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章开沅先生序《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编年史》

章开沅(1926—2021),祖籍浙江省吴兴县,生于安徽芜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3—1990),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华中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和池田大作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长期执教华中师范大学,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国学者之一,先后应邀访问了东西方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受聘担任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许多著名学术机构的研究教授或客座教授,其深厚的学养和人格魅力深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章开沅教授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著有《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章开沅文集》(11卷)。

   《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编年史》   

(第一辑)

庚子二月,时值新冠肆虐,武汉封城,黄冈才俊李遇春乡居完成《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编年史》,鸿篇巨制,博大精深。未久,又送来部分书稿及弁言,执意向我索序。衰暮之年,文拙思滞,何敢言序。但近日翻阅书稿,特别是细读弁言,竟然产生理应为其写序的冲动。

我与遇春年龄相差甚大,但学术路径的变化却非常相近。他回忆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凡历三变:一变曰拆解现代中国文学之左右对立,打破既有之左翼文学主潮述史成规,而还原超越左右立场之文学史本来面目。此即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发轫之由来。再变曰拆解现代中国文学之雅俗对立,打破既有之精英文学主潮述史成规,遂还原超越雅俗立场之文学史本来面目。九十年代通俗文学研究与创作之兴盛可为嚆矢。三变曰拆解现代中国文学之新旧对立,打破既有之新体文学主潮述史成规,以还原超越新旧立场之文学史本来面目。此乃新世纪以降中国文学研究及创作之大势,所谓旧体诗词复兴不过冰山一角而已。”这种“大势”,正好可与今年三月北京出版社为我编选的文集《走出中国近代史》相互映照,在视角、视野乃至世事领悟方面有许多相近相通之契合处。

文史不分是中国学术的一个优良传统,现今已与西方学界所提倡的跨学科整合相衔接。中国近现代史诚然是我的主业,但中国文学史始终也是我的业余爱好。我自幼欢喜吟咏旧体诗词,后来在教学与研究中也提倡因诗悟史,以诗证史。这与我的家族与故乡有密切关系。我的祖籍是浙江吴兴菱湖镇荻港村,虽然只是一个两三千人的小村落,但历史悠久,文风颇盛。尽管没有出过什么著名诗人,但好多世代都有诗作流传。《荻溪章氏诗存》一书,由清末族人章丽农始编,历经几代人“网罗散佚,搜葺丛残”,从康熙到民国,前后三百多年,最终选出1615首诗,作者共110人。原版于民国十七年(1928)付梓,系章氏家刻本,全书线装四册,宣纸双页直排。前些年,荻港村乡亲经由华宝斋以线装重新刊印。正如原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先生序文所言:“现今,若以全国各地村、镇、县、市,(察)其历史沿革、血脉相传,大都可从文献、史志、家谱中所得。但以一个乡村,以诗歌形式集一部丛书,记录了一个家族群体之风物景色、宦游客旅、乡愁归思、民风物产等历史与人物的长卷,恰犹如《诗经》式的诗歌总集,于全国观之,确实不多,可谓绝品,早成海内外孤籍。”

诗存收录诗作者,与我家关系较密切者,为十三世章棣(字怡棠)、章桐(字听蕉)兄弟与十四世章维藩(字赣岑)、章世恩(字叔振)兄弟。维藩公有《铁髯诗草》传世,故收录数量较多。他是我的曾祖父(我为十七世),但我从未见过他。在我的心目中,他似乎够不上什么诗人,因为他自幼喜爱骑射与兵书,从未涉足科举,是个典型的投笔从戎军营少年。很早就受到左宗棠的赏识,曾参与西征收复新疆之役,以军功被保举担任安徽地方州、县官吏。甲午战后,他又厌倦官场,弃仕从商,兴办面粉、铁矿等新式企业。他是个做大事的实业家,但也热爱艺术,特别是痴迷于京剧,每到北京,必听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的演唱,甚至在家中穿盔甲扮演关公。他与世恩并非诗人,但诗歌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他抒发情怀并与他人交流的主要话语方式。他们的诗既记录了自己的传奇一生,但又平平常常琐琐碎碎,仿佛家人父子之间闲聊日常。我年轻时也当过兵,所以最欣赏俩兄弟骑马畅游嘉峪关、祁连山的即兴诗作。世恩《题嘉峪关城楼》诗云:“跨马按吴钩,闲为出塞游。河分中外险,日照古今愁。败鼓余残垒,悲笳动戍楼。男儿须努力,几辈此封侯。”及至晚年我又很欣赏维藩公《示奎儿》,那是在民国初年益新面粉厂新建未久而发生严重火灾、厂房机器尽毁,而他又出差羁留在京、津等地之时所作。奎儿即兆奎,是他的长子(我的祖父),已独立主持厂务。诗云:“闻儿抱恙倍添愁,握管叮咛语未休。危局支持原不易,常怀得失亦徒忧。事终有济惟迟早,人到为难莫怨尤。涤虑洗心兼养气,自然诸疾立时瘳。”没有任何责难怒气,抒发的无非是慈父“白发天涯劳怅望”之情,不刻意讲究格律,而诗意自然感人较深。

维藩晚年乡愁浓郁,其《北固山人寄赠西湖图帐簷,赋此以谢》(四首)之一云:“一幅吴绫远寄将,龙眠妙笔胜倪黄。知余时作思乡梦,为画湖山旧草堂。”之四云:“我家昔住圣湖东,烽火频惊草阁空。愿构孤山三架屋,四时常作主人翁。”但他归隐荻港的遗愿终未实现,留下深沉遗憾。这就是我直至九十高龄仍然乐于充当“村官”,常与乡亲一起计议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新农村的原始驱动力,而荻港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全国文明示范村,可见祖先遗诗对我鞭策之印迹。

遇春大著的时间上限是民国成立,而维藩公恰好有《新历元旦出都口占》一首:“曙色苍茫里,轻车出帝京。冻云涵大野,快雪喜初晴。改朔颁新历,谋生愧远行。遥知儿女辈,日日数归程。”他本来是大清臣子,可是却没有任何遗老情怀,迅速顺应时势,充当共和新民。而且他所说的“谋生愧远行”,并非为自己小家谋求生计,而是与周学熙等民国官员一起共商收回开滦煤矿主权,并在秦皇岛设立钢铁厂等实业救国之宏图大业。

信笔所之,越说越远,但总算是为此书提供了一本少见的村庄诗集,几个并非诗人的家常诗作。这些零碎感想是否可以充序,尚企诗界先进鉴谅。九四野叟章开沅于桂子山实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烟火人间丨屈杰《郁达夫诗传》序
评曾枣庄\吴洪泽《宋代文学编年史》
被屏蔽的民国文学史:不只有“柳老”和“郭老”|民国|文学史
钟振振的古文(一)
当代旧体诗词三体并峙结构的初步形成
再谈现当代旧体诗词“经典化”与“入史”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