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年民俗 天下中秋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民俗 天下中秋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中秋月下的故宫角楼与护城河。


从自然敬仰到精神皈依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之一。

■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观星台为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天文学建筑之一。2010年8月1日,观星台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天文历法体系。史前的中国人类祖先需要采集野生水果、猎取鸟类和动物来生存,于是他们开始了天文观测和研究—此乃客观历法之起源。天文与人文的转换与交融,历法是第一成果。历法就是空间中时间标识,它是人类由蒙昧进入文明的基本标志,历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人文性则昭示着文明的开端。古今中外有天文历法种类多达以千计,基本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合历三大类。中国古代历法就是融合前两者的特点,并辅以星象、物候的阴阳合历系统。其制订的准则有以客观观察到的太阳运动来编制日、年、季节和节气,也有以月亮运动来编制月份并有月相的“朔望”和“旬”。那时,人们不难观察到一年当中月亮最圆最亮的那一天,这就是中秋文化的时序历法起源,是中国人时空一体、天人合一观念的最早表达。

■ 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侯利仓妻子墓葬的西汉彩绘帛画,帛画中的左上角有一弯新月,月上载有玉兔和口吐云气的蟾蜍。

为什么古人将春秋两季的最高点称为“分”?汉代著作《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说到了秋分节气,阴气和阳气势均力敌,因此白天和夜间的时间长短均等,天气也是既不冷也不热。那么为什么把这个节气取名为“秋分”呢?原来古人是以“立秋”节气作为秋天的开始,以“霜降”作为秋天的收尾,共90天。这样“秋分”这一天正好处于秋天中间,平分了秋季。中秋节就在这秋分的节点上—农历的八月十五。约在公历的9月23日前后,月亮离地球最近,反射到地面的光线最多。在中国所处经纬度的大范围内,一年中最明亮皎洁的月亮将在入夜后出现。以上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把中秋定在那一天的原因,它是中国阴阳太极哲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月晷又名太阴晷,是通过观测月球方向的变化来测定时刻的工具,但只有在满月的夜晚才能正确地显示时间。

仅仅有历法和哲学思考,不足以形成完整的“中秋”文化形态。除了天文历法、哲学观念外,中国的中秋文化也与人文情怀联系在一起。《易经》中写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日月星辰和自然天道,人文是指社会人伦和生活方式。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在距今5000年的黄帝时期,成立了多民族联邦制国家机构,专设观天象定历法治农事的机构,向民众提供观察天象所定的时间体系,推广种植养殖和纺织技术,因而受到各族人民的拥戴。这种“观象授时”机制就是中国国家历法公共服务体系的诞生,以至于中国传统历书的名称就是“黄历”。

中秋节的起源是古代中国的历法体系、哲学挂念、人文情怀的融合,体现了古代人类对月亮的敬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在历史上体现出中秋习俗的演变。

■ 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出土的绘有天象图的彩陶罐。

距今3000年左右,周公姬旦作《周礼》,一部关于理想国家的天子王权与百姓的礼仪规范,“中秋”一词多次出现在《周礼》中:“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中秋夜迎寒”“中秋教治兵”训练农兵,也指的是秋分时节。三礼之一的《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为拜月。《周礼》中“中秋夜迎寒”就是一种拜月仪式,周代王族、诸侯和百姓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活动。月亮崇拜,才是中秋节习俗真正的起源。

月亮的阴晴圆缺,为古人所目睹认知:由亏至满,由满至亏,更替往复。这种神秘的力量究竟来源于何处?人们将对于生命无常的无奈,转化为对客观事物的敬仰,这是先民认知方式的基本表现。

■ 河南省南阳地区东汉画像石—嫦娥会玄武。

汉代的“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有敬老、养老之礼仪,官府会发放慰问品;到魏晋时,官方和民间的中秋拜月和祭月已经有了固定的仪式,当时已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全国性的固定节日,唐朝的类书里不但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而且唐诗中已出现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和先皇游月宫等作为神话美学的内容。《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说:“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均极具规模。至今我国各地还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而造的北京“月坛”便是其中翘楚。赏月、玩月,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题材,月亮周期性的圆缺被用来对照亲人、朋友间的聚散离合。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因此月亮意象与故乡、亲情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本质上是一种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物。

