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氏太极拳“当代五杰”之行拳风格、逻辑漏洞和纠偏建议

原创:允升园

天地乾坤立,太极阴阳生。

万物负阴而抱阳。所有武术拳种皆有自身之长,亦有自身之短。纵观千年武术史,难寻万无一失之拳法,更无天衣无缝之招式,本文题目所言之逻辑漏洞即为此意,非吹毛求疵,亦非借五位老师之盛名而提升自己,纯属拳研交流。

研判太极拳家之功夫,吾尤喜赏其行拳,而且不必试手亦能知其十之八九。吾之研判方法有四:

一则听声音。声音之五行,与人体经脉之五行亦是相通。譬如,说话深沉厚重,腹式呼吸,说明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胃经畅通,人之中气充盈,中脉就有可能打通;中脉若通,功夫自然大增。此种声音之太极功夫最强。再如,说话高亢流畅,喉部发音,说明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畅通。产生此种声音,主要是因为尾闾骶骼关节没有松开,难以气沉脚底;同时,拳者一般是练习打法太多,导致气往上行。此种声音之太极功夫最差。

二则看尾闾。人体一太极。启动太极拳之人体太极,最基本之生理条件是松开尾闾和骶骼关节。此关节不松,尾闾之万向轴功能则几近停滞,人体上下即断开为两截,上下左右前后之双螺旋亦无法形成,太极劲之接地之力和吞天之气更是无从谈起。

三则看发劲。太极劲,是人体之双螺旋所形成的蓄发一体的内生之力,用武术大家孙存周的话,此劲之动力,乃接地之力、吞天之气。因此,太极劲不是肌肉筋骨之爆发力,而是人体双螺旋运行之自然蓄发。脚蹬、甩胯、转腰、晃膀子等身体部位所发之劲,皆为蛮力。

四则看意念。以意行拳,此意不应在身上,而是在体外。太极拳大师杨禹廷所创之轻抚八方线行拳,太极拳大师魏树人之三圈行拳,皆为意在体外运行。若意在身上运行,意为阴,阴为紧为滞为收,因此,意放在哪个部位,则哪个部位便僵硬,自然难出太极功夫。

纵观陈氏太极拳史,精彩异常,名家辈出。岁月荏苒,长江后浪推前浪。观如今之陈家沟后人,陈小旺、朱天才、陈正雷、王西安、张志俊,可谓“当代五杰”,其行拳各具风格、各怀绝艺。吾师对他们十分认可,吾亦向他们虚心学习。

一、太极拳名家陈小旺:行拳浩然中定,拳势逼人,唯中土过强,然瑕不掩瑜

初识陈氏太极拳,便从熟悉陈小旺老师开始。毫无疑问,他是当今陈氏太极拳最知名、最具实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前些年,吾曾就他和廖白之友情推手写过感悟。推手时,两人皆为地道右旋之步法,旋转之中自然而然地便气沉丹田,故两人推手走圈十分稳健。

廖白,人称“廖八步”,意为八步之内对手必倒。网传两人之推手录像时间很短,或因是友谊交流,过程亦是十分平和。陈师拳打中正,廖白拳走轻灵,各有所长,但吾认为此次友推陈师略占上风。

先前,吾对陈氏太极拳亦感兴趣,但后因遇到吾师,便一心修炼河洛太极。古语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吾之体悟,赏师一套拳,胜徒练三年。故吾尤喜看太极拳名家之行拳影像,非看其拳架行云流水之精彩,而是“一听三看”,即听其声音,看其尾闾、看其发力、看其意念。

近日晚上无事,又细赏陈师之视频,其行拳几近完美无瑕,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并济,拳势逼人,可谓精彩!但是拳无极致,吾认为陈师之起势略有商榷之处,仅以此为例。

图一:陈师之腹部稍微隆起,此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但吾认为更深层之原因,或因胃气聚于腰腹所致。

图二:双手上棚之时,陈师之腰腹依然稍微隆起。此架式让吾更加确信胃气聚于腰腹之判断。因为,双手向上棚起之时为吸气,而太极之吸气为贴背,气沉丹田且往命门之处汇聚。

图三:双手下按之时为呼气,此时,腰腹部应稍微隆起,与常人呼吸正好相反。

为何说气聚集于腰部?

看陈师之震脚,力只发于地面。地面,为乾坤交合之处,之于人体正好对应腰腹,故难以气沉脚底。若常此修炼,一伤腰,二伤膝,三伤脚跟。当然,亦会引起筋骨酸疼、肾疾等方面的问题。为何伤肾?腰腹之土气太强,戊土克癸水,自然伤肾。

气沉脚底,非是力到脚底之地面、意到脚底之地面。以地面为界,地面之上为阳,地面之下为阴。因此,力到地面、意到地面,之于人体之太极,以意行气仅是行到腰腹之中间部位。根据河洛太极之理论,若想气沉脚底,意须入地三尺。

怎么避免此类行拳问题?

