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炕上的西府

    

  “老婆孩子热炕头”,炕,是西府人安放家庭的安乐窝;“上炕上炕,脱鞋暖炕”,好客的西府人,把炕作为招待亲友的好去处;“鞋垫枕头花被面,姑娘的绣艺炕上看。”炕也是一个西府女人绣品的陈列馆;“铺炕,铺炕,儿孙满堂”,在重视婚姻家庭的农家,炕是诸多民间习俗、仪式的展示台……

  老一辈西府人呱呱坠地在炕上,落叶归根也在炕上。寻访西府乡间的一盘盘土炕,听听那些与炕有关的故事。

电影《白鹿原》里田小娥与鹿子霖炕上偷欢

  安锅盘炕安乐窝

  安锅盘炕是西府人居家过日子的头等大事,安居,少不了一盘好炕。

  在凤翔县糜杆桥镇萧史宫村, 51岁的贾双锁是当地有名的“炕王”“灶王”,因为一手安锅盘炕的泥瓦活儿,在村里颇受尊重。

 

  这两天,贾双锁正忙着给邻村人打炕坯,炕坯的好坏关系到炕的质量。土是无杂质的上好黏土,过筛的麦草节,加水,搅拌,在烈日里捶打成二尺见方的土块,用以盘炕。贾双锁盘炕时话少,脑子里琢磨着炕的方位,炕门的位置,烟囱的样式,结实、出火旺、省柴、出烟利索是他盘炕要达到的标准。“家暖一盘炕,认真才能盘好。”提起炕,贾双锁有说不尽的感触。主家的父母老婆娃娃都在炕上睡,这活儿马虎不得。炕根需铺上三层以上的底砖,寓意“代代人丁兴旺”;炕洞要烟利火旺,炕面不漏烟。

  新炕的炕洞里,柴火呼呼地扯着火苗,听着主家的赞美,贾双锁搓搓手上的泥巴,憨厚地笑了。傍晚,揣着盘炕的报酬,贾双锁收拾好工具回家。现在村民日子好了,“席梦思”也不是啥稀罕东西了,但炕并没有消失,反而越变越“洋气漂亮”。这得益于乡亲们睡炕的习惯,贾双锁靠盘炕技艺,养活了一双聪慧儿女。

  走到村口,贾双锁看见自家土炕的烟囱里飘出白烟,白绸带一般,那是妻子招呼他回家的信号,想到妻子烧暖的炕头,趴在炕上写作业的儿女,贾双锁加快了脚步……

  炕箱炕桌炕上摆

  在过去,体面的西府人家,不仅有个火旺烟利的炕,炕上还摆放着一些讲究物件。

  凤翔人的炕头少不了炕箱, 78岁的凤翔人马耀堂对炕箱情有独钟,在他看来,炕箱有实用与美观的双重好处。钟情于民间文化研究的马耀堂,童年在凤翔县虢王镇度过,乡亲们住房窄小,炕箱只有放在炕上才不占地方。结婚时,炕箱被当做大件来置办。到结婚前夕,箱子涂上朱红色的漆,男方一位长辈和两名男子抬着箱子到女方家中,女方在箱中装入红枣、

  核桃、钱币等吉祥物作为嫁妆,由男方再抬回去放在炕边。这个红色的箱子就成为这对新人日后使用的炕箱,女人们常用它来存放衣物和贵重物品。

  马耀堂喜欢琢磨炕箱上的绘画技艺,凤翔炕箱画面多以花鸟为主,“莲花配童子”寓意早生贵子,“凤戏牡丹”象征夫妻恩爱,“月中折桂”表达子孙有为的美好愿望……在乡村画师的勾画下,朴素的炕箱,顿时有了风雅情趣。

  炕箱是西府人祈愿婚姻美满的吉祥物,承载了西府儿女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也吸引了无数美术学者前来探究炕箱上的民间美术魅力。

  相比之下,炕桌的生活味儿更足些。吃饭时,它是饭桌;孩子写字时,它是课桌;母亲缝缝补补时,它是针线盒;兄弟姐妹打扑克时,更少不了它的“脊背”。

  如今,在城里生活习惯了的马耀堂常回老家看看,那朱红的炕箱、简易的炕桌,渐渐淡出了乡亲们的生活,乡村画师也难觅踪影。炕头上倒是多出了书籍、手机、电脑等新物件,炕上的新摆设,呈现了新气息。

