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有多大?



我国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有多大?

文/袁本涛、王传毅、吴青

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

研究生参与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般而言,在校研究生越能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参与到撰写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其培养质量也就越高。

基于此,本研究将以国内权威期刊中刊载的论文为观测点,着力考察2012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目前国内直接相关的研究有二:“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曾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百篇国内学术论文”、“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百篇国际学术论文”和“汤姆森路透卓越研究奖”中的博士生参与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博士生参与比例达到30%以上。在2005年至2006年,博士生在国内人文类顶尖期刊中发文数量占期刊总发文量的5%10%,在国内社科类顶尖期刊的发文数量占期刊总发文量的24%[1]

袁本涛等学者曾对2011年至2012SCISSCI以及A&HCI中的337篇以中国为第一作者单位的热点论文(HotPaper)的作者身份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在校研究生参与撰写的ESI热点论文占以中国为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总数的76.19%,其中在校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占54.29%。整体来看,我国在校研究生对以中国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ESI热点论文的贡献率为36.84%[2]

较上述研究,本研究的特色与贡献在于:①在样本的选择上更具有时效性;②在样本数量上远远超过同类研究,并兼顾了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基本特征;③对于研究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的贡献率的计量方法更多地考虑了作者个数和作者次序;④探讨了在校研究生对国内权威期刊论文发表的贡献的影响因素。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数据获取

何谓高水平学术论文?本研究主要将刊载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中的权威期刊的论文作为高水平论文。《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通过对期刊的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Web即年下载率、二次文献转载以及同行评价6项指标的加权计算,得到各期刊的综合得分。得分在前5%的期刊则称为权威期刊。2012年参评的6448种学术期刊中共有327本权威期刊。

我们按月在每个学科内有放回地随机抽取一本当月的权威期刊,将刊载于其中的任意20篇学术论文作为高水平学术论文予以统计(不足20篇则全部统计),从而获得了13132篇学术论文的基本信息,删除出现信息缺失,填写明显错误的个案,最终有效样本为12347篇学术论文。我们对每一篇论文的作者信息进行了检索、分类和统计。

本研究将作者身份分为8类:“在校硕士研究生”、“在校博士研究生”、“在校研究生”、“中级职称科研人员”、“副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正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其他”以及“无法确定”。作者身份信息主要依靠各类搜索引擎来确定:硕士生和博士生录取一般会有录取公告,能够比较容易检索到作者当年的研究生录取及入学信息,依据其入学年份,我们界定:“在校硕士研究生”是本科入校后五至八年内或硕士入校后三年内的学生;“在校博士研究生”是指本科入校后八年至十二年内或硕士入校后四年至八年内或博士入校后四年或五年内的学生。当然,我们也通过检索其学位授予公告以及其他信息(如各类新闻)加以确认。教师或其他科研人员的信息在“评师网”中易于查到,我们将各类职称归并为三个级别“中级职称科研人员”、“副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和“正高级职称科研人员”(例如将统计师、助理研究员和讲师等均归为中级职称)。当不能归为以上三种任何一类的时候,我们将其归为“其他”。当检索不到某位作者作为教师、学生或其他人士的相关信息时,仅在学术期刊网上查阅到该作者在近几年内和某位特定老师合作发表了若干论文,我们大致将其判定为研究生。当完全查阅不到除该文章以外的任何信息时,我们将其确定为“无法确定”。最后按照其作者排序进行分类统计。

二、2012年在校研究生参与发表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情况分析

1.在校研究生参与发表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情况概览

在所选取的2012年发表的12347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中,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有5048篇,占样本总数的40.9%。其中硕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占样本总数的13.0%,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占样本总数的22.2%,不能确定其学习阶段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占样本总数的5.7%,见表1

除了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在校研究生还通过“其他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表2表明:研究生以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身份发文的论文数量有4142篇,占论文作者数在2位以上(2)的论文数目(9846)42.07%。其中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中有1位研究生的论文有3221篇,2位均是研究生的论文有921篇;研究生以第四作者或第五作者身份发文的论文数量有2180篇,占论文作者数在4位以上(4)的文章数目(5160)42.25%。其中第四作者和第五作者中有1位研究生的论文有1557篇,2位均是研究生的论文有623篇。


2.不同学科领域在校研究生的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依据《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对刊物大类的划分,我们将65个学科归并为3大类:人文社科类、理工农林类以及医学类。三大门类中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的情况非常不同。表3显示:在人文社科领域仅有14.4%的论文是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发表;在理工农林领域有50.7%的论文是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发表;在医学领域有48.7%的论文是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发表。同时,在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中,博士研究生为主要的生力军,人文社科领域中有74.74%的论文由博士研究生所发表,理工农林领域有57.77%的论文由博士研究生所发表。

