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想做老板?先做好店长!--大店长开讲--店长必修12学分
【店长,站在第一线的执行长】

早餐尖峰时段,平均一分钟要出五杯热咖啡,暑假期间的周休二日,上门顾客会吃掉四百公升圣代奶昔、两千颗蛋、五千份汉堡、两千一百磅薯条,喝掉两万西西的可乐,以及用掉串联起来超过十公里长的卷筒卫生纸…。

任务不只如此。

全店九十四位员工当中,八十六位是兼职计时(part time)员工,三分之二计时员工,还是介于十六岁到十九岁的“九○后”,这家店一年所创造的营业金额,能换到一栋台北仁爱路的帝宝豪宅。

这是有“天下第一店”之称,每年超过一百二十万人次进入消费的麦当劳台北馆前店长工作内容。

一道又一道的挑战,是一阶又一阶,从店长通往服务业CEO(执行长)大位的必经之路上。“麦当劳馆前店店长”是现任麦当劳亚洲区副总裁李明元、前台湾KFC董事总经理唐惠良、得利影视总经理张国强,他们工作履历上共同的经历。

打造优衣库“UNIQLO”成衣品牌,成为日本首富的迅销公司CEO柳井正,同样是店长出身。

二十五岁那年,柳井正接下父亲成立的“小郡商事”男士服装店店长,店里员工一度因和他理念不合,纷纷辞职离去,整家店只剩下柳井正和一名员工。但时隔二十五年后,柳井正创办的UNIQLO,在日本开出三百五十五家专卖店,他则成为股票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老板。二○○九年,六十岁的柳井正,更首度登上长期由地产、金融大亨占领的日本首富宝座。

◆店长,是服务业最关键的角色

柳井正曾回忆当店长的日子,虽然从精确估计商品进货销货、处理银行存款报税缴税,到招聘面试训练员工,每天面对的都是得亲力亲为,既繁琐且纷杂的店头工作,但在这个忙碌的过程当中,却养成了“自己做出判断、自己付诸行动”的做生意基本心态,个性也从内向拘谨,变成能大方面对顾客。

服饰店内工作的精熟程度,甚至到了,就算是迎面而来的陌生人,都能准确说出对方穿的衣服尺寸呢!

柳井正强调:“店长,是零售业最关键的角色”。直到今天,柳井正在每周一的经营会议上,仍直接听取第一线店长的意见,作为公司决策参考,“最大的经营目标,就是把UNIQLO旗下每家店的店长,都训练成社长”他曾说。

而在全球最大连锁餐厅的麦当劳体系,店长正式职称是“餐厅经理”,任务是主导一个“策略性事业单位”(Strategy business unit)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创造出最大获利,一肩扛起营运成败的责任。尤其,必须有出任店长至少一年资历,才能出任各国家或地区营运团队的领导人,已成为全球麦当劳,在升迁派任各地区CEO人选,内部的不成文规定,就算顶着企管硕士或拥显赫学历的资深部门主管,也无例外。

事实上,一家公司的CEO,带领的正是一个“策略性事业单位”。换言之,一家店再小,都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公司,店长和一个企业CEO的角色和责任,几乎是相同的,差别只在掌握的资源规模、市场范围和管理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已。

◆摸“人心”的功课

一九九四加入台湾麦当劳,从最基层的扫地、洗厕所实习生开始,一年半之后出任店长,目前是全球麦当劳华人位阶最高的李明元认为:“一个没有店长历练的CEO,经常会做出不食人间烟火的决策”,只有曾经在厨房打过番茄酱枪、煎过汉堡肉的人,当他出任高阶主管之后,才会知道,一旦做错一个作业程序的决策,会影响到多少员工的工作舒适度,甚至导致客人与员工的摩擦。

有句话说:“柜台后你怎么对员工,柜台前员工就怎么对待顾客”,说明一个满意的顾客微笑,背后看不见的经营深度。

这个深度只能用“人心”测量,服务业正是比赛谁最能摸透“人心”的行业,不只摸顾客的心、摸员工的心,也摸竞争对手的心,还要摸不上门顾客的心,更摸经营者自己的心。

每一次摸心,都是店长一堂又一堂的修练功课。

【跟着贾伯斯,学开店】

猜一猜,全世界开店坪效第一高的店铺,是哪一个知名品牌?

