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輸穴為何陽經井穴從金穴起,陰經井穴從木起 ?


五輸穴專集问答

杨维杰



五輸穴為何陽經井穴從金穴起,陰經井穴從木起?


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陰經與陽經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臨床應用的關係很大,必須熟記,《難經六十六難》說:「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就是說陰經井木,依次為滎火、俞土、經金、合水;陽經井金,依次為滎水、俞木、經火、合土。


為甚麼五輸穴陰經井穴起於木,陽經井穴起於金,有關的文章雖然很多,但似乎都抓不到核心。據我個人研究認為:此乃是從五行之氣與質而決定的。木火清揚上升屬陽,金水沉重而降屬陰,決定了經絡的上下走向,也決定了陰經陽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配置。


首先從臟腑所在部位來理解,膈以上為陽,肺心兩臟皆在膈上,其經絡亦走上,循行於手,與其表裡之大腸小腸亦隨之走手;脾肝腎皆位於膈下,其經絡亦走下,循行於足,與其表裡之胃膽膀胱亦隨之走足。其次從十二經脈的流注來看,根據臟腑經脈十二時辰流注的順序。始於寅時,終於丑時,每時配合一經,即肺經為寅時,大腸經為卯時,胃為辰時,脾經為巳時,心經為午時,小腸經為未時,膀胱經為申時,腎經為酉時,心包經為戌時,三焦經為亥時,膽經為子時,肝經為丑時。各經當其時為氣血盛,過其時為氣血衰。


將十二經脈的流注時辰置於十二干支盤中,可以看到地支有著這樣一種關係:寅午戌三合火;亥卯未三合木;巳酉丑三合金;申子辰三合水。則肺(寅)、心(午)、心包(戌)手上三條陰經三合火;三焦(亥)、大腸(卯)、小腸(未)手上三條陽經三合木。由於木火清揚上升屬陽,所以其經絡走上部走手。脾(巳)、腎(酉)、肝(丑)足部三條陰經三合金;膀胱(申)、膽(子)、胃(辰)足部三條陽經三合水。由於金水沉重而降屬陰;所以其經絡走下部走足。


手足三陰三陽在中醫經絡循環交濟之基本體現即為陰升陽降,這是本於易理之坤卦為地屬陰在下,乾掛為天屬陽在上,地氣上升天氣下降乃成地天交泰之象,天地大宇宙,人體小宇宙,陰升陽降象徵著地天交泰上下交濟的天人合一觀。試以雙腿站立雙手上舉,則可見足三陰從足至胸,手三陰從胸走手,呈現上升之勢;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呈現下降之勢。這就充分體現了陰升陽降的精神。由於木火清揚上升,所以上升之陰經五輸穴亦必從上升清揚的木火起;金水重濁沉降,所以下降之陽經五輸穴亦必從沉重而降的金水起。


又,陰主血,陽主氣,心肝(木火)主血,金水(肺腎)主氣,陰經從木火起井滎,陽經從金水起井滎,亦與生理合。


這樣的配置,陰經陽經的穴位不同而且相剋,據《難經六十四難》解釋意義大致是:陰與陽相對,剛與柔相對,陽剛陰柔,金剛木柔,剛柔相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乙庚相合,陰陽相濟而不相犯,構成所謂「夫妻」關係。相剋而又相合,其餘四行,甲己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依此類推。這樣的配置,陰陽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間則相剋,雖為相剋,但又係相合,實際則剋中有生,這其中含有控制論的意義。


五輸穴之循行方向全為向心性,是何原因?


