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火器的进化

在中国的唐宋时期,就有人开始尝试用火药作为武器了,可惜当时的火器不仅数量太少,而且还过于原始不好用,所以用的人不多,更谈不上普及,很像火车刚出出现时,居然还跑不过马车的情形。

直到明朝初期,情况才发生改变,目前在国内外说法比较一致,都将历史上最早大规模火枪使用的功劳,归功于朱元璋。依据是朱元璋在和元军的战斗中,就已经大规模使用了火枪。

可是朱元璋比较贼,一旦得了天下后,立马就再也绝口不提火器,在官方的文件中少有记载明军对蒙元时,是如何通过火器占到便宜的,而是改为鼓吹朱元璋有了天命,已经加入了真命天子的行列,所以才对元军战无不胜。

朱元璋

在老朱家自己编纂的历史书中,虽然基本上抹去了火器的贡献,但还是偷偷的在用。

到了燕王朱棣造侄儿反的时候,当朱棣在准备攻打济南时,就已经把大炮都给抬出来了,但是守城将领铁铉,居然在济南的城墙上,挂出他爹朱元璋的牌位。朱棣考虑再三,顾忌到政治影响,没敢让大炮开火,就悻悻而归了。其实朱棣对火器的作用还是有清醒认识的,等到朱棣登上皇位以后,在他北伐蒙古残部时带领的明军三大主力之一,就有使用火器的神机营。

等到大明的天下太平以后,就没什么大的战争需要了。要消灭几个毛贼,刀枪足矣,这让最早大规模使用火器的中国,基本上停止了火器技术的发展。

接着,就到了戚继光那时候。

一代名将戚继光

当戚继光在南方抗倭的时候,就吃过倭寇火器的亏,当时倭寇的火器来源主要靠西洋进口,在当时就已经有军火商了,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军火商,居然就是大海盗、大倭寇汪直。

长期在抗倭一线作战,而且在火器上吃过亏的戚继光,自然是知道明军需要大力发展火枪,可惜抗倭时的戚继光人微言轻,就是说了话也不管用,没人听。戚继光要说话算数,得等到倭寇尽灭,他被北调到了北方蓟辽前线,负责防御蒙古部落的时期了。

这时的戚继光不仅是封疆大吏,另外还得到了当时首辅张居正的全力支持,戚继光终于可以自己当家做主,发展明军火器装备了。

在戚继光的长期努力下,明军开始重新大规模的列装火器,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后,在戚继光的军中,部队的火枪装备比例达到了很高水平,在部分军中使用火器的士兵人数,甚至超过了使用刀枪等冷兵器的士兵人数。

只可惜好景不长,在戚继光镇守边关16年后,随着张居正的死去,跟随张居正一党的戚继光,也被迫黯然离职,从此北方明军大规模装备火器、研发火器战术的做法,也迅速的发生了巨变。

通常有人试图去开历史倒车的时候,都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和谴责,可是这次明军裁撤火器的过程,却意外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明政府从上到下,无论是文官集团还是广大一线士兵,大家都不满意火枪。

文官集团对火器不满意还好理解一些,作为文官集体成员,一是在政治上要清算张居正,戚继光作为张居正的同党兼核心成员,自然难逃连坐的命运。二是这些文官的军事观念实在太落后,认为当时的军人就应该去舞刀弄枪,通过刀口舔血这样的英勇事迹来证明军人的存在价值。武夫就要像个武夫,不能整天去搞个破铁管子来放鞭炮。

可是基层士兵为什么也反对火枪呢?这就必须要提到明代火枪的生产过程了。当戚继光向上级要求装备火枪时,朝廷也就安排了几个州县,召集些铁匠来做火枪,等生产任务完成了,交付火枪给戚将军就行。至于火枪怎么用,质量怎么样,由戚继光自己看着办。

基层士兵对这些火枪的质量情况,那是再清楚不过了。大明国营枪坊生产出来的火枪,质量实在太差,炸膛比例实在太高!所以士兵在火枪瞄准训练时候,因为有军官在场,大家还装模作样地端枪瞄一下。等到了要实弹射击时候,士兵们个个都是单手持枪,先把脸撇开以后,才敢去楼扳机,免得一下子就要炸掉自己的半张脸。

