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土豪”们的标配—中国护具配饰小考

古人 的奢侈程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古人的用具虽然不及现代的科技带来的舒适感,但严苛的等级制度最大程度地集中了人力物力为少数贵族制作用具,这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

现代服务业虽然也有严格的标准,但做不好最多丢了工作,在古代,服务没做好连命都有可能没有,这也是古代工艺品在现代难以仿制的原因之一。

乾隆大阅图

从贵族的出土墓葬可以看出,大到皇帝,国王,小到七品小官。打开坟墓满目都是奢侈品。这些奢侈品大部分是孤品,因为它们并不是批量定做,而是由工匠根据贵族们的喜好和要求,进行量身定制而成。

明代中期之前,官窑稍差些的瓷器,皇帝不想用,别人也不能用,都要求砸碎销毁,所以后来在景德镇的窑址附近能发现埋有成堆的明代官窑瓷片。古人的武备也是如此,皇家和贵族的用器都有严格的制式要求,而且不计工本地制作。

图1-图4为元代玉柄小刀(13世纪,30公分,顾禕先生收藏)。此刀鞘装为银质,大漆鞘保存完好,玉柄上雕刻凌霄花。

图1 元代玉柄小刀(1)

图2 元代玉柄小刀(2)

图3 元代玉柄小刀(3)

图4 元代玉柄小刀(4)

元代对于兵器的管制是非常严格的,《元史·刑法志》中的《禁令》篇规定:“诸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柱杖者,禁之。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不成副者,笞五十七,徒一年。零散甲片,不堪穿系御敌者,笞三十七。枪、若刀、若弩,私有十件者,处死;五件以上,杖九十七,徒三年“。除了农具所用的铁器,其它金属刀具都禁止私人拥有。

蒙古族发迹于漠北,早期玉文化深受辽金等游牧民族传统的影响,喜用玛瑙、绿松石等色彩艳丽的材质,喜用玉皮俏色。入主中原后,受汉地玉文化的熏陶,注重闪石玉的使用,但多见青玉和杂色玉,很少使用白玉。

图5-图8为明代玉柄小刀(15世纪,33公分,顾禕先生收藏)。此刀镶金嵌玉,附以铜鎏金嵌玉桃心形提携,悬挂荷包。提携是古人腰带上所佩挂扣,最早自唐代出现,之后多用于悬挂刀剑之用。

图5 明代玉柄小刀(1)

图6 明代玉柄小刀(2)

图7 明代玉柄小刀(3)

图8 明代玉柄小刀(4)

图9-图12为明代西藏铁鋄金银马镫(14世纪,高15.5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马镫为双龙吞口,龙头鋄金,马镫侧面金银互鋄龙纹和宝相花纹饰。

图9 明代西藏铁鋄金银马镫(1)

图10 明代西藏铁鋄金银马镫(2)

图11 明代西藏铁鋄金银马镫(3)

图12 明代西藏铁鋄金银马镫(4)

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形成的压力,催生了中原民族采用骑兵对冲的战术。从汉匈战争到北魏对柔然的出击,再到隋唐对突厥的大规模作战,这在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庭地区都难以发生。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马镫,解放了骑士的双手,这也是中国人在武备史上的革命性发明。

在古代西藏,无论靴子、衣服、帽子或是首饰,都有明显的等级之分,它们都是身份的象征。代表着权利、地位和不可逾越的权威。马具也不例外,马鞍、马鞯甚至马鞭上的花纹,都显示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西藏的马具制作工艺极其精良,运用了非常繁复精美的工艺,是马具收藏者的挚爱。

图13-图16为元代鋄银铁胄(14世纪,高40公分,韩回之先生收藏)。此盔顶,眉庇均以鋄银为饰。《元史.舆服志》记载:“五品以下许用银,并减铁“,五品武官在元代相当于现代的副师长级别,这顶铁鋄银盔为元代高级武官所佩戴。

图13 元代鋄银铁胄(1)

图14 元代鋄银铁胄(2)

图15 元代鋄银铁胄(3)

图16 元代鋄银铁胄(4)

蒙元头盔有三种主要形制,第一种:中原兜鍪样式。盔缨、盔体、抹额、顿项将头部紧密防护(图17,13世纪,馆藏元代宋式铁盔,)。

图17 馆藏元代宋式铁盔

第二种:“钵胄”。早期蒙古骑兵中也大量使用了皮质头盔,盔体以四到五片皮革连接成尖顶深钵状。由此发展而来的胄形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明清两朝头盔,被考古学界称为“蒙古钵胄”(图18,13世纪,日本馆藏元代钵胄)。

图18 日本博物馆馆藏元代钵胄

第三种;笠形盔,这种头盔盔型与南宋时期笠形铜盔基本相同,不但作为军用盔,不少蒙古官员在平时也佩戴款式相同的皮笠(图19,14世纪,故宫馆藏藏元文宗画像)。

图19 故宫馆藏元文宗画像

图20-图23为明代鋄金铁胄(15世纪,高50公分,顾禕先生收藏)。此盔为元式钵盔,顶盘、左右梁、眉庇、护额等均饰铁鋄金纹饰,是明代高级武官所佩戴头盔。

图20 明代鋄金铁胄(1)

