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远的苏轼

阅读与写作            

                       永远的苏轼

                              安县中学2012级语文组  王小林

【阅读导言】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王国维《文学小言》

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胸中数万甲兵,是何气象雄且杰,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者,词境至观止矣。云锦成章,无衣无缝,是作者至情流出,不假熨帖之工。                                              —郑文焯

才思横溢,触处生春。                    —赵翼《瓯北诗话》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人物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御史李定等摘其托讽诗中的诗句,说他以诗“谤讪朝廷”,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次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别驾。宋徽宗即位(1100)赦还。第二年死于常州。

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开词中豪放一派,散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

.经典名言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

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8.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

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

10.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于潜僧绿筠轩》

1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石钟山记》

1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和子由渑池怀旧》

1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条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1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15、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

16、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7.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经典素材

    1.严父慈母

父亲苏洵,27岁时,发愤读书,文名大噪,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他对儿子的学业要求十分严格,制定计划读书学习,并监督检查,使苏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果断。她对苏轼人格教育很重视。苏轼十来岁时,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遭到奸臣陷害,被处以极刑,上刑场前与母亲诀别,说:“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当时,十来岁的苏轼激动地站起来,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掷地有声地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嫉恶如仇,有那么的人仰慕他的人格魅力,与他母亲的悉心引导密不可分。

点评:正是苏轼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能在文化和政治领域取得耀眼的成绩,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因素之一。

适用话题:教育与成才,家庭教育与人格魅力,影响,背景

    2.勤学苦读

苏轼曾经将一百卷将近七十五万字的《汉书》手抄了三遍。他抄写时很讲究:最初抄写一段文字,以三个字作段落题目;第二次以两个字为题;最后只需一字便可概括全段大意。真正做到了记忆与理解的有机结合。有人曾从《汉书》中随意举出一个字,苏轼便从此字开始一直背诵下去,没有一字差错,真正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

点评:天道酬勤,勤学苦读是事业成功的必经之路;善于读书,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事业成功的终南捷径。

适用话题:勤奋,勤学苦读,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成才

    3.兄弟情深

苏轼与苏辙既是兄弟,亦是知己,两人一生相伴,诗文唱和,情深意切,患难与共。他们俩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学成后又跟随父亲出川,一起考进士,应制举,双双得中同榜进士,同榜制举,一直到入仕之后才不得不分开,开始了聚多离少的生活。

一个中秋月夜,苏轼无比思念多年不见的弟弟,心情非常苦闷,他喝了一个通宵,酩酊大醉之际,写下了千古中秋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辙是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他的关怀是苏轼在尘世喧嚣中所能听到的最清澈的知己之音。子由那平淡笃实的情怀几乎成为苏轼体味温情世界的全部内容。

“乌台诗案”爆发前,苏辙得知消息后,连夜赶写一份奏章,请求朝廷解除自己现任官职为兄长赎罪。苏轼被贬黄州后,苏辙也将到筠州贬所。特意奔驰二百里前来陈州(今河南淮阳)为兄长送行。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轼被调往朝中担任翰林学士承旨,此时苏轼已经位居尚书右丞。兄弟同居高位,必然遭人忌恨。因此奉召当天苏轼便写了一道辞免状,请求继续外任,并于四月、五月先后上了第二状、第三状。而苏辙也接连四次上书请求外任。兄弟二人为了保全对方,争着留高位给对方,而甘愿请求外任。他们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不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晚年能够重返故乡,实现“夜雨对床”的约定,兄弟俩相守终老。然而造化弄人,雷州分别后,他们却终是没有能够再次聚首。

点评:人生得如此患难知己亦足矣,何况还是兄弟,血浓于水,他们的骨肉情亲让后人肃然起敬。

适用话题:患难与共,志趣相投,兄弟情,思念,知音。

4.乌台诗案

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轼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宋神宗也不太相信,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轼的罪。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轼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苏轼一心想着死。他请一位善良的狱卒带了两首诗给苏辙,其中一首是:“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杭州的父老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在他入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镇,张方平不怕受到牵连,写信给皇帝,说他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太皇太后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最直截了当是当朝左相吴充,有次他与皇帝谈起曹操,皇帝对曹操评价不高,吴充立即接口说:“曹操猜忌心那么重还容得下祢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东坡呢?”

