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学点弟子规】第七十一课:泛爱众(十三)

小编语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但最近有专家反对幼儿学《弟子规》(专家反对文章详见专家反对幼儿读弟子规:伪经典一文)。倒底该不该学,请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延伸阅读】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注释】

恩:恩惠,他人给与的好处。怨:怨恨,仇恨。报:1.报答,酬谢。2.报复,复仇。

【解读】

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要予以报答;受到别人伤害而产生的怨仇,要忘记它。报复怨仇不过是一时的,报恩才是长远的。

《战国策》中说:“别人对我的恩德,一定要牢记;我对别人的恩德,不要放在心上。”

(《战国策·魏策》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孔子说:“不忘曾经的恩德,不纠结于以往的旧怨,这就是仁爱啊。”

(《孔子家语·颜回第十八》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

在孔子看来,记德不记怨也是仁爱之心的一种表现。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是讲别人的恩要常常记在心里,常常要想着知恩报恩。别人如果对不起我的,有怨恨不可以记在心里,要把它忘掉。抱怨的时间短,报恩的时间长,这个短和长都要推到极处,就是不能够报怨,应该报恩,滴水之恩都要以涌泉相报,心里面只有恩义,没有怨恨。这种心境叫大自在,海阔天空的境界。一个人不知道恩义,真的叫禽兽。而报恩,要知道谁对我的恩最大,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的恩都不报,你说他能报谁的恩?我们看到新闻报导里面讲到,一位警察学校的同学,他的母亲患了尿毒症要换肾,家里很穷,这个警校的学员二十二岁,要把自己的肾捐出一个给他的母亲。手术的费用也很大,家里付不起,他就登报纸,登一个什么广告?卖身的广告,要把自己十年的青春卖出来,谁如果能够给他母亲负担医药费,愿意为他打十年工,给他服务十年。结果大家看了之后都非常感动,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个警校的学员,他懂得知恩报恩。家里贫穷的人更懂得父母恩德,父母养大我们不容易,所以我们更应该报答父母。

富贵家的人也要懂得对父母的恩德不能忘怀、不能忘记。在四川省成都市前两年报纸登了一个富家子弟,十九岁的孩子,家里因为很富有,出去都是有私家车,有人开车,从来没有去挤过公共汽车,从来没有在街上买一个饭盒,都是家里人做好饭菜,每天都是宴会。有一天他不经意的看到自己的父亲头发花白,心里就一阵酸楚,突然想到自己父母把我养大很不容易,付出了多少的艰辛,父母头发都白了,这是良心发现,良心是本有的,每个人都有的天良。结果他就开始第一次去挤公交车,他不再坐私家车,在街上就买五块钱的一个饭盒吃饭,买最便宜的饮料来喝,不愿意去浪费父母的钱。而且他为了体验生活的艰辛,他决定做一天的乞丐,富家子弟去乞讨,乞一天,去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这个很不错,因为人只有经过苦他才懂得报恩。这个富家子改掉了他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改掉了他骄奢淫逸的作风,而且他也呼吁青少年一起努力不要乱花钱,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常常想到父母的恩德,不要沉迷于网络、吸烟这些不良的习惯,这是“恩欲报”,这是值得我们赞叹和效法。

