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昌江民俗风情和民间故事


第一节  方言

      昌江是一个语言繁杂的县份,居民使用的语言有海南话、黎话、村话、儋州话、临高话、军话、苗话、粤话等。一般来说都是一个村一种方言,但是有的比较大的村庄竟然是一个村庄几种方言同时存在,如昌化镇政府所在地的昌化,有村话、海南话、军话和儋州话,昌城村有军话、海南话。

   1.海南话

       海南话属汉语闽方言系统,与雷州话,潮州话,福建、台湾省的闽南话最为接近。昌江使用海南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县城石碌镇,叉河镇政府所在地叉河,昌化镇的昌化、昌城、先田、小寨,红林农场的一部分连队。由于使用海南话的人数多,范围广及历史、地域等原因,海南话在不同的地区有着“音”和“调”上的差异,例如,昌城、先田、小寨的海南话,很多词汇的读音与石碌等海南话的差异比较大,与东方感城话、乐东话比较接近。

   2.黎话

黎话在语言学谱系分类上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主要分布在石碌镇的保梅、水头、牙营、保突、山竹沟、水富、片石、尖岭等村,叉河镇的叉河、老羊地、排岸、老宏、唐村等村,十月田镇的王炸、保平、塘坊、好清、沙田,才地、万善等村,乌烈镇的峨沟、峨港、白石等村,七叉镇的重合、七叉、尼下、乙洞、乙劳、乙在、大章、大仍、红峰等村,王下乡的三派、钱铁、大炎、洪水等村。全县使用黎话的人口约7.14万人。

昌江的黎话中又有几种:一是侾方言。侾黎是黎族五大支系中人口最多的一支,侾黎使用的方言通行面最广,在黎话中最有代表性,其分布范围在昌江县的中部和南部,如十月田、石碌、叉河等乡镇。其次为杞方言。使用人数仅次于侾方言,主要分布在昌江县的东南部,如王下、七差等乡村。再次为美孚方言,这是黎话中使用人数最少的方言,在昌江县主要分布在水头、保平、峨港、峨沟等几个村落。

   3.村话

        村话属汉藏话系壮侗语族。主要分布在昌化镇的昌化、浪炳、旧县、光田、黄姜、耐村、大风,叉河镇红阳,海尾镇的白沙、进董村等村庄。全县使用村话的人口约2万人。

 讲村话的居民,多数居住在昌化江下游两岸,其语言内部差别不大,语音和语调也大致相同。村话与黎话有一定的联系,不少词汇的发音与黎话相同或相近,如“水”都读“南”,“母亲”都读“白”。许多词汇的词序与汉语相反,如“哥隆”(大哥),“隆”是大的意思;“南阵”(热水),“南”是水的意思。

   4.儋州话

       儋州话属粤语方言系统,属于汉藏语系汉族语族。昌江县讲儋州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石碌镇的儋州村,海尾镇的海尾、海农、沙鱼塘、五大、长山、大安、三联、五联、南罗、新港等村。全县使用儋州话的人口约2.68万人。石碌镇的尖岭、香岭村,十月田镇的王炸、干村、山村的黎胞历史上与讲儋州话的地区的群众来往较多,很多人都会听讲儋州话。

   5.临高话

          临高话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台语支。主要在临高县使用,我县使用临高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海尾镇的海渔、沙鱼塘等村(居委会),昌化镇的昌化村。全县讲临高话的人口有8000多人。讲临高话的居民主要为从临高迁来的渔民。

   6.军话

         军话属汉语北方方言系统。昌江县讲军话的主要分布在乌烈镇乌烈、纳凤、长塘、道隆等村,昌化镇的昌化、昌城、杨柳、新城、咸田、靛村等村,海尾镇的沙地,打显等村,十月田镇的姜园。全县使用军话的人口约2.9万人。由于军话与普通话接近,历史上是昌江的最主要的通用语言,大部分地区的居民都会听讲军话。

关于军语源流,目前还没有严格的考证。据《崖州志》记载,古代的海南岛是“绝岛穷荒”、“畏途险地”。大陆上(古代海南的防务主要由现在广西负责)不断有军队驻守。有些官兵留在岛上安家繁衍,“官话”因而流传下来。又因为这些人是军人,这种话就被称为“军话”。据了解,昌江的军话与广西的桂柳话基本一致,可以互相交流对话。

   7.苗话

        苗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主要集中在七叉镇苗村。使用人口200多人。苗族人数虽少,但语言与岛内各地的苗族完全相同,又与岛外瑶语能相通。海南的苗语与内陆的苗语比较,同源词较少。真正的苗语声母较较多,韵母较少,而海南的苗语正好相反;真正的苗语只有两个辅音韵尾,海南的苗语则多至六个。

 8.广州话(粤语)

        粤语,俗称白话,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居民主要分布在石碌铁矿、海尾镇新港居委会和县域内农场的部分生产队。海南解放后,石碌铁矿恢复生产,大批的工人从广东来到海南铁矿,粤语成了海南铁矿的主要通用语言。

      第二节、节日

 一、春节

春节,也叫过年。昌江汉族、黎族和苗族都过春节。汉族地区过年和大陆上大多数地区基本一样。

(一)、沿海汉族地区过年。

沿海汉族地区过年从除夕到元宵是一个系列。本地有“不过十五不算过完年”的习俗。

除夕

旧历年的十二月三十是除夕。这一天,能够赶回家与家人团圆是最重要的事情。早上开始就备好准备过年的食物,有很多人家特意杀年猪(特意为了过年养的猪宰羊)。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以示新的一年步步高。家家户户院子大门、屋子门口和所有房间门口都贴上春联(现在一般只在大门口贴一副对联),表示除旧布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纳福安康。有的人家还在院子门口贴一小幅“开门大吉”“百无禁忌”。有的还在家里的树、水缸、猪圈等处贴一些巴掌大小的“利是”,现在大部分住上水泥钢筋结构的小楼房的人家都不在贴了。晚饭之前,家里所有的男性祭拜祖先。要摆上猪头或完整的小乳猪、煮熟的整鸡、年糕等供品,由家里辈分最大的长辈主持祭祖。祭祖完毕,全家吃团圆饭,有的比较大的家族即使已经分家也要聚族吃团圆饭。晚上,点灯守岁,厅堂的灯彻夜通明,直到次日初一了才可以关灯。到了夜间十一点左右,开始接神。各家各户在神龛或神台前摆上一张桌子,摆上水果、年糕等供品,家中所有成员排列在堂屋的神台前,由家里的长者主持,祭拜列祖列宗,祈祷祖先保佑合家安康。祭拜结束后,燃放鞭炮烟花。

