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斌:课程基地——凸显核心素养的培育优势|课程基地建设
编者按

2011年,江苏省为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首次提出“课程基地”概念,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经过六年多的实践,各基地已初具特色,取得明显成效。

课程基地建设,有效地促进了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在资源整合、情境创设、跨学科学习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极大地切合了当前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为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本刊聚焦江苏课程基地建设中形成的育人优势,重点关注学校如何依托课程基地建设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型,带动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等,希望从中找到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范本。

 

 课程基地是江苏教育的原创,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和实践场所。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我们力图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发展创设新型情境的学习场域,为教师成长提供更好的专业平台,开辟基础教育的新疆界。即,通过课程基地建设实现:教学变革,找到做中学的支撑点;教师成长,找到专业创造的发力点;业态优化,找到学科文化的创新点;学力提升,找到主动学习的兴趣点;发展视野,找到开放共享的生长点;项目推进,找到上下联动的切入点。

 当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寻找核心素养培育的技术路径,在“依靠什么”的问题上发力,成为落实核心素养最紧迫的任务,也是避免核心素养落空的根本所在。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试图在江苏课程基地建设上去找答案。经过课程基地的实践和对核心素养的学习,笔者认为,课程基地与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而且课程基地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既是价值,又是操作路径,更是实践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先行探索优势,实践成果契合核心素养主旨


 一是实践超前。江苏在2010年起开始调研,提出建设课程基地的设想,2011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首次提出“课程基地”概念,重点明确了课程基地的六大建设内容: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开辟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2011年来,省市县校约投入16亿元建设高中课程基地324个,一半以上高中建设了课程基地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发布之前,江苏教育已提前积累了六七年的实践经验。

 二是动因一致。课程基地建设一开始就围绕促进人的发展,从钱学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世纪之问入手,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大中小学教育衔接,推进学生适合教育走向教育适合学生的转型;从教育兴邦的审思,提出只有科学的教育才能兴国;从国民性格的超越,挖掘中国人性格特征中最缺少的是实践创新;从教育瓶颈的突破,提出学校多样化在于课程及其实施方式的多样化,等等。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切合,为探索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三是成果映照。几年的课程基地建设,其实践创新成果印证了核心素养的主旨要求,主要体现为:学科建设创生了新的教学环境,学科情境、学科文化、学科形态成为学校内涵建设、文化校园的新亮点;专业开发锤炼了教师发展的新高度,围绕基地建设开展知识建模和施工建设,全面提升了教师专业开发能力和水平;实践体验构建了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架起了学生在专业化教学场所中,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和素质浸润的重要桥梁;内心需求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新动力,通过学科美感在基地唤醒内心需求,互动自主在基地激发学习兴趣,科学探究在基地激活创造欲望,社团活动在基地挖掘潜能特长,学生学习质量大为改变。

 课程基地突破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推进困难的现实瓶颈。在课程资源上,国家基础课程、地方文化课程、专题学习课程的丰富性,成为高中多样之源、特色之根;在教学方式上,出现学生班级教室集体上课与课程基地个性学习并存的格局;在社会合作上,各方社会资源开始流向学校,提升了学科品质,谱写出不一样的教育风采。六年多时间,江苏高中学校以开创课程基地建设为突破、率先在全省整体探索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在学生发展、学科环境、实践体验、综合学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前奠定了优势基础。


二、工具杠杆优势,方法路径推进育人模式转型


 在素质教育、核心素养、课程基地的三者关系中,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目标、追求,是教育的方向,提出做什么;核心素养是要求、体现,是育人的蓝图,明确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课程基地是平台、载体,强调依靠什么做,是成事方法、技术路径。三者是个完整的统一体,是课程基地-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不断进阶。

 方法为王。在实施素质教育、培育核心素养上,课程基地有着独特的工具杠杆优势。

 一是工具撬动。课程基地建设首先是从“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的学科物态建设入手的,开创了教学的物型、物化、物态的空间,学科环境是学科核心素养育成的软“工具”,发挥这样的工具平台的潜在作用,着力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和核心素养就落到了实处。

 二是学科承载。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的,学科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课程基地建设直接表现为学科的承载,是呈现学科文化、学科装备、学科内容的专业化学习场域,这为培育核心素养提供了系统建设的学科素养专业化的集中表达和物化载体。如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江苏省泰州中学数学课程基地包括数学博览室、趣味数学体验室、数学实验室、数学制作室和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库、网络平台资源库、数学探究资源库等。可见,专业化学科场所为学科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专业化的情境空间和载体平台。

