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搜狐网

《公孙丑上》3.2(上)

提示

孟子“知言养气”内容较多,我们将用两篇文章来具体介绍。本篇主要是从不动心、养勇、不动心(告子)、志与气、浩然之气五个部分对孟子的“知言养气”论进行具体介绍。

原文1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1)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2)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3)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4)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译文1

公孙丑问:“如果先生担任了齐国的卿相,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即使成就了霸业和王业,也不足为怪。如果这样,您是否会动心呢?”

孟子说:“不会,我四十岁时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说:“如果这样,先生就超过孟贲很多了。”

孟子说:“这不难,告子先于我做到了不动心。”

公孙丑问:“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

注释

(1)加:使居其位;担任。赵岐注:“加,犹居也。”

2 )异:以为异,感到奇怪。

(3)孟贲(bēn ):古代勇士。

(4)告子:赵岐说他姓告,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於孟子”(《告子上》注)。但据学者考证,告子应年长于孟子。《墨子·公孟篇》有他与墨子的问答,故亦有学者认为他是墨子的门徒。孟子在齐国时,曾与告子辩论(见《告子上》),当时告子的身份应为稷下先生。

原文2

曰:“有。北宫黝(5)之养勇也,不肤桡(6),不目逃(7);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8)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9),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10)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11)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12),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13)。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14)也。昔者曾子谓子襄(15)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16),虽褐宽博,吾不惴(17)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译文2

孟子说:“有。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刺不逃避;认为受一点点挫折,就像在大庭广众被鞭打了一样;不受普通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国君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一定反击。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战胜的看作如同能够战胜一样。如果估量了敌人才前进,考虑了胜败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军啊。我怎能保证一定取胜呢?只是做到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道谁更强些,但孟施舍抓住了要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气吗?我曾在孔子那里听到过什么是大勇:自问理亏,即使面对乡巴佬,我也不威吓他;自问理直,即使面对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抓住要领。”

注释

(5)北宫黝(yǒu ):姓北宫,名黝,生平不详。

(6)肤桡(náo ):赵岐注:“人刺其肌肤,不为桡却。”桡:屈从。

(7)不目逃:赵岐注:“刺其目,目不转睛逃避之矣。”

(8)挞():用鞭子或棍子抽打。

(9)褐宽博:朱熹《集注》:“褐,毛布。宽博,宽大之衣,贱者之服也。”此指“衣褐之匹夫”(焦循《正义》),即下文的“褐夫”。

(10)严:畏惧;害怕。朱熹《集注》:“畏惮也。”

1 1)孟施舍:生平不详。下文他又自称“舍”,故赵岐注:“孟,姓。舍,名。施,发音也。施舍自言其名,则但曰舍。”也有学者认为孟施为姓,舍为名。另有学者认为孟为姓,施舍为名,而古人名有二字者,有时只称其一字,故施舍也可自称舍(见翟灏《四书考异》)。

1 2)会:会和。指交战。

1 3)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1 4)守约:得其要领;抓住关键。

1 5)子襄:曾参弟子。

1 6)缩:朱熹《集注》:“缩,直也。《檀弓》曰:'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又曰:'棺束缩二衡三。’”“缩缝”即竖直之缝可与“衡() 缝”对应。捆绑棺木的绳索“缩二衡三”亦即两竖三横。杨伯峻说:“《檀弓》以'缩’'衡’对言,为'横直’之'直’;此则为'曲直’之'直’,义得相通。”(见《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9页)

(17)惴:恐吓。

原文3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18)焉。故曰:'持其志,无暴(19)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20)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21),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译文3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能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问:“告子说:'语言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心;心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气。’心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气,这是可以的;语言上没有得到,不要求助于心,这是不可以的。志是气的统帅,气则充实于身体。志到了哪里,气也随之到了那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志,不要滥用气。’”

公孙丑问:“既然说'志到了哪里,气也随之到了那里’,又说'要把握住志,不要滥用气’,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志专一时能鼓动气,气专一时也能扰动志。那些跌倒和奔跑的人,都是由于气,反过来扰动了他们的心。”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哪一方面呢?”

注释

18)次:及;至。

19)暴():显露。

(20)壹:专注;专一。

21)蹶:颠仆;跌倒。趋:疾行;奔跑。

原文4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22)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23)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24),非义袭而取之也(25)。行有不慊(26)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27);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28)之者,芒芒然(29)归,谓其人曰:'今日病(30)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4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那种气,必须用义与道去培养它,否则,就会显得软弱无力。那种气,是由内心的义积聚产生的,不是义自外侵入而取得的。只要做了一件有愧于心的事,这种气就会软弱无力。我因此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对于浩然之气一定要去培养,但不要有主观目的,不要忘记,也不要助长。不要像宋国人一样:宋国有个担心禾苗不生长而去拔苗的人,昏沉沉地回到家,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啦!’他的儿子急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对于浩然之气,以为帮助没有益处而弃置一边的,就像不给禾苗锄草的人;盲目帮助其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注释

2 2)直:公正;正直。

2 3)配义与道:赵岐注:“言此气与道义相配偶俱行。”朱熹《集注》:“配者,合而有助之意。”

2 4)集义所生者:是由内心义的凝聚而产生的。此句中的义指内在之义。

2 5)非义袭而取之也:不是外在的义侵袭心而取得的。此句中的义指外在、客观之义。

2 6)慊(qiè ):赵岐注:“快也。”

2 7)正:朱熹《集注》:“预期也。《春秋》传曰“战不正胜”是也。”

2 8)揠():拔起。

2 9)芒芒然:赵岐认为是“罢倦之貌”,朱熹认为是“无知之貌”,焦循认为是匆忙貌。

(30)病:疲惫。朱熹《集注》:“疲倦也。”

本期解读

本章及下章即著名的“知言养气”章,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宋代程颐曾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言。如仲尼只说一个'仁’,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出许多'养气’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册,第221页)认为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现当代尤其是港台学者,对本章也有很多讨论,其成果值得参考。

本章主要讲述了五个问题,下面我们具体看下:

不动心

不动心即内心不被人世的穷达祸福、沉浮变化所扰动,达到一种波澜不惊、宠辱皆忘的精神境界。这里的“心”是指经验心,而不是孟子别处所讲的道德本心。凡成就伟大事业者,都要做到“不动心”

养勇

孟子认为不动心的方法就是要培养勇气,用精神的力量战胜外部的干扰。这种勇是“道义之勇”,非“血气之勇”

不动心(告子)

告子的主张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其中第一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言”,非一般的描述性语言,而是一种规范性语言,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言”,实际是一种思想学说。告子将“言”置于心之前,实际是让思想无条件地服从外在的主义和学说,是一种典型的“义外”说,所以孟子认为是不可取的。

志与气

孟子认为“志”是“气”的统帅,“气”是生命的基础。孟子的“志”主要是针对心而言,指人的理性能力。

浩然之气

不动心即内心不被人世的穷达祸福、沉浮变化所扰动,达到一种波澜不惊、宠辱皆忘的精神境界。这里的“心”是指经验心,而不是孟子别处所讲的道德本心。凡成就伟大事业者,都要做到“不动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
孟子知言养气章释义
孟子之气论——兼及心、性、气三者的关系
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孟子》卷3公孙丑章句上诗解2志壹动气气壹动志
不动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