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向东|| 不一样的白居易——《人间要好诗——白居易传》读书笔记
白居易是唐朝大诗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开始知道白居易的。关于白居易,估计许多人也像我一样,对他的了解,也就仅仅停留在诗人这个层面。虽然也知道唐朝的诗人一般都是朝廷官员,但也只知道他做过“江州司马”。最近看了著名作家赵瑜的《人间要好诗——白居易传》,才知道,白居易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朝廷高官、勤官、清官、谏官,是酒仙,是中隐之人。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一个“不一样的白居易”。


一、高官白居易

唐朝诗人在后世排名中,白居易一般是排在李白、杜甫之后,位列第三。但是在官场上,老白肯定要排第一,而且甩李杜好几条街。

李白一生向往功名,却怀才不遇,仅做过“翰林待诏”,而且时间不长,主要工作就是写诗让皇帝消遣娱乐,品级相当于六品。杜甫当过最大的官是“左拾遗”,负责指出皇帝政策决策的失误,隶属谏诤机构,是七、八品的小官。

白居易从政时间比李杜早,更比李杜长,做官的地方比李杜多得多,职位也高得多。这与李杜是通过推荐,而老白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关。

白居易29岁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九品上);35岁授京兆府周至县尉;36岁回京授翰林学士(七品),古代的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放到今天也算年轻的;39岁改任京兆府护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43岁诏授左赞善大夫;44岁贬为江州司马;47岁量移忠州刺史;49岁奉诏回长安;除尚书司门员外郎;50岁这一年连升三级,三月主客郎中、知制诰,六月加朝散大夫(从五品),十月转中书舍人(正五品);51岁罢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53岁诏除太子右庶子,分司东都;54岁除苏州刺史;56岁授秘书监,赐紫金(从三品),掌皇家图书;57岁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60岁任河南尹;62岁免河南尹,再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64岁改授太子少傅(从二品),分司东都,进封冯翊县男开国侯;72岁诏以刑部侍郎致仕(即从刑部侍郎职务退休)。

可以看出,白居易的从政经历相比李杜丰富得多,最高品级达到从二品,资格的“高级干部”,这一点是李杜望尘莫及的。论水平和实力,白居易完全有资格入阁拜相,当年做翰林学士时的六个人,其他五人都先后做过宰相。实际上白居易也曾经离宰相只一步之遥。当年武宗帝垂询宰相李德裕时,李却以白居易身体多病为由,横加阻拦,而推荐了白居易的堂弟白行简。这样老白与宰相职位擦肩而过,遗憾失去拜相机会。


二、勤官白居易

为官一任,目的就是要为当地办实事,造福一方百姓。年轻时就提出“以天下心为心”“以百姓欲为欲”政治主张的白居易,在后来主政地方时没有忘记初心,做了不少实事,赢得老百姓的称赞,堪称勤官。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48岁的白居易从被贬地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调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司马是闲职,刺史则是“一把手”,白居易在忠州大胆实践自己的执政理念。

他首先提出“宽刑均税”的政策,全力推行仁政,扶贫济世。他认为,治理州县不应靠严刑峻法,民众有错失,不要过分苛责,狱中积案应该宽理快放。把囚人关在死牢中,对生产并无益处。均税,就是要求地主阶层放弃特权,和普通百姓一样,平等缴纳租税,从而减轻贫苦农民负担。很快,忠州变样,经济上升,治安好转,民风从善,白居易的政治理想初见成效。

其次,白居易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此地土壤气候非常适合植树造林,便号召城乡百姓大量植树。他身体力行,带领民众栽种柳树、桃树、杏树,“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忠州偏远,百姓生活贫苦,白刺史还经常周济孤寡老人。

一千多年过去,如今忠县一条白公路、一座明代白公祠、万亩橘园,都是白居易为官一任的最好延续。

在杭州,白刺史筑堤捍湖,解决了庄稼的灌溉问题。西湖的白公堤,不仅可以发挥水利功能,而且还演变成一条交通要道。白刺史疏浚六井,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仅此两项,白居易就深得民心,三年后离开杭州时,百姓扶老携幼相送,依依不舍。

在苏州,白刺史筑建山塘堤,让曾经沼泽泛滥的山塘变成一条水陆并行的商贸街市,长达七里,至今繁华锦然,人间天堂。一年半后登船离苏时,和离别杭州一样,官员百姓闻讯赶来,盛情含悲相送好官,有的船一直送出十里之外,感人至深。

如今,个别官员表面态度热情,实际敷衍拖延,怕犯错怕追责,或流于形式,不见实效。总之是为官不勤,懒政无为,不敢担当作为,让老百姓失望。和白居易相比,他们应该羞愧汗颜。


三、清官白居易

历史上的清廉官员典型,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包拯和海瑞,还有一个名气不那么大的赵抃(北宋),但是比起白居易来,都还有差距。他们只是做到了不该拿的不拿(当然,能做到这样就“阿弥陀佛”了),而老白不仅做到不该拿的不拿,有时还要“倒贴”,这就不是一般的境界了。

