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阅读到写作第一步:要想写好先要学会有效阅读

作为家长,我们经常有疑问:“孩子们读了许多书,可是为什么还是不会写作?”

如果单从阅读角度来讨论的话,我们首先要弄清楚:

1、孩子的阅读是不是有效阅读?

2、怎样的阅读才能称为有效阅读?

3、怎样建立系统性阅读,帮孩子找到命中注定的那本书?

4、怎样学习才能帮助孩子强化记忆?

对于以上问题,叶开老师在昨晚的公开课上都给家长做了详尽的解答。

由于时间关系,昨天在课上只谈到了阅读问题。而怎样从阅读这个“输入”行为转化为“写作”这个输出行为,叶开老师决定在下周一晚上同一时间加开一节课,继续同家长们探讨。

在下周的课上,叶开老师将继续和大家讨论:

1、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应该怎样替孩子们选择书籍?

2、从幼儿期到青春期百本好书推荐。

3、怎样在阅读的基础上,激发孩子的创作能力?

如果您对阅读和写作有任何疑问,也欢迎在下周的课上与叶开老师互动。

错过昨晚直播的家长,还有刚刚知道叶开老师公开课的家长,不用着急,扫描以下图片二维码,还有机会回看。

我们将这次公开课的名额做了调整,期待下周一能与更多的家长一起探讨阅读和写作。我们三月十一日晚八点见。

大多数阅读可能是无效阅读

文/叶开

开学前,收到几位妈妈发来消息:

孩子很爱阅读,小时侯读了大量绘本,仍然写不好作文,怎么办?

这大概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困惑,看似简单的困惑中,包含着复杂的问题。

以为阅读多,写作文自然就会好,属于不能证实,经不住推敲的语文界“真理”之一。孩子爱阅读,小时候读了很多绘本,读了很多书,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写作。

首先,写作不是写作文。

写作是表达自我,作文是表达他者。

写作是创造性表达,作文是复叙性表达。

写作表达独特思考,作文表达正确思想。

我们可以把作文看成写作的微分类。一个孩子如果写作能力强,只要稍加适应考试规则,作文成绩肯定不会差——几乎所有优秀语文老师都同意这种观点。说得通俗一点,是“大河涨水小河满”。

其次,阅读和写作是人的两种不同能力。阅读是一种天生的本能,而写作需要后天的训练。

可以这么比方:孩子天生会吃奶,长大一点了自然会爬能走;但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才可能成为体操运动员。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阅读和写作顺延般联系在一起。阅读多到写作好,中间需要有一个“专业训练”过程——而且,就如体育运动一样,即便是经过专业训练,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专业的运动员。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运动不是为了参加奥运会,不是为了竞赛,而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写作也一样,并不是都为了成为专业作家,而是因为写作能力是人生的通用能力。一个人拥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则无论在哪一个行业,都更有机会打破职业的天花板。

语文界一直有个难题:阅读如何跟写作打通。

很多专家出了各种点子,理论一大套一大套的,但是至今这个难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阅读的输入过程和写作的输出过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此处涉及重复)如上所说,阅读是人类的学习本能,每个人识字后天然地都会阅读。写作能力则是特殊技能,需要有效的激发训练。

相比之下,阅读门槛低,写作门槛高。

阅读输入相对容易,写作输出比较困难。

阅读可分为有效阅读、无效阅读。如果细分,还可以加一个低效阅读。

低效阅读和无效阅读,是阅读热中被忽略的问题,这导致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正比,可谓:种了西瓜,收获芝麻。

无效阅读是一个很严重的潜问题。表面看来孩子读了很多书,考察下来却所知不多所得不多。这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孩子读了很多书,为何仍然没有什么效果?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可能把阅读简单化了,片面化了。很多人以为随便翻开书看看就是阅读,以为每天背诵一首诗,每天背诵一片小古文就是阅读。这确实也算是阅读的一种,却是低效率阅读,甚至是无效于阅读。

阅读行为是人类特有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知识习得是极复杂思维过程。翻看一本图书的动作看起来简单,细致分析起来会发现蕴含着特殊的认知逻辑和认知机制。在这个认知过程中,还有一个筛选机制,人们会本能地把那些不重要的,跟自己的人生无关的,缺乏系统认知的“知识”迅速地边缘化,并遗忘。如果不是系统认知并加以强化,人们总是本能地记住重要的事情,让自己震惊的事情。这也是早期先民们在具体的艰苦生存中锻炼出来的本能:你不需要什么都知道,但是你要记住什么能让你活下来。

