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探索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互联网+教师教育”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向教师职后教育领域渗透,推动教师研训全面深刻地转型升级。教师研训理念和形式正在逐渐发生转变,由面对面、集中式的研训模式转向网络研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式研训模式。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混合式研训,需要建设丰富、多样、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结构和学科教育能力面临挑战,对教师教育资源的选择性、层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急需探索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建设丰富、多元的教师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特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依托科研课题,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探索资源建设和使用的校际协作共研共享模式,推进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下的教师教育资源建设。近年来,在对全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及对研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教师教育资源的系统分类框架,基于分类框架在各领域开展了资源研发工作,并逐步形成了资源建设与使用的长效机制和有效策略。


1

调整内设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规划、脚本设计、微课录制、后期制作、审核修改等诸多环节,涉及到教研员、教师、摄录人员、后期制作人员等诸多方面。为了做好各环节的统筹协调,加强资源建设的规划性和系统性,进修学校调整了内设机构,增设资源建设中心。资源建设中心一方面负责统筹规划教师教育资源课程,组织协调各资源建设主体,开展相关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研发资源样例探索工作机制和程序,形成指导手册和标准,指导、引领资源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系统设计、样例先行、研建结合”等资源建设机制。


1

立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顶层设计资源规划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专业发展阶段和学科教学三个维度将教师教育资源进行分类,确立师德修养、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和教师成长四个领域,并按着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规划设计资源时,分别从领域、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三个维度对资源定位,并根据学科和领域内的二级维度确定课程(图1)。例如,针对学科骨干教师群体,进修学校在学科教学领域规划设计教学关键问题类教师教育资源。


图1


2

重点资源先行,稳步推进样例研发

在各类资源中选择代表性资源,先行研发,形成样例,为资源开发者提供参考依据。近年来,学校分别以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学科重难点解读、学科教学策略三类课程为例,尝试进行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探索和案例开发。通过样例研发,探索资源制作最佳方式,形成资源建设流程,明确微课程资源的各项技术标准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制出各类资源的研发手册,如《学科重难点解读微视频课程资源开发手册》。在此基础上,学校结合微视频样例和研发手册对其他资源开发主体进行培训,以保证后续资源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研建结合,促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过程中,教师培训、问题研究和资源建设得到同步推进;我们还组建了包括学科教学专家、学科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在内的研究团队,通过专题研讨、集中培训、分组实践、循环改进、梳理资源和固化成果等环节,就课程核心内容展开系统的教学研讨和实践改进(图2)。这种研建结合的资源建设思路,促进了资源研发者的专业发展,使资源研发的过程从单纯的“输出”转向“输入”与“输出”相结合,为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图2


2

拓宽思路,提高资源建设效率


在摄影棚中录制、经过后期加工制作的微视频课程资源从画质、授课语言等方面都堪称“精品”,但是这类资源制作过程复杂、耗时长、成本高,很难满足教师对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宽资源建设思路,将线下的研修课程“即时”转化成线上课程资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学科教学策略类资源建设与教研员和培训者的常规工作相结合,在开展线下研修的同时,完成线上资源的录制,并由线下课程的实施者提供剪辑脚本,由技术人员完成剪辑制作。

目前,主要是将专题讲座和研究课两类线下研修课程与资源建设融合,而将专题讲座转化成微视频资源,需要在确定主题后,进行问题拆解,并厘清问题之间的逻辑,形成问题链。基于问题链确定小专题,进而使每个小专题在15-20分钟内完成讲授,再以小专题为单位设计课程内容、制作PPT、实施、录制课程。由于在讲座前,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微型、精致设计,保证了由其转化、生成的线上资源的质量。将研究课转化成微视频资源,需要增加课前导读,帮助学习者了解研究课的设计意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还需要将研究课按着关键环节剪辑成若干片段,便于学习者聚焦每个环节的重难点教学问题;最后,需要增加课后的点评,深化学习者对教学案例的理解,并明确有效教学策略。

这种与常规工作结合的资源建设思路,不仅降低了资源建设成本,提高了资源建设效率,还提升了常规工作的品质。


3

多平台支持资源使用,创新研训模式


为满足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适应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研训由集中化学习方式向碎片化学习方式转变的趋势;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资源在教师研修中的作用,学校尝试与多个平台合作,在探索不同的资源使用方式的同时,创新研训模式。


1

重基于SPOCs的网络研训实施

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爱课程”网络技术部合作,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基础,建立教师教育资源应用与推广的“学科教研在线研训平台”。将“初中化学教学关键问题”微课资源、“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教学”微课资源等资源建设成果转化为线上SPOC课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开展资源应用的实践探索。在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研训活动的同时,进行资源使用效果反馈的问卷调查和平台大数据分析,一方面验证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为后续的资源改进提供依据。

