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布拉格之春的始末
二十年轮回中的“布拉格之春”始末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无知》①中写道:“在这个世纪,捷克人的历史由于‘二十’这个数字的三次重复而具有了非凡的数学美。”
  米兰·昆德拉所指的“二十”的三次重复如下:
  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1938年被德国占领,主权丧失。
  1948年共产党在捷克完全执政,1968年“布拉格之春”运动被苏联及其盟国扼杀。
  1969年开始,经过20年被占领的耻辱,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终于来临。苏军撤离,随后苏联自己也解体了。
  在捷克斯洛伐克这三次二十年轮回中,最重要的事件便是被称作“布拉格之春”的政治改革运动。
  捷克等中东欧小国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它们都没有天然边界,而夹在日耳曼和俄罗斯两大国际势力之间,其特征就跟英国一个历史学家说得那样②:仿佛有脊椎而没有外壳的生物,寻求大国支持或被大国挟持,就形成了这些国家历史一再重演的主要内容。第二,作为民族意识的最早觉醒,都起于语言和文化的复兴,就是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此起了关键作用。“布拉格之春”前后,就充分证明上面的说法。
  早在1945年5月初,在布拉格举行反纳粹起义的同时,美军第三集团军在巴顿将军的指挥下已经攻占了比尔森,捷克人强烈要求巴顿将军的部队继续进攻,占领布拉格。但在苏联外交部门的反对下,美军接到命令停留在卡罗维发利、比尔森一线,尽管离布拉格只有两个小时的行程。5月7日,巴顿派出密使面见领导起义的捷克民族委员会代表,使者提出,美国装甲部队可以在翌日凌晨进入布拉格。接见使者的是一位共产党的地下领导人斯姆尔科夫斯基,他回答说,捷克人宁愿让苏联人而不是美国人来解放。这就是捷克现代历史转向的关键时刻,而这一转折居然让一个二流人物决定了。当时捷克流亡总统贝奈斯等真正上层人物远在莫斯科或者在集中营里。正是这个斯姆尔科夫斯基后来支持杜布切克的改革,而被强行罢官。到最后,他甚至“找不出纳粹分子和苏联领导之间的区别③”,这是多么大的讽刺!5月9日,苏联坦克从东面进入布拉格,从此形成了长达20余年的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卫星国的开端,如果不说它是傀儡国的话(1968年入侵以后就是了)。
  二战时期盟军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艾伦·帕尔默说:“然而,政府的未来形式不取决于流亡者的意愿,而是取决于抵抗运动的性质以及主要盟国给予他们的庇护④。”应该承认,捷克斯洛伐克战前是对苏联最没有恶感的东欧国家,而《慕尼黑协定》⑤却给了他们巨大的伤害。这就是捷克人倾向苏联而不是美国人来解放他们的心理前提,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我们不要忘记了,巴顿的军队踌躇不前,跟背后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几次会谈有直接关系。从苏联这方面看,战前捷克被西方出卖,他们牺牲了两千万人才取得的胜利果实,为什么要拱手让给西方?这岂不是再次把容易被打击到的软肋又暴露出来的愚蠢之举吗?!当然,捷克的斯姆尔科夫斯基们不会预见到如果被美国人解放,他们的社会会发展成战后西德或日本的形态,他们也不可能预见到在他们争取未来独立、自由、民主的过程中,苏联人将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压制和打击。
  然后,打击还是不可避免地来到了。就在捷共宣布代表政改的《行动纲领》发布四个月后。