一是明晰河图洛书之要义。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鑫宗师曾论及来氏太极图,若以此理论指导练拳,自然慢慢明晰。几年之前,吾曾细研陈鑫宗师之拳论,甚妙。只可惜,现在能够将拳论变成功夫上身之陈氏太极拳家,甚少。

二是明晰吞天之气、接地之力之要义。网传武术名家孙存周有一精彩拳论:“重心完全放在一只脚上,左右旋转,起落钻翻,如龙卷风,如水之漩涡,气沉入脚涌泉。以重心在左脚为例,身体向下向左钻下,乃接地之力;身体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气。此时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脚底涌泉,故其酸楚无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极,故打人发人,如水如风,无形无相,无有招式,对手在毫无感觉不见招式下,如被风刮起,被水冲走。”

吾之体悟,接地之力,非脚蹬地面之反弹之力;吞天之气,非气聚丹田。

二、太极拳名家朱天才:身法之圆活轻灵、拳式之开合快慢、神意之收放蓄发让人耳目一新,然个别招式之缠丝劲走得不到位、肩之意领过重

朱天才老师,是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亦是陈家沟有史以来第一个正式到国外传拳之太极拳家,为中华太极文化走向世界作出积极贡献。他先拜陈照丕宗师为师,后又跟陈照奎宗师习拳,几十年如一日精心修炼,终成一代大家。

七年前一个偶然机会,吾曾亲见朱天才老师现场授拳。那时,吾对太极拳尚未有多少体悟,只是感觉朱老师之行拳极为精彩,其身形之圆活轻灵、拳式之开合快慢、神意之收放蓄发,让人耳目一新。

朱师有真功夫。作为赴新加坡之太极使者,当年朱师之陈氏太极拳表演曾轰动狮城,容纳6000人之体育馆座无虚席。此特殊身份和宏大场面足以说明,朱师之功夫相当了不起。

朱师文武兼修。之前,吾曾读朱师之《论太极拳的圆》一文。此文之研究主要停留在平面之圆。吾之体悟,太极拳之圆,乃广义之圆,既有平面之圆,亦有立体之球;此圆和球,非单一存在,而于双螺旋之中所产生。“太极拳,缠丝也”。缠丝即是双螺旋,此即陈鑫宗师所论来氏太极图之奥义。

优点总是伴随着缺点而存在,优点和缺点亦是阴阳关系,有优点就有缺点。欣赏朱师青年时期之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亦有商榷之处。

从图一看,朱师之肩部意领非常明显,缠丝劲之稍节领劲做得不够到位。若肩部意领,缠丝劲则被截断破坏而难至梢节。肩靠肩打,亦可缠丝打,并非只有出拳踢腿才能用缠丝,而是浑身皆可缠丝。

从图二看,朱师之发力手臂几近笔直,然缠丝之手臂,非笔直,而是弯曲。大臂和小臂之间夹角约145度。有拳友可能会问,145度怎能出拳?关键在于稍节,拳友们看看陈氏太极拳名家张志俊老师之发劲便基本清楚。

从图三看,朱师之拳架稍微有点懈,体之上下皆为阴。人体分两仪,上体为阳,下体为阴,上体阳可生阴,下体阴可生阳,但不可同为阳或同为阴。若同为阴,拳则为懈。懈非柔,懈非松。或许,此与朱师过于追求太极之柔而有关。

肩部意领,手太阳小肠经之气则不能从手之稍节全部发出;同时,意领则肩不松,肩不松则不能气沉丹田,长此以往则引致肠胃问题。而且,身体一懈,整气便懈,拳便无法握固,丹田便无法充实,命门便无法聚气,如若一直懈力打拳,易伤肾气。

怎么避免以上问题?