蒂芬妮珠宝、星巴克咖啡,还是好市多量贩店?答案是卖iMac、iPad的苹果专卖店(Apple Store)。

根据美国市调机构Asymco调查,二○一一年,美国地区的苹果大型专卖店,每平方英呎空间,平均创下了五六二六美元的销售佳绩(换算每平方公尺,约六万美元销售金额),每家店年营业额平均达四千万美元,荣登实体店面以坪效计算,史上最赚钱的零售业品牌宝座,。

这份市调还显示,苹果专卖店的坪效,比第二名的蒂芬妮珠宝店,足足多出一倍,比排名全美前二十大零售商的平均坪效,更超出六倍之多。傲人的经营绩效,就连网路零售业龙头亚马逊(Amazon)也打算跟进,预计在二○一二年底,开设第一家实体店面。

自二○○一年一月,苹果第一家专卖店在维吉尼亚州的泰森角(Tysons Corner)开幕以来,截至二○一一年底,如今光在美国,就有三百六十五家苹果专卖店,每当苹果新产品上市,引发排队热潮创造出的品牌效应,已成为持续壮大苹果品牌不可或缺的“潮”元素。

然而,贩卖电子产品起家的苹果,凭什么成为传统零售通路的无敌霸主?

一手替贾伯斯规画苹果专卖店的前苹果公司零售资深副总裁强森(Ron Johnson),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专访时,给了这样的解答:“苹果做的既是电脑生意,也是一种关系生意,要真正建立关系,只能靠面对面的互动。这是人性。”“这说明了零售商店的本质:它必须加深公司与顾客的关系!”

苹果专卖店的成功基因,如何移植到你的店?

一、顾客关系是命脉

苹果专卖店的成功证明了,不管电子商务再怎样发达,实体店面永远有生存的空间,实体商店仍将是业者与顾客之间,最主要的接触点。

顾客关系有多重要呢?日本资生堂(SHISEIDO)曾演练发挥火警时,公司最优先该抢救的资料,不是现金也不是货品,而是客户资料库。

二、创造交易以外价值

强森认为,商店绝对不能只是一个卖东西的地方,它必须协助人们丰富生活。如果一家店只能满足人们对于某种商品的需求,就没有替消费者创造出任何新价值,“那不过是交易,任何网站都做得到”,最后必然沉沦至价格竞争的红海。

例如说,帮顾客找到一套合适的漂亮衣服,卖的就不只是一件衣服,而是提升顾客的自我形象。因此,苹果专卖店的店员,从不会向顾客推销任何东西,他们的职责,是帮顾客找到切合需求的商品,解决产品的任何使用问题,也就是创造交易以外的价值,而不是想着如何卖出更多东西。

苹果专卖店极受欢迎的“天才吧”(Genius Bar),就是从这样概念发展出来的,由最厉害的苹果达人坐镇,提供友善的技术支援环境,协助并强化顾客使用智慧型手机的能力,苹果创办人贾伯斯(Steve Jobs)甚至把这个创新服务当作绝佳卖点,要求公司法务部门将“天才吧”的命名注册成为商标。

三、不活在别人想法里

未成立专卖店之前,苹果的iMac和戴尔、康柏等其他品牌的电脑一样,堆在连锁3C卖场和量贩店的长长货架上,等候顾客挑选。一九九九年,贾伯斯认为传统电脑厂商不懂卖电脑,于是,为加强和顾客沟通苹果产品的创新功能,提出开设专卖店想法,“要是没办法把苹果的信念传达给顾客,我们就完了。”《贾伯斯传》载道。

但贾伯斯当时这个构想,却被外界视为,不过是再次展现他不按牌理出牌的风格罢了。美国《商业周刊》标题甚至写道:“或许贾伯斯不应该再这样‘不同凡想’了。”副标更明确指出:“抱歉,史帝夫,苹果专卖店行不通。”

不被看好原因之一,是当时电子商务正是时髦的新玩意儿,传统零售业面临末日之说甚嚣尘上。那一年,亚马逊网路书店(Amazon.com)股价飙上两百美元高点,成为全美那斯达克(Nasdaq)高科技类股店头市场的股王。

但为何,贾伯斯仍执意抛开零售业的既有规则,打造实体通路?

答案在他那场,极为经典的史丹佛大学毕业演讲稿中:“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人生里”,“不要被教条困住,这等于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

【开店,成就独一无二的人生】

成就人生的路径不只一条,为什么选择开店?