“怨欲忘”,这是别人跟我有怨,对不起我的,要把它忘记,不要耿耿于怀。耿耿于怀这是对不起自己,自己糟蹋自己,何苦来?这也是没有给别人一种宽恕,不能宽容别人,也对别人不好。对人对己都不好,为什么要干?我们看到网络上有一则故事,讲到有一对夫妻,这对夫妻,先生原来是一个穷苦农民家里出来的孩子,女方是当地政府要员的千金小姐,两个人在大学里相爱,后来结成夫妻,这真的像现代版的七仙女下凡,女方下嫁到男方。两个人很有缘,也很恩爱,大家一起生活,男的也很能够奋斗,很快就平步青云,当了年轻的县长。结果有了官位、有了名利,人就容易变节,本来夫妻很恩爱,女方也是非常体贴丈夫,真的是一个贤妻良母,男方原来也很忠诚,但是就有一位更年轻美貌的小姐来追求他,最后这两个人就搞上了关系。有一天当这个太太回到家里,就当场发现这两个人在做不义的行为,当时那个小姐赶紧穿上衣服,满脸羞愧。但是这个太太修养很好,并没有去责怪她,反而很平淡的放她走。从此之后这个太太对先生就不再说一句话,先生非常的惭愧,非常的忏悔,知道自己太对不起自己的太太,真的是忘恩负义,每天向她求忏悔,跪下来忏悔,但是太太不原谅他。有客人来了,就装出一副很和谐的样子,夫敬妇和,两个人在家的时候,太太从不理会先生,如此过了十二年。结果有一天太太跟她先生讲,第一次开口主动向她先生说话,说我得了乳腺癌,已经扩散了,晚期,日子不会长了。先生听了之后非常震撼,抱住她哭泣,说为什么你不早提出来,为什么你自己糟蹋自己,我们可以早点治疗。后来太太就死了,临死之前对她先生说,我这十二年对你也没有原谅,现在想起来也不对,不应该这样,我走了以后你可以再娶一个。结果她先生听了之后更加悲痛,更加内疚。后来太太死了以后,男的又得了胃癌,没多久也过世了。

过世之前,他对他自己的女儿说了句话,女儿听了也有点莫名其妙,他跟他女儿说,我最大的欣慰就是你母亲最后原谅了我。后来医生告诉这个女儿,说她父母两个人癌症的病,都是因为长期以来的心里的抑郁、忧郁症导致的。我们看到这样的一对夫妻,本来很恩爱,男方因为被欲所迷,干出忘恩负义的事情,固然这是可恶,但是他后来悔改了,知错能改,也不错了,可惜这位太太没有原谅他,不能以宽恕的心对待丈夫,最后两个人都得了忧郁症,两个人都得癌症死掉。所以怨要忘,要能够宽恕别人。如果没有宽恕的这种爱,夫妻的爱当然首先要懂得互相报恩,要有恩义,也要能够互相原谅对方的过失,否则在一起就是互相折磨。

所以恕真的是圣人的境界,老子《道德经》里面说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是讲要和解大的怨恨,像人与人这样的怨恨,对方忘恩负义,这是我有怨恨,但是要和解、要化解。化解要从什么地方化解?要从心上化解,如果不能从心上化解,表面上虽然好像互相也客客气气,还在一起,可是和大怨,大的怨看起来没有了,还有余怨,余怨在心,这就不能叫做善,善就是什么?幸福圆满这叫善,他得不到。所以圣人是什么?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圣人是什么?只管他这一半,执左契就是管我这一边的事情,样样我都管好我自己,不要责怪别人,尽自己的义务,不要求别人,这是圣人的境界,这叫恕道。

要知道,怨恨从哪里来的?从情执来的,那是我们师长曾经讲过,怨生于情执,情执生于迷失自性。为什么有怨?因为有情执,所以就会有怨,有情执,当情执得不到满足就有怨。情执生于什么?生于迷失自性,就是我们说的,迷失了心源,迷失了本性。而自性本无迷妄,自性里面没有迷妄,自性本觉本善,哪有迷妄?既然自性里没有迷妄,自性里也没有情执,也就没有怨。怨从哪来?怨就是虚妄的,是你那个妄念放不下,你把它一放下就没有了,得大自在;你不肯放下,它虽然是虚妄的,但是它能起作用,起作用就麻烦。所以世界各地的冲突不断,家里的冲突,乃至国家的冲突,种族的冲突,宗教的冲突,为什么天天不断?有怨。而怨是妄念,不是真的,不是事实,是你那种虚妄执着而已,把它放下就没有了。我有幸经常跟师长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听到师长把这个冲突的根源点出来,真的是高明。他说冲突的根源在那里?在我们内心,要解决世界的冲突,必须要放下内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对立、冲突、矛盾,把这些放下,外在的冲突就没有了。古人讲“仁者无敌”,真正仁慈的人心目中没有敌人,为什么?仁爱之人他只有爱人的心,他没有敌对的心,所以他无敌,他也没有怨恨,这种才真正得到心地的解脱、自在,生活的幸福美满。