有人認為《靈樞》非一時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認為是另一層次運行及時代演進之烙印,個人參考諸多文獻認為這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五腧穴循行與《足臂》學術思想有關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簡稱《足臂》)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經絡專書,其所記載十一條經脈的循行,皆起於手足之末端而向心胸走行,說明五腧穴理論與《足臂》學術思想有一定聯繫,有人認為這代表了經脈氣血運行的早期學說。


2、五臟循行理論與《標本》《根結》學說有關


根據《靈樞﹒衛氣》篇及《靈樞﹒根結》篇所言。十二經脈原氣皆「根」於四肢末端(井穴),「結」在頭面、軀幹。「本」是經氣作用發出的所在,軀幹為「標」是經氣影響所到的部位,如「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崙,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於…。足陽明根於…」其經脈脈氣所「根」、「溜」「注」的部位,與五輸穴脈氣流注有密切關聯,說明四肢末端與頭面軀幹的特定聯繫,從而可見五輸穴的應用是標本根結的體現。


3、五輸循行與脈氣的逆數回還有關(或說係衛氣的曲折回還)


《靈樞﹒邪客》說:「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此篇手太陰之脈的循行,與《靈樞﹒經脈》手太陰之脈的循行方向完全相反,為向心性循行,此段之後又舉述了手厥陰心主之脈的內屈、外屈、上入等。亦為向心性,楊上善注說:餘之十經依此類推。這段話的意義道出:十二經脈流注言其常,而《靈樞﹒邪客》則言其變,說明了經絡學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制約性。


又從此中的「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之條文來看,此係衛氣循行之特點,《靈樞﹒邪客》說:「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肢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也。」衛氣特性「慄疾滑利」,瀰散之力甚強,能不受經絡約束及制約而擴散至脈外,張隱庵注為「脈中之宗氣從心主滎於十二經脈之中…其脈外之氣(衛氣)亦隨本經而曲折於皮膚之間。」因此也可看作是「衛氣的曲折回還」。


4、五輸循行與營氣血氣出入有關(脈外血氣的回流)


(1)血氣從氣街出與衛合復從井穴回:血氣從頭、胸、腹、脛四街之氣街而出,與衛氣相合。復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於脈中,張隱庵注曰:「脈內之血氣從氣街而於脈中,脈外之血氣從井滎而溜於脈中。」


(2)營氣從絡脈出與衛合復從井穴回:張隱庵注《靈樞﹒衛氣》說:「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內血氣從絡脈而滲灌於脈外,脈外之血氣從絡脈而溜注於脈中,外內出入相通也」脈中營氣從絡脈出而與衛氣在肌腠相合,復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於脈中。張隱庵注《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水穀所生之血氣從大絡出於皮膚,復從五腧注於經脈,故曰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


如此看來,五輸穴可以說是營衛血氣交會出入的部位所在,脈外之氣由此循經返回本臟本腑,而呈向心性走向。


5、另一體系:認為向心性排列自古(內經)即成體系,內經中便有向心性排列。而《甲乙經》對於十二經絡的排列,更是全部自肢端向軀幹循行,全部為向心性,其後之《千金方》及《銅人》的排列皆宗甲乙經之體例,如此說來自內經而甲乙經,五輸穴呈向心性排列可說係針灸的另一體系。


至於有人認為靈樞非一時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認為是另一層次運行及時代演進之烙印,就不再多加討論了。


請問五輸穴的全息觀是指什麼?怎樣應用?


《靈樞九針十二原》:「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就是說: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在人身的循行流注出入皆與五輸穴有關。指出了五輸穴與全身的整體關係。《靈樞官能》說:「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則說了解五輸穴的道理才能做好臨床。兩者都說明了五輸穴在整體應用的重要。


五輸穴與全身各部的聯繫,五輸穴的五行配置,使五輸穴成為一個完整的五行子系統,從而與其他臟腑器官組織等五行子系統相互聯繫並發生作用,建構成五輸穴的全息觀,每條經絡的五輸穴就是每條經絡的全息點,每條經絡皆可透過五輸穴的不同五行,而與隸屬該經的臟腑組織器官聯繫並發生作用。