到年

年初一早上,家人起床后,晚辈向长辈拜年,要说:“恭喜发财,发财发福”,大人给小孩发红包。这一天,全家团圆,一般都不外出,可以全家打牌娱乐。这一天不杀生,吃的猪肉、鸡肉都是除夕宰杀好的的。这一天不扫地,即使扫地了,也不把垃圾拿到外面倒掉,意思是财不外流。到了初三才可以打扫庭院。

年初二,这一天也不互相拜年,但已婚的妇女要和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

年初三,亲戚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走动拜年了。家里可以打扫卫生,把垃圾拿出外面倒掉。

年初四,过年的高潮已经过去,可以下地劳动生产了。

年初五,可以开展各种公共的活动,成人可以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海尾镇的一些村庄举行闹春活动。讲海尾镇南罗村等村庄还流行拜年大宴宾客的习俗,叫吃年酒。一般都是一天,提前通知朋友,朋友带他们的朋友去参加主人也非常欢迎,客人来得越多主人就越有面子,有时来的客人无法预计。因为互相宴请,一直延续到十五。现在,由于耗费时间影响生产和工作,同时也是浪费,这种习俗。

元宵节

上灯酒元宵节,也叫上元节。习俗在正月十二为上灯日。这一天,各村的村庙都举行上灯酒宴。村头公是主持人。村头公派人到敬奉村庙的神灵的人家,按每一户(凡成家就是一户)缴纳喝灯油钱,用于祭祀活动和众人喝酒。然后,举行过火山娱神活动。

过火山,也叫“排火山”。正月十二这一天,喝过上灯酒之后,在各村庙前堆起大堆的木柴,把木柴点燃后,人们就把常年在神座上的神公抬出庙外,绕着熊熊大火巡游。木柴烧成了火炭之后,把炭火摊开成宽1米长约4米的长方形火堆,这就是火山。四个男子抬着神公从火山上快速奔跑通过,来来回回过火山,一直到火炭渐渐变成火灰为止。观看的人也可以跟着神公过火山,年轻人拽着已经点燃鞭炮跟着神公奔跑,甚至可以把正在燃放的鞭炮扔到神公身上却不被看做亵渎神灵。火山渐渐熄灭的时候,人们赶紧捡拾火炭,拿回家里放到猪栏、鸡笼里,传说这样的火炭能够祛除温病保护家里的猪牛鸡鸭不得病。正月十三,活动继续。正月十四,比较大的村庄,还举行“请火”。大村庄的各个自然村的村头公们事先商量好,选定一处比较开阔的场所,每个村自行安排烧一堆火。天黑后,各村庙把庙里的神公抬到那里,继续过火山。过火山时不限于自己烧起的那堆火山,可以抬着自己村庙的神公到其他村烧好的火山上去奔跑。

过火山的活动至今还在昌化镇的昌化村、昌城村,海尾镇沙地村、乌烈镇乌烈村、十月田姜园村流行。

    (二)黎族过年。

过年,黎语称“仗”。年节期间为大年三十到岁首元月初五。黎历一年十二个月中,把十一月称为“底月”,十二月称为“中间月”,一月称“年月”。农历的岁首元月,是黎族过年的休闲欢乐月。每年十二月期间,要办婚事、修建房子和筹备年节的物品。黎族传统习惯一般不在异地他乡过年的,大年三十人人都要回家过年。年前,要自家酿造山栏酒、糯米酒。年三十,各家各户要大扫除、换新符、贴对联,宰鸡杀猪祭祀家祖、吃年饭,鸣粉枪、放鞭炮,表示祥和。初一,大清早家家户户在谷仓、牛栏、猪圈、鸡舍和果树等处贴红符或挂米粽,表示财物有主,还要在河边或水井边放铜钱或年糕,祭河神挑“圣水”。初一全日闭门户不外出,不讲不吉利的话。初二至初四,民间相互拜贺新年,敬酒对歌。

二、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农历三月初三成了黎族群众一年一度的盛会。活动都是自发组织,会场一般设在有山林的河边或者比较开阔的林地里,附近的村庄都可以来参加。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竹筒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石的岩洞口。拜祭活动结束后,大家来到活动会场,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柴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

黎族三月三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

1984年,根据黎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广东省人大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三月三确定为黎族的传统节日。现在每年三月三节,海南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及经贸活动等。如今黎族三月三节成了丰富旅游产品、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海尾闹春

  海尾沿海一带都承传过年闹春的习俗。海尾的居民多是儋州、临高、琼山、广东移民,现在传承的风俗还带有原住地的遗风,但也融汇各种习俗形成本地特色。群众自发闹春,节目多取自民间,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传统性。海尾各自然村原来闹春的时间并不一致,有的村庄在初五,有的在初十。近年来,为了适应渔业生产,选在初十闹春,然后赴三亚海捕鱼。

        每年正月初十,昌江的海尾镇非常热闹。渔港泊船红旗招展,街道两旁彩旗飘飘,彩门高矗。各个船家都摆上桌子,堆上水果饼干,高挂鞭炮,迎接闹春的队伍。在震耳欲聋的鞭炮锣鼓声中,游春的队伍开始,道路两旁是列成纵队的渔家女,穿着本地彩服,敲着有节奏的乐声,唱着哩哩美渔歌和儋州调声。道路中间,游龙舞狮表演,盘、游、翻、滚、缠、穿、腾、戏等技术动作一气呵成。彩车台上是夏村的“妈祖贺汛”,装扮妈祖的是村里公推的美少女,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接着是彩车“观音济世”。观音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拜的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供奉迎游“观音菩萨”,就是借助观音的无量智慧神通,祈盼国泰民安,普济众生。

