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
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语:
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互相交流。
(2)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
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3)归纳升华。
同学们,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就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三、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四、总结提升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五、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测量课桌的长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所以为了准确的测量,人们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2)用厘米量。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说一说是怎样量的?(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用厘米量
第三课时: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提问: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2、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二)引入新课
请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量。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铅笔长15米。(  )
课桌高70米。(  )
一棵树高16厘米。(  )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
(2)看看线段的特点。(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出示拉直的绳子。
(3)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4)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5)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6)完成“做一做”
(7)找线段
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
(8)连线段、数线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0)量线段长。
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
第五课时 画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观察,初步感知。
①、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②、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③、学生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观察,初步感知。
①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教师演示,直观感知,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③学生操作,亲身体验。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2、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画线段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第六课时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的例8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2、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前几节课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
二、新课探究
1、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2、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3、学生发言:
●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
●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
4、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
三、讨论延伸
1、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小组讨论,汇报。
2、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四、新知拓展
1、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汇报。
2、巩固练习
①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②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五、总结提升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一、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相关应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在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五、单元教学措施:
1、依托小棒的操作理解算理算法。
2、以讲解、模仿、自主应用的方式学习竖式笔算,逐步提高熟练程度。
3、结合具体情境和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六、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一位数………………………………4课时
3、解决问题………………………………………2课时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7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正确列竖式。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P11主题图,故事化情境
2、了解图文数学信息:
二、 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分析问题:
要解决什么问题?知道了什么?怎样解决?(就是把学生数和老师数加起来)
2、列式待算:35+2 =
三、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用小棒来算:拿出小棒,数出35根摆好。以前我们接着把2根小棒摆在35根的右边,今天起变成摆在35的5根的下边,与5根对齐。数一数,是多少根?
2、引出新知:以前我们用小棒算出或者口算出来后就直接写得数,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写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
3、引导列竖式笔算:
竖式怎么写?拿算术本,写35+2=的横式,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写,注意空格。
4、交换加数:2+35=怎么列竖式笔算?(过程略,防直接口算先在横式上写得数)
5、在算术本上把以上两式各学写2遍,边写边读。(教师逐个巡查。)
6、再试一试:列竖式计算40+8= (过程略)
四、巩固练习:P12做一做。
1题:引导第一式的书写和计算,强调不忘横式最后写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两式,教师巡查。
2题:引导编题,带单位列横式,然后指导竖式的书写和计算。
五、拓展认识:
用竖式笔算可以算很复杂的算式,例如:425+153=(讲解竖式书写与计算过程)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笔算,也就是列竖式计算。竖式计算作用很大,可以算很复杂的加减法。今后我们做加减法时就要有四步:看横式,写竖式,竖式算得数,横式写得数。
第八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
34+4=          72+5=          3+42=        4+95=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1)班和(2)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3)列式待算:35+32=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用小棒来算35+32=:
(1)摆小棒: 先拿35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3捆右边5根。再在下面对应摆上32根,3捆与3捆对齐,散的5根与散的2根对齐。
(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是7;整捆加整捆的,是60。得数是67。
2、引导列竖式笔算:
(1)自主探究:昨天我们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
(2)竖式怎么算:
3、再试一题:列竖式计算57+40=  (引导书写和计算的过程)
4、小  结: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四、巩固练习:P13做一做
1题:看小棒写横式,再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算得数。
2题:注意书写顺序:看横式,写竖式,算竖式,横式写得数。
五、补充练习:P15第1、2题。
学生在算术本上抄题,完成笔算,注意空格。(教师示范,余自主完成,巡查)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七、课堂作业: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第九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难点:掌握进位方法,理解进位点的意义,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列竖式计算:(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
34+4=          4+95=       72+22=         30+42=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1)班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2)怎样思考?(3)列式待算:35+37=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用小棒来算35+37=:
2、引导列竖式笔算:
(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是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
点名试一试,并问为什么这样写。
(2)竖式怎么算:
先算个位,5+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小1写在横线十位下或得数十位处均可);
3、比较总结:讨论比较: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尝试练习:P14“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P15第4、6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
2、P14“思考题”。
(1)结合实例说明题意:18、27有什么特征?
(2)启发思考:有这种特征的数还有那些?照样子写几个。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第十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进位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列竖式计算:点4名演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后集体订正。
56+3=      56+23=      54+29=      48+48=
2、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笔算方法。
二、题型练习。
1、P15第3题。
(1)了解文字和表格信息。
(2)根据问题在问号后列出横式,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2、P15第5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题的书写和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书写和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指出错在哪,并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
3、P16第7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 P16第8题。
5、P16第9题。  要  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把得数卸载横式后。
6、P16第10题。可利用卡片改成竖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P16第11题。
(1)了解图文信息。
(2)引导解决(1)小题:
(3)引导解决(2)小题:
三、课堂小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有同学能很快口算出来,就不用笔算。口算不出来,就用笔算。
有些题目要求列竖式笔算,就必须列竖式笔算。
第十一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问题,谁能回忆一下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则?51-36=?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A、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
b、思考: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
C、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
D、交流汇报。(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十位上算法:十位上被个位借1之后还剩下几?)
2、学习例3.
三、积累运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第十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2-18=  95-87=  63-36=  50-27=  80-32=
2、学生回答后说一说计算要注意什么。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9题。 2、第10题。
3、第11题。      4、第12题。
三、积累运用
1、在○里填上“+”或“-”。
2、笔算下面各题(用竖式)。
54-18=  42-26=  50-29=  86-47=
计算完,集体订正,并请同学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四、总结提升
第十三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
引出:同样多。
2、投影出示题图。怎样列式。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4(1)指名读题。
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第二个条件是什么?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
苹果比梨多3个。
白兔比黑兔多2只。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
小猴子有41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3只,大猴子有几只?
