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妈妈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起跑线!

1.

相信我们都一样,在这些天,被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刷爆了朋友圈。

如果你看过亦舒原著就会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故事。

从价值观角度,既与子君的初始原型——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无关;也与鲁迅受《玩偶之家》影响,在发表以《娜拉走后怎样》为题的演讲后,创作的以娜拉为原型的小说《伤逝》中的女主角子君无关;甚至,与亦舒向鲁迅致敬的作品——这部剧的原著小说——《我的前半生》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在已更新的前半部分内容来看,这甚至是与原著所倡导的女性价值观完全相背离的一个故事。比如,原著中坚定、克制、外表懒散内心独立的子君,变成了拜金、蠢怂、表面精致内心粗鄙、完全不思进取的陈太太。

即便都是安于现状的阔太太失婚后逆袭成长为职场精英的主线情节,相比在原著中,子君独立、坚韧,个人成功也完全依赖于自身的自尊、独立,和一直囤积于胸的人文素养、超强认知和并不稀松的工作能力;电视剧中的子君却完全依赖于好闺蜜及闺蜜男友保姆式的帮助才能稍稍站稳脚跟,脱离一无是处的境地。从根子上讲,依然是一种依赖,只是换了对象。

但那又如何,依然挡不住,我们觉得这个剧还挺好看的呀。好看的定义是,至少让人有了一个思考的触发点,再一次让全民思考、讨论女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真正应有怎样的价值观这样宏大的主题,这也就是不小的进步与功德了。

所以,我们看到,不论是在喧嚣繁华的都市里、匆匆奔走于写字楼格子间的普通白领,还是一个每天围着孩子与尿布奶嘴打交道的家庭主妇,在这个现实又超脱现实的故事里,总能受故事启发,去思考一些些,与“自我”相关的人生道理。

大家都在说,这个剧多么多么现实,这是否说明着,有很多人正如同陈太太,在现实中经历着这样的戳心大戏?

看着这一幕幕悲喜剧,体悟着一句句扎心的台词,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却与画面中的爱恨情仇有一点点脱离,我在想:家庭教育为孩子打上的烙印,会在多大程度上,禁锢着他们的人生。

2.

翻译家傅雷曾经评价过他翻译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女性角色雅葛丽纳,那是他写给儿子傅聪关于如何选择终身伴侣的建议中提到的。

他说:“像雅葛丽纳那样只知道love、love、love的人只是童话中人物,在现实世界中非但得不到love,连日子都会过不下去,因为她除了love一无所知,一无所有,一无所爱。这样狭窄的天地哪像一个天地!这样片面的人生观哪会得到幸福!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得有意义。

而在《我的前半生》中,女主角子君逆袭之前的前半生,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并不是说,她也是只知道love,因为我们清楚地记得,她喝着保姆递到手里的甜品,姿态慵懒地数落妹妹:“爱情有用吗?”时的那种不屑。但是,她也只是把爱情转变成了男人,本质上说,她和雅葛丽纳一样,有着单薄狭隘的人生观。

在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男人和他提供给她的优渥安稳的生活。家务和孩子由保姆照管,而她“唯一需要花力气去斗争的,只有日渐松弛的皮肤,和老公身边的花枝招展的女孩子们。”

这就是陈太太,一整个的世界。

有人说,子君相夫教子没毛病啊。“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分工合理,离婚只是个意外,渣男小三双贱合璧,单纯的子君哪里是对手?

也有人说,作为女人,不求上进就是自甘堕落,难怪被人抛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没有对错之分。

但我想说,任何一种性格一种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背后更加隐蔽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这件人人都知道很重要,但也仅限于知道而已的事情上。

子君和子群,这对性格各异、生活状况更是天壤之别的同胞姐妹,在生活与婚姻的选择上,虽看上去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细究内里,你就会发现,在背后指引她们行动的价值观竟是出奇一致。

3.

子君说:他说过的呀,会养我一辈子,不需要我苦巴巴的出去做事。我什么都不会呀,离开他我要怎么办?……

说:“我连起码的自尊都没有,只一场赌局,陈俊生拉我进来的,本钱是他给的,现在他要把我踢出局,我拿什么留在赌桌上?”

说:“我自问为什么那么害怕被他抛弃,怕失去这个家,怕平儿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有别的原因吗?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好比你把一条鱼扔进沙漠,你说鱼怕不怕!这个家就是我的角斗场,要不胜者为王,要不血溅当场。”

所以,在老公出轨,抛妻弃子的当口,她首先表现出来的并不是愤怒,而是惶恐、不安,与苦苦哀求,“我不怕羞耻的承认,死到临头,我还心存一丝侥幸,臆想着陈俊生会在最后时分幡然醒悟。”

子群说:“我不是不想离婚,我是不能离婚,我的不开心,还有辛苦,都是写在脸上的,你说我要是离婚了,谁还要我?就算我豁出去了,万一还不如我现在,怎么办?我没有什么本事的呀。”

所以,面对好吃懒做、暴躁混账、经济上啃老婆啃连襟甚至啃丈母娘的人渣,却担心分手后自己会没人要。

怎么样的家庭影响,会让女孩儿们集体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必须依靠男人不然不能活呢?这需要多么持续地灌输,所谓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以禁锢自我依附他人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才可以达成?

4. 

在她们的妈妈,那个在网友眼中真实又奇葩,刻薄又可爱的老太太那里,我们算是多多少少窥得了一部分根源。

在女儿误用洋酒吞食安眠药昏迷洗胃的当口,在医院门口,老太太殷殷拜托子君闺蜜唐晶的,是快点帮助女儿找一个更好的男人;

在女儿为争夺孩子抚养权而重燃斗志,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希望奋发图强的时候,老太太又说:“工作的问题啊,我是觉得,做做文章就可以了,打完官司,这个事儿就算了,我是觉得,找个好男人,把自己嫁出去,才是正经事。”

这也是大女儿子君一直在走的路,而小女儿子群,看似完全不同,却也是受其影响产生了逆反心理,最终选择了那样一个男人,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即使看清一切想要离婚,也因为害怕再没人要,而选择继续凑合。这是从另一个极端,指向了妈妈对她根深蒂固的影响,因为她的恐惧,来自于她妈“男人才是女人的一切依靠”的价值观影响,哪怕这个男人一无是处。

6.

我并不是在指责子君的妈妈,一个独身女人,在异常艰难的境遇中养大两个女儿,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而对女儿们寄予厚望,既是出自对女儿的真心疼爱,希望她们衣食无忧,也是源自对自我未来老有所依的期许,完全可以理解。

而在她的所有认知中,嫁个好人家,就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路径。

她没有错,只是囿于有限的自我认知里。如同井底的青蛙,你不能强迫它向你描述大海的样子,因为它压根见都没有见过。

她把这种价值观加工升级,再传导给女儿,看似也无可厚非。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追求安逸是自然天性。但这些也并不是真的不可对抗、不可超越的,不受井底禁锢最好的方法就是,向自己开刀,跳出舒适圈,去增加视野的宽度、认知的维度和价值取向的高度。

具体要如何去做?成本最低的,大概就是学习与读书了。

作者:言君,姑娘三岁,成长在“妈妈”和“儿童文化服务”双重职业的路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前半生》原著:原来“我养你”是这世界上最毒的情话
我的前半生 | 薛甄珠到底算不算好妈妈?
《我的前半生》马伊琍家人比樊胜美家人还讨厌,靳东这样说
《我的前半生》她像唐晶但被家人群嘲:越想被认可越容易失去自我
《我的前半生》精简版 | 20分钟读完原著
前半生尚可回首,后半生必可期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