这样的武器,在士兵那里怎么会得好评。

火枪训练中的士兵

再看看同时的欧洲,当时的欧洲比我们中国落后多了。所以欧洲人做出来的火枪,同样也有炸膛率很高的问题。但是中国和欧洲的军事体制有一些不同,因为当时的欧洲地区很落后,许多地方的老百姓被征召去打仗时,军队还不负责提供武器,很多民兵就拿把砍柴刀做武器,用个锅盖板做盾牌,然后就奔赴战场。

但是雇佣军就不同了,在15到17世纪时期欧洲盛极一时的雇佣兵,也都是自带武功和装备来投军的,所以雇佣兵也就按照兵种来付工资,普通长矛兵拿的工钱比较低,可骑兵的工资就会高很多,至于火枪兵,也算是自带武器的技术兵种,工资介于骑兵和长矛兵之间。

火绳枪

雇佣兵的工资制度,极大刺激了火枪兵的发展。因为火枪兵都是自己掏腰包买火枪。虽然这些火枪兵想要挣更多的钱,但也不想给炸个没脸,于是他们就要求做枪的铁匠,务必把自己火枪的枪管,做得特别的粗,做完的整个火枪看上去就是个铁疙瘩,还美其名曰“重型火绳枪”。也不管它丑不丑了,关键是这样的火枪不会炸膛,管用!

重型火绳枪

一来二去,那些个做火枪的铁匠明白了买家的要求,也看出来这是个长远的买卖。就赶紧开始研究火枪如何不炸膛、如何减重量。这些欧洲乡下的土鳖铁匠,就为了多挣点钱,就为了一己私利,居然把火枪给越做越结实,越做越轻便,最后居然远超中国的水平。

到这里后,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国方面的火器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国力的衰弱,大明国内外的战事和摩擦开始逐步增加。因为现实的需要,又逼着明朝的官员重新开始重视火器。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走欧洲工匠提高钢材质量的路子,而是因简就陋,在不提高钢铁质量的情况下,经过摸索和测试后,发现原本步兵使用的三眼火铳,可以改配给骑兵使用,而且还意外的做到了一物两用。三眼火铳在装好火药后,点着火就是火枪;等三枪都放完以后,再轮起来就是个大铁棒子,用来砸人还十分顺手。原先步兵用三眼火铳是显得有些笨拙,可是骑兵用起来却是十分顺手。

步兵用三眼火铳

因为在火铳后面可以加跟棍子来延长握把,所以士兵在开火时候,也不用担心炸膛的危害,据传在明军的精锐骑兵关宁铁骑当中,改良后的三眼火铳已经做到了广泛装配。

三眼火铳实物照片,(无后部木棍部分)

中国人虽然将火枪的物理技术加以提高,但是在火枪的使用技术方面,倒是下足了功夫。这情况有点像是今天的某宝,虽然基础技术是别人的好,但在应用技术方面,中国人也不算逊色。

另外还要补充说明一点,其实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人也可以做出很好的火枪,例如乾隆皇帝的御用火枪,就不仅是质量上乘,而且还非常精美,只可惜产量太低,而且成本太高,不具备大量装备部队的条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欧洲人和中国人做火枪的行为,双方都表现得非常的理性。欧洲的工匠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需要生产出大批量的高质量火枪,用来供应市场、获取利润。而在中国显然不具备欧洲那样的市场条件,所以中国的工匠们选择了制造少量高质量、艺术化的火枪,供给王公贵族们作为玩赏使用,以确保自身的利益,也被最大化。

在火器的进化过程中,大家都是聪明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为什么有先进的火器技术却会输掉野战.
《绣春刀·修罗战场》中的历史细节
戚继光不仅有“狼筅”,还造出一“超级武器”,却为大清效力百年
戚继光凭鸳鸯阵,击溃数万倭寇,却不死一兵,到底有何玄机?
征服缅甸驱逐倭寇的明末第一猛将,最后竟憋屈死在萨尔浒
历史上两军对阵时,武将阵前单挑的情节真的会出现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