王品集团董事长戴胜益认为,晶圆厂的工程师,虽然薪水较高,但工程师不可能自己出来开一家晶圆厂,改变产业的面貌;而在餐饮或服务业,不管是厨师或餐厅服务生,人人都可能自己开店,打破行业的常规,或随股票上市,成为企业家,实现人生更高远的梦想。

然而,想靠开店通向梦想的终点,关键在起点。

一九八一年春天,二十八岁的土地代书周俊吉,写下影响他一生的这段话:“吾等愿藉专业知识群体力量以服务社会大众,促进房地产交易之安全、迅速与合理,并提供良好环境使同仁获得就业之安全与成长,而以适当利润维持企业之生存与发展”。

这七十个字,是周俊吉经营事业的“建国大纲”,它带来的威力,不只让信义房屋成为第一个从台湾出发的跨国连锁房仲品牌;二○一二年,周俊吉更以个人名义,捐款新台币六亿元给政大公企中心,作为该中心跃升计画基金,是政大创校八十五年以来,接获的最大单笔个人捐款。

◆开一家店,成为不凡人生的起点

开一家店,若能以终为始,成就的将不只是一盘小生意,更是通往不凡人生道路的起点。

 一九八六年,星巴克董事长舒兹(Howard Schultz)创立他人生第一家店--“每日咖啡”时,也写下这样的备忘录:

“每日咖啡公司将致力成为世上最好的咖啡馆事业,我们愿意提供优质咖啡及相关产品,协助顾客展开并持续完成每天的工作。我们由衷热爱教育顾客,不愿为营利而牺牲道德与操守……每日咖啡馆将改变人们对咖啡的认知,为了赢得顾客的尊敬和忠诚,我们将为各门市建立优良的品质、业绩和价值”(摘自《勇往直前-我如何拯救星巴克》一书)

开咖啡店之前,舒兹是一个上班族,他在老星巴克公司担任的行销主管,负责四家门市的业务,在一次赴义大利考察行程,他从咖啡师透过精湛手艺调制的咖啡杯里,不只闻到义式咖啡的迷人香气,更发现其中蕴含的无穷商机。

于是,回到西雅图之后,舒兹兴奋地把复制义式咖啡馆的构想,告诉星巴克创办人,但老板却不感任何兴趣,对自己想法深信不疑的舒兹,于是辞去在星巴克的工作,并设法筹资开心目中的梦幻咖啡馆,店名则仿效米兰一家日报的名字,这是“每日咖啡”的由来,而这份备忘录,即是当年舒兹担任店长,和咖啡师傅一起站在柜台后面蒸牛奶、调制咖啡之际,所写下来的。

在随后的一年半,每日咖啡门市成长到十一家,舒兹则在一个偶然机会下,收购了老东家星巴克咖啡公司。仅管所有每日咖啡馆,后来改名为已建立口碑的星巴克,但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当初的“每日咖啡”,就没有今天全球上万家的星巴克咖啡店,这个改变人们喝咖啡型态的跨国品牌。

从一家店扩张到上万家店,固然成就不凡,但独一无二的老店,同样能传递经营者信守的非凡价值。

义大利米兰蒙提拿坡伦街(Montenapleone)九号的罗伦基刀具店(Coltelleria G. Lorenzi),正是一家这样的店,尽管已创业八十多年、历经两代经营,但“我从来没想过要有两家店”阿多.罗伦基(Aldo Lorenzi),这位第二代的经营者对舒兹说。

舒兹形容,罗伦基刀具店外表毫不张扬,但走进却让人情绪不自觉澎拜起来,里头像是一首无声的交响曲,简单却又难以置信的视觉震撼,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贯注在店里的热情和专门工艺。

二○○九年,舒兹从西雅图专程远赴米兰,造访这家别无分号的老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罗伦基刀具店里,替当时受金融海啸冲击,营运跌落谷底的星巴克,寻找回春药方。

和刀具一样,咖啡也是再平凡不过的商品,门市扮演的,是建立感官与情感连系的角色,舒兹从这家老店学到:“一家传统型态的店,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同时,更有必要创造新气象...陈旧可以是一种美,但绝非在被忽视的情况下”;“一家店存在的正当性,在于店员面对消费者时所展现的经验和专业,这并非陈腔滥调,而是对工作热情的传达...”(摘自《蒙提拿坡伦街上的那家店》)。

米兰小镇的罗伦基刀具店经营信念,启发后来舒兹强化全球星巴克门市体验,所推动的一连串改造方案,展现在咖啡店内的,即是在每一杯咖啡、每一个伙伴、每一位顾客的每一次体验,再次注入热情动力与企业灵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提升店铺销售业绩(开店商友必读)
差点死掉,又活过来的瑞幸咖啡,还活得不错 | 开店笔记
不在意营收的CEO,却让星巴克创造近152亿美金
必读|从开店到营销技巧,详细讲解经营水果店每一步
★热门创业项目
85℃凭什么打败星巴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