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弹链供弹的豆知识

——赶鸭子上架的凑字文

前回书忍不住胡扯了一番班用机枪,有看客发来消息:写得挺接地(shǎ)气,就是感觉你肚子里没啥干货,连半吊子都算不上,弹链供弹到底是个咋回事也没讲清楚,就这样还敢掰扯弹的问题,典型的无知无畏!

为了证明我确实曾经从大佬们那里盗取过那么一点点干货,这次就搜肠刮肚掰扯一下弹链供弹的问题……真的是搜刮干净了,除了弹鼓的一点小常识,其它都没了……弹鼓还可以凑半篇,但是我准备留到下一篇再讲,再凑上点弹匣的,免得以后真没的写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久以前、久以前、久以前……马克沁发明了枪管后坐驱动的机关枪,射速快到让早先那些“假装”连发的武器怀疑“枪生”,传统的弹匣弹箱弹斗再也喂不饱那个哇哇乱叫的怪物了,因而马克沁也发明了复杂的帆布弹带供弹系统,后来因为帆布不太结实,就换成了金属材料,塞满黄澄澄的子弹,活像一条大金链子,这就是弹链的由来。

弹链只是子弹的排布方式,最常见的分类是可散弹链和不可散弹链,然而还有开式弹链和闭式弹链之分,却不常见有详细介绍的,大概是因为太简单吧。输弹机还有单程输弹/双程输弹(输弹就是把弹链拉进输弹槽)、单程进弹/双程进弹(进弹就是把子弹从弹链上抠下来推进弹膛)的区别,这与弹链的选择也有关系。而输弹机的构造更是多如牛毛,我好不容易才扒拉了几个典型的——当然也只有典型的成熟可靠的供弹机构能存活到今天,不典型的都被淘汰了。

以下就是这些供弹构型的混乱关系图,我就是这么理解一挺弹链班用机枪的供弹机构的,估计大家都看不懂,因为我自己也没怎么搞懂,只是先弄个图装作很懂的样子,后面再详细说明:

      大佬们都喜欢从弹链开讲,由浅入深,但是我更喜欢搞乱顺序,先从输弹开始忽悠,这样可以暗示我的深不可测,从而掩盖我腹内草莽的现实,嘿嘿嘿……

      输送弹链的能量是由枪机提供的(电动加特林等除外),在枪机上有滚轮/滑槽摇臂结构,枪机前后运动,带动摇臂和拨弹棘齿左右运动,从而使弹链“1.2.1、1.2.1……”喊着号子有节奏地进入输弹槽,这个节奏分为两种节拍,一种是双程输弹,就是枪机后坐过程中枪弹前进半格,枪机复进过程中又前进半格,小碎步往前走;另一种是单程输弹,只有枪机后坐过程中才猛的把弹链往前拽一格,相当于正步走。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比较高的能量,特别是班组用的轻机枪,因为弹链不总是规规矩矩摆放在弹箱里,也不会只有短短二三十发,也不是每次都有副射手给理顺放平扶着送进去,还有不少喜欢学兰博耍酷挂在身上的——行进间射击也很常见,有可能钩挂到其它物体,甚至还可能糊上点沙尘泥浆什么的异物,再就是输弹时除了枪身在剧烈抖动,弹链本身也是间歇式的向前跳动,并不是匀速的,甩来甩去。

另外可能还要兼顾一些甲方爸爸的奇怪要求,比如坦克装甲车辆用的载具机枪在必要时可以更换供弹方向,以适应狭窄空间安装和操作,要制作两套方向相反的输弹机预备着;步兵班组使用的机枪在必要时可通用步枪的弹匣弹鼓供弹(MG34、斯通纳63、HK21、米尼米、内格夫……),本来就局促的机匣空间,还要开个大口子给弹匣让路,都快成漏勺了,说不定活塞连杆还得来个大劈叉;给机枪装光学瞄具也是难题,输弹机上常见的长摇臂结构需要一个又大又长的活动盖板,占据了机匣上方的几乎全部空间,瞄具只能装在这么一个活动部件上,这精度……取消了长摇臂,换成短盖呢,光学瞄具又不能太长,要不然没法开盖儿……又不是狙击枪,要啥自行车啊,就凑和用吧,反正子弹管够,一发打不准再打10发过去……

这么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输弹装置构型的选择是非常复杂的,设计师要考虑的特别多,但是本键盘侠就不用管那么多,可以乱吹牛皮,两种都要嚯嚯一下。

