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结绿】
由于社会学这门课,了解了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也是由于社会学,才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作为社会学的门外汉,费先生的文字并未让初读的我感到艰难晦涩,相反,先生的文字引领着我慢慢的了解着一个我完全未知的领域,而且乐此不疲。
  这里的《乡土中国》并非我们浅薄理解中的乡土中国,而且它一点都不“土”。在费先生的书中,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的素描,而是包括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者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在中国的基层社会发生作用。由上我将自己阅读《乡土中国》的心得分成了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乡土本色
  以“从基层上看来,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开篇,奠定了全文甚至全篇的基调。“乡土性”是贯穿全书的核心,全书都围绕它展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那么其所呈现乡土的特点便不足为奇了。乡土性是中国社会最突出的特点,也造就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土地是乡土社会最重要的构成要件,因为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唯一的谋生方式。所以乡下人带着土气。可能在我们大众的思维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甚至连对乡下人这个称呼都有一些不屑。但,我们似乎忘了我们华夏民族本身就是一个以农耕文明发轫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开的。就像沈从文先生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是啊,我也是一个乡下人,虽然如今在城市,但我的祖祖辈辈都是乡下人,我自然也不例外。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中国传统社会,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所以人口就以土地为中心而聚集。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动的。由此,就决定了乡土社会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进一步说,依靠农业生存的人们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因此乡土社会是一个特具的体系,具有独特的稳定性。这也造就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艰难局面,以及资本主义虽最早在中国萌芽,但却发展缓慢。因为在小农经济下,人们自给自足,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对于外界和这个社会,他们不想也没有必要知道。但是,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也为华夏文明几千年的绵延不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土”文化是乡土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印象中我们家每逢过年的时候,初夕夜我妈妈都会先供奉一下土地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才是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那其中包含着的对土地的崇敬已不言而喻了。此外还有在我离开家乡不远千里来求学时,外婆让我带一些土放在身边,怕我初次离开故土会水土不服。这些行为在中国当今的农村应该仍旧十分普遍吧,是乡土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即使是现代文明以摧枯拉朽的气势侵入乡土的中国。
  文字下乡
  在成立人的眼中乡下人是“愚”的,他们目不识丁,在偌大的城市里甚至连道路都找不到。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只是因为他们从未接触过而已。文字真的需要“下乡”吗?在我看来是不需要的,起码在真正的乡土社会是不需要的,因为他们的交流中文字是多余的。文字是间接说话,是个不太完美的工具,并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情达意。文字的发生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受到了时间或空间上的阻隔时才需要的,而他们生活在一个面对面的社群,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传达他们的意思,文字就显得很多余了。
  前一段时间我去凤凰玩,湘西苗族便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可他们的生活并未受到任何影响,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似乎都没有他们生活的那么悠然自得。他们卖东西不按斤,而是就几个或几篮子的卖,因为他们不会算账。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离我们太遥远了,但在湘西的一些土著寨子里,这些依旧发生着,并不因为这个社会的前进而有所改变。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缩影。老辈的苗家人就是如此固执的守着“过去”,过着自己的生活。
  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
  西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界限分明的,费先生将之称为团体格局。而我们中国的人际关系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激起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了关系。作者把社会关系的这种一轮轮波纹之间的差序称为人伦。中国人讲究人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讲的是一种差等关系,这种种差等关系各自有它们应该遵守的规则。在这种差序格局里,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伦”为基础的。
  我理解的差序格局是这样的,以己为中心,往外推出去,越靠近圆心的便与我们的关系越亲密。所以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我们每个人所涉及的圈子可大可小,关键看你自己的影响力。如果你对别人有用处,你的圈子便会很大;反之,你的圈子便会很小。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世态炎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树倒猢狲散”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吧!