 三是空间调节。新课标实施对学校影响明显,变革学校的教学组织方式,选修课比例增大,科目增多,选修制、走班制、导师制的实施成为重要的改革内容。专家预测,若实施走班制教学,会使普通高中现有教室要增加三分之一,显然通过简单增加教室数量在江苏是不行的。而通过新建课程基地,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场所。“十二五”期间,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新建专用教室(场、馆)等约1000个,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有的学校逐步实现了学生班级教室与课程基地并存的学习格局。南通大学附中五幢新楼建成数学与科学、工程与技术、文学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与传媒五大课程基地,推进课堂教学与基地学习有机结合。调节学生学习空间,不仅适应了新课程、新改革、新高中的要求,更是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使学科核心素养有了发展空间。

     四是模式建构。课程基地转变教学方式方面,各地各校都在积极探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省天一高级中学“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项目导学方式;省南通一中物理课程PBL方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省新海高级中学生物课程基地的“翻转课堂”模式等,不一而足,适应不同学科特点的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创新,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整合优势,综合素养依托跨科融合提升


 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强调课程的整合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从课程基地建设的项目内容看,课程基地建设和使用都体现了综合性。

 “十二五”以来,到2017年,江苏已有中小学课程基地712个,其中高中课程基地324个。从高中课程基地看,可分为三类:

 一是多学科的国家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物理等,这类基地有一种是申报项目时就确定文科或理科的综合性的课程基地。还有一种是在建设过程中由单科走向综合,如省锡山高中的语文课程基地,在分为三期的建设中不断地增加了英语、历史、地理等内容,原来的语文课程基地最终转型为文科课程基地。即便是单科的课程基地,如下文提到的历史课程基地中二战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和内容远远不仅仅是历史的内容,体现军事、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二是超学科的专题学习课程。如智能机器人课程基地是超越学科限制、各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它集运动学与动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控制与传感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技术于一体。

 三是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课程。如环境教育课程基地,融合了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等学科,从各学科中选取与环境科学有关的概念和内容,组成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恰恰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基地学习都体现了一种活动性学习,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核心素养对教师的要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更强调课程整合。可见,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而课程基地以综合性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跨科学习,提升综合素养是水到渠成的事。


四、在场学习优势,实践能力凭借情境体验增强


 核心素养的培养突出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将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现实情境有机联系,凸显学科的实践和应用。教学实践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又一重要途径,更多表现为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两种方式。课程基地本身就强调情境实践特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场域学习。课程基地注重“做”中学,建设的首要内容,就是建构学习情境,不仅强调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而且全部建设内容也都围绕实践教学展开。

 二是指向现实场景。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就嵌入了许多核心素养所需要的“包袱”、结点,形成综合学习。“在场”学习,使课程基地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落脚点、接入点。学生通过看得见的学科现实场景和看不见的学科历史场景,建构认知,进而形成主见。

 以历史课程基地学习为例,学生在跨学科的场景和内容架构上研读“事件”和“现象”。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主题会从历史、地理和数学的视角检视:1.先问起因,为什么会爆发世界大战;2.再问二战中有哪些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值得深入研究;3.追问有哪些地方,可以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4.联系现实,看结果,用数据分析今天欧洲的人口比例、经济实力及二战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等等。通过课程基地学习历史,二战中的许多历史“包袱”在这种学习情境中一一展开,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军事,还有史实研究、地缘政治、人物传记、地理变迁、国情、统计学、经济学、数据分析等等内容。“学科场景+综合知识”式的学习成为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

 三是凸显“纵”“横”结合。实践证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于知识体系的把握与横贯能力的有机结合。课程基地探索建构了知识体系与横贯能力结合的一种新的方式,即纵向课堂教学的分科学习+横向的实际场景主题教学。课堂教学的分科学习,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实际场景主题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横贯能力的养成,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五、自主发展优势,天赋潜能通过因材施教生长


 实践证明,课程基地促进了学生内驱动力的主动生长。

 一是更加适切。让学生学会学习、适应学习、主动学习是课程基地建设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原则,这主要体现在所有课程基地因材施教的不同层次的建设上。如,在对象选择上,呈现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创新性;在学习内容上,呈现知识类、制作类、验证类、实践类;在组织形式上,呈现个体的、小组的、班级的、全校的,如省锡山高中学生通过各个班级分工合作演《雷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功能特点上,分为课标教材实验室、自主学习实验室、课题探究实验室、前沿体验实验室,省镇江中学物理课程基地这四个实验室的内容层次、适用对象、学习要求都不同,前一类实验是后一类实验的基础,整体呈台阶式跃进。其中课标教材实验室,可供学生动手体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这都符合课程教学的基础要求。