宋代王谠《唐语林》(卷二·文学)记载白刺史事迹:“及罢,俸钱多留官库。继守者公用不足,则假而复填。如是者五十余年,及黄巢至郡,文籍多焚,其俸遂亡。”

就是说白居易拿出自己的工资投入官库,补充公用不足,类似于现在带头建立了某项公益基金。有人考证,此款估计是用于专项维修西湖堤闸。后任官员遵照白居易开创之举,继有复填,一直持续了五十年。直到黄巢造反,文档俱毁,唐末政权岌岌可危,这项以私钱填公库的举措才告终结。

白居易首开“私钱公用”之风,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难能可贵,品德高尚。与那些贪官污吏相比,真是云泥之别。

老白离开杭州私钱留官库,他又带走了什么呢?“三年典郡归,所得非金帛。天竺石两片,华亭鹤一只。”(《洛下卜居》)只带走了两片石头,一只白鹤。后来告辞苏州刺史时,老白也只带走了两块“怪且丑”的太湖石。

白居易晚年的一首诗中也能印证他的清廉。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老白跨入七十之寿,再一次长告百日病假。依唐律,不在官职者没有月俸,只有待朝廷正式批准致仕(即退休)之后,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享受半俸。可是朝廷直到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才批准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也就是说老白停俸长达两年之久。偏在此时,白公女婿病故,女儿只好携儿带女回到白府,全家经济负担加重。退官无俸,但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少不得,生活总要开支,怎么办?乐观的老白回答得倒很痛快:可以变卖家产嘛:

二年忘却问家事,门庭多草厨少烟。庖童朝告盐米尽,侍婢暮诉衣裳穿。妻孥不悦甥侄闷,而我醉卧方陶然。起来与尔画生计,薄产处置有后先。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都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仿佛获缗二三千。”(《达哉乐天行》)

老白两年来只顾逍遥纵酒,忘了关心家事,直到家人从早到晚诉说困难,他才从醉卧中起身,以变卖家产之法来安排生计。由此可见,白居易家底并不殷实富裕,平时主要还是靠俸禄生活。

不知那些贪污千万元、甚至数亿数十亿,家里几辈子都用不完的贪官,看到白居易的清廉后会作何感想。


四、谏官白居易

许多人眼中,白居易就是个喜欢纵酒吟诗,游山览水的逍遥官员,其实,白居易是个坦荡忠诚,尽职尽责,敢怒敢言的正直官员。

白居易将诗文与政治改革结合起来,忠实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念,写了大量反映民间疾苦,讽刺朝廷陋规的讽喻诗。特别是在五十首《新乐府》当中,“除去美,就是刺、是警、是鉴、是讥、是讽、是忧、是戒、是辩、是思”。比如我们熟悉的《卖炭翁》,就是谴责“宫市”制度,揭露贪官太监的专横罪恶,毫不留情。

有一年节度使王承宗反叛,朝廷征讨,宪宗皇帝居然任用宦官吐突承璀担任兵马统帅,史无前例,满朝愕然。左拾遗白居易先是面陈反对意见,继而疾书《论承璀职名状》,挺身进言。在指出宦官领军的弊端之后,更是不顾自身安危,说出了更难听的话:“陛下宁忍徇下之情而自堕法制,从人之欲而自损圣明,何不思于一时之间,而取笑于万代之后。”让皇帝下不了台。要不是中书舍人李绛力保,老白贬出京城的时间就要提前六年了。

如果说上次敢指出“陛下错了”,是白居易任左拾遗职责所在,并因此逃脱灾祸,那六年后的“逾规越职谏政”,完全就是正义感的驱使,一点也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当朝宰相武元衡、裴度上朝时遇刺,武元衡被割去头颅,裴度重伤,震惊朝野。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为东宫属官。他知道后立即奋笔疾书,上奏中书省,不顾东宫文官不得参谏朝政这条清规,表态主张捕贼雪耻。不满他的权贵这次终于抓住把柄,不仅声言白居易越职言事不可恕,而且同时诬告他“甚伤名教”,说他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他却作《赏花》及《新井》诗(实际情况是,白居易每逢春暖花开,必有赏花闲适之作,而《新井》一诗更是多年前写成的)。朝官不孝,古代是大罪名,这次老白没能逃脱惩罚,最终被贬谪江州司马,开启五年多的贬官生涯。

谏官制度是唐朝的一种顶层设计,就是要从制度上保障言路畅通,以便执政者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解到真实情况。据说唐朝近三百年历史只增加了两个官位,即“拾遗补阙”,拾遗有左拾遗右拾遗,补阙有左补阙右补阙。许多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如陈子昂、王维、杜甫、元稹、张九龄、柳公权、韦庄、岑参、杜牧等都做过这两种官,杜甫更是以做过左拾遗为巨大光荣。他们的职责就是要对朝廷提意见,只有敢于直言,才认为你忠诚于国家。而且明确规定,宰相的旧属和儿子不得担任这两种官,就怕你护短尽说好听的话。