恩欲报

有承于别人的恩有很多,诸如救命之恩、养育之恩、培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解急救难之恩等等,每一种恩的后面无不对一个人产生了重大影响,或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或改变了一个人的前程,或在一个人遇到急难之事出手相救使人危难得以化解等等。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伦理道德,在古人看来,有恩必报就如同别人和你说话,你要应答一样再正常不过了(《诗经·大雅·抑》无言不雠[chóu](应答),无德不报),人们崇尚“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大恩未报,刻刻于怀”,那种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的人为人所不齿,不通人性、凶残冷血之最的白眼狼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一饭千金

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为平民百姓时,穷得很,也没有什么说得过去拿得出手的品行能让人推荐选拔他去做官,加之他又不会做些买卖来维持生活,所以就常向人要点吃的喝的,去别人家里蹭饭吃,人们大都很讨厌他。他曾经多次到下乡南昌亭长家混饭吃,一混就是几个月,把个亭长媳妇烦死了,有一天她一大早就把饭做好端到内室床上吃。到了吃饭时,韩信又去了,亭长家没饭,也不给他做,韩信也明白他们的意思,一怒之下,扭头就走,再也不回来了!

没办法,韩信就去城下钓鱼,钓得上鱼来也能解决吃饭问题,韩信钓鱼时有很多老大娘在河边漂洗衣物,其中一位老大娘见韩信饿得很,也没什么吃的,就拿出饭来给他吃,就这样一直给他吃了几十天饭,一直到漂洗结束。韩信很高兴,对老大娘说:“我以后一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老大娘生气地说:“一个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吗?”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西汉开国功臣历经多年征战后,过河了!一举从一个到处蹭饭吃要饭花子一样的人物变成了楚王!但贫穷时期给他饭吃的漂母他还一直记在心上,他被封为楚王回到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召见曾经给他饭吃的老大娘,赏赐她千金以报答她曾经的恩惠。(《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相比于两千多年前的韩信对解决了其一时吃饭问题的漂母,现在的一些贫困大学生对解决了其四年学业问题的资助人,就有些太差了。有些被资助的大学生在校时能联系上,毕业后就音讯皆无了。更让人费解的是,有些大学生在上大学时受到一些好心人、爱心企业的资助,连一句表示感谢的话都没有,有的倒是能给资助者写封信,但通篇都是倾诉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相助的话,不资助还好,一资助反而像欠他的一样了,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更甚的是有些贫困生大学生在学校里不把自己当贫困生对待,盲目和同学看齐,开销越来越大,家庭供不起,就对资助人产生了依赖心理,一而再再而三地索要,把资助人当成了提款机,使资助人一气之下拒绝再向其提供资助,人家是解决你学业问题的,又不是把你当孩子养什么都要管的。对于相继出现的这种现象,社会上反而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对感恩说不”,“不必感恩”的奇谈怪论,好像感恩有损于贫困生人格,有损于贫困生尊严似的,有些大学生甚至无耻地说“贫困生凭什么非要感恩?”“你把钱捐出去了,怎么用就是人家的事情,何必非要人家朝你感恩呢?”有的更是指责资助人资助的动机不纯,是为了出名博利,是别有用心地用那一点可怜的钱来廉价收买他们的自尊,唉,太无语了,不感恩也就罢了,还倒打一耙!猪八戒的后人哪!

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到“没必要感恩”,实在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这个世界有很多奇怪!”

现在的大学里有一种怪现象,国家发给贫困生的助学金发下来后,那些寒门学子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买个笔记本电脑,买个好手机,面子上不能丢人!