 二是多元链接。让学生从平常就累积丰富的生活感触,将学科与生活连接,促进学校生活社会化。省锡山高中做了很好的尝试,将饭堂建设成生活技术中心,每天安排学生检测,并提供蔬菜农药残留报告,既加强了食堂卫生安全的管理,又增强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学习活动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而课程基地建设促使了各类课程学习的活动化、生活化、合作化。学生教学生有时候强过老师教学生。课程基地的知识主题性体现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帮,学习团队的形成,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合作,共同进步。

 三是学科滋养。课程基地通过建设学科文化,以学科历史、学科特色、学科体系,呈现学科情境、学科情趣,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学科情感、学科精神、学科伦理、学科志向,以及学科学习方法和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效能。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海洋里,在学科文化的世界中,耳濡目染,发现、喜欢、追求学习的乐趣,将天赋、潜能转化为成长优势和发展优势。

六、内涵集聚优势,学科文化借助社会资源丰厚


 核心素养连着两端,一端是健全人格,一端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教育用之不竭的资源。课程基地建设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利用洼地效应,将社会广泛的资源集聚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项目建设的初衷,就是让学校成为地方课程文化资源的洼地,从而打破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特别是名校长“不求人”“怕求人”的心理定势。

 首先,挖掘历史资源打造经典文化。课程基地成了聚合各方力量的纽带。昆山中学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现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校当初的想象,得到昆山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被列为2015年昆山教育的实事工程;昆山市委宣传部、昆山市财政局、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顾炎武故居、苏州市名人馆等部门或单位也鼎力相助。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建设速度快,教学效果好,文化影响大,已成为昆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其次,发挥校友资源完善现代文化。学校所需要的学科硬件和软件资源,都可以借助校友的人脉优势广泛收集,有条件的甚至建立专题场馆,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学习的平台。省南菁中学依靠校友沈鹏、顾明远分别建起沈鹏艺术馆、明远书屋,省阜宁中学依靠校友朱训建立了朱训地质科普馆,这都是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第三,借助项目资源建设共享文化。课程基地建设从结构布局就体现了外发性,结合学校的区位特点,形成如由校内向校外的特点,如环境、生态类课程基地就呈现校内课程基地原点、环保校园辐射、周边湿地相连的同心圆。省常熟中学与常熟翁同纪念馆等13家单位签约,成为学校“虞山文化课程基地”资源共享协作单位。同时随着学科知识、工程技术和教学改革,课程基地建设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广泛合作与共建,不仅提高了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更带动了高校高中“双高合作”的教学改革。如省课程基地——江苏教育的创举淮阴中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因航空航天课程基地的建设结缘,并推动两校的深度合作与共建。第四,汇聚乡土资源丰富课程文化。围绕课程需求和学校特色,将本地的收藏家的藏品汇聚到学校,建设各类微型博物馆、收藏馆,以此丰富学校的课程和文化,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总之,课程基地建设,在功能定位上,以课程全面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课程学科的专业化建设规范学生的学养,以直观教学深刻抽象思维,以具身化的学习体验读取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基地开放共享培养学生的社会智能,以生活教育浸润学生的幸福人生,以生活情趣增强教育魅力,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职业和事业融为一体的未来人生奠基,这不仅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内容,而且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在技术路径上,充分体现规划引领、实际实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充分体现教师参与、层层推进,充分体现实践体验、载体创新,充分体现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充分体现个性特色、学科文化;充分体现吸聚资源、合作共享。

 在实践成果上,通过课程基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有了整体的载体平台、行事路径;体现了社会责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从知识到能力的驱动力是实践使用,从能力到素养的催化剂是人文关怀。课程基地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通过学科文化、学科知识、学科装备改变学习情境,以环境变化改变教学;通过实践学习,让学生在课程基地以体验发现兴趣、以兴趣焕发激情、以激情迸发创造力;通过课程基地创设的实际场景,处理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加强跨学科的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呈现了课程基地在核心素养培育上的独特优势。

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地建设 | 求真·求证·求智 ——高中历史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实践研究
以“创新实验”培育核心素养
高中新课标教材的各学科核心素养,你知道多少?
我国跨学科课程渗透在学科教学里
与语文课程基地一起发展
从“统整”走向“融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课程建设的思与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