先来侃侃双程输弹。这个“程”字,说的其实是枪机的不同行程,单程就是单纯后坐过程,双程就是后坐和复进两个过程。

这种构型的对弹链拉扯力度小,相对比较平稳,但是枪机复进过程中走的那半格,需要复进簧比较劲道,毕竟要拉动这么长一根链子。枪机后座能量需要提高,相应的,部件的强度都要提高,而且需要布置两套拨弹滑板和摇臂交错摆动推弹,变相增加了重量、体积和机构复杂性,降低了那么一点点可靠性,万一机匣内污物较多,机件活动不畅,或者复进簧温度升高造成复进乏力,弹链又受到其它阻力,那么复进过程中很可能就造成供弹故障,不过这么多机枪都用这种结构,没听说过老卡弹的,我肯定是想多了,肯定的!

还有同学说,枪机复进过程中再走半步,那推弹入膛的时候子弹不是还在横向运动吗?枪机万一推歪了不就卡住了?当初我也有这么个疑惑,后来发现,摇臂的曲线槽上并不是均匀的曲线,枪机行程很长,推弹入膛的那段近似直的,枪弹运动幅度比较小,再把进弹口稍微开大那么一点点,这样子弹就会按照设计师的想法乖乖被送进弹膛了。

双程输弹的典型例子就是MG42,后面的很多有名有姓的机枪都是参照了这个结构,但典型的并不一定就是第一个,之前也有很多链式武器采用双程输弹,只是没有MG42的这么有名气而已。

      MG42供弹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枪机上方有个凸起的滚轮,顶在曲臂的滑槽内前后运动,带动曲臂摆动,通过一个连杆装置,带动两个滑板反向左右运动,滑板上有两套拨弹棘齿,交替接力,拉动弹链横向运动,这样就能持续不断供弹了。

而单程输弹正好相反。不管是导气式还是枪管后坐式,枪机后坐过程初期都是由火药燃气驱动,力量是非常足的,导气式的武器如果能量不够还可以换大一号的导气孔,可以比较从容的把弹链向前掰一格,然后复进簧就可以专心推动枪机复位和子弹入膛,这样对复进簧力的要求就低了不少,而且只需要布置一套拨弹齿,简化了结构,这对提高可靠性和降低重量都有好处。缺点就是对弹链的拉扯比较猛烈,弹链跳动厉害,钩挂受阻甚至断链的风险稍大,但解决办法比较简单,加固弹链,使用中尽可能的保证弹链的平顺。基于这些特点,我比较喜欢单程输弹,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我喜欢的PK通用机枪就是单程输弹,很多耳熟能详的机枪也都是单程输弹,比如RPD/56式、67系列、88式、内格夫,但是我讨厌的M60也是单程输弹的。

与MG42的双程输弹差不多,大部分单程输弹机构也是在供弹机盖上有一大坨摇臂结构,纵向安装的,安装在枪机上的凸轮,在枪机后座时带动摇臂,然后拉动弹链向前运动一格,但PK机枪的不是这样,它的摇臂是横向安装的,像个C形卡子抱住半个枪机,凸轮也不一样,是安装在C形摇臂的底端,枪机框的前侧底部,靠近活塞连杆的地方,左右各有一个曲线槽,凸轮就在左侧曲线槽里运动,带动摇臂摆动,右侧的曲线槽在枪机复进时使摇臂复位,摇臂上方的拨弹齿左右运动拨弹。整个装置非常有特点,早先我对这个结构非常着迷,但是图太难懂,研究了好一阵子才搞清楚它的动作机理,实物却非常简单。

大体介绍了输弹结构,再来忽悠进弹。

进弹方式的选择就比较简单了,单程进弹就是枪机复进过程中直接把弹怼进弹膛,脱链推弹一气呵成,双程进弹就是枪机后坐过程中先把弹从弹链上抽出来,复进过程中再怼进去。这个“程”仍然指的是枪机的不同行程。

一般情况下,如果弹壳的锥度不是特别大,没有凸缘,都会选择单程进弹,弹的运动路线简单,可靠性比较好。单程进弹外观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输弹槽上有个开口,推弹凸笋从这个开口里穿过,把子弹推入弹膛。