■ 宋代刘宗古绘制的《瑶台步月图》。

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得不离开家乡,但在漂泊中又向往安定,于是“思乡”成为漂泊异乡者的共同情结。月亮构建了一个似乎可望而又可及的寄托物,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对于古代相隔千万里的离人来说,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对团圆的期冀。

■ 带有阴阳卦象的双连壶。


从敬若神明到阖家团圆

中秋节凝结了古代中国人对月亮的美好憧憬和诠释。一脉相承的中秋是一段缕缕不断的眷念,一代代一茬茬浓情的思念;一个民族在赏月、品月的过程中,体验的同时也展现出一种韵味独特的魅力。

■ 北京欢乐谷内的中秋舞龙。

中秋赏月活动约在魏晋时期出现,但没有形成固定的习俗。而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的活动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赞美月亮的诗句。宋代时形成了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代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游人赏月,达旦不绝。

赏月是自古以来中秋节的习俗,而月饼的产生则晚于中秋节。

■ 吉隆坡天后宫,一群中国孩子在庆祝中秋佳节。

关于月饼的来历,民间有着种种离奇的传说: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曾派大将李靖征讨北方突厥,在八月十五这天李靖率部凯旋归朝。当时有个吐蕃商人特地向皇帝献上圆饼祝捷,太宗大喜,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将月饼分给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另一个传说用月饼传递信息则是发生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令下属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里面,同时散布消息说是年将有冬瘟,只有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吃才能避免。人们回到家中,发现月饼里藏着的纸条,便在起义那天与各路义军一齐响应。洪武元年(1368年)的八月初二,已经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收到大将徐达攻下元大都北京的捷报,欣喜若狂,便传下口谕,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初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下来。

■ 在生产现代化的冲击下,饼印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少数的匠人作坊,只有在博物馆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赏月、品月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而中秋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或儿童之间进行的。北宋《武林旧事》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曾记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广东省佛山市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做工精细令人赞叹。

■ 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松塘村举行烧番塔活动庆祝中秋,祈福生活富足吉祥。

而观潮和祭潮是沿海地区必不可少的中秋习俗。观潮始于汉魏(公元1世纪~6世纪),盛于唐宋(公元7世纪~13世纪),历经一千余年,已成为中秋节的既定习俗。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 钱塘江观潮。浙江一带中秋观潮风俗自汉唐以来沿袭千年,每到中秋节时钱塘江边人流不息。

■ 浙江省海宁市,丁桥的潮水掀起了“冲天炮”。钱塘潮所到之处,只要遇到障碍物,即会生成各式各样的造型。


从群芳争艳到天下一家

古人过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为吃月饼、观潮、燃灯,浙江一带中秋观潮风俗自汉唐以来沿袭千年。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地方色彩浓厚。而与中国在文化传统上有很深渊源的邻邦国家,同样把中秋节作为盛大的节日。

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赏月的最佳时期。经过时间的沉淀,中国各个地区根据当地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中秋习俗。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中秋佳节时都有一轮明月普照华夏大地,炎黄子孙共同感受着快乐的节日气息。

■ 浙江省海宁市,盐官海神庙举行的“乾隆祭海神”仪式,共同保佑钱塘江两岸风调雨顺,永庆安澜。

广东省潮汕各地均有中秋拜月的习俗,而中秋拜月的对象主要是妇女和孩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俗,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份正是芋头的收获时节,农民都习惯用芋头来祭拜祖先。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此外还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形式多样,不光有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夜深时,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与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江西省吉安县的中秋节之夜,每个村庄都用稻草烧制瓦罐。当瓦罐烧制成红色时,再把醋放进去。这时整个村庄都会飘散一股香味。婺源的中秋节,孩子们用砖头瓦片建造了一座空心宝塔。在塔上挂有帘子板等装饰物,并在塔前摆放一张桌子,陈列着各种祭拜“塔神”的器皿,到晚上的时候在两边都点上蜡烛。中秋的大炮是用稻草编成的辫子,浸泡后再拿起石头砸中,使之发出响亮的声音。