说到阅读,我们不得不进一步谈到人类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底层操作系统,因为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其他应用类知识,才会不断地出现,如同操作系统上的APP应用软件。

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教授在名作《语言本能》里说:“当你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你其实正在做着自然界最神奇的事情之一。你我所属的这个物种具有一项超凡的能力:我们可以精确地描绘出彼此大脑中的想法与事实。……这种能力就是语言。……这种能力显得如此稀松平常,以至于我们很少把它视为奇迹。”

语言的诞生让人类得以沟通,联系,合作。在史前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我们的祖先以团队协作,战胜了其他人种,战胜了林中猛兽而存活下来。

语言是人类最致命、最有效、最优秀的尖端武器,运用这个尖端武器,再进行“叙事创作”,人类发明了各种特殊事物:家庭、种族、国家、团队、建筑、绘画、文学、音乐,这些林林总总的文化形态,能把人类最大限度组织起来。像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这种超级建筑,只有以人类的严密组织和疯狂想象,才最终化想象和创造为现实。

语言以及文字,加上印刷术的进步,大量书籍出现,知识开始得到越来越快的传播,语言艺术也一跃而成为人类文明的最璀璨的明珠。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底层操作系统,演变出各种复杂的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推动人类文明的飞速进步。因此,语言作为核心底层操作系统,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吹捧都不为过。语言系统一旦分裂,一旦崩溃,就会造成文化、思想、科学和社会的分裂。这样的社会表面稳固,底下早就分崩离析,一旦有外力作用,会立即瓦解。

不谈复杂的理论,简单地说,在合适的年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好书来好好阅读,而只是胡乱拿起一本书就读,看到什么就读什么,缺乏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那么这种貌似广泛的阅读可能导致低效阅读。漫无目的地乱啃乱吃,缺乏系统性认知,进一步会导致无效阅读。

很多人浪费了大量时间背英语单词,在微信朋友圈打卡阅读,以为利用零碎时间不停地读和背,就能高效学习。

这恰恰是弄反了。碎片化知识输入形成零碎记忆,在人的记忆系统中是短时记忆,如无特别之处,很快就会被忘记了。

微信朋友圈流行每天一则“小古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积累大量好词好句,就是一个有意的“骗局”:第一天、第二天或最后一天背诵的内容可能记住,如随便举第78天、第129天、第251天,你真的还能想得起背的是哪一个“小古文”吗?除非那个特定时间正好发生什么特殊事件对你有特殊触动,不然你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是不可能记起来的。

我曾在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与他们一起背古诗来玩。除了极个别受到老师专门作强化背诵训练的孩子能完整背诵古诗之外,绝大部分的同学,到了小学高年级就忘记了低年级背诵的古诗,到初中就忘记了小学背诵过的古诗。

这意味着,小学和初中的零散古诗背诵模式,效率很低。应付了老师的抽查和考试之后,孩子们立即有针对性地把这些诗忘记了。对于他们来说,应付性背诵的古诗,在他们的人生中并不占最重要位置,他们只是“应付”,这些暂时背诵记住的古诗没有他们的进入深记忆中,无法有效沉淀下来。

通常来说,只有这些古诗跟他们的人生发生进一步的联系,产生更深的触动,才会在孩子们的脑子里形成深记忆。除了反复被送之外,我更提倡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写作的训练。

例如,我在某次课堂上,请孩子们用李白的《侠客行》来写一篇武侠小说,并给他们讲解了《侠客行》背后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内容,来进行反复对比,而且还讨论了侯嬴和朱亥的行为和信陵君的行为的合理性问题。这样,孩子们再加以创造性发挥、脑洞大开地构思,对这首诗的理解就比一般孩子的死记硬背要深入得多,累计起来的深记忆层也要厚实很多。今后,他们记住这首诗的时间,相应地也会长久很多。这就是创造型地跟孩子们的人生发生特殊关系的记忆法。

如果稍微简单一点,则要提倡“高浓度学习”。即,看书要达到一定的“时间长度”,起码是半小时、一小时、一个半小时。真正最有效的阅读,是两三个小时以上的超高浓度阅读经验。

孩子的阅读速度和反应能力跟成年人不一样,他们需要摄入的“知识量”跟成年人也不一样,家长和老师不必过分拘泥地强调“读懂”或“读透”。很多成年人往往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孩子,认为只有这样的理解才是正确的,才是真正的懂。而实际上,阅读不是这样拘泥无趣的,也不是非要读出“正确答案”不可。“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孩子读到的,跟成年人读到的不一样是很正常的。例如“四大名著”,低幼的孩子如果能拿起来读,读点好玩的细节、故事,那也是一种阅读。只要感到有趣,就有所得。而进一步,如果他能第二次拿起来读,那么就是深一层的阅读。