五輸穴的全息觀除前述之整體觀外,尚包括自然觀及象數觀。自然觀即是五輸穴與時間空間的聯繫,五輸穴流注由淺至深的層次及分布的位置決定了空間性,例如井穴對應於頭;滎穴對應於面;俞穴對應於頸或腰(一或二級對應);經穴屬火金對應於肺心;合穴屬土水對應於脾腎,又凡屬木的穴位皆對應於肝膽,本臟或本腑疾病與肝膽相關時即可針刺,又凡屬火的穴位皆對應於心小腸,本臟或本腑有疾病與心小腸相關時即可針刺,其他各行依此類推。其對應性也可包括皮脈肉筋骨等五體;屬木的穴位可治筋:屬火的穴位可治血脈等,這個在前幾回有關五輸穴的空間應用中已談過,這裡就不再多談。五輸穴的時間性孕育著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時間應用有急性(如井穴)慢性(如經穴及合穴)時間時甚(如俞穴)四季分刺、四時分刺、子午流注、靈歸八法等。


此外還有五行的象數觀,包括同氣相求、交濟…等用法,前述之木穴治療肝膽病及筋病;火穴治療心小腸病及血脈病,可以說就是象數觀的應用,例如震颤的病;抽痛的病;如風般一陣突來的病;都可列入風病的範圍,就都可用五行屬木的穴位來治。這方面的應用空間更大,應用時間更多,才是五輸穴應用的最大內容。在這方面下功夫,治病便能更靈活,效用也就更高。董氏奇穴有很多應用就是根據象數觀而發揮的。


《內經》四時分刺法與《難經》四時分刺法不同,各具何理?


1、內經四時分刺法:其重點是春刺滎,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靈樞經本輸篇》說:「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註:夏取之俞為十二經俞穴,冬取之俞為背後俞穴)。關於如此取穴之理由,「素問水熱穴論」解釋道:「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本段是說秋天金氣肅殺,陽氣向內在合,陰濕之邪初盛但尚未深入,此時應針俞穴瀉濕,刺合穴瀉入內之邪。


「……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本段是說冬天寒水主氣,腎氣應之,腎主閉藏,陽氣內藏陰氣上逆,此時應針荥穴實沉陽,刺井穴下陰逆。


又《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也曾提出:「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俞;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所謂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等句,其意義就是說:因五臟主藏,冬行閉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陽初生,所以認為凡有內臟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閉藏之氣可以相應的,可分別針刺各經的井穴,也就是說各經的井穴,都有開閉通竅的作用。


滎,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氣尚微,等同於春季是陽氣漸盛的季節一樣,五色蕃華,與春季萬紫千紅的生發之令可以相應。所以把五色、春季、滎穴三者聯繫起來,認為凡是病變才出現於氣色方面(例如:暈針時必然臉面變色,刺心經滎穴特效,即取色應滎的原則)和春季的生發之氣可以相應的,當分別針刺各經的滎穴,也就是說,各經的滎穴都有瀉熱和疏調血行的作用。其它如根據五輸穴脈氣的由微而盛,由井、滎流注到俞穴、經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滎以下的輸穴,可以分別與夏、長夏和秋季相應。這是以五行之氣定治療之穴。


這種方法的應用非常簡便取穴少,卻效果宏速,只要根據病發臟腑或經絡,再配合季節,選取該發病經絡之五輸穴針治,即可達到療效。


2、難經四時分刺法:難經第七十四難提及:「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這個次序的實用意義,主要還在於「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因為井滎所在部位,肌肉都較淺薄,經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較厚,俞則在二者之間。又春夏陽氣向外向上,經脈之氣多行於肌膚較淺處,秋冬陽氣向下,經脈之氣多行筋骨較深之處。這是以四季陽氣深淺定五輸之位,與內經所言並無衝突。


這些都說明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與人體的臟腑及五輸穴,有聯繫相關的作用,認為從彼此相應的關係上,可作為針刺取穴的准則。內經除一年有四季刺法外,一日亦可比擬四季按時間針刺,即朝刺滎、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例如治療咳嗽,早上前來可針肺經滎穴魚際:中午前來可針肺經俞穴太淵;傍晚前來可針肺經合穴尺澤;深夜前來可針肺經井穴少商,療效甚好。因此從實用意義來看,內經所言似乎用的更多。


井穴位置古今有異,如何定位?您有何看法?