机枪鼻祖马克沁使用帆布弹带,弹带前端通孔只容弹头通过,因此子弹只能先抽出来再推进膛内,必须使用双程进弹,而后面出现的很多老式机枪都是它的亲戚,也同样使用帆布弹带,这个双程进弹传统就持续了很久,再加上当时那些老式枪弹,来自于单发步枪时代,为了在步枪的弹膛内稳固定位或者方便抽壳,要么有一圈突出的底缘,要么锥度很大,比如俄国老寿星1908弹7.62×54R(53式步机弹),还有英国二战用的7.7mm弹,如果作为机枪弹,即使是有开口的金属弹链,从弹链上直接怼进弹膛也比较困难,子弹的底缘容易卡在弹链节上,因此金属弹链广泛应用以后有很多机枪仍旧延用这个双程进弹方式,特别是使用老寿星弹的那些机枪。双程进弹外观上与单程进弹的区别就是输弹槽上只有后面有个洞,子弹从洞里被拽进机匣。

使用老弹的PK机枪也是双程进弹,也有个抓弹钩,枪机后坐时,抓住子弹的底缘,把子弹从链节里抽出来,拉到后面又有个压弹杆,把子弹压下去,枪机就能把子弹推入弹膛了,感觉好复杂!但是这套系统居然很可靠,从来没听说有人抱怨PK机枪经常卡弹。

同样用的是这种老弹,单程进弹的67式系列机枪却采用了比较简单粗暴的办法,在拨弹过程中有一前一后两个脱链齿,类似一个锥杆,尖头先插进链节两头的固弹齿和子弹之间,然后枪弹前进的时候,后面粗杆体直接把子弹从链节开口里撬出来,这样枪机再推弹的时候枪弹的凸缘就不会钩挂在链节上了,从而让老弹也照样实现单程进弹。(顺带提一句,隔壁的73式,为了兼容弹匣供弹,硬生生把PK机枪改成了单程进弹,估计也是有一套类似的脱链系统)

两种不同进弹方式决定了输弹槽的位置必然不同,单程进弹的输弹槽位置在枪管节套的后面,位置偏后;而双程进弹的输弹槽位置一般都在节套上方,偏向前面,更靠近灼热的弹膛,不过从来没听说过有因为这个而产生弹药在输弹槽上自燃,或者输弹机高温故障的。另外弹箱的挂装位置也因此不同,重心位置也不同,使用起来勤务性上就有差异。

进弹就这么简单,马上开始忽悠弹链了。

闭式弹链顾名思义,截面是O型,把子弹整个包住了,封闭的,子弹只能向后抽出来,最初的帆布弹带就是闭式的。前面说进弹的时候提到,老弹比较适合双程进弹,因此闭式弹链多见于老弹上,新弹比较少见,新枪更少见用闭式弹链的,因为大部分都是单程进弹了。闭式弹链和双程进弹有个好处,就是只要弹头朝前塞进输弹槽就能用,没有上下方向性的要求。

既然大部分现代机枪都使用单程进弹,那么弹链节就得用开式的,也就是截面呈C形,不完全抱住子弹,推弹凸笋要通过那个缺口才能把弹推出去,开式弹链是有方向的,开口必须朝着进弹口,一般是朝下的,否则就卡住。开式弹链也能用在双程进弹上,但单程进弹只能用开式弹链,这就是前面我画的那个糟心的思维导图要表达的意思。

开式弹链乍看上去似乎强度有隐忧,因为生拉硬拽能把弹链节掰开,弹掉了可咋办啊,不否认极端情况下会有这种问题发生,但是弹药这东西是保命用的,没人会随随便便拎出去当根麻绳用,肯定小心伺候着……

双程进弹还引出一个通用性的问题,既然双程进弹开闭通吃,那是不是只要子弹一样,弹链型号就无所谓了呢?也不是,弹链节上还有一些固弹齿、导引片、加强筋之类的狗杂零碎儿,这些东西的外形需要与输弹槽和弹链排出口匹配,链节的弹间距也要大致相等,也就是要与输弹机的步长匹配,否则还是一个卡!因此不同型号的弹链多数情况下也是不通用的。

最后是可散弹链与不可散弹链,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还打算把上次给自己挖的坑——弹链班用机枪是否应该兼用步枪弹匣——再忽悠一下,还有给弹链复装的压弹机,一锅烩了吧。