       紧接着是二连海三保“乾隆下江南”的彩车和“神山英灵”腮帮穿银簪(即穿杖)的活佛公、祖母,相貌神肃威风,给人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释意是皇帝亲驾,体察民情,驱邪除恶,送福祈寿,风调雨顺。又紧接着的是彩车“灵蛇显瑞”和渔港里最大的渔船的造型。闹春的队伍中还有很多丑角,如土地公背娘、上班元帅巡海、公仔戏春、渔翁进城、三姐卖鱼,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丑角,都是男扮女装,挑着渔筐、鸡笼,拎着海宝赶集,人物装扮惟妙惟肖,夸张的动作,娱笑欢唱,叫人忍俊不已。还有鱼灯、虾灯、蟹灯、孔明灯,来回穿梭。

四、端午节

      包粽子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多以猪肉为主,配以虾仁、蛋黄、干红鱼片、红豆、绿豆为馅料。沿海地区昌化镇、海尾镇、乌烈镇等大部分地区的粽叶子主要用露兜叶,内陆山区的粽叶子多用芭蕉叶、荷叶等。吃粽子的风俗,自古以来,在昌江盛行不衰。

佩香囊戴彩绳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用红布缝制成三角形的小布袋,把朱砂、艾叶、蒜头等装在里面,给小孩挂在脖子上,用以驱瘴。佩戴彩绳也是,端午节的习俗。用多种彩色的丝线搓成彩绳。大人绑在手拇指上或手腕上,小孩绑在手腕上和脚踝上。民间传说这彩绳可辟邪。

    悬艾叶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叶和竹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用艾叶和竹叶煮水,洒扫庭除,把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洗龙水  端午节的上午,用艾叶和竹叶煮水给小孩洗澡,大人擦擦身洗洗脸。有河流小溪或靠近海边的地方,男人可以带着孩子到河里小溪海边去洗澡。民间认为,这一天洗了龙水,就可以把一年的各种晦气清除得干干净净,一年里都健康平安了。

 赛龙舟   

       赛龙舟主要在沿海地区,一般都在农历五月初五的下午开始涨潮的时候。昌化、昌城叫“扒龙船”,一般都在港湾里或大河里。龙船大都是比较大的小船,2009年开始当地政府支持,昌化、新港打造了可以容纳19人和25人的龙舟。赛龙舟比较有特色的是海尾村。赛龙舟用的是比较大的渔船,在船头装上龙头,在两边的船舷安上橹。当发令枪一响,岸上的斧手们迅速砍断系船的缆绳,龙船立即箭一般向前飞去。岸上、海上的人声、号声、礼炮声,彼落此起,纷纷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划手们在鼓舞声中,奋力摇橹。当船到了海中的折返点后折回向岸边冲刺。这时是竞争的最高潮,水上、岸上人声鼎沸,声震海岳。胜利的一方,划手们都把棹子竖起来,撞击船板,胜方区域的观众更是欢声雷动,狂欢不已。

 五、木棉节

木棉最早见载于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向汉帝进贡烽火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他以满树红花似烽光而得名。据说此烽火树即木棉树。木棉树的花呈鲜红色,就像用英雄的鲜血染成的,故被称之为英雄树。

木棉除了观赏价值高,它的花、皮、根均有药用价值。将晒干了的木棉花煮粥或者煲汤,可以解毒清热驱寒去湿;木棉皮煮水也有清热、利尿、解毒等功效,对慢性胃炎、胃溃疡、泄泻、痢疾等有显著疗效。此外,木棉的花蕊是很好找织物材料。而木棉的木质松软,可制作包装箱板、火柴梗、木舟、桶盆、纸等。

昌江的木棉树主要分布在太坡、叉河、七叉等地。在阳光的照耀下,田间地头里、山野里,盘山公路上,沿路的灌木从中,青山做背景,都可以看见木棉树高大挺拔的身姿。那一片片火红的木棉,颜色单调却不低调,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们带来朝气蓬勃的气息。

2011年以来,昌江每年都举办“昌化江畔木棉红”文化活动,吸引了来自岛内外的美术家、摄影家、书法家、诗人和游客,昌化江畔木棉红成为海南岛三月的盛景。2015年2月1日-3月30日,昌江举办“昌化江畔木棉红”旅游月活动,推介昌江的旅游资源。木棉花开的世界,到昌江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

六、芒果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实施“科技兴芒、芒果强农”的发展战略。1998年5月,国家农业部授予昌江“全国优质芒果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县与中国热科院、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实施“县校合作”,发展全县的芒果产业。国内外商客到昌江投资芒果生产,农民积极发展芒果产业,建立了三十多个芒果生产基地和数千个农民专业户芒果庄园。到目前为止,全县芒果种植面积达5.6万亩,占全省芒果种植面积的10%,已经成为全国优质芒果的主要生产基地,芒果产业也已成为昌江热带高效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主要品种有台农1号、红玉、椰香、白象牙、青皮、澳芒等。2011年,先后引进红玉、金煌、澳芒、凤凰芒等芒果优良新品种。

1996年6月,昌江成功举办了“首届昌江芒果节”。1999年,又举办了“第二届海南昌江芒果节”。2015年5月,素有“芒果之乡”美称的昌江继续举办“芒果飘香昌江情·专题体验旅游”活动,邀游客前往昌江体验采摘芒果的乐趣,欣赏“山海黎乡、纯美昌江”的自然和人文风光。体验旅游活动除了参观百年野生芒果树群、现场体验采摘品尝芒果的乐趣、品尝芒果深加工产品、观看昌江芒果专题宣传片、听取芒果文化知识介绍、芒果文化图片展等与芒果相关的趣味体验活动外,还将安排风情歌舞晚会、黎族织锦展、穿树皮衣射箭、游览神奇的霸王岭、摄影比赛、奇石展等活动。

七.其他节庆

昌江黎族地区受到沿海汉族文化影响,也欢度元旦、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和清明扫墓外,依然保留的传统节日有岁时节日、爱情节日、宗教节日和象征性节日等四大类型。黎族三月三节,青年人游坡相约,对歌赛歌,谈情说爱,通宵达旦心情欢乐,热闹非凡。王下乡三月和七月有插秧洗犁节,黎胞身着新衣,制作各种糕点、美酒,互相祝贺饮酒作乐。黎族同胞建新屋前,普遍请道士选择吉日良辰,然后按时动工建造。亲兄戚弟前来帮工者众多,不计报酬。房子盖好后,再请道士择日进宅。进宅当天,主人设酒宴请亲朋好友前来庆贺。贺礼一般为钱、米、酒等物品。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富裕,“入屋酒”也越来越讲究排场。