有些贫困生也许并不是不想感恩,不会感恩,或许是在心理上极度自卑又自尊吧?毕业后就再不愿跟资助人联系的大学生也许是不想让人知道他过去是如何地贫穷,如何地靠人资助才上得起学吧?你一个刚毕业走到工作岗位上的大学生算什么,什么面子不面子?人家韩信还是“王”呢,也没有嫌过去穷得没饭吃丢人,还主动召见漂母感谢人家曾经给他饭吃呢。

故去的资助人漂母一饭能换来千金,虽然她并没有想得到回报,现在的资助人千金难换一言,更别说一饭了!

不说年轻人了,现在有的老年人摔倒受伤后,被人扶起来送到医院,送他的人还帮着垫付了医药费,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送他的人反被告上了法庭,被当成肇事者来索赔巨额医药费。本是做了一件好事,却被当成肇事者受到讹诈,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的人怎么了,脑袋被驴踢了吗?或是坏人变老了?看来人们常说的骂人话“不是什么好鸟”也包括老鸟啊!孔子说的好,像这种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的人该判刑该杀掉。(《礼记·表记》子曰:“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这种人坏就坏在给社会起了个不好的警示作用,做好人不好,做好事不好,会给自己招来麻烦的。

怨欲忘

不管以前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蒙受了什么冤屈,受到了什么不公平对待,有什么难解之恨,一个人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不执着,不纠结于往日的是非恩怨,不计较今日正在发生的是非恩怨,如此才能不悲不喜不怒不怨,轻轻松松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抱块石头活在这个世界上!

过去发生的事是黑的,你如果抱着不放,耿耿于怀的话,眼前就一直是黑的。遇事要想开些,看淡些,眼前才能一片光明。有的人做的事一生你都不会原谅他,但也没必要把他放在心里。“小人如狗,到处都有”,想那么多干什么,计较那么多干什么?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一辈子都在害人,他不害人你都不知道他还能干什么?你没必要一辈子都在恨人,你不恨他你一辈子还有很多事情要干。天道酬勤不酬怨,老天善待的不是那些整天生活在苦闷仇恨中的人。

非常不理解有的人没招他没惹他,却热衷于害你,几十年一贯制执着地害你,难道上辈子和他有仇,把他扔粪坑里了?

对于害你太深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害你的人,你没必要去违心地化解怨仇,也不可能化解怨仇,但你也没必要把他当人看待,轻轻地,撇嘴一笑地说一句:“‘苟不教,性乃迁’,这一迁迁成畜生了!”

宋朝的韩琦在不以怨为怨方面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宋朝事实类苑》中说:“一般人在谈到自己所遇到的不公平的事时,必定动气变色,言辞激烈,唯独韩魏公韩琦不这样,更难得的是,韩琦在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想要排挤、倾轧自己之处时,言辞温和,平心静气,就像说平常事一样。”

(《宋朝事实类苑·卷十四》凡人语及其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惟韩魏公不然。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辞和气平,如道寻常事。)

非常佩服有些人对几十年前发生的怨还记忆犹新,也没什么大事,不过是生活中遇到的既说得过去又说不过去的琐碎事,陈芝麻烂谷子一遍遍地倒腾,每次跟你说的时候那眼含热泪、双目圆睁的样子都像是第一次跟你说一样,还老是要求你附和他:“你说他做得对不对?”“你说他干的是不是人事?”你都无法和他同坐,跟他在一起简直像进了电影院,老是给你放怀旧片电影,今天见了给你放一遍,明天见了又给你放一遍,让你坐也不是,不坐也不是,附和他不是,不附和他也不是,真想远远地躲开才好。

倒是遇到过一个已经退休了,退休前曾经在一家酒店做部门经理的朋友,她在说起当年酒店搞竞争上岗,她的副职为了竞争上她的位置,暗地里串通人给她做了一盘菜,她被弄到酒店后勤上的事,一边跟你说着,一边哈哈笑着,拍着你的肩膀说,就像跟你说一件很开心的事一样。

俱往矣!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现在发生的事也即将成为过去,终究会成为过去!也许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所遭受的磨难来都有它来的理由,我们所遇到的坏人遇到都有我们遇到的理由,这个社会谁都不亏欠我们,一切既来之则安之,好好活着,人生不顺了,要学会拐个弯好好活着!