  1968年8月20日夜11点左右,一架苏联民用客机飞近布拉格的鲁齐内机场,航管被通知这架飞机只是路过上空。几分钟后,苏联飞机给机场发出信号,说由于机械故障,要求紧急降落。机场同意了。飞机停下来后,上面下来的是几十个手持自动步枪的苏联突击队员,他们马上占领了空中交通指挥塔。随后,大批苏联安东诺夫式运输机以一分钟一架的速度降落下来,从飞机里吐出坦克、卡车、炮等军用物资和战斗人员。接下来,苏联住布拉格使馆的公务车变成进犯部队的向导,他们前往占领伏尔塔瓦河上的桥梁、总统府所在的城堡、政府主要部门大楼、邮电局、广播电台和军用设施等。执行这一闪击战任务的是苏联第24战术空军集团军。与此同时,苏军四个师和东德一个师在西部占领比尔森、卡罗维发利;苏军另外四个师和东德一个师从北部进入捷克境内,向布拉格、卡罗维发利一线挺进;苏联和波兰合成军四个师从东北进入俄斯特拉发等地;在东南和东部,苏军八个师和匈牙利两个师以及保加利亚军队若干前往占领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和斯洛伐克重要城市科希策。这次军事占领行动前后的总人数为六十万,坦克7000辆。
  苏联以马列的名义入侵一个主权国家
  就在苏联及其盟国军队侵入的同时,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主席团在开会,亲苏的几个成员要在当晚弹劾杜布切克,并且打算配合苏军入侵,能发出“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要求”的借口,结果这计谋失败了。不到12点,正在开会的总理切尔尼克接了个电话,是国防部长打来的,他通知捷克被占领,而且他本人也被俘了。杜布切克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全部惊呆了,说不出话来,而主要反对改革的几个人面无表情,这说明他们事先得到通知了。杜布切克大喊:“我做梦也想不到他们能对我们干这个。”随后他就镇定下来,跟他的智囊们决定立刻起草广播讲话稿。同时不撤离,不转入地下组织抵抗,而是进行政治斗争。尽管捷克有十七万五千战斗部队组成的十二个师,其中包括五个装甲师。凌晨1点55分,捷共主席团通过电台发表一份声明,谴责苏军的入侵,号召人民“镇静和谨慎”。当时苏军的坦克还没赶到广播电台大楼,这就从法理上证明了苏军及其盟国的军队的进入是侵略行为,“违背国际法、华约规章和各国间权利平等的原则。”应该说,捷共主席团在这一刻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是幸运的,如果再迟五分钟,广播讲话将不能播放,因为苏军坦克随后就到了。尽管在道义上争取到了这个象征式的胜利,但捷共的新领导人在政改时期对苏的外交是失败的,他们对形势的估计不足;反过来说,苏联的军事行动在战术上是成功的,因为他们预料到捷克不可能抵抗,美国和西方集团因为陷在越战和自身的麻烦中而无暇顾忌捷克斯洛伐克。
  广播讲话发表不久,荷枪实弹的苏联军人便绑架了捷共中央主席团所有人,把他们辗转押往到莫斯科。总统斯沃博达也随后自愿赶到。在那里,经过威逼利诱和分化,苏联人强迫杜布切克等人签署了承认改革错误,苏军入侵合理的《莫斯科议定书》。在莫斯科的高压下,副总理古斯塔夫·胡萨克,以往最激进的改革倡导者变节了;总统斯沃博达因为疲惫丧气而屈服了;总理切尔尼克动摇了;最坚定支持杜布切克的依然是那个斯姆尔科夫斯基,事情变得可悲地滑稽。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导层中从来不乏胡萨克之流的骑墙者,例如四十年代末的总书记哥特瓦尔德最早赞成走“捷克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被斯大林叫到莫斯科一番训诫后,他立刻变成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后来的总书记斯兰斯基随着苏联安全部门的指令搞大清洗,最后自己也掉了脑袋。
  布拉格人在8月21日早晨,听到街上隆隆的坦克和刺耳的警笛声及广播,就明白了:他们的国家被占领。总统斯沃博达呼吁人们镇定克制,就跟1938年德国纳粹入侵,当时的总统贝奈斯要求人们做的一样,人们没有抵抗,也不可能抵抗。因为他们从来没想到要抵抗苏联人,20日深夜,一个斯洛伐克地方党的领导人深夜开车回家,当看到大道上布满苏军坦克的时候,还以为那是在拍电影。在做这方面阅读研究时,我看过一些评价捷克斯洛伐克人没有骨气的言论,其中包括西方记者。我深为这些话感觉纳闷:在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也许就是隔着不相干的时空指责别人在危机时刻不够勇敢。当年贝奈斯和1968年的斯沃博达的劝告也许说明两件事:第一,这些人了解他们的人民,第二,他们不想鼓动人们以卵击石,造成无谓的牺牲。
  捷克总统斯沃博达与勃列日涅夫亲吻
