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铜时代的锅、碗、瓢、盆与调料盒

以上海博物馆所藏青铜器的数量与质量称其为“上半壁”肯定不会找来非议吧。上博的馆藏主要来源有这几种:考古出土、私人捐赠、拍卖行购买、博物馆间交换、政府划拨、企事业单位移交、废品收购站征集……,很多都能在展品的铭牌中看到。好像有几个断代为夏的青铜器就是废品站淘回来的,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就是潘达于女士捐赠的,……。这种文物多种回归博物馆的方式是健康的、长久的博物馆良好运行的模式。

我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看青铜器,也许是因为年代久远,也许是因为厚重,也许是因为图案神秘精美,也许因为所有的也许,我把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质量作为衡量该博物馆实力的一个指标。

开始的时候,青铜器的叫法不知道,名字的字不认识,抱怨这古人怎么弄了这天书般的字来难为我们后辈?!慢慢地看多了,也就多少知道点,连带着上了“识字”课。

结合我们理工科生特有的会分类总结的优势,将上博的青铜器按照“民以食为天”的原则,把饭锅、饭盆儿、调料盒都找出来,自娱。

青铜时代的现实生活大概不会使用这么沉重的家伙事,青铜制品还是以礼器为主。但礼器也一定来自生活,实际使用器物的原型也大致如此吧,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只有青铜器留存下来。

: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较厚重。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问鼎九州……,好像与鼎有关的词都很霸气!但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

刘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一组鼎,肉食器

亚酗方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音“鬼”)是盛放煮熟的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它出现于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代晚期,饪食礼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鼎簋之属均有增加。相当于今天的

妊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取食方便而进行的特殊设计,但与一般圆形器用三足的习惯有所不同,比较罕见。

甲簋 西周早期

:(音“立”,实在不好意思,我读了很长时间的ge)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用于烧煮加热。早在新石器时代陶鬲就已经广泛使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鬲在形制上类似于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退化,而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为避免熏黑影响美观,所以逐渐演变为盛粥器。相当于现代的

兽面纹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音“演”)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相当于现代大蒸锅

母癸甗 西周早期

:(音“许”)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这个也是现代饭盆吧。

晋侯對盨 西周晚期

晋侯对盨 西周晚期

:大型盛饭器,它与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取自盂中。青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形制一般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体都比较大。

某父乙盂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是炊煮用具,与风炉是浑然一体的,它形似大口锅,不同处在于方形耳,底部稍微有点尖,类似肚脐眼。鍑这东西在古代很兴盛,但到了宋朝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更很少人再用了。古代的一种大口锅

垂鳞纹鍑 春秋早期 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

簠:(音“福”)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簠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基本形制为长方体,自口至足器壁斜坦,器盖相同,分置可成二器。这个和“”很像的,功能也像。

山奢虎簠 春秋早期 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

: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大饭盆也!

变形龙纹盆 春秋中期 (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

:礼器的一种,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礼仪活动中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这个是不是就相当于“调料盒

镶嵌狩猎纹豆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透雕蟠龙纹豆 春秋晚期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是用以盛放饭食的器皿。器和盖几乎对称,各有三足,可分开放置。这个像不像“饭盒”?!

几何纹敦 战国早期 (公元前475年-前4世纪中叶)

镶嵌几何纹敦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是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与豆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这个也是“调料盒

透雕交龙纹铺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博物馆藏品青铜器(一)
上海博物馆带我们回到远古年代
更新期
青铜十二礼器1
这些青铜器的名称,你造吗?会读吗?
吃货眼中的青铜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