就在这种情势下,皇帝释放了苏东坡,贬谪到黄州。

点评:挫折是人生的一所大学,只有有理想和毅力的人才能从这里毕业,苏轼因才华遭人忌恨,也因才华从虎口脱险。

适用话题:挫折、文字狱、仗义执言、才华。

5.赤壁绝唱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东京(今河南开封)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一咏赤壁,清风明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在苏轼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份子,自然无所谓生与死,生与死都只不过是生命的不同形式罢了。而时间的长与短,永恒与变化也是相对的,只要能够将自己的生命都融于清风明月当中,享受每一分生命、月光、清风,就是永生、永恒。

再咏赤壁,水落石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在《后赤壁赋》里,登高长啸的诗人,飘然而至的道士,横越大江的仙鹤,早已分不清你我。诗中的道士、仙鹤是苏轼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与解脱。

三咏赤壁,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多么宏伟雄奇的赤壁!那陡峭险峻的山崖高入云霄,仿佛要横穿天空,刺破苍穹!多么恢弘汹涌的长江水,掀起一阵阵滔天巨浪,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然而,赤壁再壮阔,英雄再潇洒,与自己又有什么相干?看看自己蹉跎半生,为自己老大无成而暗暗悲伤,都是一种深情的执着,深情的眷恋,深情的向往。而这不正是苏轼所要极力超脱,极力超越的束缚吗?

点评:是赤壁让苏轼饱尝难言的孤独,也是赤壁让苏轼脱胎换骨,真正地成熟起来。赤壁成全了苏东坡,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驿站,是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疗养心房的所在。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僻远、荒凉、萧条的黄州,因为他,而永载文化史册。

适用话题:挫折、磨难、心态、豁达、文学创作、心灵的突围。

6、开豪放词风

据说有一次,苏轼问一名客人:“我的词比柳永如何?那位客人回答说:“这哪里能够相比?”苏轼吃惊地问:“这怎么说?”那客人不慌不忙地说:“您的词作,必须让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握大铁扳,高唱‘大江东去’!柳永的词作却需要一个二八年华的小女子拈着红牙拍扳,细细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听后不禁抚掌大笑。

在当时,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是词坛创作的主流。婉约派主要描写男女相思离别之情以及女性的闺阁生活,风格柔弱感伤,婉媚多情。苏轼对词最大的贡献与革新在于,将词的题材从单纯的儿女私情,离愁别绪扩展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将词的格调从抒写艳丽、媚俗的雕虫小技提升到抒发宏伟志向,表达胸襟抱负的黄钟大吕。

点评:在词中,尽管婉约仍占主流,以委婉、细腻、儿女私情见长,读来难免有些雷同,单调与沉闷,而苏轼的革新,让词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成为主宰宋朝文坛的一种文学。勇于革新,不墨守成规,才能别开生面,别有洞天。

适用话题:改革、革新、成就、胸襟。

7、知州钱塘,勤政为民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再三请求离开朝廷,去地方任职,朝廷终于批准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浙西路兵马铃辖兼杭州知州。

长期以来,西湖的淤泥严重堵塞湖底,水草遮蔽大半湖面,不仅阻碍水运,损害水质,隔断水源,而且大大损伤西湖美观。苏轼决定对西湖进行综合治理,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策划,在湖的西侧筑起一道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将西湖分为里湖外湖。这不但解决了淤泥水草无处安置的难题,而且沟通西湖南北,缩短了交通路程。苏轼工作认真勤苦,据《杭州府志》记载,他每天都到湖上巡视,体现了他体恤爱民的仁政之心,勤政善政的为政之才。经历千年,“苏堤春晓”与“三谭印月”依然是引人入胜的“西湖十景”之一。

点评:作为父母官,为当地百姓做出的一项政绩,泽被后世,千百年仍发挥作用,这样的心思与智慧青史留名,而不是一唯地搞形象工程,劳民伤财,贻害后人,真让人掩卷深思长叹!

适用话题:政绩、勤政、父母官、为政之才、利国利民。

8、忧国忧民,为民请命

中国古代有很多文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轼却不是这样,无论是“穷”还是“达”,他都要努力地兼济天下,不忘自己的责任,正如陆游说:“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

他被贬惠州、儋州,使他远离朝廷、远离皇帝,同时也使他更加接近民间,接近百姓。他认为,要真正摆脱孤独和苦难,抵御艰难困苦的逆境,就应该深入当地的百姓当中,帮助和关心他们的生活,将自己的命运与老百姓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忘记苦难,超越苦难,而不是在落落寡欢中暗自伤嗟,孤苦自赏。