“死灰复燃”与“霸陵醉尉”

西汉时,御史大夫韩安国曾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监狱中有一个叫田甲的小官“仗势欺人”欺辱韩安国。韩安国对他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挺逗,来了句:“死灰如果复燃了,我就撒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授任韩安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一下子从一个囚徒一跃而成为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政府高级官员。田甲知道后,吓得逃跑了。韩安国放出话来:“田甲如果不回来继续当他的官’,我就灭他全家。”得此消息,田甲只好光着上身前来谢罪。韩安国笑着说:“如今死灰复燃了,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一等级的官值得我来惩治吗?”最终还是善待了他,没对他怎样。

(《史记·韩长孺列传》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大人不记小人过,韩安国作为一个政府高官对一个小县的监狱干部根本不放在眼里,也不做计较。相比较而言,同样是“龙陷浅滩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之后又死灰复燃、咸鱼翻身的同一时期政府高官,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对一个看守陵墓的小官的报复行为就显得有些过分,心胸过于狭窄了。李广曾被削职为民,在家闲居数年,与前颖阴侯的孙子一起隐居在蓝田南山中射猎。有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出去,与人一起在乡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汉文帝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李广,禁止他们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说:“现在的将军尚且不允许夜间从此通过,何况是过去的呢!”硬是不让李广及其随从通过,让他们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被调往右北平郡。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和他一起去,可是霸陵尉一到军中,李广就把他杀了。

(《史记·李将军列传》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如果说田甲还有点对落难的韩安国有戏辱的心态,那么霸陵尉不过是照章办事罢了,而且还喝多了,如果没喝多,一听李广的大名,说不了也就放他一马了,李广是有些太记仇了,而且复仇复得也太狠了,要了人家的命!

报怨短

对于怨仇,主要有三种报复方式,即以怨报怨、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

以怨报怨:就是用怨恨来回报怨恨,所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即“你瞪我一眼,我也瞪你一眼,看你还敢再瞪我?你咬我一口,我也咬你一口,看你还敢再咬我?”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以德报怨:就是用恩惠来回报怨恨,即你害了我,我反而要对你好。为什么有人会这样呢?古今很多人用孔子的话解释是为了保全自身,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为(《礼记·表记》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这里的“宽身”被理解为“保身、爱身”之意,“宽身之仁”也就是“为了保全自身而采取的爱心”。这种以德报怨就像是有人被狗咬了,因为害怕再被咬,反而送肉给狗吃。我觉得“宽身”也可以理解为“宽容得过了份,超过了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宽身之仁”也就是一种“宽容得过了份,超过了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仁爱之心”,即一个人害了我,你让我不要去害他,我做得出来,但反过来让我对他好,我心理上承受不了!对于伤害你的人隐忍、不做计较也就罢了,但反过来还要对他好,这就太过分了!狗就是狗,你再送肉给它吃,它也不一定领情,该咬你还是咬你,吃饱了咬得更狠!

以直报怨:就是以公正、正直来对待怨恨。即对于伤害你的人,既不对他好,也不加害于他,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就好比有个主管某事的人,有一天刚好遇到一个害过他的人来办事,以直报怨的做法是他的事该咋办咋办,符合程序就办,不是觉得可算落在自己手里了,正好借此机会出出气,刁难刁难人家,能办成的事也让他办不成。

在这三种报怨方式中,孔子提倡的是以直报怨。

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怨仇,这样做怎么样?”孔子说:“那你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回报怨仇,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但是,在这三种报怨方式中,孔子也不反对以怨报怨。

孔子说:“用恩德来报答恩德的话,那么百姓就会有所劝勉;用怨仇来报复怨仇的话,那么百姓就会有所惩戒。”)

(《礼记·表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是啊!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提倡以德报怨的话,岂不是恶也有善报?恶人没有什么惩戒,谁想作恶就作恶啊?做了恶还有人施恩,那就恶上加恶吧!