图21 明代鋄金铁胄(2)

图22 明代鋄金铁胄(3)

图23 明代鋄金铁胄(4)

明军头盔有笠形盔与钵胄两种。笠形盔又称为“明铁盔”,民间又唤“帽儿盔”,由缨枪、盔顶、盔体、顿项四大部分组成。

明代笠形盔与元代笠形盔有两大区别:第一,为了留出发髻空间,盔体加高;第二,盔檐变平。图24为明定陵出土的神宗御用明铁盔(17世纪),顶饰金珠红缨,盔顶由莲台与真武帝君像,盔体由饰有六丁六甲神的六瓣弧形铁片构成,以六条盔脊连接。

图24 明定陵出土明神宗御用铁盔

钵胄也是明军大量装备使用的一种盔型。该盔与蒙元制式基本相同,由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大部分构成。明军钵胄顿项分为左右后三片,而蒙元钵胄顿项为一体式带护喉的风格,这是二者最大的差异,图25为英国皇家军械库馆藏明代钵胄(15世纪),与元代的钵胄制式存在明显不同。

图25 英国皇家军械库馆藏明代钵胄

而明军少数将领和锦衣卫中担负仪卫任务的御前大汉将军,主要以凤翅盔为主。与宋式凤翅盔不同,明军凤翅盔护颊较浅,形状更为圆润,凤翅较小,盔体除抹额外无其余装饰,多数为金银二色。在头盔凤翅两边或缨枪上安装有代表所属建制单位的小角旗。这是中国汉式盔型最后的存在,到了清代,凤翅盔从军队序列中完全消失。

图26-图29为清代铜镂空鎏金铁·钵胄(18世纪,高32公分,冷多先生收藏)。此盔为钵式胄,盔顶、眉庇、盔梁均为铜鎏金透雕龙纹及海水江崖纹饰,是清中期高级武官佩戴护具,同时期的职官佩刀也有类似工艺。

图26 清代铜镂空鎏金铁钵胄(1)

图27 清代铜镂空鎏金铁钵胄(2)

图28 清代铜镂空鎏金铁钵胄(3)

图29 清代铜镂空鎏金铁钵胄(4)

在古代,用于打仗的战马非常昂贵。因为必须经过特殊的培育才能足够强壮地驮载全副武装的骑士,还要经受特训才可勇敢地应对战斗的喧嚣与危险。所以给马提供防御用的铠甲,对于骑士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任务。辽宁北票市鲜卑墓地中出土了现存年代最早,同时也最完备的一整套铁质战马具装铠甲,出土的马具装由六个部分组成:马胄、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图30,战马具装铠复原图,摘自《中国古兵器论丛》),这与《武经总要》中的记载基本一致。

图30 战马具装铠复原图(摘自《中国古兵器论丛》)

图31-图34为明代皇家马身甲(16世纪,长150公分,王旭先生收藏)。此甲为明代皇家用棉甲类马铠,五爪龙纹织锦,织物内钉缀铁片,既保证了坚韧度,又降低了重量。

图31 明代皇家马身甲(1)

图32 明代皇家马身甲(2)

图33 明代皇家马身甲(3)

图34 明代皇家马身甲(4)

图35-图38为清代铜鎏金皮櫜(gāo)(18世纪,长30公分,潘炫仰先生收藏)。櫜盛箭,鞬装弓,多以皮革制作。《释名· 释兵》记载:“ 马上曰鞬。鞬, 建也, 弓矢并建立于其中也”。“马上曰鞬”是说骑马所佩带的箭箙叫做“鞬”。清代开始将櫜鞬合称为撒袋。

图35 清代铜鎏金皮櫜(1)

图36 清代铜鎏金皮櫜(2)

图37 清代铜鎏金皮櫜(3)

图38 清代铜鎏金皮櫜(4)

清王朝以“弓矢定天下”,遂视“骑射”为祖制家法,特别强调“后世一不遵守,以迄于亡”。清代典籍对清皇室将御用、御赐、随侍所用撒袋的颜色、材质做了不同的规定,故宫研究院胡建中先生在《清代皇家武备》一文中记载:“皇帝大阅橐韃,银丝缎面。天鹅绒里,韃弢弓及半,盛鈚箭五支,梅针箭五支,龅箭三支” 。从其他文献资料中可知,在皇帝大阅、围猎、巡幸、前往圆明园等活动中,皇帝和随身侍卫所用橐韃的材质和颜色各有不同。弓箭、撒袋,作为大清开国守业的象征其重要意义,往往超过兵器本身。

此櫜形制与故宫藏品一致,内胎为皮革和木质,外层裹朱红丝绒,櫜上部左侧嵌铜鎏金觚,内插三只戟,寓意为“连升三级”;表面交叉十字压带,压带两端和交叉点装饰铜鎏金镂空龙纹饰件,压带每条镶嵌两只蝙蝠;櫜下部装饰一镂空龙纹圆泡钉,泡钉周围装饰五只鎏金蝙蝠,寓意“五福临门”;櫜下沿装饰双龙纹镂空压片。口部有粗皮绳交叉编织,利于插入箭矢。