为解决惠州百姓交通问题,苏轼捐助当年皇帝御赐的犀带作建桥之资;岭南气候温热,疫病较易流行,苏轼频频请亲朋好友寄来药材,施舍给当地百姓;地处沿海,广州一域人饮水困难,苏轼建议且协助好友广州知州王敏仲建设广州自来水工程……在元祐大臣中,苏轼是受处罚最重,贬谪之地最偏远的一个。但苏轼把自己的被贬海南看作是“天其以我为箕子”,将自己比作海南岛上的箕子,也要尽力帮助这蛮荒之地开化文明。

点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抱负良知的官员总是以天下苍生为已任,以民生为根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为民请命,造福于民。

适用话题:忧国忧民、为民请命、民生为本。

9、伉俪情深,深情怀念

妻子王弗和苏轼是同乡,也是眉山人,是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性格较为内向,苏轼说他“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公婆,皆以谨肃闻”,而苏轼对王弗评价很高:一是“敏而静”,就是聪敏而不张扬;二是“有识”,就是有见识见解。苏轼对妻子王弗的感情很深,对苏轼来说,王弗既是爱妻,以是诤友,也是精神上的依靠。可好景不长,王弗年纪轻轻(只有26岁)就撒手人寰,与苏轼的恩爱婚姻只有十年。在王弗去世十年后,四十岁的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怱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十年的阴阳隔绝并没有能够减轻他对妻子的深情怀念。

点评:王弗聪明睿智,她以自己洞察世情的慧心,时时照顾着苏轼,对苏轼深情体贴,关怀备至。

适用话题:思念、回忆、相逢、天伦之乐。

10、随缘委命 苦中寻趣

北宋时期的惠州、儋州、海南,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中原地区落后许多,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海南,气候恶劣,人烟稀少,极为偏僻荒凉,被中原人视为十去九不还的鬼门关。北宋王朝有不得杀害士大夫的祖训,所以为人臣者,罪过再大也不过贬谪,而被贬海南则是远无可远,算是贬到了极点。

苏轼当时由三品高官直降到九品芝麻官,以花甲之年远发海南,仍然能够唱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则可随遇而安,忘却漂泊异乡的痛苦,找到精神上的寄寓之乡。苏轼之所以既是大文学家,又是大思想家,正是因为他的思想从来就没有因为生活本身的艰苦而趋于干涸,这种艰苦的生活反而给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驰骋天地的艺术想像力;是这样一种苦难的生活,让他的笔变得更为灵动、飞扬。

点评:挫折是人生的常态,磨难是化了装的幸福,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苏轼遭遇挫折,却能安之若素,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反思人生,生命,反而唱出了文学的天籁华章。

适用话题:苦难、挫折、心态、超脱、随遇而安、随缘委命。

. 现代文阅读

 

 

                              文赤壁(06年高考山东卷)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的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在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并没有做过什么留的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肮脏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为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词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16: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2)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18: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19: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

 

 

五.高考范文及片段

1、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

东坡的选择(2002高考满分作文)  
  2、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削瘦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蒙蒙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美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3、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4、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5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肩膀》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岗,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岗,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他泼墨写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群小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他却执著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从来却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解缓灾役,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豪言壮志。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民计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关百姓国家,下系骨肉情怀。
  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6、《诗人·明月·黄花》

                           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7、《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寒寒,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天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 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地,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 难 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韬略,而此时,面对 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 , 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 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 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纪念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 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 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艋舴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不朽诗情。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7、《风,可以穿越荆棘》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16.[答案]1)强化,强调,突出了对苏东坡的热爱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17.[答案]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18.[答案]1)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一个文人却挂职去当了武官、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或胜、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却成了旅游胜地。

2)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19.[答案]由于家庭的教育,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从小博览群书,使得苏轼接触到了各种思想。青年时期的苏轼,更多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了身体和心灵的摧残,终于幸免一死,被贬黄州。也终于给我们留下了传诵千古、光照日月的赤壁诗文。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也是最伟大的诗人。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被贬,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仕途的失意,命运的坎坷,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文章的思路如下:

雕像

眼前景                 江:死水

                江山

                         山:小山

①落难黄州,写出三赤名篇。

②失意文人,挂职武官。

东坡史——阴差阳错史     ③误将“赤鼻”听作“赤壁”。

④生前大灾大难,身后名传千古。

⑤无意与政敌的文战,却大获全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越来越喜欢苏东坡
苏东坡——浪淘尽 千堆雪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文读懂苏东坡:无论与我比才还是与我比惨,你们都输了
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得开的生活
苏轼写作素材集锦
千古奇文 《前赤壁赋》 精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