第一,洞察来氏太极图之双螺旋奥义,以此指导练拳,走出整身之缠丝劲,细悟稍节领劲之真谛。生活之中皆太极,皆有来氏太极图之应用。扭螺丝即为缠丝劲,螺丝刀和螺丝即为人手之延伸。

第二,明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太极妙义。于拳,全阴为病,全阳亦为病。阴阳相生,方为太极之阴阳。

三、陈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行拳之松沉极佳,然意念时而过重,似“脑中想拳”,非“拳从心出”

被誉为太极金刚的陈正雷老师,乃当今陈氏太极拳杰出代表之一,内外兼修,颇具大师风范。

一睹陈师于第七届中国陈家沟太极拳精英赛之表演视频,其行拳刚柔相济,形意暗和,开合有度,上下相随,几乎看不到行拳之瑕疵。特别是历经多年之内外修炼,陈师之身体松沉极佳,腰腹松空,双肩沉坠,气贯脚底,不愧为太极大家。

但细看之后,依然发现陈师行拳存一探讨之处。具体说来,陈师行拳之时,脸部特别是眉心部位有点意重神紧,给人之拳感似“脑中想拳”而非“拳从心出”。脸部紧,则肝胆之气难以贯通,长此以往,容易引起肝胆经络之问题,诸如筋骨酸痛、神经衰弱、内含怒气之类。

怎么办?一则,行拳之时,意不要过重。二则,忘掉拳架,忘掉后天思维,一切后天拳术皆归于零,慢慢体悟无形无相,做到全身透空、应物自然。三则,常悟十二个字:眉心松,展惠中,脸微笑,心从容。此言有太极拳之妙法奥义。

四、陈氏太极拳名家王西安:雅量之拳、理性之拳、气质之拳,然胸部以上之意念稍微过重,意重则身紧,身紧则气不顺

王西安老师,是陈家沟“四大金刚”之一,亦是当今陈氏太极拳实战大家之一。

说到实战,有一话题肯定绕不过。太极拳是养生拳还是实战拳?

吾师说:“凡拳术皆有必杀技,拳者不能亦不必纠结于此。之于任何拳法,只要练到功夫上身,练出空间发力之高级境界,或者练出手带身或脚带身之中级境界,皆可成为防身之要器。练拳时,若心中总想着打击对方,则只是练了一半的拳;必须同时想着对方一旦出手,吾该怎么化打,如此才算练了个整拳。但是真正练到最后,所有拳法皆是无招无式,因为你永远不能规定对方用何种招式,自然你也永远没有办法学会一切化打招式,只能应物自然。”

初见王西安老师,是在央视《体验真功夫》节目里。当时,此节目比较热播,诸多特色武种、名家表演让人看到非常过瘾,赵翼龙老师的确也是功夫大家,吾曾连看好长时间,从中得到不少武学启迪。节目之中,王师和赵师之切磋,确切地说,只是太极擒拿。

擒拿,太极拳有,其他拳种亦有。太极擒拿属于太极散手之范畴,基本以对方反关节为方向发劲,虽然杀伤力很强,但需长时间演练。反关节之太极擒拿,只是中级功夫;以背丝扣之小圈掉头,借力打力将对方捆死,才是太极擒拿之高级功夫。

先前之拳家为何实战能力强?一个字,练!要么老师带练,要么雇人陪练,要么走访名家实练,一句话,皆是练家子,都是打出来的。

细看王师《体验真功夫》之片段,又看王师2017年老架一路之表演,再看王师香港太极拳大会之交流,吾对其行拳有一基本认识,可谓雅量之拳、理性之拳、气质之拳。

为何如此评价?只因一个问题,也是太极拳之核心问题,吾感觉王师之尾闾松得极好,而尾闾乃人体之万向轴,为太极拳所必备之生理条件。一旦松开尾闾,行拳之气质便大为改观。若未松开尾闾,即使打了一辈子太极拳,亦是太极拳之门外客。当然,王师之前胯亦是开得很好,两大腿内侧之大筋松活,此为陈氏太极拳之优势。

细看王师行拳,当然也有瑕疵。

从图1—3可看出,王师行拳之时,不管起势之上棚、四稍节之发放还是身体上下之相随,其上身胸部以上意念稍微过重,意重则身紧,身紧则气不顺。

特别是从侧身看,王师背部大椎穴与身柱穴之间脊椎有点弯曲,此段若过于弯曲,则会影响督脉之气上行,进而影响头部气血供应,易生神经衰弱等问题。此或与王师平时习练打法过多有关。陈氏太极拳之打法,诸多招式皆有肩打之意,若意念过重,此部位自然会越来越紧,脊椎之大龙就难以挺起头来。

怎么办?