  那么,苏联及其盟国为什么要动用这么大的武装力量镇压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改运动呢?或者我们问,“布拉格之春”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这还得从二战以后说起。
  二战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基本是苏联意志的产物,经济一体化给捷克斯洛伐克带来了长期停滞期,它被规定出产的商品必须以低价提供给苏联,而换回来的是无法在国际上流通的卢布;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其实等于这些次要国家军事自主权的丧失;最糟糕的是在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对抗苏联之后,各个卫星国开始在斯大林授意下的政治大清洗。从1948年开始,捷克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党的总书记等等无计其数的人在大清洗中被杀,或被关进监狱。捷克人对抗这种经济剥削、主权丧失、政治迫害和腐败的中央集权的最通行的办法是流亡和消极旷工,这既是捷克人的性格反应,也是出于无奈。
  1956年,赫鲁晓夫在公开场合批评斯大林主义,这似乎给了东欧诸小国看到一线光明的希望,但接下来的匈牙利事件以血的事实使希望破灭。1967年早春,在布拉格,一场压抑已久的爆发正在酝酿,其针对的是经济、言论自由和斯洛伐克问题,而矛头直指当时的总书记诺沃提尼,这个人虽然在集中营呆过,但是个十足没有个性的莫斯科式官僚,对权力充满热爱。
  1967年6月27日,捷克斯洛伐克作家代表大会召开,首先发言的就是当年只有38岁的米兰·昆德拉。他说:捷克文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达到了顶峰,然后就是纳粹占领和斯大林主义,这段时间占据了四分之一世纪,捷克的文学与外界隔绝了,伟大的传统被抛弃,文学被降低为枯燥无味的宣传水平。接着他呼吁人道主义、文艺复兴,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自由。最后他说:“这个国家在二十世纪里的经历大概要比许多国家多些,如果这个国家的天才经常处于觉醒状态的话,说不定还会知道的更多些。这种知识就可以用来消除现有边界限制,并超越当前我们对人和人的命运的认识限度,从而赋予捷克斯洛伐克文明以鉴别力,成熟性和伟大性⑥。”米兰·昆德拉这番话其实已经超出了文学范畴,而是对当政者的批评。
  捷克籍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
  同年10月31日,布拉格城堡下方不远的学生区因为总是发生断电,学生要求新闻工作者来查看宿舍情况。晚9点之后,灯又灭了,学生们忍无可忍,擎着火把,弹着各种乐器,走上大街游行。尽管他们表现谨慎,还是与警察发生冲突。最后学生回到宿舍,以为那里安全。但警察赶来,他们手持警棍,避开大队人群,一味追打离群掉队的人,并喷射垂泪瓦斯。学生也被迫反击,到了凌晨混战结束,有12个学生和3个警察被送进医院。
  这个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震动。而在党的内部,人们也公开批评诺沃提尼的内外政策。诺沃提尼希望来访的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为他撑腰,但勃氏表示这是捷克内部事务,不予理睬。诺沃提尼秘密谋划军事政变,结果事情败露,一个谋划政变的军队高层人士叛逃西方(同时还有经济问题),成了一大丑闻。1968年1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召开党代表大会,大会撤销了诺沃提尼总书记的职务,而以一位斯洛伐克人杜布切克取而代之。同年3月,诺沃提尼企图政变的阴谋被媒体披露,由此他的象征式的总统职务也被撤销,由二战的英雄斯沃博达接替。4月,在杜布切克的主持下,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发表了《行动纲领》,要建设“具有人道面孔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主要内容如下:
  修正共产党的权利集中。
  恢复在中牺牲者的名誉。
  以为原则解决“问题”。
  强调企业自身责任,引进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改革。
  言论和艺术活动的自由化。
