政策,自此之后,“武帝长久的御宇期间,前后执行这样的战役8次。”(黄仁宇语)
  马邑之战是一场典型的伏击战。关于中原军队和北方匈奴的军事对抗,据史料显示,在汉之前的战国时,仅有两次对匈奴用兵的胜利,一是赵国名将李牧诱敌深入围而歼之;另一次就是后来冤死的秦国名将蒙恬率30万秦军北击匈奴,大破之,其余的都是防御为主。汉武帝此次用了李牧的诱敌深入计,可惜功败垂成。
马邑之战并不复杂,它是如此展开的:公元前133年六月,汉武帝派精兵30万,由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等将领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设伏,单等被诱骗的匈奴人进入汉军包围圈一举歼之。
为了万无一失,汉武帝还有意派遣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领兵3万迂回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以便从旁断其后路,袭其后勤供应线,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要除恶务尽的样子(这本身也是王恢给皇帝献的计)。
布好了口袋,就单等用计引诱敌人往里钻了。
于是,间谍聂壹以出塞经商为名,“逃到”匈奴见军臣单于。然后,聂壹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欺骗军臣单于说,他手下有数百死士,能斩杀马邑县令、县丞,献城归降,到时全城牲畜和金银财宝也尽归匈奴所有,而且也没有什么苛刻的附加条件,只要求匈奴派大军前来接应,以防汉兵追剿。
有这等好事等着匈奴人,军臣单于早已心花怒放,发财美梦也相对降低了单于的智商,甚至于不想用点脑筋来想想这是不是一个“局”,诚所谓成语所云利令智昏是也,反正军臣单于一听到聂壹的话,十分欢喜,立马就同意了他的计划,除了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还派使者随同聂壹先潜入马邑,单等剐了马邑县令,然后大举进兵。
聂壹返回马邑后,就与县令密谋,以斩杀死囚来假冒县令、县丞,割下首级挂在城门之上,冒充为县令、县丞头颅,然后让匈奴使者“参观”,让其信以为真(反正使者也不认识县令),同时催促匈奴赶快进兵,不要错失良机,云云。
军臣单于接报后,大喜,金银财宝和美女正在向他招手呢,于是立马率领大军向马邑方向进军。当匈奴大军来到距马邑县城百余里的地方时,却因为一点小事情改变了整个战役的走向,始料不及。
因为很有战斗经验也善于观察战争形势的军臣单于发现沿途虽有牛羊遍野,悠然吃草,却无人放牧,这一异常情况引起了警惕性很高的军臣单于的怀疑,善于见微知著的他立马判断出此中一定有诈,估计是汉人“坚壁清野”单等我们入局,于是下令停止急行军,还派人攻下一边防小亭,俘虏了汉雁门郡的尉史,以了解情况。
在严刑威逼下,终于汉尉史为了活命,只得将汉军的设伏计谋全部和盘托出。军臣单于听后一惊一诧的,然后转忧为喜,惊的是差点因为贪心而全军覆没,喜的是终于老天有眼,命不该绝,得到尉史知道实情而不上当,高兴之余还喜孜孜地封汉朝尉史为“天王”,然后下令立即撤军。
匈奴人一撤军,也宣告了汉军计谋的破产,其时有点不甘心的汉军还追到边塞,因为追不上,也只能全军撤回,无功而返。而想侧击匈奴的王恢,因为思忖敌不过匈奴主力,也不敢贸然出击,最终是灰溜溜退还,一无所获。
马邑之战由此结束,没能打起来。当然,即使是因为偶然因素失败了,马邑之战还是被赋予了多重历史意义,在这方面决不会是“一无所获”。
虽然马邑之战因为一个小细节(为什么不假装派几个人看一下牛羊呢?真是百密有一疏,传忌之道没到家)功亏一篑,汉朝没有占到一点便宜,但这却不意味着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这好歹也是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正式宣战,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汉武帝主动打响对强大匈奴的第一枪,从此揭开了波澜壮阔的对匈奴反击战的序幕,其历史意义不可小觑。
关于此事,有历史研究者还曾进一步假设,如果马邑之战能旗开得胜,匈奴10万虎狼之师被大汉30万大军围歼,从此换来二十年的边境平安,放慢了防务,不再举全国之力对匈奴穷追猛打,让匈奴人有喘息机会,那么进行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之后的匈奴最终还是西汉的最大威胁。