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3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小熊猫重10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20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
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第十四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2、通过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请一名学生回答:什么是同样多?
2、填空:五角星有10个,圆和五角星同样多时,圆应是(  )个。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直观形象,演示过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列式计算。
12-4=8(面)
3、小组汇报。
4、寻找规律,发现方法。
小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填空后齐背诵: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  )计算。
2、完成练习四第2题。
四、拓展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
第十五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竖式的简便写法。
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27页情境图:二(1)班同学帮农民伯伯收南瓜,算一算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该怎样计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加连减的算式题。(板书:连加、连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小组讨论:连加算式题怎样算?
2、交流汇报、验证。
(二)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2的情境图。
2、同学们共收了84个小南瓜,王叔叔运走了26个,李大爷运走了40个。这时还剩下多少个南瓜?
3、小组讨论:该自缢列式、怎样算?
4、学生列式、试算。
三、积累运用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1—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提升
连加、连减的笔算式题,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时要注意,该进位的要进位,该退位的要退位,认真计算,遇到口算的要口算。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第十六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8页情境图。提问引入。(板书;加减混合)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老师出示“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个条件,到南山站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算?
·请学生上台板演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并比较各种计算方法。
·完成“做一做”(点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出示例4:72-(47+16)=
·让学生分析、比较例3和例4两题的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想法。
·讨论小括号的作用,本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讨论、汇报。
3、小结:“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
三、积累运用
1、、计算教材练习五第5题和“做一做”。
2、、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总结提升
加减混合的笔算式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67-25+28=70(人)    72-(47+16)=9
“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
第十七课时:综合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
3、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3+7+40=    57-7+20=    30-5-8=
48-20-8=   90-30-40=   36+15-51=
2、笔算下面各题。
75-38+39=   36+54-27=
二、指导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10题。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结果。
2、第11题。
3、第12题。
4、第13题思考题。
三、积累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一本故事书共42页,第一天年地12页,第二天看了9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两天后还剩多少页没看?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复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题,大家在掌握笔算方法的同时,应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第十八课时: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二、探求新知
1、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小组交流讨论。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第十九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整理与复习”第1、2题,练习七。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口算。
60-20=   38+7=   27-8=   45+7=
6+28=   38-20=   97-70=   54+10=
2、大屏幕出示练习七第1题,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完成。在订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讲口算思维过程。
二、复习笔算
1、独立完成练习七第7题和第8题。并说出笔算加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独立完成练习七第2题。要求竖式书写规范,能简便的要简便。
3、以口答的形式完成练习七第3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可提醒他们笔算。
4、完成练习七第4题。指名学生说结果和过程,其他同学评价,并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复习应用题
1、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养殖场有母鸡45只,小朋友说:“公鸡比母鸡少36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审题,弄清数量关系,正确的列式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2、完成练习七第5题。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3、独立完成练习七第6题。
四、总结提升
1、学生谈本课的收获与体会。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一、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两点:角的初步认识(角的性质和画角)、直角的初步认识(画直角和直角的判定)。在学生已感性认识长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角的初步认识和直角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角的分类、角的度量、画特定度数的角打下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在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四、单元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索、观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五、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角
2、能正确画出一个角
3、能辩认不同方向的直角
六、单元教学措施: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抽象出角的概念,认识角各部分之间的名称,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然后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让学生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自己学着用尺子画角。
七、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第二十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例1、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八和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并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2、揭示课题。通过探索,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画一画,剪一剪。
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闭眼想像角的样子。还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比画比画。
2、活动操作、巩固应用,交代活动要求。
ɑ、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b、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C、学生质疑,评价。
三、总结提升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多少?
四、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第二十一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0页例3、例4,练习八第6、7、8、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感知
1、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角,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2、展示。展示学生所做的角。
3、感知生活中的直角。揭示课题。我们就把这样的角叫直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从生活中找直角。
2、判断直角。出示课件,在图中判断哪些图形中的角是直角。
3、制作直角。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现在我们用一张纸来制作直角。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
4、小结:将纸片对折两次得到直角。
5、画直角。
A、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
B、示范画直角。
C、请同学们在纸上画直角。
三、积累运用
1、折直角。
2、完成练习八第6、7、8、14题。
四、总结提升
谁能说出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第二十二课时: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的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难点: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1、出示游乐场的图片,谈话激趣。
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引入 “角”。)
二、主动探究,获得新知
1、让小朋友拿出纸和笔画出一个你喜欢的角。把学生画的角聚拢起来,问:你能把把它们分分类吗?
2、合作交流;指名小组汇报结果,并说明分的理由。
3、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4、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①验证直角。怎样验证?(用三角尺比一比)学生上台验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比的。
②验证其它两类角。给角取名。
③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1、做角。
2、举例。
3、找角(展示五角星)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锐角与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第二十三课时: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的例6、“做一做”和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索活动
1、你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钝角、什么是锐角,但你们会画钝角吗?会画锐角吗、画钝角的方法是什么?画锐角的方法是什么?(分组操作、探究方法)你们都画了什么角?(用展示平台展示学生所画的各种角)
2、让学生自己展示所画的角和画角的方法。(指每组代表到前面边演示边说明,集体讨论订正)
二、发展活动
1、出示教材42页例6的情景图。
①(用两个三角尺拼一拼)用两个三角尺可以拼成什么角?