  在外交政策上,在强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的同时,也通过引进科学技术强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
  6月,捷克作家瓦楚利克代表一些作家和知识分子执笔发表了《两千字宣言》,大致内容是谴责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呼吁新闻自由,支持振兴计划,寻求跟“外部力量”的平等伙伴关系。
  《两千字宣言》内含质疑“俄国熊”霸权的过激言论,连杜布切克都嗅出这里面的危险味道,并通过党中央给予批评。杜氏是个老练稳重的人,习惯于三思后行,他自己就说过,当一切没有就绪时,“用我们光溜溜的额头撞墙是不会得出什么结果的。”但是,改革本身就包括冒进,这是一浪赶一浪的必然,这种必然性有它自己的意志,谁也无法左右。
  到此,苏联人被激怒了,其霸权嘴脸开始逐渐显露,一方面苏联国内的报纸谴责捷克的做法是要搞“资本主义共和国”,同时苏联主持下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军队频繁地在捷克境内搞军演;另一方面,勃列日涅夫要求华沙条约国的五位领导人在德累斯顿(前东德)对杜布切克进行“审讯”。接下来,双方最高领导人又决定在捷克的切尔纳,位于捷克、匈牙利和苏联边境的一个小镇谈判,时间是7月29日,谈判一共延续了4天。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平均年龄61岁,而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平均年龄47岁,这既是小国对抗大国,也是年轻人对抗老年人的一次谈判。谈判与预料的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当勃列日涅夫谴责捷克斯洛伐克搞的这套是“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时,曾经是二战老兵的总统斯沃博达⑦气得满脸通红;而杜布切克一直坚持说推行“具有人道面目的社会主义”是他们的唯一目的。一天谈判结束后,苏联人被火车拉走休息,有一晚,杜布切克睡不着,在小城附近散步,和铁路工人聊天,工人们对他说:“我们同你们在一起,希望你们同我们在一起。”这使杜布切克深为感动。
  勃列日涅夫舌吻杜布切克
  就在会谈进行期间,西方情报部门发现华约组织的军队频繁向捷克方向调动。会谈结束后,苏联人操纵的媒体说双方达成所谓六点共识,即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做出了让步,后来据杜布切克自己说,谈判没达成任何东西。捷克人感觉松了一口气,但仍然不放心,8月1日晚,五千人聚集在布拉格的老城广场,要求报告情况和做出保证。大家要求杜布切克出来讲话。又是乔姆尔科夫斯基⑧疲惫不堪地对大家喊话:“同志们,我请求你们让杜布切克休息一会儿,他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即使他来了,告诉你们的跟我说的是一样的话,因为我们两个人有着共同的语言⑨。”
  捷克斯洛伐克的气氛依然非常紧张。8月3日,华约国最高领导人在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城堡签署了一个空洞的宣言,然后到场的人相互拥抱接吻。宣言保证各条约国在“平等、主权、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基础上相互合作。由此,捷克斯洛伐克和西方媒体一致欢呼胜利,甚至杜布切克都感觉很乐观。
  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占领一直持续了20年,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很像300多年前的“白山战役”,只是被奴役的时间没那么久而已。为了给自己圆场,也是为了应付国际舆论,苏联一个党的理论家甚至发明了“有限主权论”的说法,这是可以跟当年纳粹德国比肩的、荒诞无比的侵略借口。
  官方的对抗已经不存在,但捷克斯洛伐克人从来没停止过抵抗,而且是以波希米亚风格进行的,例如搞地下广播和出版反苏的报纸杂志,往坦克车后的排气管内塞燃烧瓶;弄乱布拉格街头的路牌,只留下一个标志,上面写着“由此到莫斯科两千公里”;对入侵士兵坚壁清野;最极端的是年轻学生自杀式抗议,最著名的例子是扬·布拉赫在瓦茨拉夫广场上引火自焚。