在三大学科领域中,研究生作为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参与发文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表4显示:在人文社科领域的论文中,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中至少有一个研究生的论文数占相关论文数量的30.43%;在理工农林领域,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中至少有一个研究生的论文数占相关论文数量的43.68%;在医学领域,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中至少有一个研究生的论文数占相关论文数量的43.75%。①

此外,在人文社科领域的论文中,第四作者或第五作者中至少有一个研究生的论文数占相关论文数量的15.58%;在理工农林领域,第四作者或第五作者中至少有一个研究生的论文数占相关论文数量的43.42%;在医学领域,第四作者或第五作者中至少有一个研究生的论文数占相关论文数量的41.91%。②



3.不同类型机构的在校研究生的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也出现了较强的分化现象。“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人为地为分化后的高等院校贴上了与层级地位相关联的标签。

5显示,③“985工程”大学中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占“985工程”大学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总数的48.55%;“211工程”大学中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占“211工程”大学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总数的46.22%;各类科研院所(中科院、社科院以及其他研究院)中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占各类科研院所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总数的46.72%;一般高校中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占一般高校的31.78%。此外,“211”工程大学中硕士生的参与比例较“985”工程大学中硕士生的参与比例要高,原因可能有三:首先,“211工程”大学的博士生数量一般明显少于“985工程”大学,因此更多的硕士生更有可能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并参与论文发表,当然,这并不是说“985工程”大学硕士生的参与度很低,只是当一篇科研成果最终发表时,博士生更有可能进入到作者名单或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其次,能够在高水平期刊发大量研究成果的“211工程”大学多为理工学科为主导的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例如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或各类农林业大学等,其硕士生的参与率往往大大高于人文社科类的硕士研究生,而能够在高水平期刊发文的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往往集中在“985工程”大学;此外,从绝对数上看,“985工程”大学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硕士生多于“211”工程大学。

不同类型机构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的情况虽然存在差异,但以“其他作者”身份发文的情况差异并不大。“985工程”大学中研究生以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有1437篇,以第四作者或第五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有603篇,分别占“985工程”大学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的44.79%39.16%;“211工程”大学中研究生以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有901篇,以第四作者或第五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有522篇,分别占“211工程”大学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的43.80%49.62%;各类科研院所(中科院、社科院以及其他研究院)中研究生以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有569篇,以第四作者或第五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有394篇,分别占各类科研机构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的35.29%42.50%;一般高校中研究生以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有1117篇,以第四作者或第五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有591篇,分别占一般高校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的41.38%44.17%

三、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在校研究生对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贡献率测算

为从整体上把握当前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贡献,我们将对在校研究生以不同身份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一个加权和综合。由于样本中89%的论文仅有5位作者,95.1%的论文有6位作者,在尽可能简化测算方法并保证精确度的情况下,我们将前五位作者纳入贡献率的计算。第一作者贡献最大,故赋予最大的权重;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在贡献上应弱于第一作者,故赋予其略弱的权重,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的贡献视为一致,赋予相同权重。第四作者和第五作者在贡献上应弱于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故赋予其更弱的权重,第四作者和第五作者的贡献视为一致,赋予相同权重。因此,本研究将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第四作者、第五作者的贡献权重设为0.40.20.20.10.1。当作者数小于五人时,则按照实际作者的人数,将其他身份的作者贡献加以折算。权重分配情况见表6


依据所分配的权重,我们计算出每篇文章在校研究生的贡献率,对其取算数平均,得到当前我国在校研究生对我国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平均贡献率0.3231,该数值表明:平均来看,每一篇发表在国内高水平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中有32.31%可归功于我国在校研究生的贡献。贡献率的分布特征见表7


在不同的学科类型中,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有所不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在校研究生对人文社科类高水平论文的贡献率(14.93%)明显低于理工农林类(38.74%)和医学类(37.75%),但在校研究生对理工农林类(38.74%)和医学类(37.75%)高水平论文的贡献率并无显著差异,结果见表8

在不同类型的机构中,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率也有所差异。表9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985工程”大学的在校研究生学术贡献率(37.22%)明显高于“211工程”大学(36.48%)、科研院所(35.22%)和一般高校(26.92%);“211工程”大学(36.48%)和科研院所(35.22%)的在校研究生学术贡献率明显高于一般高校;“211工程”大学(36.48%)和科研院所(35.22%)的在校研究生学术贡献率并无显著差异。


