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与我比我第一,阅读之乐

1.

北京的五月,最恼人的,大概就是窗外这漫天飞扬的白絮了。杨树的,柳树的,在户外,总能看到它们飘来荡去,一不小心吸进鼻子里,让人防不胜防。

可这却也是最舒服是月份之一,不凉不燥,云清风爽,让人仅是抬头望望天,就会心头舒爽,愉悦好一阵子。

我窝在书房落地窗边的沙发上读书,有大片的阳光照进来,其中一缕洒在内页左上页眉的书名处,“我与我比我第一”这行小字一下子更加耀眼起来,仿佛蕴藏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对,这本小书,书名《我与我比我第一》,是汪曾祺先生的随笔作品。

翻开来,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才情,一个人的生活,及一个人表面淡然,内在澎湃的情感。

他写: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

写:云从树叶间过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

他写: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写:我怀念昆明的雨。

他写:搞艺术的人千万不能当“车前子”,不能叫人烧心反胃。

写:马齿苋蘸了香油吃,挺香。

他写:三月,葡萄上架。六月,打条、掐须。

写:九月的果园像一个刚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他写金岳霖:王府井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写沈从文:犹及回乡听楚声,此身虽在总堪惊。

再抬眼,白絮仍然漫天,阳光却不再灼烫,已是晚阳西沉时。我合上书页,放下水笔,周遭的声音涌入耳中,才发现,是楼下女儿和她爸爸的嬉笑低语,先生竟已经接了彩虹糖回来,几个小时就这么悄悄溜走。

2.

阅读,让人沉浸而不自知,只因这实在是特别、特别有乐趣的一件事。

这种乐趣在于,你从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阅读过程中那些丰富的想法、灵感和体悟——你都想到了什么?把他们捕捉下来,梳理出来,就会发现,原来,我就这样,又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我自己。

听上去很抽象,却是我在阅读中实实在在的体验,实实在在的享受。

前几天,我的一个学生,在提交上来的阅读分析作业中提到了一个问题,那篇阅读材料是钱穆先生的著作《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中《德行》一章的节选,她读到那段:德是什么呢?中国古书训沽都说:“德,得也。”得之谓德,得些什么呢?后汉朱穆说:“得其天性谓之德。”对此产生了疑惑。

她说:“作者表示'德’为'人类迫切想要得到欲望的天性’,这个定义实在是令我惊讶,因为在我以前的认知中,'德’是一种美德,是谦让或对别人的尊重,没有想到原来'德’代表着人类贪婪的一种天性。”

女孩儿只有十八岁,自小在国外长大,今年同时拿到斯坦福和剑桥两所高校的Offer,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而我,是她的中文写作老师。

她的问题总会很犀利,有时又会角度刁钻,因为每一篇阅读分析作业,她都会经过非常认真地思考过程之后再完成,也因此,我们也总会有不一样的思想碰撞。

3.

回到正题,“德,得也。”我回想,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都联想到了什么呢?

想到了作为古典派的思想家,钱穆先生所持的观点,有着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逻辑,所谓“有德,是为了有得”正是如此。

继而联想到阿兰·德波顿在他的《身份的焦虑》中提出的理论——人为什么要追求显耀的身份?在大多数人的共识中,无非是祈财、求名和扩大影响。然而,更根源的原因却是对“爱”的渴求,这背后,渴望的是他人的关注,尊重,赞美。

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也有过类似的阐述:“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思考的角度至此又进一步——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和“好的德行”,又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因为人们为了这种“得”,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付诸到行动中。

我想到同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提到的人生戏剧论,说的是,人生就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是观众,也是表演者。我们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什么形象,就会努力地去表现出那样的特质。久而久之,我们也就真的变成了那样的人。

比如我想成为一个谦和的人,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于是,我们遵循着这个设定去为人,去处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甚至人格——我们真的成了我们希望成为的样子。于是,按照戈夫曼的理论,表演者和观众,达到了一种统一和平衡,表面的我和内在的我,也完成了统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径,我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了让自己满意的那个自己。

以上,就是在读到这段文字时,我对“德,得也”的一系列看法。

余华在《我能否相信自己》一文,曾引用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哥哥的话:“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

但不可否认,看法是思考的产物,是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

更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一家之言,在我看来,并没有对错之分,看法的背后,就是你这个人——你的认知结构,你的思维方式,你的经历,你的局限。

如上这一段阅读过程,这种联想和思考,出动了大脑中本已存在的认知体系,串起了一系列读过的作品掠影。

所以你看,只要我们愿意去关联,去捕捉自己的想法、念头和灵感,并梳理、记录,加工,延伸,阅读,就变成了创作的过程。

阅读的最大乐趣也正来自于此,这真是读书中最有意思的环节。

·

而同时,我,也因此增加了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4.

这一个下午惬意的阅读,加上天马行空的随想,就有了这一篇随笔。

嗯,我与我比我第一,无论何种境况下,这总是让人开心的一件事。

与阅读相关的:)

读者与作者的一场“合谋”

阅读,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

“无用”总会有用,只不是在当下而已

一个不普通的读者

人生,是一段不可逆的旅程

作者:言君,姑娘四岁半,成长在“妈妈”和“文化服务者”双重职业的路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第六節 三性
要把好德当成天性一样来执行
吕生荣:此文送给那些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人
教育——引导人类的天性
12个最易被忽略的表达技巧!不知道,你就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