五、酒仙白居易

乐天(白居易字乐天)好酒,世人皆知。老白死后葬在洛阳香山寺旁,来祭祀的人川流不息,纷纷洒酒以献,以至墓前路径流淌成一片泥泞。如今白居易墓前专门置放一座半米高的石鼎香炉,炉中填满黄土,用于祭祀者倒酒。许多去白居易墓地祭拜的人,都要带一瓶酒给老白,以表敬意。

白居易存诗二千八百余首,居唐代诗人之冠。其中具体有多少首与酒有关,不得而知,但老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酒诗歌是公认的事实。老白自称“醉吟先生”,六十七岁时作《醉吟先生传》,七十岁后又自撰一篇《醉吟先生墓志铭》,总结自己一生“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可见其多么“好这一口”。

贬谪江州期间,老白逆境中自寻快乐,一高兴又要饮酒。新近结识一位友人,姓刘,家族中排行十九,何不请他一起品尝新酿美酒,共叙友情呢。于是,一首千古名诗《问刘十九》从老白笔下流淌出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笔者店名“刘十酒”即源出此诗)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暮春,白居易组织了一场奇特酒局“七老会”。这一年老白七十四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这顿家宴的最大特色,是参加者年寿奇高,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社会,七十四岁的白居易竟然是七位宾朋中年龄最小的,其余六人的年龄分别是七十七岁、八十二岁、八十二岁、八十四岁、八十六岁、八十九岁。而且宴者身份贵,名望重,七老饱经风霜,仍能举杯豪饮,即席赋诗而歌,此事很快轰动洛阳,在两京传为佳话。这一天,乐天把自己当作年轻人,喝了不少酒,其诗云“手里无金莫嗟叹,尊中有酒且欢娱”尽显豪迈气概。


自古诗人多好酒,锦言佳句醉醺醺,但像老白这种“且尽杯中物,其余皆付天”,“醉吟”一生的还是不多见。

六、中隐白居易

年轻时白居易也曾志向远大,抱负鸿鹄,三十五岁时与好友元稹合力撰写出鸿篇巨制《策林》七十五篇,深入剖析当时唐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可谓思想成熟,切中时弊,“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情怀跃然纸上。

后来在忠州、杭州、苏州担任刺史时,也曾为民请命,政绩斐然,努力践行忠君报国,执政为民的政治理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看到朝廷多次上演的血雨腥风,正直之士遭到排挤打击,党争不断,白居易逐渐对政治失去信心,多次萌生退意,想远离官场,但求清静。

回顾白居易宦途生涯,他先后五次请病告辞,史上罕见。第一次是五十五岁告辞苏州刺史,第二次是五十八岁告辞刑部侍郎,第三次是六十二岁告辞河南尹,第四次是六十四岁托病不任同州刺史,第五次是七十岁告辞太子少傅。

白居易虽看透官场的龌龊,却又不甘心退隐山林,像陶渊明那样去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于是,他采取中庸之道,既不做隐于朝的“大隐”,也不做隐于野的“小隐”,而是做一个隐于市的“中隐”。晚年的白居易也一直践行自己的“中隐”理念,他没有住朝廷的心脏长安,也没有住到渭南下邽县紫兰村,而是选择距长安不是太远的洛阳定居。人生最后的十七年,老白都是在洛阳度过的。

东都洛阳真是老白“中隐”妙选之地,既远离朝中是非,退避明枪暗箭,又不缺高朋满座,竹酒琴诗。在这里,他写下了一首名诗《中隐》,充分体现出他的人生境界:

大隐住朝市,

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

超市太喧嚣。

不如作中隐,

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

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

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

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

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

城都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

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

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

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

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

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

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

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

正在四者间。


面对官场重压和集权困境,白居易选择了“中隐”之道,正是这种看似无奈消极实乃人生智慧的思想,让老白最后成了“人生赢家”,从而成就了“不一样的白居易”。

刘向东

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喜欢历史、地理,热爱法律、足球,崇尚枯藤老树美酒,憧憬小桥流水朋友。生活状态:看书、喝茶、写散文,顺带沽酒、晒太阳。



顾问万晓玲  高 伟      

美编强 军  湘 君

主编唐明霞(唐小瑭)

副主编邹贵宝 向辉

编委成员:

李宗明  陆先武  张大春 周晓为

评论员:龚革飞 陈岸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居易“晒工资”最文雅:各种官级工资写进诗
白居易:我晒了一生的工资单
白居易“晒”收入
白居易为何不愿做京官
“小李杜”中的杜牧为何对前辈诗人白居易耿耿于怀?
白居易给刘禹锡拜年,聊了些什么 张立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