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春捂秋冻


春天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又常有冷空气侵袭。特别是早春季节,天气晴朗则风和日丽,春光明媚;倘逢阴雨,则冷风阵阵,寒气袭人。此时,人们如果在穿着和思想上缺乏御寒准备,往往容易遭受寒邪袭扰而患感冒,上了年纪的人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病又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人人都要重视“春捂”,年幼、体弱和罹患各种慢性病的老人,更是春捂的重点人群,脱减冬衣务必慎之又慎。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春捂也是一种耐热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对炎热的自然适应能力,为度夏作好准备。民间历来有“春捂”的说法,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适当“春捂”,能起到很好的养生防病效果。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春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在一两天。

“春捂”的持续时间保持在1至2周最好。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逐步减下来,但减得太快,也可能出现反效果。所以,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身体才能适应。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这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春捂重下身,还要加强下半身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可以采取干洗脚等方法进行锻炼。具体方法是:双手紧抱一侧大腿根,稍用力从大腿根向下按摩直到足踝,再从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同样办法再按摩另一条腿,重复10~15遍。此外,还可采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脚、暖足等方法来“捂”下身。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春捂”总的说来只是一种被动防御,要想防病健身,还须坚持参加户外体育活动,以增强机体的适应力和抗病力。同时,还应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有常。

民间历来有“春捂”的说法,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春捂”易让人忽视的是腿和脚,其实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较差,容易遭风寒侵袭,尤其是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儿童,受寒后伤肺,易引发感冒、哮喘等疾病。

在饮食调整上,赵晓敏建议多食韭菜和菠菜。春季是肝旺之时,要少食荤菜和牛羊肉等燥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应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如韭菜等。水果、食用菌、鱼、白菜、大枣、蜂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是春季应该常吃的食品。春天干燥,容易口角生疮、大便干滞,多吃菠菜可缓解这些不适。

进入春季,万物复苏,人也要适当增加活动量。赵晓敏提醒春季锻炼要多去户外,但早春时节,身体各器官功能还处在较低水平,此时不宜进行激烈、长时间运动。一些节奏较慢且运动量不大的户外活动更适于早春,如慢跑、步行、做广播体操、放风筝等。锻炼结束时要立即擦干汗液,以防着凉。

“春捂”捂两头

“春捂”主要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头和脚。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捂好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由于寒气大多自下而起,中医主张衣着应“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很多年轻女性过早换上裙装,甚至只穿着单薄的丝袜,虽然上身披着厚厚的羽绒服,也很容易导致关节炎、风湿等多种疾病。

春捂重点暖穴位

“春捂”不仅要全面保护,更要重点“关照”神门穴、阳辅穴、中脘穴、肾俞穴等穴位。

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神门穴主管各脏腑的元气,所以,春捂的关键穴位是神门穴,位置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

有的人在寒冷天气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平时多多热敷阳辅穴。阳辅穴就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4寸的位置。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经常温暖此穴位可以鼓动脾胃阳气,特别是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格外注意此部位的保暖。在中脘穴,即肚脐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或艾灸,有助于胃肠的保暖。

人体阳气根在肾脏,而腰是“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尿急或困倦疲惫。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位于人的腰部,在与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侧两指宽处),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加强下半身锻炼

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的防御。要想进一步防病健身,平时就必须加强锻炼,增强肌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春天特别要加强下身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

另外,“春捂”并不表示在家里要成天关闭门窗,每天开窗通风也是非常必要的。大多数家庭都喜欢在早晨打开门窗通气,而后就一整天门窗紧闭了,这样不好。至少要在午睡后和晚上就寝前对居室进行通风换气。每天换气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时下,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春捂秋冻”又常挂嘴边了,意在提醒大家防备春寒,注意保暖。

这样的天气,当然不能“只顾风度,不管温度”、急不可待地换上春装了。民间流传正确的做法是“春不忙脱衣”,即要做到“春捂”,因为,“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更可怕的是:“反了春,冻断筋”。

只有“春捂秋冻”,才会“不生杂病”,才能“没病防病”。当然,捂也要适度,应根据气候特点,随时增减衣服,尽量创造一个适宜的“衣服气候”,俗语中甚至要求“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这样以来,很容易就形成“二八月,乱穿衣”的景观了。

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

古代医家也赞同“春捂”的说法。药王孙思邈强调:“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明代医家汪绮石则提醒世人“春防风,又防寒”。