■ 湖南省凤凰古城中秋花灯。

南方的中秋节习俗多姿多彩,相比较之下北方的中秋节习俗形式上略显单一。

说到兔儿爷,北京人想必是不会陌生的。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兔儿爷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

山东省庆云县,农民在中秋节时祭拜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还需要上坟祭祖。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而大同县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节为“小元旦”,在月光纸(绘有月神和月宫的纸)上绘画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

南北方因地域文化不同,孕育出中秋节的习俗也各具特色。总体而言,中国的节日大多数以团圆为主题。一家人围桌而坐,品尝月饼的同时欣赏着美丽的月光,便是莫大的幸福。

■ 广州市白云区,中秋之夜,舞火龙庆祝佳节。

中秋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在中秋节也会有庆祝活动。处于异乡的华人会在中秋佳节保持着和国内一样的习俗,身在异乡依旧情系祖国。受过中华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地区同样也有类似庆祝月圆的节日,即使习俗各不相同,但都充满欢乐色彩。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节”。秋夕在韩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农历八月十四开始全国上下接连放假三天,庆祝佳节。韩国“秋夕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团聚到爷爷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跳舞、赏月。女孩子们穿上艳丽的传统服饰,玩起古老的跳板游戏。韩国也有独特的中秋食物—松饼。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为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干燥的松针)而得名,中秋时家家蒸食并互相馈赠。

■ 每到“秋夕节”,韩国就会举办众多传统项目,其中包括“秋夕节”传统的牵手舞。

■ “秋夕节”的早上,一家人要举行传统的祭拜活动,用新一年的收成去拜祭先祖。

■ “秋夕节”时,韩国的力士进行角斗。

马来西亚当地的华人会在每年的中秋节欢聚一堂。除了赏月吃月饼,还会以世代相传的特有方式庆祝佳节,那就是彩绘灯笼比赛和提灯游行。中秋节在新加坡也是一个重要节日,在一些华人聚居地还会组织舞龙舞狮表演及放河灯、踩高跷、彩灯展示等活动。 

■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各式各样的彩灯迎接中秋节,吸引民众参观。

泰国人称中秋节为“祈月节”。每当八月十五之夜,泰国各家各户用甘蔗扎成拱门,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参拜月亮。中秋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缅甸人称中秋节为“光明节”。节日之夜,万家灯火,亮若白昼,到处是“不夜城乡”。缅王每年亲自主持庆祝活动。国王还要在卫队和文武百官簇拥下,出宫赏灯并举行盛大施舍活动。各地还会通宵达旦放电影、演话剧、跳舞唱歌,佛塔内还有大规模的布施斋饭等活动。

■ 在泰国,中秋节又称“祈月节”,人们参拜月亮并燃放天灯祈福。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越南人的中秋节以孩子、鲤鱼为贵,显出自己的节日特色。阿贵相当于越南版的嫦娥,相传阿贵得到仙树后,未遵仙训,用污水浇树,结果仙树腾空飞上月宫,阿贵因手拉树根,也被带往受责。晚上孩子们齐放彩灯,相关的习俗是传说有条鲤鱼成精后害人,包公为救民用纸扎了鲤鱼灯来镇住鲤鱼精。于是,孩子们都在中秋晚上听“阿贵”的传说,还会提鲤鱼灯出游玩耍,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 越南河内中秋夜。车顶上为越南人供奉的“阿贵”,阿贵相当于越南版的嫦娥。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9年01-02期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史知识】漫话中秋节
其实中秋节,有一个埋藏了千年的秘密
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习俗|中秋习俗
中秋习俗竟然有这么多,80%的国人都不知道!
中秋节习俗的演变,古人与现代人过中秋时,都有何异同?
世间温情美,人月两团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