(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拼成一个钝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
②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两个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③分组操作,指名到前面边讲解边演示。
④你们还可以拼出其他的角吗?希望你们多动脑筋、多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角多。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完成教材42页的“做一做”,用两副三角形拼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展示。
(2)讨论:一副三角尺和两副三角尺拼出的角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小组讨论、汇报。
(3)完成教材练习八的第13题。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学生小组交流、操作、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了哪些知识?通过复习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你们会用三角尺拼各种角了吗?
板书设计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一、单元教材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教材分为两部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6的乘法口诀。突出了乘法的意义,尊重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规律,重视了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的教学,重视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3、使学生能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用加、减、乘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感受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乘法口诀的魅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并熟记2-6的乘法口诀。
四、单元教学难点:4、6的乘法口诀。
五、单元教学措施:
1、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2、设计丰富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与表达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六、课时安排:
1、乘法的初步认识………………………………2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8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二十四课时
课  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页例1,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境,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力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扩大学生参加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出示情境图。
课件出示第46页主题图。
观察画面。
仔细看一看,你喜欢玩什么?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我们先来解决这几个数学问题:
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时礤有多少人?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教学读法。
教学如何将2+2+2+2+2+2+2=14改写成乘法算式。
2×7表示7个2连加,算式是2×7=14,读作2乘7等于14。
教学“2×7=14”的意思。
师:“2”表示相同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
讨论:如果有更多的2相加,例如10个2、100个2……又该怎样写?
听学生汇报,评价学生的汇报结果。
提问:求3+4+5这个算式为什么不能用乘法。小组讨论。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更简便。
三、练习提高
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判一判。
哪些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9+4+3  3=6=8  5+5+5  4+5+7
你能把加法算式必定成乘法算式吗?
8+8+8+8  7+7+7  C+C+C+C+C
完成教材练习九第2、3、4题。
试一试,你一定是最棒的。
6×3读作(  ),表示(  )
5×4读作(  ),表示(  )
2×7读作(  ),表示(  )
你能说出乘法算式吗?
9个5相加  30个8相加  60个400相加  20个C相加
总结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明确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在这两个数中间写上乘号。读算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第二十五课时
课  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练习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算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帮助学生沟通相同加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多媒体出示。
3×2=6,读作(    ),表示( )个( )连加等于6。
4×5=20,读作(    ),表示( )个( )连加等于20。
6+6+6=( )×( ) 7+7+7+7=( )×( )
(2)
相同加数是( ),有( )个相同加数。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8+7=15  30-15=15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大森林里,小动物们要举行文艺晚会。小猴、小兔、小鹿它们准备用动物气球装扮舞台。小熊很好奇,它在数它们一共用了多少个气球。你们能帮助小熊算算吗?
多媒体出示:会场及气球图。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式计算?
(3)说一说。
5×3=15中,相同加数是( ),有( )个相同的加数。
(4)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3、15这三个数在乘法算式5×3=15或3×5=15中,分别叫什么呢?
5和3在乘法算式5×3=15或3×5=15中叫乘数,15叫它们的积。
5  ×  3  =  15
乘数    乘数    积
反馈练习。
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3个4相加是12  6个3相加是18
三、积累运用
习九第5题。
仔细观察图,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练习九第6、7、8题。
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总结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吗?你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5+5+5=15
5 × 3 = 15
3 × 5 = 15
乘数 乘数  积
第二十六课时
课  题: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1和“做一做”、及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会口诀,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3、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知道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用口诀求积。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摆、说算式。
任意摆,每行摆几个,摆几行都可以,但每行摆的个数要同样多。摆完后说一说一共摆了多少个,怎样列式。
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列加法算式的改成乘法算式。
读下面的算式并说说每个算式的意义。
3×4      5×2      2×2      4×2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生活中哪些情况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用乘法计算的确很简便。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乘法口诀,它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想学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一盒福娃(共5个)。
问:一盒几个福娃,就是几个1.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或5×1)所以,1×5=5或5×1=5。
(教师板书:1×5=5  5×1=5)
如果两盒呢?数一数。(出示两盒)
观察:两盒有多少个?能列加法算式吗?5+5=10
能列出乘法算式吗?5×2=10或2×5=10
(教师板书:2×5=10  5×2=10)
如果再添一盒,也就是3盒是几个福娃?
请同学们列出一个加法算式。(5+5+5=15)
能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3×5=15  5×3=15)
(教师板书:3×5=15  5×3=15)
根据书52页的图,5个5个数数。
(一个五是五,两个五是十……)
小组讨论: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和上面的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交流讨论结果:
(我们算了1盒、2盒、3盒福娃,每次都比前一次多算一盒)
四盒呢?五盒呢?跟学生一起数一数。
通过摆小棒我们可知道:4×5=20  5×4=20  5×5=25
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1×5和5×1都等于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算式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据2×5=10和5×2=10来编一句口诀?(二五一十)
让同学们把后面的乘法算式也编成乘法口诀,并说给自己的同桌听。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这五句口诀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
齐读口诀。
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它?
游戏:拍手数数说口诀。
三、积累运用
1、对口令。(和学生说明具体要求,把口诀填完整)
一五( )( )  ( )( )一十    四五( )( )
三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
总结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5的乘法口诀)
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第二十七课时
课  题: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第3~6题。
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熟记5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运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且会用一句5的乘法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3、熟记5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对口令。
( )一十  三五( ) 四五( ) 一五( ) ( )二十五
出示口算卡片。
5×1=  2×5=  4×5=  5×5=  5×2=  5×4=  5×3=  3×5=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3题。出示书上插图,说说自己发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第4题。背出5的乘法口诀。
3、完成练习十第5、6题。
第5题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第6题:多媒体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积累运用
我会填。
( )×( )=15           ( )×( )=20
( )×( )=15           ( )×( )=20
列式计算。
5个3相加是多少?