《靈樞經》所指出的井穴位置皆在各指趾之端,而《甲乙經》所述各井穴位置與《靈樞經》頗有出入,《甲乙經》除將中沖穴定在中指之端,湧泉穴定在足心,及大敦穴部位稍有不盡一致之外,其他各井穴位置,大都定在各經循行指的去爪甲角如韭葉處。自《甲乙經》以後,各主要針灸著述皆宗於《甲乙經》之說。而對醫經原始之作《靈樞經》上關於井穴的記載,卻反而不再去研究它。


《靈樞經》認為井穴是經絡之氣發源的所在,有著重要的治療作用,「病在臟,取之井」。表明井穴是治療五臟重症的要穴。然而有說井穴氣血微少不足使為補瀉(見難經第七十三難)者,而提出「當刺井者,以滎瀉之」,「當補井者,以合補之」的主張,竟欲棄井穴而不用。這也或許是醫家對於井穴的位置認識有其矛盾所致。關於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變:


1.《靈樞經·本輸篇》及《靈樞經·經脈篇》井穴皆在指端:《靈樞經·本輸篇》有關井穴位置的記載,除湧泉在足心外,「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隱白,足大指之端內側也。」這兩經加了「內側」兩字。其他井穴位於各經循行指的指端,《靈樞經·經脈篇》條文所述無論經脈所起和經氣所出,亦皆在指端,與《本輸篇》記載基本相同。甚至說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


連腎經亦起於(足小)指端。《靈樞》將多數井穴位置定在指端,現在一些針灸家慣用的十宣穴也在指端,用於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有著顯著的治療效果,恰恰是'病在臟、取之井'的不謀之合,只是十個穴與十二個穴的區別而已。


2、在《靈樞經·繆刺篇》關衝及商陽加了「去端如韭葉」,隱白加了「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少商加了「內側去端如韭葉」:這裡的「端」仍是指端,去端僅韭葉之距離,是指指端正中,即今之「十宣」之位置。「去端如韭葉」五個字在《素問·繆刺論》中用得很普遍。隱白穴少商穴為「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此二穴均提到大指〈趾〉「內側」之說,不同於他穴,但仍與《靈樞·本輸篇》同。「內側」應係指「橈側」,這實際上仍應係在指端。


3、甲乙經中一些穴位已由「端」移至「角」。如關沖、厲兌、大敦、少沖、竅陰、至陰等穴為「去爪甲角如韭葉」。


4、唐代時井穴位置除中沖湧泉外已全部由「指(趾)端」移至「爪甲角」。可以說由漢代歷經晉代至唐代而逐步定形。


那麼,為甚麼會造成這種穴位位置變異呢?有人推測認為,可能係(1)同指(趾)二穴,需要避讓。大敦、隱白皆位於足大趾,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於是兩個穴分別分佈於大趾兩邊,《甲乙經》增補一少沖穴,為心經之井,中沖改為心包經之井,由於少沖與少澤同位於一指,也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於是少澤穴也就由'小指之端'改到了'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如此一來,連湧泉、中沖就已有四個位於'爪甲角',最後連其他穴也最終移開了指趾端。(2)避刑法之嫌,古有酷刑,以竹簽刺入指端,稱為'簽爪'。為避免如同刑法而避開穴位。


因而有人認為對於井穴之運用宜有所變通,建議一指一穴者當位於指端,一指二穴者當如現行。其理由為:如此較易取穴,剌指端較刺甲旁方便;指端為陰陽之界,陰經陽經交合於此,若井穴皆在爪甲角,豈不陰經之穴亦跑到陽位了。並且認為這是回歸《靈樞經》,有利於井穴位置的統一。