真正的名著阅读,要反复阅读,以至于十几遍以上,这才是真正有效的、高效率的阅读。

我在很多讲座交流中,都提到自己发明的一个“深阅读公式”:“一本书、一名作家、一个时代。”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更“高浓度”的阅读时间来广泛地涉猎,然后在某种兴趣、本能、禀赋乃至命运的驱使下,“与命中注定的那本书遇见”。这样,以这个“深阅读公式”的方式来进行深阅读,从对一本感兴趣的书进行反复阅读,到对这本书的作者的进一步了解,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再到了解这位作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他交往的朋友,以及他同时代的杰出作家,那么,这样的阅读,就具有了系统化的效果。

我们举现在火热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例子,电影《流浪地球》公映之后,刘慈欣和他的科幻小说也再度热上了新层楼,感兴趣的孩子不妨在阅读刘慈欣的代表作品《三体》三部曲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他的《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等作品都拓展性地阅读,让自己成为一个非常熟悉刘慈欣的“小专家”。我在2014年编选出版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里,早早就编定了一个“科幻小说专辑”,为这个专辑撰写了近万字的《中国科幻小说简史》,其中选入了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诗云》和《带上她的眼睛》两篇,很多孩子都非常喜欢。如果孩子真的喜欢科幻小说,不妨继续拓展下去,读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的《基地七部曲》、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四部曲》、丹尼尔·西蒙斯的《海伯利安四部曲》、赫伯特的《沙丘三部曲》、文诺·文奇的《天空的孩子三部曲》以及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文集等作品。假设一个孩子读了一百多本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说,又可以进一步去阅读相关的研究专著,例如研究西方科幻小说史的名作《亿万年的大狂欢》等。这样的阅读,会给孩子构筑一个知识的“三峡水库”,让自己具有了知识的高门槛,从而构成了“知识水库”。当这个水库被有效地打开之后,就会形成写作的源源不断的储备内容。

经过一定时间的激发型训练,孩子们既读又写,逐步开掘自己,脑洞越来越大,写作越来越长,三年级写了两万多字的好作品、五六年级写三万多字的好作品,都是看得到的事实。具有这种创造性写作能力的孩子,他们应付考试中的写作文,只要稍微适应一下,都能轻松应对。事实上,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那些三四年级的孩子,在写作上已经远远超越了同龄人,这就是“深阅读”积累,再加以激发之后取得的成果。很多语文界专家、出版家和作家,都对他们的写作表示了肯定和钦佩。

从有效阅读,高效率学习的角度来看,要提倡的是整本好书的深阅读。有效的知识摄入是系统化的,有机联系的,整本好书的深阅读,可以进化为有效阅读和高效阅读。而对于碎片化知识的阅读,如看微博、微信,各种消息段子,则是碎片化知识的摄入,过一阵就云散烟消,不复存在。

碎片化时间,不如用来走走路,散散步,逛逛街,购购物。或搭搭积木,打打游戏,画画图。甚至用来闭目养神,胡思乱想,也有益处。

更有效的阅读,是跟人生产生共鸣的阅读。更有效的写作,是更多地表达自己独特理解的写作。

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是时下教育机构共谋般一起制造教育焦虑的一种方式,就像他们天天鼓吹应试教育是中国目前唯一可行的还算公平的评测模式一样。这样吆喝实际上是为他们制造教育焦虑,为应试而设立的刷题补习班的制造合法性。

作为家长,我们不可以不注意到,不认识到这个问题。

而为了更有效地阅读和写作,家长要学会做减法,给孩子尽量腾出更多时间来给他们阅读。而不能急功近利地刷题,为眼前的所谓几分之争,而让孩子成为一个脑袋里空荡荡的刷题分子。

不必总想着填满孩子的所有时间,不要担心孩子“无所事事”。

作为探索世界刚刚开始的年龄,孩子本来就应该有无所事事的时间,应该有发呆的时间,应该有到处溜达的时间。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丰富的,应当是充满好奇的,而不能仅仅放在“学习”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语言发育迟缓孩子做这5件事,开口说话不再难
00后才女武亦姝《诗词大会》惊艳夺冠:孩子学会的每一首诗,都是他未来的软实力!
孩子6岁前必背的10首古诗,培养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家长收)
十首奇妙古诗,古人的才华不服不行!
精神发育迟缓患儿说话不清、没逻辑,治疗后吐字清晰会背古诗!
突然发现我儿子是个爱学习的宝宝,怎么办?要不要揍他一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