5乘4,积是多少?
两个乘数都是5,积是多少?
总结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第二十八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题2—4,“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2—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进行计算。
3、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和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用3根小棒你能摆出一个什么汉字?(摆一人“工”“个”“干”“大”字等。)一个字用3根小棒(1×3或3×1),用口诀(一三得三),那么摆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呢?
2、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3的乘法口诀,总结得好。现在我们分小组再来总结2和4的乘法口诀,看哪个小组总结得最快最好。
3、反馈
得出2的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
得出4的乘法口诀:四四十六 四五二十 四六二十四……
二、积累运用
(1)口算。
(2)连线
10      15     6     12    9      20      5      2
5×3    3×3  5×4   5×2  5×1   3×2    2×1   3×4
三、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第二十九课时 乘加 乘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通过乘加、乘减算式帮助学生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3、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乘加、乘减算式题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校组织秋游,游乐场里热火朝天。(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有4个旋转木马,每个木马上可坐3人……)
二、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画图,你想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课题:“乘加 乘减”
三、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58页“做一做”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谁的表现最好?
板书设计
乘加 乘减
3+3+3+2=11
3×3+2=11
4×3-1=11
第三十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6,“做一做”和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3、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和相乘的积。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准备
1、出示习题。
4+4+4+4=  3×5=  2×3=  4×2=   5×5=  3+3+3=
1×3=     2×5=  5×1=  2+2+2=  3×3=  5×2=
为什么你能算得这么快?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来计算,会快一些)
2、对口令。(1—5的乘法口诀)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索新的口诀,比一比谁编得好。
二、探究新知
1、学习6的乘法口诀。
展示示教材第60页情境图。瞧,这里有一些豆荚,请大家仔细观察,一共有几个豆荚?每个豆荚中有几颗豆子?一共有多少颗豆子?
完成下面表格:
豆荚个数
1
2
3
4
5
6
豆子颗数
6
12
2、小组活动。
根据表格写出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汇报交流:
6×1=6   1×6=6   口诀: 一六得六
6×2=12  2×6=12  口诀: 二六十二
6×3=18  3×6=18  口诀: 三六十八
6×4=24  4×6=24  口诀: 四六二十四
6×5=30  5×6=30  口诀: 五六三十
6×6=36  6×6=36  口诀: 六六三十六
(4)读记口诀,想一想相邻的口诀相差几。(相邻两句口诀相差6)
三、积累应用,巩固提高
1、师生对口令。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六六三十六
2、算一算填一填。
2×6=       5×6=      4×6=
二六(  )   五六(  )   四六(  )
做完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三第1—4、2题。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豆荚图,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亲自体验了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1236   六六三十六   6×6=36
第三十一课时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三第6—10题。
教学目标:
1、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对口令。(6的乘法口诀)同桌对口令,师生对口令
2、开火车,口算乘法。
2×3    4×5    3×6    6×6
1×6    2×6    4×4    2×5
2×4    3×5    3×3    4×6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三第7题。
多媒体出示表格,向学生说明横行上的1—6和竖行上的1—6各数都看作乘数,把相乘的积写在两个数交叉的位置上。
2、练习十三第6题。
看谁都能做对。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三第9题。
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个同学拿任意一张卡片,另一个同学要迅速说出哪两个数相乘得出卡片上的这个数。做完一轮互相交换。
4、练习十三第8题
5、练习十三第10题
三、积累运用
1、把口诀写完整。
一六(    )    二六(    )    (  )(  )十八
三三(    )    一(  )得四    (  )(  )二十
2、计算。
4×3=      4×2=      4×4=      3×5=
5×6=      5×5=      6×2=      5×4=
2×4=      3×2=      6×6=      6×4=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6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哦。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背诵1—6的乘法口诀
第三十二课时 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7及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情境解决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
2、分析区别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不同。
3、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计算。
①3个4相加是多少?
②5个2相加是多少?
大家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学会了计算相应的式子题和文字叙述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加法问题和乘法问题的区别,看谁能够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3、教师板书课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7
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②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2、分析解答例7.
①看图思考。
②讨论列式。
3、进一步理解例7算式的意义。第1题的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4表示有4排(也就是有4个这样的5张):第2题的5表示第一排有5张桌子,4表示第二排有4张桌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2、完成练习十四其他练习。
四、归纳
①乘法算式可用乘法口诀迅速地计算。
②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求几和几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第三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第1、2题和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的知识点。
2、能对1—6的乘法口诀进行综合运用。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难点:独立整理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出课堂目标。
2、回顾所学知识。这一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理和复习
1、整理乘法口诀表。
给乘法口诀卡片排序。
汇报小组交流成果。
观察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整理乘法算式表。(教材第66页第2题)
①让学生托图中排好的乘法算式表的规律。
②提示学生摆好一列乘法算式表。
③让学生独立完成剩余算式的排列。
三、综合练习
(1)对口令。(1—6的乘法口诀)
(2)口算比赛。(练习十五第1题)
(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四、总结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整理这个单元的知识的?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乘法口诀
三四十二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3×4=12     5×6=30     6×6=36
4×3=12     6×5=30
第五单元   观 察 物 体(一)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3个方面内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一个简单物体的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一个几何形体的形状,在已有观察经验上用推理解决问题。初步落实几何教学的核心思想和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或几何形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一个简单物体或几何形体的形状。
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过程物体的基本方法。
4、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积累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或几何图形的经验。
四、单元教学难点:在已有观察经验上用推理解决问题。
五、单元教学措施:
1、精心选择供学生观察的物体。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形表象。
4、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整体和局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
六、课时安排:
1、观察物体及对应练习…………………………………………………1课时
2、观察几何形体及对应练习、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1课时
第三十四课时
课  题: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活动,能正确辨认从物体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3、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多种动物叫声的音乐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哪些动物,同时问:“低估是怎样猜出来的?”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么猜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熊猫玩具放在桌上,小组同学在各自的位置观察熊猫的形状。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家看的熊猫形状都不一样?