最重要的是,马邑之战给很想建功立业的铁血皇帝汉武帝上了一场最生动的战争课,那是任何军事理论家也不能亲自授予他的。因为正是马邑之战的失败,使汉武帝明白了用步兵被动防御,根本不能解决来无踪、去无影的匈奴骑兵的灵活作战方法和持续骚扰,只有改变战争手段,实行新的军事变革,也就是以强劲的汉朝骑兵主动出击,深入敌国和他们正面交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规模歼灭敌军的力量,跳出此前的战斗旧模式,才能彻底改变西汉自立国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开创了汉朝“长途奔袭”的新战法,涌现出了卫青,霍去病等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铁骑名将,铁马冰河踏过之后,便是曾以骑兵自傲的匈奴人的噩梦,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形势,成就了汉武帝的“盖世武功”,留下了史上最流光溢彩的大汉盛世传说,虽然此中也留下了李广难封、苏武牧羊的以悲凉为基调的历史典故,不过主旋律始终嘹亮豪迈,令万世景仰。
“马邑之围”失败后,汉武帝只好让主战派代表王恢当“替罪羊”,王恢被迫自杀谢罪,背了“黑锅”,甚至于求王太后通融也没用,必须要有一个出来扛这失败的责任,好向民众交待,以平息大众舆论,不过王恢以自己的血唤起了皇帝的用兵决心,从此汉朝铁骑踏上匈奴国土,壮饮胡虏血,不亦快哉!(3)名将世家横空出世那么,卫青,霍去病何许人也?卫青,霍去病后来都成了皇亲国戚,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同母弟,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可谓是一门皆豪杰是也。关于这,还有一段好的故事呢。
据《资治通鉴》记载:上祓霸上,还,过上姊平阳公主,悦讴者卫子夫。子夫母卫媪,平阳公主家僮也;主因奉送子夫入宫,恩宠日隆。陈皇后闻之,恚,几死者数矣;上愈怒。
从以上这段文字,就知道作为歌伎的卫子夫得到风流倜傥、金屋藏娇的汉武帝的临幸纯属偶然,出身低微的卫子夫,能成为后来汉武帝整肃后宫的“最利砍刀”是运气好的缘故,却由此催生了汉朝名将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个的大概故事是,大约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三月三”节,皇帝到霸上举行祓除仪式(开春祭典),回途中顺便去探望自己的姐姐平阳公主(公主的老公平阳侯曹寿是开国功臣曹参的曾孙),叙一下旧,增进一下感情,不料却由此让汉武帝的后宫大乱,皆因平阳公主也是一个很有政治谋划力的皇族女人,于是从此改变了皇后陈阿娇的命运。
平阳公主因为见到自己的姑姑刘嫖因献女给自己侄子皇帝做老婆而地位显贵之后,也有心学学姑姑的手段来取得显贵地位,所以平时就有心在封地搜罗各色美女以献给皇帝弟弟,这不,弟弟还自己送上门来了,于是不失时机地在酒宴上展示侯府的各色美女取悦弟弟,而当楚楚动人的歌女卫子夫出场时,刚润喉清唱几嗓子,就给了风流倜傥的汉武帝眼前一亮的感觉,直勾勾地看着卫美女,聪明的平阳公主知道有戏,于是在弟弟去卫生间时,机灵地派出卫子夫前去“照应”,这一去就是半晌,也玉成了一段佳话,受到皇帝临幸的卫子夫从此跟随入宫,经历了一番磨难,终于成了皇后。
卫子夫在宫中的日子当然不会很太平,就因为一个善妒的阿娇,当然是斗个你死我活的,阿娇还为此寻死过几次。
话说卫子夫的母亲卫媪,是平阳公主家的奴婢,卫媪和平阳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也就是卫子夫的同母弟,卫青长大后在平阳侯家中当骑奴,很有点能力和军事天才,当时也交了很多道上的朋友。
因为怕卫家势力坐大,于是大长公主刘嫖就伙同女儿阿娇,绑架了当时还未成气候的、后来打败强大匈奴的名将卫青,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掉,幸得卫青的好友骑郎公孙敖和各位勇士帮助他越狱给救了出来,免遭杀害。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汉武帝得知卫青的不幸遭遇后,怒不可遏,原来对没有子嗣的阿娇皇后就有意见(因为窦太后的缘故隐忍了一阵子),从此就更加冷落自己的皇后表姐。与此同时,卫家因祸得福,大难不死的卫青火箭式升官,又是侍中又是建章宫的宫监,不久升任太中大夫,赏赐上千金的。汉武帝还正式册立卫子夫为夫人,地位直逼皇后。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家也由此多有赏赐,卫子夫的兄弟姐妹基本上都得到升官发财的机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卫子夫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大官或者官二代,一个嫁给太仆公孙贺(后为丞相),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她和平阳府家人霍仲孺私通而生霍去病),嫁给了计王陈平的曾孙陈掌,陈掌由此升为詹事,光宗耀祖是也。