這些理由乍看之下有其一定道理。但若從經絡循行發展來看,個人認為井穴位置的變異,應係一種進步的過程與結果。靈樞經穴位並不全,《甲乙經》才補足了十二經的五輸穴。《靈樞經》井穴原皆位在指端,也就是現在的十宣位置。謂之「陰陽之界,陰經陽經交合於此」並不全然合理,事實上這些部位皆在白肉部位,距離黑肉有一段距離,仍應屬陰面,不能謂之陰陽之界,但為甚麼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有著顯著療效,從對應理論來看,十宣位在指趾頂端剛好對應於頭頂,與神志相關,當然治之特效。


現今之井穴位置雖與靈樞經有出入,然而卻與十二經絡之循行相合,如少商為肺經井穴,手太陰肺經循行於大指內(撓)側,少商即在「大指內(撓)側,去爪甲如韭葉(《針灸大成》)」;商陽為大腸經井穴,手陽明大腸經即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針灸大成》)」,其於各經井穴位置皆與經絡循行符合。所謂「去爪甲如韭葉」正是穴位關鍵所在,即以少商及商陽取穴為例,以指甲直線與底線之轉角如韭葉之距離取穴,此一位置適在黑白肉之交會處,稍一外偏便是白肉,可以說也就是陰陽之交會處,井穴之特色即是交陰陽,今日之位置不正是與其作用相合嗎?


陽經多一原穴之原因為何?


原穴的分布有一特點,即手不過腕,足不過踝,上肢之原穴皆位於腕關節處或腕關節與掌指關節之間;下肢原穴皆位於踝關節處或踝關節與跖趾關節之間,呈現了手不過腕,足不過踝的特點,基本上都分布在手足大小關節周邊。


原穴在六陽經中,排列於五輸穴的俞穴之後,原穴多居脈氣豐盛處,脈氣在俞原之處比較盛大,諸臟(陰經)之原恰與俞合,而諸腑(陽經)之原在俞穴之後,為另設之原穴。為什麼陽經要另設原穴。《難經.六十二難》說:「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俞,名曰原」,陽經另加一「原」的原因是因其屬「陽」,陽經一般脈氣較陰經為長。滑伯仁說:「膀胱之俞束骨,過於京骨為原。膽之俞臨泣,過於丘墟為原。……大腸之俞三間,過於合谷為原,蓋五臟陰經,止以俞為原,六府陽經,既有俞,仍別有原。」也在指陽脈脈氣經過俞原一帶較長,可以說陽經自俞至原此一區帶皆可謂之原。而陰經在腕踝以下只有三個穴,陽經則多至五個穴,其中包含一「原」穴。原穴所在之處多較平坦寬闊,陽經由其明顯,穴位亦合其義。此處肉多,亦多主氣,氣多則與脾相應,能補後天。又原穴與三焦原氣及腎間動氣相應,能補腎補先天,可以說原穴能脾腎雙補,先後天並調,所以主治作用特別廣泛,療效亦高,此以在前回(的九回)第五(總六十一)題提過在此,不在多贅。


研究董氏奇穴一般以1973年董景昌醫師著作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標準。但也有人以1968年之講義為主,你有何看法?


早在第一回第三題討論題中我就曾特別聲明:只有1973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才是正統,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應該以《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標準。如果目的是研究董氏奇穴之淵源或歷史,那麼以1968年之講義為據當然有其必要,因為那是董氏奇穴最早期的文獻之一。


但若要以此作為臨床應用及董師學術研究之主軸,而棄置《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不顧,則此種捨大而就小,捨全而就偏,捨新進而就老舊的作學問方法,不啻為開倒車之舉,這就無異於要研究本人寫的董氏奇穴,捨最新的著作《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2003韓文版,2006中文版),而去研究舊的版本《董氏奇穴針灸學》(1992年出版)或《董氏奇穴針灸發揮》(1980年出版)。又如研究我寫的針灸手法及配穴,捨最新的《針灸寶典》(針灸經緯升級本,2006年出版)而去研究《針灸經緯》(1975年出版)一般,捨新書而就舊書,一樣是不太合常理的。


時代總是前進的,學問也是前進的,1968年的版本穴位不全,治療及說明都很簡單,只能說是奇穴的初期階段,只可以作為歷史源流探溯,而1973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才是成熟之作,兩本書發表時間雖然只距離五年,但穴位基本增加許多,治療也多有補充而臻於完備。試從一一部位來看即可見其端倪,1968年版一一部位只有六個穴位,但1973年版卻有二十七個(或說為二十七組)之多。其間差距之大之遠豈可以道里計?