3、请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再画一画所见到熊猫的形状。
三、应用拓展
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汽车玩具摆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汽车形状。教师同是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四、评价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放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   后面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第三十五课时
课  题: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2、例3及练习十六第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教材70页第1题大象的玩具,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老师小结:从不同方向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引出课题并板书:(观察立体图形)
二、合作探究,观察立体图形
1、活动一:观察长方体。
①学生分五人一组坐在长方体图形的不同位置。
②组同学边观察边交流。
③反馈汇报。
④换成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让学生说说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2、活动二:根据正方形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
三、及时巩固,完成书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1页第5题。
分组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摆出组合图,进行观察和验证。集体汇报。
2、完成练习纸上的练习。
教师出示一个圆:这是我从正面看到的,请大家想想这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如果我从正面看到的是长方形,那么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四、总结提升
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图形的完整表象。
板书设计
观察立体图形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    从右面看
同一个立体图形,当你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就会看到不同的图形,我们要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进行判断。
第三十六课时
课  题:观察物体(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空间观念。
2、体会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这个物体的三个面,并能准确想象、辨认从正面、侧面(左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3、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及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空间观念。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及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从不同位置拍到的书包、金字塔图片,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物体的哪一面拍到的。再让学生回忆方位词:正面、侧面(左面、右面)、上面。
2、课件出示从一个位置书包和洗衣机图片,让学生思考: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这个物体的几个面?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以3人小组为单位,分别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然后交换位置再观察,交流汇报,再连线。
3、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三、应用拓展
(1)看一看,连一连
(2)填一填。
(3)按要求画一画
四、评价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以及还存在的疑问。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练习课)
正面、侧面(左面、右面)、上面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这个物体的三个面。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归纳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他是第四单元的延伸和拓展,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单元教材分为两部分:7-9的乘法口诀和解决问题。提升了感性经验,总结并与运用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重视口算教学,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丰富和策略。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熟记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2、使学生能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用加、减、乘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初步学会类比推理的丰富学习新知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单元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加强学习过程的探索。
2、通过观察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3、运用口诀的编制过程和编写规律熟记乘法口诀。
六、单元课时安排:
1、7-9的乘法口诀及相关练习………………………………6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三十七课时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例1和练习十七第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初步熟记7的口诀,能用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时间过得很快,又是一个星期。同学们,一个星期有几天、(板书:7)两个星期有几天?如果我们学习了7的口诀,相信同学们一定算得很快。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根据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猜测一下,7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7的乘法口诀又有什么特点?
(2)请同学们试着思考一个星期几天,二个星期、三个星期……然后再与同桌交流后完成下列表格
星期数
1
2
3
4
5
6
7
天数
7
(3)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编制7的乘法口诀。
(5)齐读口诀。
(6)交流编口诀的方法。
(7)熟记口诀。
三、拓展应用
(1)把练习十七第2题制成卡片,随机抽取。然后看算式,说口诀,报得数。
(2)练习十七第4题。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7的乘法口诀。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1×7=7         一七得七          7×1=7
2×7=14        二七十四          7×2=14
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
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
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
6×7=42        六七四十二        7×6=42
7×7=49        七七四十九
第三十八课时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七第3、5、6、7题。
教学目标:
1、牢记7的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会用7的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敏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背诵7的乘法口诀,指名背,分组背。
2、开火车。(出示卡片)
5×7=   4×6=   3×7=   6×5=   7×2=   6×6=
7×7=   7×5=   6×7=   7×4=   5×5=   7×6=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
(1)点名说题意。(根据花束上的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写有算式的花瓶,然后连线)
(2)学生说出题意后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十七第5题。
多媒体出示第5题图,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从图中知道每只骆驼运4箱,一共7只骆驼,求一共运了多少箱)明白题意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十七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十七第7题。
三、积累运用
(1)游戏:找朋友。
首先教师把写好的纸条发给学生,纸条上写着口诀的前半句、乘法算式、口诀的后半句、乘法的得数,请拿到“口诀的前半句”和“乘法的得数”的先找朋友。
(2)一根绳子长7米,6根同样的绳子共长多少米?
(3)看口诀,写算式。
六七四十二    五七三十五    二七十四
四、总结提升
今天这节课大家的表现很好!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看口诀表,把7的乘法口诀写完整
第三十九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拓展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记2—7乘法口诀,熟练地应用2—7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2、通过说一说、比一比进一步提高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运用2—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口诀。
全班同学竖着背1—7的乘法口诀。再横着背1—7的乘法口诀。
2、口算。(开火车)
3×5=  2×4=  4×7=  3×6=  2×6=  3×3=
1×5=  2×7=  4×6=  3×4=  4×5=  6×6=
7×5=  4×2=  7×7=  6×5=  7 ×3=   5 × 5=
3、把口诀填写完整。
三( )得九   四五(  )   (  )十八   (  )三十五
(  )四十九 (  )十二    (  )十二   (  )十六
二、指导练习
1、出示情境图,认真观察,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
(图上有7排椅子,每排有5人座位;图上有5排椅子,每排有7个座位)
2、出示情境图。(校门口有3行花,每行有7盆)要求一共有多少盆怎么解决?
3、出示情境图:(小丽买了7盒水彩笔,每盒要5元钱)你怎么提出问题?