 第三节、习俗

     一、服饰

黎族服装无季节之分,传统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除了偶尔参加传统民族活动,日常生活中已经没有人穿着传统服装。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

二、婚姻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传统的风俗里,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隆闺”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可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已经基本消失。

三、文身

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部分黎族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

四、饮食

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妇女爱嚼槟榔。在传统的黎族宴席礼仪方面,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五、和解礼仪

在黎族地区,和解民间的争斗有一种传统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这种习俗也随着法治知识的普及,也渐渐消失了。

六、祭祀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神话与传说

1、“三月三”传说

         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已经成为海南的一个重大的品牌节庆。解放前,并不是所有黎族地区盛行黎族三月三活动,只是昌江、东方、乐东、白沙比较盛行。解放后,成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部门、文化部门积极推广,渐渐得到所有民族地区的同胞认同,都把三月三当做自己的民族的节日,成为黎族文化的盛宴。198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根据黎族人民的意愿,将“”三月三”法定为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2006年,黎族“三月三”作为民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2008年开始,海南省人民政府将黎族“三月三”节庆活动列为全省重要文化活动,并采取以主会场的形式在各民族市县轮流举办。我们昌江的王下、七差地区是黎族三月三的发源地。燕窝岭、猕猴岭、皇帝洞、南饶河、南阳溪、昌化江边,都是三月三的圣地。

        相传旷古的时候,一场洪水淹没了整个海南岛。一对黎族兄妹,他们抱着葫芦瓢随着洪流顺着昌化江漂流,飘到燕窝岭的时候被一棵大榕树卡住了。洪水退了,到处都荒无人烟。兄妹俩分头去寻找亲人。临行前,他俩约定,不管找没找到人,每年都要回到燕窝岭来见面。然而,他们走遍了天涯海角,到处都见不到人迹。一年一年过去,兄妹俩的年纪越来越大,但是这世界上还是没有其他人出现。有一次,他们有分头出去找亲人。妹妹留了的心机,把自己的脸纹了。又回到燕窝岭。哥哥认不出来,于是某一年的三月三,就在燕窝岭下与妹妹结成了夫妻,生儿育女,繁衍生息。他们住在昌化江畔的山洞里,在昌化江畔男的打猎,女的采摘织锦,在燕窝岭下肥沃的土地上种木棉、芒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家族迅速繁衍。每年三月三,红棉争艳,山花烂漫,这对兄妹夫妻带着子孙载歌载舞,迎接春天的到来。

后来,三月三渐渐成为传统节日。每到三月三,黎族男女盛装打扮,互相邀约,共度三月三。每个村寨的青年男子由一个英俊聪明的小伙子带队,女青年也挑选一个漂亮伶俐的姑娘带队,参加活动的男女都要带上自己准备好的酒、竹筒饭、粽子和其他食品,成群结队到约定的三月三活动的地点,以对歌的形式选择自己的意中人(同村同峒的不能相邀,因为黎族的村峒的人,过去都是同宗同血缘的人)。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后,双双对对转到别处丛林翠竹,山洞、小河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天即将破晓的时候,男女相约明年再会。互相赠送定情礼物,一般男的送一支头簪给女的,女孩子送一条自己亲手织的花腰带给男的。有很多地方要玩三天三夜。

相传三月三的活动地点曾有过几次迁移。第一次是在猕猴岭下的高滩坡,此处有一个宽敞的岩洞,洞中石头千姿百态,流水清澈。洞下是一条大河,流水潺潺,汇入昌化江。每年三月三,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在这里欢聚。第二个地点是在南饶河汇入昌化江的长沙滩,也就是现在的皇帝洞下面,原来牙迫村与皇帝洞之间那块地方。第三个地点就是昌化江畔的燕窝岭下。据说迁来这里的原因是长沙滩那里雷电劈断了一颗很古老的木棉树,人们认为那里不是最好的活动地点。

 2、棋子湾传说

        相传古时候,天上的北斗星和南辰星创造了一种回字形的棋艺,且两人是下回棋的高手。两位神仙在夜间为了渔人指点方向、报送时辰后,白日里总是相邀下棋,一比高低。北斗和南辰在长期为渔民指点方向、报送时辰中,发现人间一条湾内的块巨大的石头是下回棋的理想场所,遂决定相伴下凡,到人间对弈。

       一天两位神仙带着棋子来到了湾内的这块石头上下棋。由于湾内环境优美,风平浪静两位仙人神思专注,棋局相持了整整一个上午,仍胜负难分。

两位神仙精彩的棋艺使湾内耕海的渔民大开眼界,惊叹不已,纷纷停橹收网,围在两位神仙周围观棋学艺。时至中午,两位神仙仍在对弈,丝毫没有收盘的意思。观棋学艺的渔民们忙煮好鱼虾,备好酒水饭菜敬奉两位神仙。两位神仙为了感谢渔民们的盛情款待,教会了渔民下回棋。回天上时,还把天上带着的棋子洒向大海,于是这海湾里到处都是棋子石。人们就把这海湾叫棋子湾。

       现在,昌化、海尾、新港一带渔民经常下的回棋,据说就是北斗星和辰晨星两位神仙传下来的。由于回棋每行下三个棋子以及棋盘由三个口组成,所以人们都叫它三棋。                         

(黄山雨根据昌化镇孙二兴的讲述整理)

   3、峻灵王

关于峻灵王的来历,民间的传说不少主要有几种。

一、天皇之子出世说。

清代王云清《峻灵明王出世纪略》:明王本是天皇氏第五子,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赐讳皇极,别号生成。天帝觉得南荒之南,地方千里,浮海而出。中有宝山,就派皇极镇守,皇极从此就化身为镇守南海之神。

古时候海南还是未开化之地,还没有人知道峻灵王的存在。到了汉朝的时候,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班师回朝的时候,舰队经过北部湾,船队行驶到大海中间的时候,狂风怒号,巨浪滔天,海雾弥漫,异常危险。汉朝军队下令所有将士在船头上对着海中视力所及的一座山跪拜,不久之后,风平浪静,一片晴朗,全军顺利渡海凯旋。后来,为了还愿,朝廷派人寻找神灵所在,在现在的昌化大岭上发现了两座巨大的石头,确认是保佑军队安全渡海北归的神灵,就在山下建庙敬奉,从此官民卒吏,有祷必应。

