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相关应用
1.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
A.胸背部分出
B.头面部分出
C.四肢肘膝以下
D.四肢肘膝以上
E.四肢末端
 
2.既至目内眦又至目外眦的经脉是
A.手少阳三焦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
 
答案:CC


细目四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 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

(1) 经别的概念 
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 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2) 经别的分布特点 
十二经别,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其循行分布特 点,可用“离、合、出、人”来加以概括。十二经别循行,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别出,称为“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称为“人”;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称为“出”; 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人六条阳经,称为“合”。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这样十二经别分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3) 经别的生理机能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   加强休表与体内、四肢与 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   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 的联系,这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 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 形》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4)   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

(1)   别络的概念
别络,也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另外,若再加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2)   别络的特点
别络多为斜行的支脉,其分布亦均有一定的规律。在四肢部,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阴经的络脉走向与其相为表里的阳经,阳经的络脉走向与其相为表里的阴经,以沟通表里两经。在躯干部,共有三络分布于身前、身后、身侧,即任脉的络脉散布于腹部;督脉的络脉行于背部,散于头上并别走是太阳经: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部。

(3)   别络的生理机能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 从经在体表的联系。
2)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联系,统率其他络脉。
3)渗灌气以濡养。
 
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

(1)   经筋的概念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和支持筋肉骨节的体系,为十二经脉的附属部 分,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作用。

(2)   经筋的特点 
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经筋一般分布在周身的浅部,多结聚于 关节和骨骼附近。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于脏腑。其中手足三阴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内侧,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外侧。

(3)   经筋的生理机能 
经筋多附于骨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

(1) 皮部的基本概念 
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经气布散之所在,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并能反映十二经脉的病证。

《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

皮部不仅是经脉在体表的分区,也与络脉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故《素问·皮部论》还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因此可以认为,十二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皮部的分布范围比经络更为广泛。

(2)   皮部的应用 
1)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十二皮部分属于十二经脉,而十二经脉又内属于脏腑,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亦能在相应的皮部分区反映出来,故在临床上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即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2)  用于疾病的治疗
通过对浅表皮部的刺 救和渗透作用,结合经络穴位所形成的敷贴、温灸、热熨、梅花针等疗法,可温通气血、流通经络、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疗内在脏腑的病变。
 
细目五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1.经络的生理机能

(1)   沟通联系作用 
经络沟通联系的作用加强了脏腑与体表、脏腑与官窍、脏腑与脏腑之间,以及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2)   运输渗灌作用 
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络脉作为经脉的 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形体官窍 及经络自身的作用。

(3)   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 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 息的作用。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 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

(4)   调节作用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 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 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 人体复杂的生理机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2.经络学说的应用

(1)   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外邪由表里的途径
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因此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

(2)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

(3)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互联系,所以一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另一脏腑。

(4)   指导疾病的诊断
循经诊断,即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分布位及其属络脏腑进行诊断。分经诊断,即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脉进行诊断。

(5)   指导疾病治疗
指导针灸推拿治疗,指导药物治疗。
编辑:什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话经络学说
人体经络学到底是什么?
内经临床发挥 (经络学说临床意义)3.2.经络和经络学说
中医经络学说(王雄整理)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