三、积累运用
1、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5×4○24  4×7○25  3×6○4×4
5+5○25  6×6○30  2×6○3×4
2、找规律填数。
①6  12  18  (  )  30
②35  28  (  )  (  )  7
3、一箱饮料有6排,每排4瓶,每瓶饮料卖3元钱。
请提出两个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复习了2—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学们的表现很棒,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油。
第四十课时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例2,练习十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中,让学生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态度。
2、在应用过程中,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运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经历编制口诀过程,记忆口诀。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例2的情境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军乐队站成了8排,每排8人)看小狗是怎样算的,它终于算出了一共有多少人。你有更简单的办法吗?
2、自己想办法,尝试编口诀。(小组讨论、交流编制出口诀)
3、寻找记忆口诀的规律。
二、巩固应用
1、卡片口算练习十八第3题。
2、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
3、完成练习十八第2题。
三、总结延伸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8=8              一八得八
2×8=16              二八十六
3×8=24             三八二十四
4×8=32             四八三十二
5×8=40             五八四十
6×8=48             六八四十八
7×8=56             七八五十六
8×8=64             八八六十四
第四十一课时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八第4、6—9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8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2、会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记住口诀,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8×2=      7×7=      8×4=      7×5=
3×8=      7×6=      7×8=      6×8=
4×8=      3×6=      7×3=      8×8=
(2)背口诀。(集体背、点名背)
(3)引入新课。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
多媒体出示第4题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说怎样找玩具。
(2)完成练习十八第6题。
同学们拍手做游戏(两人一组)一只螃蟹8条腿,两只螃蟹16条腿,……,八只螃蟹64条腿。
(3)完成练习十八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十八第8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师发令后全班同学开始计算。算得又对又快的奖五角星以示鼓励。
(5)完成练习十八第9题。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三、积累运用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7×8=8×6+□        8×5=8×6-□
8×4+8=8×□        8×8-8=8×□
四、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第四十二课时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八第9—12题。
教学目标:
1、巩固8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进行熟练计算。
2、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难点: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8×3=    6×8=    7×5=    8×4=
1×8=    3×7=    4×6=    8×8=
5×8=    6×7=    2×8=    4×7=
(2)引入新课。
板书:8的乘法口诀练习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八第9题。
采取集体背指名背的形式熟记乘法口诀,交流熟记的方法和经验。
(2)完成练习十八第10题。
多媒体出示第10题情境图。
(3)完成练习十八第11题。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汇报交流。
(4)完成练习十八第12题。
多媒体出示第12题图。认真观察,说明图意。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A、8×3+4=28(人)
B、8×4-4=28(人)
第一种方法:先算前3桌的人数,再加上第四桌的4个人。
第二种方法:先算4桌可坐多少 人,再减去4个空位。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三、积累运用
(1)游戏:对口令。1—8的乘法口诀。
(2)8×□-8=□        (8-□)×□=8
想一想这两题各有多少种不同的填法。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第四十三课时  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例3,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意解答求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常规练习,齐背8的乘法口诀。
2、听算:
2×8,3×8,8×2,4×8,5×7,8×4,4×7,7×4,6×8,8×5
3、课件演示:教材例3。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同桌互相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
(2)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这幅图说出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钱?
橡皮每块2元,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
(3)解决问题。
三、练习巩固
(1)比一比,算一算。出示练习十九的第2题:让谁算得又对又快。
(2)看图列算式。出示练习十九第1题图,仔细观察,列出算式。
(3)每横排有6颗星,4排有几颗星?每列有4颗星,6列有几颗星?
四、拓展学习
(1)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学们说一说。
(2)小兰买3块橡皮,每块橡皮3角钱,一共花了多少钱?妈妈给了她1元钱,应该剩下多少钱?
分析:这是一道先乘后减的应用题,首先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小兰花钱总数,再用妈妈给的钱数减花掉钱数求剩余。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设计
用乘法解决问题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元?
第四十四课时: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80页的例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自编的乘法口诀,掌握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2、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会用9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7、8的乘法口诀。
提问:7、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的7,8的8句。)
2、口算练习:
7×4=  8×3=  8×5=  6×8=  4×8=  8×6=
3×7=  7×6=  6×7=  5×8=  4×7=  7×5=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准备题。
拿出9张卡片,在第一张上写9,然后依次加9,一直加到和为81,把每次加的得数写在卡片上,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好。
2、自编9的口诀。
1×9=9       一九得九        9×1=9
2×9=18      二九十八        9×2=18
3×9=27      三九二十七      9×3=27
.......
3、熟记口诀。
4、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积有什么特点?
5、找一找9的口诀中其他规律。
三、积累运用
1、看卡片口算,说出用哪句口诀。
9×7=  9×5=  9×3=  9×4=
9×6=  9×8=  9×2=  9×9=
2、填空。
6×9=□   8×□=72   □×5=45   7×9=□
3、照样子,看得数写出9的口诀及算式。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编出了9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中间的不少规律,今后用口诀计算就容易多了。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第四十五课时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记忆9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1×5=  2×7=  3×8=  4×9=  3×9=  6×5=  7×8=  9×8=
2、把口诀补充完整。
四九(    )  (    )四十五  (    )七十二  六九(    )
3、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9的简洁口诀的有关知识。(板书: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以“火车接龙”的形式请同学们直接说出结果。
2、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全部算对。
3、完成练习二十第3题。
仔细观察,请同学们说说怎样才能对号停车。请同学们用连线的方法在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上完成“对号停车”。
4、完成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集体背,指名背诵9的乘法口诀。
三、积累运用
1、打乒乓球的有4人,踢足球的人数是打乒乓球的人数的9倍。踢足球的有多少人?(先让学生审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学生独立解答,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9×8=□    9×4=9×5-□    5×□=45    9×7=9×2○9×5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相信同学们对9的乘法口诀记得更熟了,希望同学们更加努力,把乘法口诀记得更熟。
第四十六课时  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十第6、8—11题。
教学目标:
1、巩固9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口诀。
同桌间互背口诀,抽查背口诀,接要求背口诀。
2、口算。(开火车)
6×7=    8×9=    4×7=    5×4=    7×9=    8×8=
4×9=    5×9=    6×8=    7×7=    4×8=    5×7=
6×4=    4×1=    6×5=    4×5=    9×7=    9×8=
3、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七九六十三          五九四十五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每一组的3个算式,看看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二十第8题。
①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长多少米?)