于是,汉武帝的两大名将卫青和霍去病都和卫子夫沾上了亲戚关系,也正是这两个深入虎穴的大将,让匈奴人闻风丧胆,成就了汉武帝的千古武功。
正因为立心要同匈奴决一死战、成就一番绝世武功的汉武帝的锐意军事改革,精心组建皇家骑兵,加上卫青和霍去病等猛将的横空出世,为横扫匈奴准备好了物质条件和干部基础。
如狼似虎专抢别人东西的匈奴人差点被人“关门打狗”全军覆没,恼羞成怒之余,从此也绝了和亲之心,既然已经卯上了劲,那就甩手大干,大家开打吧。所以,匈奴人常常骚扰汉朝边境,进攻要塞,小仗打个不断,尽管此中需要中原物资的匈奴人仍然保持和汉朝的边贸交易。
面对咄咄逼人的匈奴军队,“帝国双璧” 卫青和霍去病两甥舅正好有了“表演时间”,从此推上了历史前台。
也正是在剿灭匈奴的伟大反击战中,在此种重要交战平台上成就了卫青的威名,由骑奴变成大将军(皇帝之下的最高军政首脑,位于丞相之上),堪称史上出身最低、功劳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而霍去病也据此“封狼居胥”,声名远播,留下一串传奇。尤其是卫青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歼敌七百,由此打破了自汉立国以来“逢匈必败”的魔咒,终于治好了“恐匈症”(中国足球居然也曾有一个“恐韩症”),并由此开始了其光辉灿烂的七战七胜神话,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军臣单于之弟),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现在想来还激动人心。
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战无不胜的匈奴人又耀武扬威地挥兵南下,入侵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县),在那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面对匈奴的恶行,上次在马邑因为保密工作做得不到家功亏一篑的汉武帝,早就憋足了一股劲,要和匈奴大干一场,以扫积郁。
于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初出茅庐的卫青为车骑将军,并寄以厚望,击退匈奴。这次用兵,汉武帝还煞费苦心地兵分四路。卫青从上谷郡出兵,骑将军公孙敖从代地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引人注目的飞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他们手中各带一万精骑,合围屯兵在边贸市场附近的匈奴军队。结果除了首次出战的卫青高奏凯歌,直捣龙城(此是匈奴人祭扫天地祖先的圣地),斩敌700人,打破了多年来匈奴不败的神话,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也大大鼓舞了汉人的斗志。“骑奴”卫青的军事天才也令皇帝眼前一亮,从此卫青一路凯歌战果累累。
只可惜另三路汉军却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返。公孙贺空手而回,公孙敖损兵七千,最丢脸的居然是很会打仗有“飞将军”美名的李广,他不仅败得一塌糊涂,甚至于作为主将的他居然还被匈奴人活捉了,这就糗大了。
曾经把匈奴人戏耍得灰头土脸的李广,最后靠装死麻痹敌人,才机智地夺得匈奴人坐骑,打马狂奔逃回汉国,要多狼狈有多狼狈。这样的“战绩”,难怪唐朝诗人王勃也曾留下“李广难封”的慨叹,毕竟你是一个实打实的败将也,无话可说。
其实,李广虽然很会打仗,也很受士兵的拥戴,却不大会“治军”(相对于正统而言),几乎是“军民鱼水情”官兵平起平坐,你拍我胸脯我拍你大腿,大家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其乐融融,没什么纪律可言,李广一生与匈奴军队大小战斗70多次,威振敌胆,却难封侯,最后还以最悲壮的自杀了却残生,大概和他的治军模式有关。