此櫜制作精细,用料讲究,从形制和材料来看应该是官造之物,应是高级武官之武备。

图39为郎世宁为康熙之子爱新觉罗·胤礼所作画像(18世纪),画中皮櫜即为此形制。

图39 郎世宁作“爱新觉罗·胤礼”画像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以玉石制作装具的佩剑,它们通常不具备实际的使用功能,仅仅作为佩戴、悬置之物,成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战国晚期,四样俱全的玉剑饰逐渐形成,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zhì)、玉剑珌四部分(图40,玉剑具示意图),到了西汉这种玉剑饰就成了王公贵族佩剑上的重要装饰品,也成为当时社会一种身份的象征。《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汉书・王莽传》记载:“后莽疾,休候之,莽缘恩意,进其玉具剑,欲以为好”。

图40 玉剑具示意图

汉代玉具剑上的玉质装饰物较之战国数量大增。虽然造型、工艺基本继承了战国的激进风格,但图案纹饰则更加新颖别致。器面除琢饰兽面、云纹、谷纹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纹最具特色。玉制剑具圆润细腻,华丽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玉具剑在魏晋之后逐渐消失。

图41-图44为汉代饕餮纹水银沁玉剑璏(1世纪,9.2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汉代玉器中的细阴线有两种:一是很流畅、连贯的阴线,纤细而又富于弹性。在中国画的线描类型中,有18种线形,称“十八描”,其中有“游丝描”,比喻笔力细而有很强的张力弹性,玉器收藏者用这个专业词来形容汉代玉器的细阴线,称为“游丝描雕刀法”。另一种细线在线条行进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接刀痕迹,俗称“跳刀”,好像是刻划而不是由砣轮加工出来的。观察这种线需要借助放大镜,当放大到一定倍数时,可见线壁两面的崩喳与常规阴线有所不同,这是比较典型的汉代阴线的另一种制作形式。

图41 汉代饕餮纹水银沁玉剑璏(1)

图42 汉代饕餮纹水银沁玉剑璏(2)

图43 汉代饕餮纹水银沁玉剑璏(3)

图44 汉代饕餮纹水银沁玉剑璏(4)

图45-图48为汉代螭虎浮雕玉剑璏(1世纪,7.3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剑璏正面高浮雕一螭龙,其头部似猫,圆凸眼、大鼻、尖耳、长颈、身形修长,呈“S”形爬行状,尾部作绞丝式翻卷。背部琢出一长方形銎。河北满城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墓中有类似形制的玉剑璏(图49,公元前2世纪)。

图45 汉代螭虎浮雕玉剑璏(1)

图46 汉代螭虎浮雕玉剑璏(2)

图47 汉代螭虎浮雕玉剑璏(3)

图48 汉代螭虎浮雕玉剑璏(4)

图49 河北省博物馆馆藏西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玉剑璏

图50-图53为清代文房小剑(29公分,19世纪,铁锤先生收藏)。两柄小剑均为铜装具玳瑁剑鞘,一柄为象牙柄,一柄为牛角柄,为文人置于案头雅玩之物。两柄小剑制作均与长剑规制相同,工艺一丝不苟,是清代的文房之物。

图50 清代文房小剑(1)

图51 清代文房小剑(2)

图52 清代文房小剑(3)

图53 清代文房小剑(4)

对于古人而言,武备是常年携带在身边的物品,因此如何让自己的武备显示奢华的同时又不失去兵器的战斗属性,古人也是煞费心思。奢侈品并非体现在价格,而更多的是文化和品牌的内涵,奢侈品要形成品牌需要时间来积累工艺和影响力,爱马仕家族延续了很多年才有了今天的品牌效应。我国能在时间上和欧美媲美的工艺品制作者只有古代为皇室或高级官员服务的工匠家族了,但他们并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而且我国传统文化相比欧洲文化来说,和现代接轨有一定难度。比如大家会优先选择购买一块欧洲名表而不是一个玉石的把玩件,或者优先买西装而不是传统服饰。改革开放后大家突然开了眼界,崇洋思想就更导致本土奢侈品难以发展。

多种原因造成了中国传统的贵族文化的断代,但是近年来政府开始关注对于本国文化的保护,比如许多富人不再专注于洋房,开始投资中式古典大宅。乾隆用的猎枪在欧洲拍出天价等等,可以预测,遗留在民间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也会逐渐复兴。


本文系古铁雅集原创稿件,作者查理的工厂(秦川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玉界:馆藏随拍—玉剑首、玉剑璏、玉剑珌(大图鉴赏)
明代剑(三)
大明帝国的礼仪权器——中国鞭锏(第四章)
馆藏高古玉高清图告诉你战汉碾玉的砣片大小
铁马金戈——第四章 骑兵的兴起(4)青铜长剑与骑兵
《出土古玉鉴定举要》——008埋藏致沁的案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