  为抗议苏联入侵,捷克青年学生让.布拉赫在瓦茨拉夫广场上自焚
  瓦茨拉夫广场自焚纪念物
  最后要补充的是,被押送到莫斯科的一班人,身处最危险境界地的是领导成员之一克里格尔,因为他是犹太人,又是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老兵,是苏联领导人最痛恨的人物。甚至在《莫斯科议定书》签署后,苏方依然扣留他(他坚决不签字,甚至拒绝参加谈判)。如果不是杜布切克一再强调放人的话,也许克氏真的就会殒命莫斯科,或者莫名其妙消失。谢天谢地,1968年入侵行为虽然带有中世纪的野蛮特征,但苏联当局毕竟有所顾忌,如果杀了克里格尔,不但法理不容,而且他们真就与当年的纳粹没有区别了。回国后,杜布切克逐步被架空,最后撤职,胡萨克做了第一书记,组成了傀儡政权。有多达50万捷克斯洛伐克党员干部被清洗掉,甚至连最赖以糊口的工作都找不着。杜布切克一度被任命为捷克驻土耳其大使。胡萨克的目的就是把他甩出去,越远越好。连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都诧异,他为什么不趁机叛逃西方?当时有二十多个国家向他发出避难邀请,其中包括美国、法国、意大利、前西德等。最后他得出结论,说杜氏是真的忠诚于党和国家事业的人,值得钦佩。他自己说:“在这个时刻,我要留在甲板上。”杜布切克趁密探不留意,从土耳其借道布达佩斯飞回国内。他被开除出党,最后做了斯洛伐克一个林业局的机械师,在保安部门的严密监视下生活了20年,直到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再度出山从政。按照我们熟悉的“宫斗”逻辑,人们不免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萨克不从肉体上灭掉杜布切克呢?原因也许有二,第一,杜氏在民间的口碑太好;第二,胡萨克本人就是杜布切克改革的受益者,此前他被判无期徒刑,在监狱里被关押了9年,他的被释放,是杜布切克直接干预的结果。看来捷克斯洛伐克人再能搞阴谋诡计,比较起来,还是心慈手软啊!关于杜布切克这个人,后文还会详述。
  胡萨克,捷共中央总书记(1969~1987)
  1968年8月,苏联人甘冒国际舆论的谴责以武力进犯一个主权国家,甚至还是同一社会主义的兄弟邻邦,到底为什么? 答案也许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勃列日涅夫之流害怕“布拉格之春”这类改革被效仿,使周边卫星国最后脱离苏联的霸权控制,这会造成它的经济、地缘政治、外交和国际地位等等一连串严重问题,所以要杀一儆百。但事实证明,历史潮流是挡不住的,正如杜布切克后来说的一句话:“刺刀可以做很多事情,但人就是没法坐在刺刀尖儿上。”
  1989年,时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到布拉格访问,当他被问道:现在他所主张的改革开放政策跟当年的“布拉格之春”有什么区别。戈尔巴乔夫回答道:“二十年。”
  ①米兰·昆德拉《无知》,许钧 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 2004年8月
  ②引自《夹缝中的六国》,(英)艾伦·帕尔默,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③引自《杜布切克回忆录》黄英尚 译 新华出版社 2001年
  ④引自《夹缝中的六国》
  ⑤ 即英、法、德等签署的出卖捷克主权的臭名昭著的协定。
  ⑥引自《布拉格之春》,泽曼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⑦ 斯沃博达时年73岁。
  ⑧ 当时是议会主席。
  ⑨引自《“布拉格之春”前后》(美)塔德·舒尔茨 著 新华出版社1983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史杂谈:苏联是怎样镇压“布拉格之春”的?
1968年,苏联红军26个师,30万人,6小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68年8月20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事件---1968年
苏联出兵捷克 沉重的历史代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