《老老恒言》更是明确指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与民间“受凉由脚起”之说可谓异曲同工。中国人的四季脉象因此也有很大差异,如果病人脉顺四时(正常季节脉象),即有急病亦好治,因为病未深入;如果脉与四时相逆,则一般来说已到了难治或不治的地步了。老中医坦言:欲知《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没有中国特殊气候,也就不会诞生中医学。

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针灸,针灸的取穴和针探深度也都和四季有关,中药的使用也分季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有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用药也要讲究季节。

《黄帝内经》中指出:“在各季节中要分别加温热甘酸和苦寒之药,以顺四时气候而养天和之气。” 唐代名医孙思邀说过,由于南北方人体质虚实不同,用药也应不同。

气候影响中医养生文化的典型例子可举“春捂秋冻”,这是因为我国春季(以春季为例,秋季相反)室外气温急升(北方尤甚)而室内上升很慢,因此,常呆室内的人才需要“不可顿去棉衣”的春捂。春季肝火过旺容易肝胃不和,所以春天人容易上火,出现舌红苔黄、口苦咽干、口唇生疮,牙龈肿痛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油炸食品)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可适当配吃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补脾润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薏苡仁、荠菜、菠菜、芹菜、菊花苗、莴笋、茄子、荸荠、黄瓜、香蕉、生梨等。

比如菊皇茶,里面有菊花、枸杞子、莲子心、胖大海、陈皮、甘草组成,根据中医理论,菊花、枸杞子可以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用于两目干涩、 头昏眼花 ;菊花又可以疏风清热,胖大海、甘草又可以清宣肺气、清肠通便,用于肺气闭郁、痰热 咳嗽 、 声音嘶哑 、热结便秘等,陈皮为睥肺二经的气分药,可以理气调中、燥湿化痰,莲子心又可以清心安神,所以春天常饮菊皇茶可以达到滋养肝脏、补脾润肺、清解里热的作用。多甜少酸补益脾胃

春季 进补还应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

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甘味”除了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在这类食物中,首推山药和大枣。山药味甘性平、健脾益气,经常食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平时容易出现多汗、反复感冒 的气虚患者在春季更应该格外注意适度增加山药的摄入量。

俗话说“日食五枣,长生不老”,大枣不仅对脾脏有益处,还能补气养血,尤其适合女性在春天多食用。龙眼玉竹排骨汤——由百合、山药、龙眼、莲子、薏仁、玉竹、芡实、蜜枣组成;山药枸杞水鸭汤——百合、山药、龙眼、枸杞子、陈皮组成,都是药食两用的甘味食材组成,能够补脾益肺,滋补肝肾,并能滋阴养颜。

辛甘之品助春阳

中医认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

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就是说葱、生姜、韭菜、蒜苗等这类性温味辛的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类似的食物还有洋葱、魔芋、大头菜、芥菜、香菜、生姜等,在疏散风寒的同时,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孳生的病菌。防春困多吃黄绿蔬菜.

“春困”使人身体疲乏,精神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对恢复精力有益,应季的野菜如马兰头、枸杞头等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对霉变食物格外当心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易在春天发作,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 矿物质 。塔菜、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 柠檬等水果(水果食品),富含维生素C ,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 ,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还要注意冬季腌制的酸菜、咸菜、发芽的土豆、四季豆、霉变甘蔗等这类容易滋生细菌病毒的食品要格外当心。春捂秋冻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老年人和体质弱的人们,季节交替时不妨捂一捂,多穿衣物,注意防病。但“秋冻”需因人而异,老年人、妇女和孩子就不太适合“秋冻”。

所谓“春捂”,是指气温刚刚转暖,却乍暖还寒,温度变化大,人们不应过早地脱下棉衣。一旦气温下降,身体难以适应,容易患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春季传染病。北方春季多风、多燥,风邪是春季外感疾病的主要因素,可能引发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疾病。专家提示读者,出门时应注意颈部保暖很重要。尤其是女性,出门要护住脖子,咽喉是人体与外界接触的“门户”,是预防外感疾病、气管炎、咳嗽要保护的地方。不要过早地穿低领衣服,如果没有领子可系上围巾。

另外,春季风沙大,也是过敏性疾病的多发期。皮炎、荨麻疹、风疹、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在门诊已日渐增多。随着气温转暖,春暖花开,花粉过敏患者需更加注意。一方面远离过敏源,尽量不去植物开花传播花粉的地方游玩,出门戴上纱巾和口罩。对于部分偏头痛患者来说,受风之后会加重头疼,出门也要做好防风工作。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机体跟外界相适应有一个调节过程。总之,春捂秋冻也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爱美女士不宜过早换装