第一,以意行拳之时,意应放在身外,而非放于身上。意为阴,放在哪里,哪里便紧。此是太极拳之要义,须仔细体悟。

第二,走双螺旋,稍节领劲。陈氏太极拳之大马步,虽利于拉开內筋,但不利于人体双螺旋之形成。

第三,太极擒拿与太极散手相差还很远。太极散手实战法则之一,即是“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这一下怎么打?研究太极散手之奥妙,须懂得《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之道理,此为太极拳核心哲理之一。譬如对方一拳打来,常人反应便是躲闪,而太极拳搏击则恰恰相反,直接接手,完成“打即是化、化即是打”之实战搏击。

五、太极拳名家张志俊:手小指、拇指之梢节领劲已步入缠丝劲之门,然仅为“手带身”之一,非陈鑫宗师所言之全部缠丝劲

初识张志俊老师,源于纪录片《最高境界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张师正式迈进陈氏太极拳之大门,应以1974年拜师陈照奎为标志。1983年,张师与来访日本空手道代表团切磋武技并大败对手,此战让他一夜成名。然而,张师之太极拳所成,或与他1984年至2000年之16年闭关修炼有关。

习拳到一定阶段,自己看自己打拳便感到别扭、心烦。有此感觉,正常情况下,多是自我突破之阶段已来,须自上而下、静心体悟。遗憾,绝大多数拳家皆于此阶段停滞不前。现在看来,张师算是幸运之人,16年闭关修炼何尝不是“失之东隅、得之桑榆”?“梢节领劲,两头卷曲”之体悟,可能即是他此阶段慢慢体悟之结果。

何谓”梢节领劲,两头卷曲?吾结合河洛太极之原理予以简释,可能同张师和其弟子之理解有所不同,欢迎谈讨。

稍节,包括手和脚。梢节领劲,即是以手领劲或者以脚领劲,手领即手打,脚领即脚打。两头卷曲,亦指手和脚的卷曲。于缠丝劲而言,梢节领劲,即是内开、内缠,象形取意气旋之离心力;两头卷曲,即是外合、外缠,象形取意水漩之向心力。

吾重点谈谈梢节领劲。“梢节领劲”,即太极拳之手带身或脚带身。所有实战之拳法,包括形意、八卦、太极,实战皆需手带身或脚带身,否则手是手、脚是脚、身是身,怎能出整劲?

“梢节领劲”四字由张师提出,但其原理前人早有论述。现在,许多陈氏太极拳后人对来氏太极图和缠丝劲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功夫上身,让人颇感遗憾。

怎么做到梢节领劲?张师之解释为:顺缠,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进旋转,最终形成手心空,拇指与小指合;逆缠,大拇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进旋转,最终形成手心空,拇指与小指合。

吾简释一下。小指领劲,即瓦楞掌引领,为开,为阳缠,为离心力。瓦楞掌亦名壬水掌,对应足太阳膀胱经。小指领劲,其秘诀是,重心必须在左脚。拇指领劲,即以拳领劲,为合、为阴缠丝、为向心力。只是此拳型知者甚少,张师可能亦不知。此拳名癸水拳,大拇指竖起,其他四指适力并握。《易筋经外经图说》之第二式,即为此拳形。癸水拳对应足少阴肾经。拇指领劲,其秘诀是重心必须在右脚。

说明一下,真正之手带身或脚带身,须有一前提条件,即松开前胯和后胯。前胯易开,后胯难开。松开后胯,梢节领劲才能走出浑圆之缠丝劲,身之上下相随、阴阳相生便自然形成,手带身的打法自然上身。许多陈氏太极拳拳友由于后胯未开,甚至前胯都未开,因此,梢节领劲之时,上下之气无法贯通,手是手、腿是腿,导致发力变成两截,而且两股力强行汇聚于腰部,久练必伤腰。

关于张师之行拳,有几点值得商榷。如图:

一则,后胯没有完全松开,行拳之时,张师之整个腰胯很紧很板。此处一紧,身之脚根便有漂浮,细看张师之拳架,还是缺乏气沉脚底之稳重。二则,张师“梢节领劲、两头弯曲”之理论,主要锻炼膀胱经和肾经。而张师先前之打法较多,消耗膀胱经和肾经之气较多。此两经之气主要靠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来补充,若不有针对性地训练大肠经和肺经,易引发呼吸系统之疾患。

怎么办?第一,适度练习以脚领劲,腿走缠丝,忘掉手,做到脚先动、手后动。第二,明晰河图和洛书之奥义,知晓十天干和十二经,进而以此为指导走出“梢节领劲、两头卷曲”。张师之小指和拇指领劲,仅为手带身之一,并非陈鑫宗师所言之全部缠丝劲。之于手带身,吾之所学有七种走法,每种走法又分阴阳,共有二十八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秘诀:怎样用太极拳打通大小周天
谈谈太极拳的修练
这点事儿,是练拳必须要搞清楚的硬核!
来稿精选 | 太极十要拳中刚,先想后做慢悟练
答初学弟子问的练功习拳 (三)
师傅传授的陈式太极内功心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