 

 

  婆婆妈妈做活计

  在上世纪 70年代以前,天王镇寨子村有条水流丰沛的河,河边的芦苇是编炕席的好材料。

  炕席作为生活的必需品,是当时村里年轻男子均会的一门手艺,杨志科年轻时是寨子村编席的好手。每到芦苇成熟季,杨志科便到河边割回成捆的苇子,晒干压绵之后,按照经纬,编制成人字形纹的席子,铺在炕面上。谁家娶媳妇,必打新席,为了避免新编的炕席签子扎着新媳妇,婆婆坐在炕上,用碗在席子上“磨席”,瓷碗边在席上“哧哧”地滑动,席签子被磨平磨顺,算作是婆婆对儿媳妇的朴素疼爱。

  磨完炕席,婆婆还不忘在炕头贴上一张炕画,炕画内容多为娃娃,如胖娃抱鲤鱼、石榴花娃娃,希望多子多孙。

  婆婆磨炕席、贴炕画的时候,女方的母亲也在自家炕上忙活,女儿的嫁妆大多在炕上完成。绣好的鞋垫垒在炕角,缝喜被是要紧活儿,被面是大红、正黄两色,图案多为百子图和龙凤呈祥,母亲坐在炕上,抽一根长长的线,缝紧被子边缘,缝喜被的线不能打结,也不能断,要一根线穿到底,寓意新人婚姻长久牢固。缝好后,细心的母亲还会在被角缝上钱币,希望新家庭能纳财。在炕上绣好这些陪嫁,女儿便可体面出嫁了。

  过去,结婚当日,接亲的唢呐锣鼓声越来越近。新娘坐在母亲炕头,想到即将离开娘家,不免泪落两行“闹哭嫁”。

  炕头边,母亲对女儿叮咛:“莫对姑子来顶撞,为嫂理应多谦和。关心丈夫洗浆衫,勤勤快快有人赞。”女儿回话:“女儿此去难回乡,只望父母都平安,待到年节团圆日,女儿回来看亲娘。”这带着哭腔的炕上小调与喜庆的唢呐声形成鲜明对比,混搭成独具特色的西府婚俗。

 

  “抓周”开始炕上人生

  不仅婚俗,许多西府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辞世,都在炕上。

  新庭增添新生命,西府婴儿的满月礼依然在炕上。外婆绣的虎头鞋、虎头枕,奶奶缝制的新衣服、新被子,舅舅带来的拨浪鼓、小玩具,这些婴儿用品一股脑地堆在炕上,亲友们轮番到炕边探望小生命。

  如今 60岁的杨志科听父辈讲,早在他一周岁的时候,当地已有“抓周”的习俗。即在孩子一周岁时,大人将百眼筛放在炕边,筛子里放着书本、算盘、钱币、笔、玩具等物件,任孩子随手抓一件。抓到书本则预示孩子能考上大学,学业有成,抓到算盘说明孩子未来有可能是会记,抓到钱币寓意孩子以后可能是个有钱人,以此来预测孩子的职业和人生道路,虽然是个玩笑,但寄托了长辈对孩子的希望。

  少年时,炕是孩子们欢乐追逐的乐园;青年时,炕是他们勤奋刻苦的书房课桌;成婚时,炕是寄托亲友美好祈愿的婚床;中年时,炕是抚育儿女的温床。 很多老人离世时,也是在炕上。不管是因病还是衰老,一盘暖炕温暖着他最后的时光,孝顺的儿女,定不会让父母睡在冷炕头,纵使闭目,也有孝子服孝,有孙儿承志,人生圆满。

  西府的炕,没有过多装饰,只有温暖敞亮,生活气息浓郁,这气息牵动着无数离家儿女的心肠。如今,农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在城市奋斗,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依然在炕上。当游子疲惫时,总会想起那一盘暖炕,那是心灵深处的避风港、安乐窝。 

www.b0917.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直击:老东北的大炕和炕头的日子
东北农村为什么总在炕上吃饭?
东北大炕
农村三件宝,南方人不知稀罕反说落后,北方人无奈了
东北炕席
北方的火炕(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