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章赏析 | 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究竟是怎样的课堂?

和你一起

守护班主任的心灵家园

胡   乐

关于课堂,有太多的模式和标准,各种考试如指挥棒一般约束着教师的课堂,分数的高低成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我在教室内观察课堂,教室外反思课堂,跨进跨出间……我举起了手,问——我们追求的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到底是怎样的课堂?


 教学对象——学生用书  VS  以学生用书的活动


曾经教师被称为“教书匠”,学生来学校是“读书的”,课堂被喻为传授知识的殿堂。“教”仅被定义为“传授知识”。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乔伊期(B.Joyce)等人提出,真正的教是教孩子怎样学。施良方、崔充漷认为,“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所以,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教”的本质,它不同于“给予”或“传授”。尽管不排除有时会直接讲授,但这并不是也不是教师的全部行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就当前课堂教学来看,教师更多的是管制,而不是引导学生自主走向学习。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认为,“导学”是教的最本质的行为。那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应以“”的方式教学生学习。 


 先学后教——课前导学或预习


现在,许多地方正在大力推进微课、翻转课堂,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此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先进的教学理念让课改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画面,但“先学后教”是不是要求我们在课前导学或者预习呢?


以我的教学经验来看,不一定要。语文教学一般有预习这一环节,但有时预习并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因为预习让学生对“未知”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学习新知识失去了新奇感,当堂学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另外,预习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一些自觉性不高的学生,为完成预习而直接抄袭,实际上没有内化,并不利于教师掌握真实学情。比如数学、科学等一些探究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导学或预习后,提前知道了结论,但并不知其所以然,探究的欲望就会大打折扣,导致课堂的参与度下降。其实,课堂需要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甚至经历“挫折”,出现错误,这些“挫折”与“错误”就是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时,有经验的老师就会在无疑处给疑。


当然,先学后教的先学不是绝对的。课前先学、课中先学,或是不需要先学,再或是先学到什么程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只注重先学后教的形,而忽视了先学后教的魂。


 以学定教——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有“三不讲”原则,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这三句很经典,但实际操作中,很有难度。每个班的学生就如十个手指长短,这个学生会的,那个学生不一定会;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不求甚解;有的悟性高些,有的基础差些,想以学定教,这个“学”不太好把握。因此,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解决学生“学”的问题。


目前,小学教师运用较多的是情境化教学、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但在我看来,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偏向于讨论的成分居多,只能称之为“小组讨论”而已。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同时具有五个基本要素:积极互赖、个人责任、面对面促进性互动、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反思。课堂的小组合作要有目标、有规模、有互助,有角色分工,要让小组合作成为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


 教的内容——教什么  VS  怎么教 


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时,出现一些流于形式的情况:教师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学时,不是从学生学习具体内容出发,根据特定需求出发去选择。事实上,一旦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无论情境、体验、探究,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便失去归依,学生的发展最终成为虚无。


“教什么”是内容,“怎样教”是形式,内容和形式孰重孰轻?我认为首先是有内容,之后才是形式,“教什么”比“怎样教”要更重要。马飞龙教授认为,“把怎么教放在第一位,事实上是不对的。……学习目标,就是希望学生学到的东西,绝对要放在第一位。”后者远是在前者确定之后再加以解决的,离开了“教什么”,如何教就失去了标准——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具体的方式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因材施教——如何把握教材?


“因材施教”的“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才,即我们的学生;二是指学生用的教材。关于教材,不由得想起两位先贤——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们虽素不相识,但在教学上都不重视“教材”。孔子提倡“述而不作”,在他看来,教育内容在人的思想之中而不在文字之中;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在“一问一答”中提示教育内容,在他看来,教育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事先策划并建构好的。


没有教材似乎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自己能编写校本教材,整合课程。追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更是需要教师运用好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所束缚,第一步就是了解我们手中的教材,只有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才有能力对教材进行重组、优化、丰富,才能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对待,以学定教。这些,不仅是教师教学自主权的萌芽,也是课堂教学从“教学境界”走向“课程境界”的起步。


 课堂轨迹——“一路顺到底”是否真的好?


用“一路顺到底”来形容课堂,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遇到一点麻烦,这样的课堂有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顺势而下,没在问题,恰恰是最有问题。教师之为教,就是引导学生暴露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从浅到深,从散乱到系统。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即使没有问题,老师也应制造“问题”。在设计时丢一些“骨头”,让学生来“啃”,教师应该认真倾听,于细微处听出问题,于对答中听出问题,于话语中听出浅薄,时不时找一些“茬儿”,诱生深入,促生思考。因此,在我看来,小手频举的课堂不一定高效,安静沉静的课堂也不一定无效。


 师生定位——教学是为了谁?


教学是个“偏正短语”,教是为了学而存在,甚至其“业绩”不一定在“”上得到体现,而在“”上得到体现。比较尴尬的是,现在教学评价单一,考试分数始终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挥棒。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标并不是都量化打分,分数和成绩更多是检测知识目标,当学校把分数视为自己的办学政绩时,当家长把孩子的考试成绩视为自己的面子时,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想法,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教师、学校和家长。


如此一来,教师就只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至于自己每天是否过得有意义,能否从每堂课中完成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是否在课堂上有成就感,就另当别论了。是,当然更好,不是似乎无所谓,只要对得起学生就可以了,至于是否对得起自己,并不重要。这种想法看似崇高,实则无奈。因此,要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内容是需要的,教学技巧是需要的,学习策略也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教学和学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改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了,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最热门的词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课堂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反之,也只有我们的课堂改变了,才能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

策划/编辑:白菜

致敬班主任

和你一起,守护班主任的心灵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构建“问场”:指向“问能”的“问场”释放
把握“三个环节”打造高效课堂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 秦 艳
新时代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教学十观
“一堂好课”是否有客观标准? | 争鸣
课前预习、上课提问、批作业都是错的!复旦教授“对分课堂”震荡教育界 | 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