注释:1、王云清,儋州人,海南最后一个进士

二、兄弟坐化成神说。

清光绪二十三年主持编修《昌化县志》的时任昌化知县李有益在其诗“万古矗太空”有诗句并注“中有守宝神,此语洵堪传(东坡碑记云:有望气者言,山有宝气,番人斫山求之云云)。传言兄弟化,姑妄从古谚(相传,有兄弟向海捕鱼,化为石,号兄弟石)。”可见那时候关于峻灵王的传说已经不止一种。

传说远古的时候,在昌化县有一座山,叫山胳膊。山胳膊岭下的大河村,某年的二月二十四,有一对捕鱼为生陈姓人家的生下了一个浓眉大眼的壮小子,这孩子长大后,勤劳善良,壮实有力,每天都带着弟弟在棋子湾边捕鱼。有一次,风雨大作,连续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山洪暴发,沿着昌化江奔腾而下,在出海口又遇到海水暴涨,一时洪水滔天。半夜惊醒过来的陈家老大发现灾难就要来临,一边让弟弟挨家挨户去叫人,自己奋力跑上村西北边的一座小山上,用尽全力吹响了紧急的海螺号,叫醒还在沉睡的人们纷纷逃到山胳膊岭上躲避灾难。陈家兄弟冒着危险来回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救助很多人。从此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和敬重。

       有一年,有一条恶龙潜入昌化江口,翻江倒海兴风作浪,祸害生灵,使渔民不能出海捕鱼。玉皇大帝派出天神巡察,知道了恶龙肆虐的情况,也知道陈家兄弟神勇侠义,于是让天神给兄弟俩注入神力,于是陈家兄弟在天神的助力下斩杀恶龙,从此人民安居乐业。

虽然恶龙被斩杀,但是兄弟俩还是担心还有恶魔再来祸害百姓,他们轮流在山胳膊岭上守护着那片浩瀚的大海和岭下的苍生。天长日久,渐渐地兄弟俩化作两尊巨石。玉皇大帝感其真诚勇敢,于六月六日让陈家兄弟羽化成神,永远镇守在岭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陈姓兄弟,又把这座山叫大陈山,敬奉为神山。把山上的那陈家兄弟坐化而成的两座神石尊称为大岭公。为了祀奉陈家兄弟,逢年过节可以就近祭拜,人们在村西北的小神山建起了一座庙宇,供奉这兄弟。老百姓把这座庙称为神山庙。儋州以北的渔民都称之为“神山爷爷”,东方以南至三亚港门一带的渔民称之为“昌化公”。

 4、皇帝洞

        皇帝洞,处在我县王下乡牙迫村东,距县城石碌镇60km,距洪水村7.5km,距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30km。从县城进去,经过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以及仙女瀑布等景点。关于皇帝洞的由来,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巡视九洲,看到海南岛山清水秀,百花飘香,是降生皇帝的好地方,就派雷神把昌化江上游的五勒岭炸开一个山洞,并修造石台、石椅、石床,供皇帝降生后使用。

       接着,又派龙神下凡,在昌化江边选定一户人家,让他们生了两个龙子,使他们繁衍后代。两只龙子兄弟,都在人间娶了老婆,成家立业。可是这个哥哥很贪心,想占弟弟的财产,就设计把弟弟害死了。弟媳怀孕在身,为留下根苗,就沿昌化江逃到王勒岭雷神炸开的山洞里,不久生下了一个男孩。这男孩子刚生下来就会讲话,两只手紧握拳头,谁也扒不开。孩子生性精灵,山洞里十几丈高的石台他能上,几千斤重的石头他能搬,母亲做的摇篮他不肯睡,专爱睡石床。

     有一天,他突然问母亲:“妈,爸爸到哪里去了?怎么就不见呢?”母亲很伤心,只好把他父亲被害的经过讲给他听。孩子听后决心要为父亲报仇,坐在石椅上对母亲说:“妈,你别伤心,我要亲手把狠心的伯父杀掉!”他叫母亲去黎村收来一批又一批旧犁头,放在熔炉里冶炼。烧了三天三夜,炼成弓和箭后,他对母亲说:“今夜鸡叫头遍,你叫我起来,我要去报仇。”母亲报仇心切,半夜就打响粪箕引鸡啼喊醒了孩子。孩子带上弓箭,找到伯父家,对准厅屋卧椅连射三箭,卧椅射烂了,他以为伯父被射死了,趁天未亮回到山洞来。由于天未亮,伯父还未起床,被响声惊醒后,从椅子拔出箭头细看,心里明白怎了,决心要除掉侄子。歹心的伯父,带领一帮打手沿昌化江找到山洞来,看见一位妇女正在田里插秧。歹心的伯父又心生诡计,上前问道:“喂!你一天插多少株秧呀?”孩子母亲斜眼看见是仇人,便不理他,忽然洞中传出声音:“喂,骑马的,你骑马一天走多少步呀?”伯父很惊奇,领着打手向山洞走来。这时,山洞里成群结队的白蚂蚁搬土把孩子埋藏起来了。伯父走进山洞不见人影,下令打手四处搜查。伯父用脚扫地上的土堆,看见一个男孩睡在土堆里,两手握着拳头,眼瞪瞪地看着。伯父去掰孩子的双拳,费好大劲也掰不开,用针扎孩子的指头,手才松开。伯父见孩子左掌上写着“长大当皇”。右掌上写着“除恶扶善”,心里非常惊慌,又记起当年龙母繁衍后代,生育帝才的嘱咐果真应验,皇帝位置便被这小子占去,心生嫉妒,一刀把孩子头颅砍了下来,慌忙走了。孩子母亲领着黎村众人赶到时,见孩子倒在血泊里,她如万箭穿心,捧着孩子的头颅放声痛哭。

消息传开了,百里黎山百姓纷纷赶来,他们把小孩的尸体埋在洞里,用石块垒起一个很大的石墓;又把石椅、石床、石台、石剑、石马搬到墓前排开,给亡者的在天之灵供用。从此,这个山洞被称为“皇帝洞”。

(转载自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民间故事荟萃》,孙如强主编,王亚刷讲述,陈杰琼采录于王下乡钱铁村)