实践表明,该平台以微视频、课件、习题、多媒体素材等构成的教师教育资源型空间为主,依据国家颁布的教师培训课程标准设计培训活动, 教师可根据学习需要浏览或下载资源。整个培训过程紧跟课改形势,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按需施训。

 

2

基于“工作坊”+“区域互访”的网络研训实施

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导,邀请了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参与,与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应用“协作共享资源平台”。实现了同一门课下开设海淀与常州两个学习工作坊的组织形式,进行资源共享机制的探索。该平台以区域教师间频繁的深度互动为主,围绕主题引领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群体互动中不断研讨,推动学习的进程。区域互访贯彻均衡发展的理念,聚焦同伴互助,使得教师教育资源的再生进化和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实践表明,基于“工作坊”+“区域互访”的网络研训具有以下优势:(1)以资源建设方为主导,由资源建设方布置课程,共享资源,尊重版权;(2)一课多用,避免课程的重复布置,通过多个工作坊的形式达到布置一次可供多组织多成员学习的效果;(3)多个工作坊之间可以互访,增进彼此了解,互相学习借鉴,从而有效促进本坊的学习;(4)引领式学习活动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并能够准确定位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的应用实践,有效地促进了资源共建、区域互联,为后续资源建设改进与优化提供了证据支持。例如,在资源应用过程中发现,在后续资源建设与应用时,应注重科学规划课程安排,重视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建设,同时强化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心应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教育教学应用的实践过程。



4

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区域互联互通


2014年12月由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发起,联合区域教研部门、教师培训部门和部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自愿组成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正式成立。

 

1

搭建组织机构,保证联盟有效运转

教师教育资源联盟由联盟理事会、联盟秘书处、联盟顾问委员会、联盟专家委员会四个机构组成。联盟理事会是本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本联盟的重大事宜。联盟秘书处是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贯彻执行联盟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定的工作原则和任务,处理联盟的一切日常事务。联盟顾问委员会对联盟的主要工作进行指导、提供专业咨询。联盟专家委员会对联盟成员单位在教师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难进行指导、提供智力支持。

2

出台管理文件,完成联盟顶层设计

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教师教育资源联盟章程》《2015年度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指南(草案)》《资源建设指南》《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工作方案》等文件,在这些文件中,对联盟的工作目标、工作原则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完成了联盟的顶层设计,为联盟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3

形成工作机制,奠定联盟制度基础

(1)共研机制。联盟成员单位就与教师教育相关的关键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并定期召开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交流研讨活动。

(2)共建机制。联盟成员单位在调研需求的基础上,依据教师教育资源建设指南,共同研究确定年度联盟共建资源的具体目标及任务,并按照分配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各成员单位的年度教师教育资源建设任务。联盟成员单位按照联盟制定的资源研制标准,分工合作,建设资源。

(3)共享机制。联盟成员单位在共建的基础上,通过免费使用和购买使用相结合的方式共享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成员单位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协同考虑多种培训方式(面授培训、在线培训、混合式培训),满足国家规定的教师培训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联盟成员在资源和平台使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供反馈信息,逐步改进和完善资源和平台的建设。

(4)激励机制。联盟理事会定期组织联盟成员单位的资源建设者进行资源开发建设成果的交流分享活动,组织优秀教师教育资源评选活动。

 

4

建立例会机制,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自2014年12月召开资源联盟启动会议以来,联盟工作会整体推进、学科研讨会分类实施的会议机制逐步形成。截至目前,共召开了五次联盟工作会以及由牵头单位承办,其他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科研讨会,形成了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会,不定期召开学科研讨会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联盟资源共建共享。

教师教育资源联盟的工作机制推动了“强强联合”开发优质资源的进程,同时也通过资源的推广使用发挥了辐射和引领作用,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好评,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总体来说,从资源建设到资源的规模化应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且形成了先行先试的特色和优势。未来,根据需求调研及未来教师研训的发展需要,还需要设计并开发教师教育资源平台,利用平台不断探索混合式的研训方式,建立健全平台建设、应用、运维等方面的工作机制。


(支瑶,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袁华,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吴建伟,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涂俊,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大学:基于高校联盟教学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探索 | 优秀案例
学科建设,决定学校的教育高度 唐江澎
教学资源库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小学信息化工作计划4篇
基于混合云的MOOC在线教学
网络课程设计缺失与应对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