②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③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第10题。
仔细观察,请同学们说说题意。
三、积累运用
1、完成练习二十第9题,背口诀。
2、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1题。做完后任何讲评。
3、用手指帮你记住9的乘法口诀。
四、总结提升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清楚,想知道吗?
第四十七课时  乘法竖式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的例5及练习二十第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法。
2、通过自主学习和引导探究让学生掌握乘法竖式的写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竖式的写法。
难点:自主总结乘法竖式的要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笔算:9+12=    24-13=
2、揭示课题:
加减可以用竖式计算,乘法同样也可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乘法竖式。(板书课题:乘法竖式)
二、探究新知
1、看图列出算式。
提问:看着这幅图,谁来说一说它的意思?
你会列出算式吗?5×9
2、写竖式。
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
3、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
1、5×7。
2、学生完成。两名学生板演。
3、集体交流。
四、运用积累
1、完成第81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学生编题。
编两道乘法算式,如:7×3  1×4,学生选择其中一题完成,同桌交流书写过程。
3、完成练习二十第7题。
板书设计
乘法竖式
注意积的个位要跟乘数的个位对齐。
第四十八课时  用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的例6、“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第3、6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2、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乘加解决够不够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乘加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导
1、商店里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
2、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卖出35个皮球,还剩下多少个?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1)出示教科书第84页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再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2)全班读题后讨论。
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能不能一次求出坐不坐得下?我们要算“坐不坐得下”应该知道什么条件?(有多少人,有多少个座位)我们第一步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怎样列式?
(3)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84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的客车是有8排座位,前7排每排4个座位,最后1排有5个座位,全班师生能坐下吗?
30+2=32(人)
4×7=28(个)>32(人)    4×7+5=33(个)>32(人)
答:全都师生能坐得下。
第四十九课时  乘法口诀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86页的乘法口诀表,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整理乘法口诀,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全部乘法口诀。
2、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计算表内乘法。
3、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归纳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口诀表
1、教师谈话。(1—9的乘法口诀表)
2、小组合作整理乘法口诀表。
二、找规律
1、小组合作观察整理好的乘法口诀表,找规律。
2、小组汇报。
①横着看;②竖着看。
3、找一找,哪些口诀 得数相同?
学生分小组共同找,然后汇报寻找情况。
4、看一看,哪几组口诀积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位置互换了?
也请学生汇报分组寻找情况。
三、利用口诀计算
1、练习二十二第1题。
2、练习最大能填几。
四、游戏(强化识记乘法口诀)
1、看谁算得快。(练习二十二第2题)
2、比比谁更棒些。
游戏规则:同桌两位同学为一组竞赛。先将各自准备好的1—9的数字卡片拿好。游戏开始后,每人每次从中取出一张卡片,两人取出的卡片数字相乘,谁先算出结果、说出口诀,谁就获胜。获胜方得这两张卡片,以3分钟为限。最后比一比谁的卡片多谁就更棒。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第五十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6、87页,练习二十二第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会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3、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六单元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二、巩固联系,发散思维
1、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写出45道乘法算式。
2、计时算。
6×7=  9×4=  39+8=  9×9=  64+6=  23-7=  3×7=
4×8=  5×6=  7×9=  8×3=  43+20=  7×5=  6×4=
9×8=  7×8=  8×5=  5×9=  7×7=  2×6=
3、填空。
(    )十二              (    )二十四
(  )×(  )=(  )    (  )×(  )=(  )
(  )×(  )=(  )    (  )×(  )=(  )
(    )十八              (    )四十二
(  )×(  )=(  )    (  )×(  )=(  )
(  )×(  )=(  )    (  )×(  )=(  )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8<33     (  )×5<42       6×(  )<24
8×(  )<73      7×(  )<64     (  )×9<44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一辆小汽车准坐5人,9辆小汽车能坐多少人?
2、红红拿50元去买文具用品,一盒笔芯8元,她买5盒还剩多少元?
3、水果店有苹果、梨子、香蕉三种水果,苹果每斤5元,梨子每斤2元,香蕉每斤3元。学生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不同问题进行解答。
4、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4题。
四、总结提升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第五十一课时 量一量 比一比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难点: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直尺、卷尺、三角尺等)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介绍 “拃”、“步”和“庹”的长度。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思考:用什么工具比较好。
(2)估测物体的长度。
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的长度,就可以用这些自身的尺来估测物体的长度。
三、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量一量 比一比
肩膀大约宽30厘米     一条鳄鱼身长6米
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小朋友一庹有一米多一点
5名小朋友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第七单元   认 识 时 间
一、单元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和几时半,同时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和计算打下基础。教材包括认识分、认识几时几分、解决问题三部分。教材注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注重了直观画面和实际操作,注重了在解决问题中的数学思考,降低了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突出了几时差几分的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分针在钟面上走“1小格”是1分,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3、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分针在钟面上走“1小格”是1分,认识分和几时几分。
四、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时针和分针指向钟面某个刻度数字时的不同含义。
五、单元教学措施: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有关实际的知识。
2、通过操作、观察、准确描述的手段认识几时几分,同时借助半时为分界线发现时针在大格间的位置和分针在钟面左右的位置的不同。
3、注意结合情境和12时计时法,借助“上午、下午、晚上”等词准确说出时间。
六、单元课时安排:
1、认识分和几时几分…………………………………………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五十二课时 认识时间(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钟面上的知识,知道1时=60分。
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3、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5分5分地读取时间,能读出几时几分。
难点:初步建立1时、1分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刚才上课铃响是什么时间?我们学校上第一节课是什么时间?引出8 时多时间概念,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认识时间)
二、直观演示、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大格、每一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2、认识时间
(1)认识时: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以过的时间是1时。
(2)认识分: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经过几小格时间就是几分。
(3)感受1分钟。看1分钟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在这1分钟里都能做些什么事情?