 5、天妃娘娘 

      妈祖,又叫天妃、天后。妈祖信仰文化在昌江传播源远流长。解放前,昌江很多地方都敬奉妈祖,设有天妃庙、天后庙。据清光绪李有益《昌化县志》记载,昌化县城,即现在的昌化镇昌城村委会西北的小神山上曾经有天后庙。解放初颓坏,一些老人还清楚指出天后庙的旧址。现在,还有一些地方仍然敬奉妈祖,如海尾镇沙地村建有天后庙,昌化镇所在地昌化港的码头的昌化古庙(曾经俗称“三圣庙”)里面敬奉着妈祖、峻灵王和关公,海尾镇白沙村大部分人家的家里除了供奉祖先外还供奉着妈祖(当地人都称为“天妃娘娘”)。

相传在宋朝初年,福建省莆田县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姓林的渔民,生了一男一女。女儿出生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了一个多月竟然不啼哭一声,父母便叫她“默娘”。她自幼好学,聪明过人,8岁从师读经,过目成诵,闻一知十。虽生长在渔村,只吃五谷杂粮。默娘身体纤弱,却水性极好,无师自通潮汐气象。风浪天,独驾小舟,为渔家抢险排难,救死扶伤,深受渔家村人的爱戴。

      一天,默娘的父亲和哥哥出海捕鱼去了,她帮母亲在家做饭。天气突然变了,天空黑云翻滚,海上狂风恶浪,电闪雷鸣雨。坐在灶台边烧火的默娘却睡着了。母亲见她睡中咬紧牙关,蹩着双目,手扒脚蹬,一副拼命挣扎的状态,非常吃惊,“默娘、默娘……”连喊数声,她也不醒,便使劲推她几下,她才猛然醒来,连叫“不好、不好!”母亲惊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默娘说:“刚才梦见父亲和哥哥在海里翻船落水,我手拉着哥哥,口咬着父亲,正向岸边拼命游来,母亲突然推我,不由得张口啊了一声,好像把父亲丢了,只救得哥哥,父亲怕是凶多吉少了。”说完,泪如雨下。母亲叫她别胡思乱想,赶快去海边看看。默娘刚要出门,只见哥哥浑身是水,万分悲痛地进门,扑到母亲面前,哭泣道:“我和父亲正在捕鱼,海面一下子风大浪高,父亲砍断网绠,我们紧急回港,可风越刮越大,两三个巨浪,就把船掀翻了,我们一摔进风浪窝里,一会就游不动了。这时就觉得有人抓着我的衣服往岸上拖。开始父亲和我还在一起,不知什么时候,父亲不见了。我上了岸,到处找父亲也未找到,只得回来。”默娘和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全家披麻戴孝发送了父亲。

      一年初春,一艘浙江的商船要到福建去。一天早上,大雾弥漫,一丈之外,一片茫茫。商船不慎触礁,船上的人哀号呼救。可是这时海涛震荡,潮涌如山,谁敢贸然出海呢?默娘摆起香案,口中念念有词,拿起一撮筷子,点上丹红,急步来到海边,把筷子朝着呼救的方向撒了出去。海面上竟顿时漂浮着无数的大衫木,依附在满船的周围,排出积水,把船驶向岸边。将近岸边的时候,海面上的大衫木就不知去向了。船上的人上岸后才知道是默娘救了他们的性命。

      母亲知道女儿不是“凡人”。“默娘救亲”的故事也慢慢地在渔村传播开来。许多船家渔民想起往日遭风遇难,总好像有灯引路,有人推送,遂得脱险平安。便议论猜测,那必是默娘所为,纷纷前往拜谢,祈求保佑。一时门庭若市,消息传遍沿海及诸岛,惊动地方官府。天机一经泄露,默娘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对哥哥道出实情:“我本是东海龙王之女,脱离龙宫,下凡入世,为的是济危救难。现在人皆知我,凡身便再难生活于世上。近日,我多次梦游神往北方一处宝地,要在那里久居升天,以便我济难助人,普度众生,望兄助我!”

     于是,兄妹驾一小舟,沿漫长海岸线,晓行夜宿,溯北而上。渡过长江口,穿越连云港,开进胶州湾,却不见宝地踪影,驶过“天尽头”,进了龙须湾,不是意中的住处;看过养马岛,观望烟台山,亦非仙山良居。船过老爷山,远望黄渤海交汇处的一列群岛上空,紫光笼罩,瑞气缭绕,峰峦清幽,岩涧陡峻,松柏参天,修竹茂密。默娘虽未到过此地,却好像梦中所见旧日所想的仙山住处。兄妹急忙赶进群岛,环游数岛,但见居中一小岛,仿佛是一只巨大的五彩的凤凰,静卧水中。默娘轻移莲步,登上仙境,但见岛上云遮翠岭,雾障清峦,曲水流响如韵,松竹碧绿欲滴,特别是站在站在那“凤凰”的脖子上,前后两山夹一川,左右海水分两色,格外清丽敞亮。抬头望,天空透清碧兰;看脚下,海水平镜墨绿。放眼四周,东有南,北长山岛,西邻大、小黑山岛,北对一线排列着的猴矶,瑭琅诸岛礁,南望远山的蓬莱大陆,群岛环抱这一辽阔的碧塘,可锚泊成千上万船只而不受风掀浪涌之忧,岛礁之间尚有五六个海域通道,伸向四面八方,广连五湖四海。这一天然良港福湾,更是普度众生,保佑南来北往船只免遭劫难的好地方。

      福址选定,默娘向兄长道别:“哥哥快回老家,代我在母亲面前多尽孝道。我虽不在你们身边,但魂灵永随左右。今后,你们有啥急难之事,只要喊我三声,我会即到相助。我在此宝岛良湾,坐守黄渤海要道,外通五湖四海,专心致志为船家渔民排险解难,随我终生夙愿。”说完便闭目静坐,不吃不喝,无声无息,打坐三日,变成为一尊石像。远近船家渔民闻讯,齐聚小岛,焚香烧纸,顶礼膜拜。有人提出在此为默娘建庙宇,渔民们积极响应倡导者,纷纷捐金集资,建造一座庙宇,供奉着默娘的石像,尊为海神娘娘。从此,神庙名扬四海,传遍神州。小岛也因此叫做“庙岛”。