很多爱美的女性在气温回暖之后,早早地脱下棉衣。专家表示,春季衣着应慢慢过渡,衣服减得过早对身体健康有害无益。

肩周炎、膝骨关节病是女性高发的疾病,分析原因与穿着也有很大关系。肩周炎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的疼痛和活动不便,早期肩关节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因为好发于50岁左右,所以也被称为“五十肩”,并且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专家表示,肩周炎除与年龄、缺钙、雌激素水平有关外,与女性的着装特点也有很大关系。年轻时不注意保暖,空调房间穿超短裙、无袖的衣服,肩关节、膝关节不能有效保暖,年龄大了之后就会出现骨关节病。(身体出现不适。)女属阴,男属阳,一般在50岁以前,男性相对怕热,女性相对怕冷。更年期之后女性也可能出现阴虚火旺的现象。所以爱美女性要注意保暖,避免上了年纪以后,肩周炎、膝骨关节病发生。春天来临,万物生长,但从医学的角度看来,春天也是万病丛生的季节,因为作为万物之一的病毒其繁殖、复制在此时也特别活跃,频频偷袭人类健康。因此,上述症状中的发烧可能是病毒性脑炎,腹泻可能是病毒性胃肠炎、脸上的“暗疮”也极有可能是病毒引起的疱疹。医生提醒市民,切莫因为病症普通而不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了治疗。

突发高烧原是病毒性脑炎

今年19岁的阿勇是一家酒楼的见习厨师,3月17日晚上,他因为突发高烧、全身抽搐、昏迷而被“120”送往医院。经检查,阿勇原来得了病毒性脑炎。据阿勇的家人介绍,其实早在3月13日阿勇已经开始说过觉得身体不舒服,觉得头痛,继而还发起了烧。开始时,家人以为阿勇只是一般感冒,没有太在意。到了15日,阿勇的病情在服用了感冒药后没有缓解,家人把阿勇送去医院检查,医生也是按照一般感冒处理。正因如此,阿勇的病情被拖延了四五天,直到病情出现急性发作时才被确诊。

由于病毒侵犯了阿勇的脑实质,所以才会出现抽搐、昏迷等癫痫的症状。如果阿勇能早点在医院查出患了此病,及早治疗情况应该不会如此严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目前阿勇的病情已基本稳定,但仍然有轻微的后遗症,就是不会计算3位数以上的加减。黄主任说,患有病毒性脑炎的病人,如果患者本身年纪大、体质差的话,有时还会留下癫痫、瘫痪、失智等更严重的后遗症。疱疹病毒侵犯面部致面瘫

今年45岁的黄女士上个月在嘴唇下方长了一块带状的“小疮”,开始黄女士以为是热气而引起的“青春痘”,用女儿的去痘药膏涂了几天却一点也不见效。于是,黄女士来到医院皮肤科求诊,医生说她长的是“疱疹”,是一种病毒引起的皮肤病。于是,医生对症给黄女士开了对付病毒感染的西药和药膏。

黄女士回家后涂了几天药膏,疱疹很快就消失了,她认为自己已经痊愈,就没有按医嘱坚持服药。谁知过了几天,黄女士一早起床发现自己右边的脸竟然动不了。黄女士赶紧来到医院,医生指出,她之所以出现这种症状主要是因为病毒侵犯了面神经引起了面瘫。

有些病毒引起的疾病,即使其表面症状缓解也并不代表病毒已被清除出。与此相反,病毒很有可能仍然潜伏在人体内,伺机伤害人体健康。黄女士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她没有遵照医嘱服药以彻底清除病毒,所以才被病毒侵犯了面神经,引起面瘫。

医院每年春季都会接到不少病毒感染的病人,有病毒侵犯皮肤的,侵犯神经的,还有侵犯胃肠道引起腹泻呕吐的。这些病症看似很普通,但只有到了医院才能辨别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从而才能对症治疗。

提醒市民,春季是百病丛生的季节,小心防范疾病侵害的最佳方法就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多参加体育锻炼,多喝水,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老人和小孩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

一旦出现感冒发烧、皮肤病、腹泻等症状切莫掉以轻心,应尽早到医院诊治,以确认自己所患疾病是因何而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谈夏季饮食养生
初秋暑未消 养生需“收敛”
辛宝《中医食疗学》学习笔记2-8 春暖花开话食疗
入夏后身体最怕5件事,很多人中招!每天喝它,病气一扫光
4个初冬养生指南,提醒大家要了解
气温超过这个数,这个器官易受伤!夏天不想闹“心病”,记住这些红色食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