(4)认识时、分的关系。时针从12转到1,分针从12转到了几?(又转到了12,即1圈)时针从12转到12和1的中间,分针从12转到了6,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时针经过的时间是几时,分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引出:1时=60分。
(5)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三、巩固练习
(1)游戏:贴分针。
(2)用投影仪教学练习二十三第1题。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第2题。
四、总结提升
刚才我们是几点几分上的课,还记得吗?时间过得真快,很快40分钟就过去了,在这40分钟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
先看时针走过几就是几几时多,多多少分,再看分针从12走过了几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第五十三课时 认识时间(二)—用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92页的例3及练习二十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
①钟面上几(  )个大格,(  )个小格。
②时针走一大格是(  )时。
③分针走一小格是( )分走一大格是( )分。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
④1时=(  )分。
⑤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小亮吃饭用了20(  )上学用了15(  )。
北京到深圳,坐飞机大约要3(  )。妈妈每天工作8(  )。
二、引出新知
1、谈话。
2、课件出示教材92页例3的主题图。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请把它画出来。
(课件出示:7:45、9:15、10:50)
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小结:解答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遵循解题三步骤: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5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6题。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集体订正四、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二)—用数学
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请把它画出来。
7:45、9:15、10:50
解题三步骤: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是否正确。
第五十四课时:认识时间(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能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关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迅速地读时间。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感受作息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这两天的学习,你们都学会认钟了吗?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情况,老师今天给大家布置了5道关于时间的关卡,你们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关游戏
1、第一关:你认识这些时间吗?
谈话: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出题?每次请一名学生用老师的钟面模型拨一个时间,让全班同学来认。(任意5个时间)
2、第二关:你会写时间吗?(练习二十三第1题)
这是芳芳一天的生活。看看她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
先指名三学生读时间,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关:连一连。(练习二十三第2题)
先说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再连线。
4、第四关:你能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吗?
谈话:我们每天不同的时间都在做不同的事情,老师这时里有几个时间,想想看,每天这个时间你在做什么?
(8:07、 9:15、 10:35、 12:05)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交流。
5、第五关:你会时间的简单计算吗?(练习二十三第10题)
谈话:(出示一个时间)过1分钟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过5分钟是什么时间?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过7分、10分钟呢?看书上第10题,先看清钟面时间,再算算(也可以在钟面上数一数)过几分钟是什么时间。
三、课堂小结
关于时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 配(一)
一、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常见的简单事例,系统而有步骤地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呈现出来,借助一些操作等直观手段向学生渗透。本次安排的是排列和组合,主要是通过操作、观察、猜想等方法,发现3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和3个数字两两求和的组合数,初步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全面思考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猜想等方法,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全面思考的意识。
2、在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感受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三、单元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想等方法,感悟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排列和组合的区别。
五、单元教学措施:
1、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学活动,培养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2、注重运用多种形式表征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六、单元课时安排:
1、简单的排列……………………………………………………1课时
2、简单的组合……………………………………………………1课时
第五十五课时:排列
教学内容:教材第97页例1及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讨论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1)这是密码锁,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用1和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2)指名学生回答。
2、自主探究。
在游乐园里玩是需要游戏卡的,每个游戏都有一张对应的游戏卡,想知道怎样才能取得游戏卡吗?(出示:在数字卡片1、2、3中拿其中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同学们大声地读一遍。请同学们摆卡片。
3、汇报结果。
(1)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摆了几个两位数?
(2)指名回答。
(3)合作探究排列。
4、合作讨论。
5、观察、比较、分析。
6、总结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3名学生在智慧乐准备合影留念,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几种坐法?
2、有3本书,分别是《儿童文学》《数学趣题》《自然奥秘》,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排列
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组成 6 个两位数。
第五十六课时:组合
教学内容:教材第98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用数字卡片1、2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引出“组合”。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例题2。
(1)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2)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问:摆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怎么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      要考虑顺序
组合      不要考虑顺序
第五十七课时: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    36+40=   42-9=    54+8=     48-40=  75-6=
52-7=    36+4=    50-20=   57-20=   84-7=   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1)教材第101页第1题。提示: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
指名上台笔算,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30+24+28=  75-26-35=  45+27-59=
2、小结:为了简便可以把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一、笔算两位数加法
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0+24+28=  75-26-35=  45+27-59=
第五十八课时: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表内乘法的复习
一、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二、乘法口诀背诵1—9的乘法口诀。
第五十九课时: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第5、6题和练习二十五第9、10、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3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六十课时: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第7题和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会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1)教师: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2)教师: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呢?
(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形状不同。要感知一个物体的全貌,应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3)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连线练习。
(4)集体订正,小结。从不同位置去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观察物体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的复习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
第六十一课时:认识时间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1、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5用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
(精品)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数上教案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