      宋微宗宣和四年(1122年),福建的商会名士不远万里追寻而来,在庙宇重建了娘娘神庙,精塑娘娘金身。

后来,许多福建、广东人到海南岛采珍珠、捕鱼、经商,居留海南岛,在海南岛安家乐业,也把妈祖信仰传到了海南岛,也传到了昌江。现在,海南本土很多姓氏追溯远祖大都是来自福建。

 

5、昌化知县的传说

相传在明代末期,昌化县连年大旱,而知县不管百姓死活,乘机榨取民财。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走投无路,群起造反。当朝皇帝为了平息民愤,下旨将该知县削官为民,另外从三甲进士中派一名新知县来昌化接任。

新知县带着夫人家眷,从北海乘船到昌化上任。

当时正值初秋时节,海面上风大浪狂。新知县是个文弱书生,从小又未乘过船。刚扬帆开船不久,他就晕船不起。妻子玉娇也垂头散发,斜靠丈夫身边,眩晕得半醉半迷,几个随从,个个竟如中毒,东歪西倒,自己都顾不得自己。第二天,船驶进北部湾海面。大海茫茫,辨不清哪是海,哪是天。新知县夫妇晕在舱内,听到的只是浪涛一阵一阵击拍着船板的响声,伴随着他们的是一阵又一阵恶心呕吐,根本就不知道船行进程。忽然,船身碰击震荡了一下,接着是甲板上一阵混乱的脚步声、吵架声,继而又是一阵厮杀声。新知县料事不好,连忙爬起来要去看个究竟。

忽然间,舱盖被撬开,一个强盗跳进舱中来,迎面正碰着新知县,不由分说,一刀将新知县砍成两段。几个随从吓得目瞪口呆,也被那强盗砍翻在舱里。知县夫人玉娇更是吓得惊喊一声,昏倒过去。

这个强盗,满头硬发像只刺猬,又粗又黑的眉毛下游一双凶狠的猫眼,外号叫“猫鲨”。这个猫鲨,是北部湾上一股海盗的头头。此人以杀人抢货为生,有一身打劫本领。猫鲨忽然听见女人的惊喊声,连忙回过头来,见那女子生的娇丽多姿。于是,丢下手中大刀,摊开一双沾满鲜血的大手上前要去抱她。

 玉娇苏醒过来,怒视着猫鲨说:“你要干什么?”

猫鲨哈哈大笑,满不在乎地说:“这只船是我们的了,船上的一切通通是我的,你已经归我了!”

玉娇见丈夫惨死,自己又不愿意落在海盗手里,气愤地说:“那你就把我杀掉吧!”

“杀死你?那有何难!我猫鲨玩过一夜的千金小姐不知多少,晚上玩,明天一早就杀掉。”猫鲨压低声音又说:“不过,像你这样如花似玉的女人,我怎能舍得把你杀掉呢?”

这时,有几个喽啰跳进舱里来,到处翻箱倒柜。忽然有个喽啰喊道:“大王,有个官印,还有一套红袍。”猫鲨上前接过官印仔细辨认,惊喜道:“啊,是昌化县县令大印!”猫鲨顿时眉开眼笑。“这个县官就让我来当吧!”

玉娇悲愤交加,想投海自尽,随同丈夫一起离开人间。但是,猫鲨却唤来两个喽啰,对他们说:“老爷要做官,还是带个夫人上任为妙!”并指着玉娇说:“把这女子带到我们的船上去,要好好看管照料,出了事我要你们的脑袋!”猫鲨说罢一跃跳上舱面,指挥喽啰将柴米油盐,大箱小柜搬过船去,然后又催喽啰赶快把那客船弄沉海底。

盗船日夜兼程,经过两天两夜,便驶进了乌泥港海面。猫鲨自语道:“俗话说‘头大脸大,不做贼就做官’。我猫鲨头像南瓜脸如箩,今日做贼也做官。”他得意洋洋地喊来几个喽啰:“快给老爷穿官服!”猫鲨身高体大,穿上红袍,佩上印绶,把上身缚得又紧又牢;一看下身,像那三岁小妹仔穿红裙,仅仅过膝;脚上那双厚底靴后,露出三寸长的脚跟,头上那顶乌纱帽更是小得可怜。猫鲨骂道:“县官好做,就是这套鸟袍穿得难受,倒不如赤膊自在。”但又一想:“要做官,就只好忍耐忍耐。”于是带领一帮喽啰,大摇大摆的登岸冒官顶替上任去了。

猫鲨冒任昌化知县后,贼性不改,经常借着权势,强夺民财,强占民女,比原知县更坏几倍。狼去虎来,黎民百姓吞声忍气,敢怒而不敢言。

玉娇三番五次想寻短见,总不如愿。有一次她投井自杀,被衙中老院营救。老院劝说:“有仇不报,有冤不伸,自杀有何益?!”玉娇想:“此话也对,昌化县落在强盗手中,丈夫惨死,自己又被猫鲨污辱,不报此仇,怎么能这样白白的死去呢?”她冷静地想了一想,决意忍辱偷生,与贼为妾,做长远的打算。

不觉已经快满一年,玉娇不得不强装笑脸与猫鲨周旋。自己身处天涯海角,而且在猫鲨一伙的控制之下,怎么能把苦情向上申诉呢?七月初七之夜,猫鲨选民女在县府跳舞。丫鬟见玉娇愁眉不展,便道:“夫人,看民家姑娘跳舞去。”玉娇靠着栏杆,和丫环一起观看民家姑娘跳绣花舞。她边看边想,想起了自己当姑娘的时候,有一年也是“七巧”之时,她同姐妹们比手艺,由于她绣的花鞋比较好,姐妹们半赞扬半嘲笑地唱道:“绣龙绣凤绣鸳鸯,绣双花鞋送情郎,郎穿新鞋人人赞,妹巧夸针远近扬。”玉娇想到这里,突然有了办法:我为什么不借此时机,绣双花鞋送给哥哥呢!于是,她喊丫环回房,取出针线,连夜绣起鞋来。

第二天,猫鲨从外面回来,玉娇便讨好地说:“老爷,贱妾来昌化已快一年了,从未给家里写信问安,请老爷帮我写封信给双亲,以免他们挂念。'接着又说:“家兄向来爱穿妻亲手绣的花鞋。昨晚正是‘七巧’之时,妾已绣好一双花鞋在此。'随即开箱将鞋取出来,说:“请老爷派人一起送去,信中说明转交哥哥收用。”猫鲨见玉娇娇滴滴的神态,早被情迷几分。回想几个月来,娇妻己经对自己百般依顺。现今生米已煮成熟饭,料她插翅也飞不过北部湾去。