2.在校研究生对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贡献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文分析表明在校研究生可以不同的作者身份参与到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活动中,从而做出学术贡献。但什么因素会影响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学科特征以及机构类型是两大重要因素。此外,从所发表论文的基本特征来看,有较多的论文受到了科研项目的资助。这些资助可能在一定程度为参与科研项目的在校研究生发放劳务费从而提高在校研究生的科研参与度和学术贡献率。当然,在校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本质上属于与导师或与其他科研人员所进行的科研合作。因此从科研合作的角度来看,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研究人员之间合作是否能够对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产生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依据论文中的信息,我们获取了每篇论文中合作的科研机构数、作者人数以及科研资助情况。在12347篇有效样本论文中有9442篇论文获得了资助,资助比例达到76.47%,平均一篇论文有3.26个作者,作者数量最多的论文中有18个作者;平均一篇论文有0.48个合作单位,合作单位最多的论文中有10个合作单位。

将每篇文章中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率作为因变量,将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机构的合作、科研资助、学科类型以及机构类型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率数值介于01之间,故采用双边截断的Tobit回归模型计算,分析软件为Stata12.0,结果见表10

回归结果表明: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机构的合作、科研资助、学科类型以及机构类型均为影响在校研究生对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贡献的重要因素。所有模型均通过了模型整体的统计检验,随着更多变量的引入,对数似然比从-9051.3295下降到-8402.5221,伪R[2]0.0893上升到0.1546,并且各变量的参数数值基本稳定。这说明模型稳定且拟合优度良好。

从单个变量的参数表现来看,作者数量对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作者人数增多时,增加了更多的在校研究生的数量;但随着合作机构数量的增多,作者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以不同机构教师(或非在校研究生的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为主要形式,控制了文章作者数量这一变量后,能够在文章署名的研究生人数会相应减少;获得基金资助的研究较之于没有基金资助的研究能够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参与科研,并撰写、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从发表的不同学科的高水平论文来看,发表的理工农林学科和医科论文中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率明显高于人文社科领域,发表的理工农林学科论文中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率高于医科的贡献率;较之于社会公司和政府部门,“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各类科研院所以及一般高校的在校研究生均有更高的学术贡献,但其学术贡献率依次递减:“985工程”大学的在校研究生学术贡献最高,一般高校的在校研究生学术贡献最低。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12347篇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3-2014)》中所定义的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考察在校研究生参与发表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情况。研究发现:首先,大量的在校研究生参与到了发表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进程中。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40.9%,以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发表的论文占论文作者数在2位以上(2)的论文总数的42.07%,以第四作者或第五作者发表的论文占论文作者数在4位以上(4)的论文数量的42.25%


其次,不同学科领域的在校研究生参与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情况有所不同。从第一作者的身份来看,人文社科领域仅有14.4%的论文是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理工农林领域和在医学领域的论文有50%左右是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发表。

同时,不同类型机构的在校研究生参与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情况也有所不同。“985工程”大学、各类科研院所、“211工程”大学以及一般大学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占其相应类型的机构所发表的论文总数的比例依次降低,分别为48.55%46.72%46.22%31.78%。不同类型机构的研究生以其他作者身份发表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

此外,通过对研究生以不同作者身份参与发表国内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贡献进行加权综合,发现:平均来看,每一篇发表在国内高水平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中有32.31%的贡献可归功于我国在校研究生。其中,人文社科类期刊中在校研究生的贡献率为14.9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低于理工农林类期刊中在校研究生的贡献率(38.74%)和医学类期刊中在校研究生的贡献率(37.75%),但理工农林类和医学类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同时,不同类型机构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率也有所不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985工程”大学的在校研究生学术贡献率(37.22%)明显高于科研院所(35.22%)和一般高校(26.92%);“211工程”大学的在校研究生学术贡献率(36.48%)和科研院所的在校研究生学术贡献率(35.22%)相当,但均显著高于一般高校(26.92%)

研究人员的合作(论文中的作者人数)、研究是否具有科研资助、学科类型以及机构类型对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控制了作者数量这一变量的情况下,研究机构的合作(合作机构个数)却对在校研究生的学术贡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在论文发表的署名方面,合作机构的教职科研人员具有更大的优先权所致。

特别感谢武汉大学徐冶琼老师,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胡轩和冯柳青为本文数据收集、整理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原文参考文献:

[1]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文章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15年第5期,作者:袁本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传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高级调查分析师;吴青,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文写作 | 为什么现在大部分的人选择发SSCI?核心期刊ABCDE分别是什么?
资料|同样都是医学硕博研究生,差距原来是这个!
学术干货 | 解锁这个论文写作网站,轻松完成一篇 SCI
规范论文署名 条款比说教强
学术论文写给谁看?
论文创新性不够怎么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