老師之所以在1973年會出版該書,有幾個原因:一是基於針灸在尼克森1971年訪問大陸後,外國來台學習及台灣島內學習針灸者日眾(中文出版不久英文譯本亦隨後出版),有必要有一套標準教材教授學生。


一是該書內容當時已有相當部分發表於莊XX先生之《XX醫學雜誌》,因為係一次全部交稿給莊先生,豈知莊先生竟將其餘尚未發表之內容竄改穴名以《XXXX奇穴集》出版,為防止其繼續侵權及誤導社會,而必須出版一本完備而詳實的奇穴書籍,以正視聽。在此情形下,1973年版的《董氏正經奇穴學》必然不是泛泛普通之作,而應係成熟之作,此書出版後老師仍日益精進,可惜及遺憾,兩年後老師竟憂憤而逝,更多的精華亦隨之而去無法面世,殊堪浩歎。


合穴為何治療臟腑之病,董氏奇穴治療臟腑病與合穴有何關係?


《靈樞.四時氣》:「邪在腑,取之合。」《素問.咳論》:“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說明六腑的疾病,臨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治內腑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滎俞治外經,合治內腑。」


這是從五輸穴的分布來確定其治療範圍的。這些皆與穴位的空間性及時間作用有關。大意是說滎穴、俞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合穴則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滎穴和俞穴在肢體遠端,部位較淺,經氣表淺,所以善治體表(在外之經脈病)及所屬五官的病證;而合穴所在部位較滎俞接近軀幹,合穴皆在肘膝關節附近,經氣最後匯集,如百川的匯合入海〈合,有匯合注入之意〉,故稱合,合穴附近肌肉筋束較厚,脈氣深大,神經幹較為敏感,較易得氣。經氣較盛,能深入臟腑,故善治臟腑病證。


又合穴善治慢性病,中醫有「久病入府」之說,因此合穴善治久病慢性病之臟腑病,不同於滎俞之善治外感新病或時間時甚半深半淺之病。這些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所謂合治腑病,也包括非神志性之臟病(病在臟者取之井,一般是講有神志病類的臟病針井穴),陰經之合穴屬水,主先天主原氣腎氣。能補腎水之不足;陽經之合穴屬土,主中氣脾氣,能補脾胃之不足。


由於在肘膝關節附近的合穴,肌肉筋束較厚,脈氣深大,較滎俞接近軀幹,所以善治臟腑病證。因而董氏奇穴之幾個治療臟腑病的穴組,如駟馬上中下治肺、通闗通山通天治心、通腎通胃通背治腎、天黃明黃其黃治肝等穴,皆在合穴之上大腿部位取穴,這些穴位皆屬肌肉豐厚之處,脈氣深大較易得氣,且接近軀幹,善治臟腑病證,因此在取其治療臟腑疾病。


又十二經別皆在肘膝以上入走內臟,與五輸穴脈氣銜接,因此董氏奇穴設在肘膝以上肌肉筋束較厚之大腿部位,與經別也有一定關係。此外十二經別的出入離合補充了十二經脈循環之不足,例如足少陽膽經不行於心,但膽經之經別貫穿心臟,為心與膽通找到了明證。至於主治脾胃臟腑病之下三皇則在小腿,則又與消化器官胃大小腸之下合穴在小腿較低位置有關。


董氏奇穴治療肺心腎三藏之三組穴位皆在胃經與脾經包位的經線範圍內,也表示董氏奇穴重視脾胃學說,或者這些臟腑與脾胃相關,及如前次討論所提胃經何以行於胸腹之理類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活用易學方法 發揮董氏奇穴及針灸療效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四回)
針經節要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宋-刘温舒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九回至第十二回)
论子午流注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