为了讨得玉娇欢心,猫鲨便一口答应下来,提笔写信,并亲手将绣鞋包好,又开箱取银十锭,叫亲信赶快送去。

玉娇有一个哥哥,自从妹妹随丈夫赴任昌化县后,一年来全无音信,为此心中总是忐忑不安。最近他被提任两广总督,总想派人去打听打听妹妹的情况,但因公务缠身,一时无法顾及此事。八月中秋那天,接到妹妹亲手绣的一双花鞋,又得知妹妹的一些情况'心中好像卸下了一块石头,说不出的高兴!他把新鞋穿上,刚站起来,觉得脚底有如针刺,连忙将鞋脱出,用手轻轻摸索,鞋底里果然露出一节闪闪发亮的针尾头,拔又拔不出来,心中十分犯疑,料想是用线穿牢在鞋底里。于是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将纱线割断,把鞋底一层层的拆开来,发现里面夹着一封信,正是妹妹亲笔所写。打开一看,满纸泪迹,诉说丈夫赴任过海途中遭劫,一年前已葬身大海;妹妹被海盗猫鲨强占为妻,痛苦难言。如今猫鲨冒名顶替昌化县令之任,任意鱼肉乡民,无法无天,无恶不作,黎民百姓无不恨之入骨。  

信中字字血泪,使他顿时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立即带领官兵五千多人,分乘战船几十艘,向琼州西岸渡海而来。猫鲨自从冒名顶任昌化县令后,自知国法难容。一天傍晚,忽然听到港口哨兵报告有战船接踵南下,猫鲨慌了手脚,连夜发动贼兵赶运粮草,封锁城门,决意负隅顽抗。当时朝廷官兵五千多人,把一个小小的昌化县城围得水泄不通。可是,猫鲨一伙亡命之徒个个身强力壮,又有一身打劫杀人的本领,他们凭借坚固的城墙为屏障,朝廷官兵围城达三个月,久攻不下。

昌化城历来是个“三人吃饭,一人挑水”的干旱缺水之地,这时已近年关,吃水日见困难。猫鲨为了坚守城池,保障城墙不被攻破,哪管百姓死活,竟下令封锁原有的几口水井,不准百姓取水。黎民百姓逼得没有办法,三五成群到处偷偷挖坑取水。但因地下岩石层层,有的地方挖不下去,挖成的坑,水源又不足。猫鲨还时时派贼兵抢水,老百姓饥渴交加,死的人数越来越多。当时朝廷大军营部设在城东甘蔗园里,正是甘蔗收获季节。营部考虑到城里饮水困难,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决定采用“攻城先攻心”的计策,唤醒黎民百姓,配合大军早日破城。攻城时流传这样一首歌谣:蔗水甜,旱水苦,城外蔗水喝破肚,城内抢水挥刀斧,海盗霸井心恶毒!

有一天,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朝廷官兵乘此时机,把几个月吃剩下来的甘蔗头、甘蔗尾当箭,夹上传单,射进城里去,黎民百姓认为“天助大军,此城不可久守”,便与贼兵抢“甘蔗箭”解渴充饥,互相斗打,乱作一团。

在这紧要关头,玉娇化装平民,手提小包袱,随同丫环从后花园逃出县衙。刚跨出后花园门口,就碰着一个贼兵横着鱼叉,拦住去路。玉娇认得是原县老兵,便向他求情,求他放她们逃走。老兵早从喽罗口中得知,玉娇是被抢来的夫人,平时受屈,多次自杀未遂,对她已有几分同情,这次朝廷派兵围城,心中也已有几分明白。他见玉娇求情,便点头示意,情愿护送她们出走。

玉娇一行三人才转入西街小巷,正碰着猫鲨巡城迎面而来,手提一口大刀,挡住去路,喝道:“贱妇往何处去?!”

 玉娇埋怨说:“城将破,你远走高飞,难道叫我在衙里等死?”

 猫鲨说:“那你就跟我走吧!’’‘‘跟你去送死?”猫鲨一听火冒三丈,说时迟,那时快,他举起大刀向玉娇头上就是一劈。那老兵急步挺身而上,横叉一架,只听“咣啷”一响,鱼叉被砍去了一节,正插入丫环腹中,丫环应声倒下。猫鲨扑向老兵,只三个回合,老兵无法招架,被猫鲨一刀砍成两段。

猫鲨回头不见了玉娇。忽听前面人声嘈杂,杀声连天。猫鲨知事不好,刚要逃跑,想不到朝廷官兵已从北门攻入。猫鲨只战了几个回合,见势不妙,转身便走。忽听东门杀兵又到,猫鲨陷入重围之中,只好拼死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门奔逃而去。突然,城门上杀声四起,挡住了去路。原来玉娇熟悉地形,在鞋底密信中向哥哥献计道:“猫鲨一伙熟识水性’西门面临昌化江畔,沿江而下,只要半个时辰,便出大海,可逃往北黎、八所。攻城前须派重兵把守,绝此退路,以防猫鲨一伙兵败潜逃。”猫鲨本想从西门突围,跳江逃亡,但见西门已落人官兵手中,城门紧闭,逃不出去。他回头一看,几个喽罗奔西门而来。猫鲨伙同他们,拼死厮杀,但到

底病寡不敌众,几乎被砍光杀绝。猫鲨战了整整一天,又饥又渴,筋疲力尽,被官兵用绳索绊倒生擒,押送营部。这时已近黄昏,城里渐渐平静下来,总督只见猫鲨,不见妹妹。他想起妹妹的约言:“门后顶锅者,刀下留人,此乃小妹也!”总督连夜派人寻找,终于在城南一民房门后,找到了玉娇妹妹。

    第二天,朝廷官兵将猫鲨反剪双手,游街示众后,割下他的首级。全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除去强盗贪官,昌化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南昌江七叉镇
海南昌江惊现三百年前野芒果树林!
昌江芒果 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海南18个市县的特色村庄都在这儿了,90%人看完立马就出发啦!
木棉花开了!海南这个地方美得不像人间!游玩攻略在此……|海南新闻|海矿
山海黎乡,纯美海南昌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