  差序格局下产生“私”的问题简直就是一个必然。这种格局下,每个圈子都是以“己”为中心,是典型的自我主义。在一个伸缩自如且以己为中心的的圈子里,一切“我”说了算,怎么做,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如此这样怎会没有“私”呢?因此,不管是道家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差序格局下的“私”。
  家族是差序格局下特有的社群,且是以父系为主扩大的。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话父母子女是一个家,大的时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个家族。但是无论这圈子如何伸展收缩都只局限于父系一方的范围内,这是中国传统父系社会的特点。家族并不等同于西方的家庭,西方家庭是一个团体性的社群,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而中国的家族则要经营许多的事业,不论政治、经济还是宗教等。为了经营这些,家族总是在不断的扩大。就如同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封建大家族高家一样,一个宅邸中住着好几代人。
  作者所谓的男女有别是指男女之间的结合并不以感情为基础,而仅是社会分工的使然,好像男女之间组成一个家庭只是一种合作一样,双方只是承担着不同的工作而已。浮士德式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文化观,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所以对于两性之间的感情,中国人就矜持和保留的多,纪律排斥了私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乡土社会的秩序与权力
  在中国的乡土社会是没有“法治”的,说是“人治”吧,也不尽是。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治并不代表文明或是慈善,礼也可以杀人,也可以很野蛮。譬如古代皇帝死了,依礼而言皇帝的妃嫔们时都要殉葬的。礼的内容以现代的标准看可能很残酷,但惨不惨酷就看你是不是守礼了。“礼”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累积下来并严格遵守的规范。一个人出生之后,便会有人不断告诉他应该遵守的礼仪规范,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无需新创,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了。于是长幼秩序便产生了。
  长辈的教导构成了社会教化的基础,他们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而也拥有者至高无上的权利。年轻人是循着年长人的足迹一步步地向前走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可行的办法是询问年长的人。年长的人在诠释传统,在教化晚辈方面具有无可非议的资格和权力。在传统社会中,长辈的花语是不能反驳的,甚至连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边是教化所形成的长老权利,在礼治社会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维持礼治的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惩罚。长期的教化把外在的规则转化为了人们内在的习惯,人们遇到问题,习惯于从传统道德中寻求解决的途径,而非是法律。在乡土社会,如果有人发生了争执,一般不是先上公堂论断,而是由乡邻之中比较有威望的人来进行调解,以此化解矛盾。所以维持礼治的力量不是身外的权利,而是内在的良心。人们大都用社会认同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可理喻的,甚至会认为乡土社会里的人简直是野蛮,抗拒现代文明。
  权利是一个诱人的东西,乡土社会也不例外。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会为了土地而发生争斗,杀戮无数,作者谓之为横暴权力。而横暴权力的发生大都是在王朝建立时。当王朝建立后,由于经历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大多王朝会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以求休养生息,如汉初的“文景之治”。而当皇权累积了一些力量之后,又刺激了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便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下去了。
  血缘与地缘
  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粘合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是稳定的力量。无论是差序格局还是家族,都是有血缘来决定的。相比之下,地缘便不那么重要了。在稳定的乡土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而已,但两者难以分离。血缘造就的社会里,商业是难以发展的,因为相互之间的关系太过亲密了,所以“街集”产生了。街集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随意交易。历史上的徽商、晋商大都在外做生意也是这个道理,而他们的代称又是地缘的显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历史的转变。乡土社会因为它的相对静止性,因此,极易因为血缘结合而形成血缘社会。实际上,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和静止性,或者,我们可以说是稳定性;另一方面,血缘结合加固了这种稳定性。乡土社会尽管稳定,但还是会流动的,人口会增长,而土地不见得会增长,于是,人口就发生了迁移——为了寻求可供开垦的更多的土地。这些人群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与其它的一些原本陌生的,从别的地方迁移来的人住在一块,从陌生到熟悉,于是,就形成了地缘结合。就好像现在的“唐人街”一样,在美国成为华人的聚居区。
  《乡土中国》可谓社会学的扛鼎之作,我仅草草读过一遍,理解可能不尽完善,但并不影响我对她的赞赏。《乡土中国》全书中洋溢着费先生的文化自觉和人文关怀。对于乡土中国的热爱与关切,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悯怀,都让人无比的感动。《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着借鉴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docx
《乡土中国》阅读札记
《乡土中国》解读
读《乡土中国》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