中国人既从心理上认同“此仇不报非君子”,“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血债要用血来偿”这种“以怨报怨”方式,但又不认可过多地报怨,长久地报怨,告诫人们要多一点宽容,多一些大气,“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过正常生活吧,没必要与狼共舞。

什么都有个度的问题,不管是以怨报怨也好,以德报怨也好,都应该适可而止,及时了结,所以《弟子规》这句话中说“报怨短”。以直报怨本身就不计较怨,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所以也不存在时间长短,了结不了结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报怨”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抱怨”,这两个词有着本质的区别:报怨:是别人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是有恨结仇的;抱怨:是日常工作、生活中对某人某事心怀不满的埋怨,不至于有恨,结仇的。这个抱怨是“抱着”的“抱”,大概这种人对怨总抱着不放,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说吧?

何以报怨?是以怨,以德、还是以直?在中国人看来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抱怨不过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摩擦、小过节,是上不了台面的。

报恩长

如果对于报怨要适可而止,及时了结的话,报恩却没有什么“止”和“结”一说,中国人崇尚“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菜根谭》中说:“我有功于别人不能记在心上,而我对别人犯有过错却不能不记在心上;别人有恩于我不能忘记,而我对别人产生的怨恨则不能不忘记。”

(《菜根谭》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曾读过一篇报道。这篇报导讲的是湖北省农村一个失去双亲的孤儿,靠叔叔东借西乞把他养大。他1960年高中毕业,同年考上武汉一所大学,从他家到学校200多公里,如果走路需要6天,如果坐船仅需2.5元的船票,可叔叔实在拿不出这2.5元,只好从邻居家借来2斤面粉做成6个大馒头送他上路。第一天时,他走了一天,饿了,吃一个馒头喝几口河水,在一个寺庙里坐着歇息,不知不觉睡着了。当他醒来时却发现5个馒头被狗叼走了,他大哭一场,忍着饿又连续走了两天。到了第四天的早晨,他走到了一个水利工地,刚好看见一个大娘正在给工地民工蒸馒头,他实在是太饿了,一下子扑上去抓了一个热馒头就往嘴里送,大娘发现立刻从他嘴里把馒头抢回来。这时,这位苦孩子一下子跪下来:“大娘,救救我,我已经两天没东西吃了”。他向大娘说出了原由,并将大学录取通知书给大娘看,于是大娘立刻包了5个热馒头,送给这孩子。正是这5个热馒头,让这孩子走到了学校,成为了一个大学生。1964年他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工厂当技术员。但是他心中一直记挂着这位给他5个馒头的大娘,拼命工作,省吃俭用,一年后积存了一些钱,决心要好好报答这位大娘。他请了一个月的假,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山村找到了这位大娘的家,刚到门口恰好碰上大娘要出门,他立刻跑上去,“大娘,我就是5年前你送给我5个馒头的那个娃子啊!没有你那5个馒头,我肯定死在荒郊野林了,我谢谢你啊!大娘!”这时大娘的老伴听到了,就出来说:“孩子,你不知道,为了这5个馒头,你大娘挨了批判,我也受了牵连啊!”这孩子听了大爷这番话,立刻跪了下来,含着眼泪说:“大爷、大娘,儿子让你二老受苦了!”大娘连忙扶他起来,他立刻扑到大娘的怀里:“娘、爹,我从小没有父母,你们就是我的亲娘、亲爹”。这时三个人抱成一团,哭得像个泪人。临走前,他给大娘留下一些钱,并表示每年都回家看望二老。回单位之后,他每月都要按时给大娘寄来生活费,二老有病还请假回来探望——这些举动一直延续了40年,直至到2005年,两位老人先后去世。

5个馒头,感恩四十年,兑现了中国那句古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如果《弟子规》中“恩欲报”前四句“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是在教育人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与他人结仇的话,那么其后的“恩必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则告诫人要记恩不记仇。

我们不做恶人,但我们生命中肯定会遇到恶人,但同时也会遇到恩人!人生苦短,让我们就在这善与恶中学会生存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3)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李广报私怨
李广和韩信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性真实的一面
​菜根谭 | 施不求报,求报无功
名人的报复之心
【经典品读】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