有人曾总结了李广一生倒霉的深层原因,大致是生不逢时、运气太差、性格缺陷,最终被竞争对手挤兑,又被对他观感不是很好的皇帝摒弃,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就是太追求战斗的随心所欲,常常别出心裁,输在了没有纪律和毫无章法上,就像跳水运动员追求高难度动作常常招致失败一样(比如说他常常窜到敌人眼皮底下才放箭,果然也有百发百中的效果)。
据《资治通鉴》报道,就在马邑之战的前一年六月,其时驻守云中郡的李广,突遭免职,大概和他带兵的标新立异有点关系,同时被解除军职的还有另一名将程不识,他那时驻守雁门郡。
这两位仁兄带兵套路正好相反,李广行军布阵没有固定编制和行列阵势,总是强调临场发挥及随机应变,也大都有点效果。
总之李广用兵,很喜欢标新立异,别人用过的都不想用,他总是喜欢选择水草肥美的地方驻扎下来,然后人人自便,形同放羊,近于流寇,你就是赌钱也无所谓,而且夜间也不设岗哨(除了在远处派监视敌军的侦察哨兵),军中文书也简单至极,形同虚设,却很少出事;而另一名将程不识刚好相反,强调纪律,讲究程序,常常加班加点,防备不懈,也没事发生。程不识曾煞有介事地比较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战法,各有利弊,最终的结果是匈奴人更害怕李广,而且士兵们也更加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就图那份自由自在。
为此,历史牛人司马光曾评价李广的战法是凶多吉少。这从李广一生的坎坷从军经历可见一斑。一生历文帝、景帝和汉武三帝,终生与匈奴作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匈奴畏惧如虎的猛将,最终还是因为用兵飘忽经常出现状况,而在漠北之战中迷失道路,失期未能参战,因怕受审对质愤愧自杀,让人扼腕长叹。
对于李广的“超常规”用兵,司马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大意就是说,军队一出动就得有严格的军纪约束,否则不论胜败都是凶多吉少。李广倒好,率兵作战总是纪律松弛,人人自便,没有言必出行必果,始终都会有偏差甚至招致失败。
如果只靠李广的奇才,庶几可能获胜,但如果要把之推广开来,那就会贻害无穷!因为说到底,人的本性都好逸恶劳,如果没有严格的军纪,那么没有如李广这种能镇得住场面的军神时,势必因接近祸害时自乱阵脚,不能形成有章法的阵势而遭致失败。
所以,即便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至少打仗会有章可循,进退有据,不会乱套,即使打不了胜仗,还可以保证不失败或败得一塌糊涂;但如果用李广的方法,却很少能避免全军覆灭的结局,得不偿失。
总之,虽然跟着李广打仗很灵活,很随心所欲,很爽,却因为太飘忽没有章法,也比较容易大起大落,有时输得主帅都被俘虏,公元前129年的这一次战役他被匈奴活捉逃回之后,还差点被军法处斩,最后用钱赎罪才削职为民,逃过一劫,便是明证。
为什么同是身先士卒爱兵如子,出身低微的卫青就能总是打胜仗?皆因卫青是一个视野开阔、眼界奇高的军事天才,除了有勇有谋,还有常人所没有的全盘统筹能力,进退有据,终成大器。而李广,虽然仗打了不少,却太飘忽,最后一役甚至汉武帝不准他正面对敌,也反衬出了汉武帝的知人善任,是英明皇帝。
总之,在卫青首次出征,就直捣龙城打破匈奴不败金身之后,接下来就是匈奴人的不尽恶梦,在经历了十年的穷追猛打之后(后来卫青还七战七捷),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战胜匈奴伊稚斜单于,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封狼居胥山为止,从此彻底解决了匈奴之患,也让汉武帝立下万世景仰的“绝世武功”,可谓是大快人心,所谓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也在汉武时代得到切实落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经常被误当成另一个民族英雄,实际上正是他害死了该英雄的孙子
一代战神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死飞将军李广最有出息的儿子李敢?
李广之子李敢简介 李敢为何被霍去病所杀?
微头条
一代战神霍去病:希特勒的闪电战是跟他学的
李广这个人,你得认识一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