弹链刚刚出现的时候,也就是帆布弹带,并没有可散这一说,就是一条,100发甚至200发,打完了捡起来再复装,重机枪嘛,一大帮人伺候,人手足够,这些活计都不是事儿。一战末期机枪需要跟随步兵突击,或者在防守中快速转移阵地,出现了弹链轻机枪的雏形,这么长的弹带就有点郁闷了,没发射的还好,能放在弹盒里,可是打了几十发以后,那个长链子就耷拉在外面甩来甩去,老长!又不能扯断,捉急!然后就出现了组合弹链,50发、25发一条,互相之间可以用一颗子弹作为连接轴组合成一条大弹链,打完一小条以后就自动脱开掉落了,再由副射手或者其他人负责捡回去,减少了钩挂的可能性。其实这就跟步枪的弹匣什么的供弹具一样了,每挺机枪配发一定数量的组合弹链,战斗间隙复装,有损坏丢失的时候再另行补充,平时只需要跟步枪手一起补充散装枪弹即可,后勤轻松一点。华约和东方阵营里,大概是一直没有米国那么财大气粗,因此从班组机枪到重机枪,基本上都是这种组合式不可散弹链,不同的只是链节数量不等,从50发到25发到10发、5发甚至3发都有。

这种组合式弹链的单个弹链节,互相之间的连接就稍微复杂一点了,有很多种,有环扣的,有搭片的,有球头的,现在一般都是使用螺旋状小钢丝环,兼顾强度和柔性,不过大部分组合弹链的弹间距会比较大,输弹机的步长要增大,同样容弹量,弹链长度也更长了,装入弹盒以后体积也不紧凑,这都是不利因素。PK/PKM机枪可能是为了与老式的弹链弹带通用,故意做得弹间距比较大,而MG42等一些机枪弹链的钢丝环不是在弹的中心连线上,而是偏向弹体侧面切线方向,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弹间距,降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既然不可散弹链/组合弹链需要复装,人工复装就太辛苦了——搂火爽一时,装弹累成狗!更何况弹链的钢制弹链节为了保证一定固弹强度,都做得挺瓷实,往里塞子弹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于是人们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手摇装弹机,大部分都带一个大漏斗,把散装子弹顺序摆好,弹链放在一个传送带上,然后用手摇啊摇,子弹就一个一个被塞进去,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后勤妈妈再也不担心我随便搂火了!

但是随着后来战争的发展,战斗节奏越来越快,机枪弹药消耗量越来越大,机枪射组的人手却越来愈少,到了班排,甚至都把副射手给弄到别处当差去了,打起仗来空链条丢得到处都是,射手副射手两个人根本来不及回收,更谈不上什么复装,这可咋办??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子弹出厂我就附送全部弹链,封装好了,开箱就打,打完就扔,爱捡不捡,反正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简单的冲压件便宜得很。那还弄组合弹链干毛用?打一颗子弹就扔掉一节呗,还没有了钩挂的烦恼,这就变成了全可散弹链,没有复杂的链节,就是铁片冲压出来的圆环半圆环,互相之间用枪弹连接在一起,弹间距还挺近,同样容弹量,体积缩小了不少,输弹机也轻松一点,小步快跑就行了,你看看,这是多么痛快的一件事儿啊!以米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钱多得花不完,就喜欢这种打了就丢的,还制定了标准的弹链尺寸,大哥小弟都得按标准来,方便通用。但是呢,间距小了,柔性就差一点,要是缠绕歪斜得厉害,比组合弹链更容易坏,不过,前面那句话还是适用的——弹药是保命的,都得小心伺候啊!

可散弹链虽然名义上是一次性的,但乱丢乱扔是战时才会干的事儿,毕竟回收起来不如组合弹链那么方便,平时就得讲究个勤俭节约啊,训练中打掉的,都要尽量回收。至于回收方式嘛,钢制的可以用磁铁,要是新的聚合物链节……嗯~~~我不知道,也许是交给靶场捡废品的老百姓吧,总之不能一丢了事,不环保啊!太不环保了!再说可散弹链也是可以手工复装的,并不比不可散弹链更麻烦,也有简单的装弹机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弹链的问题到这里差不多就掰扯完了,但是有同学说了,打仗的时候你这样拼命搂火,万一把弹链都糟践完了咋办?不管散不散的又不能马上复装,扔下枪逃跑??或者坐旁边抽颗烟看队友拼命??这就引出俺上次给自己挖的坑了——弹链轻机枪到底该不该兼用步枪弹匣甚至弹鼓?

首先请中口径及以上机枪退场,你们明显不能使用步枪的小口径弹药,而且都有完整的团队操作,对于这种,我举双手双脚支持把弹链和子弹直接封装成一体,开箱既可发射,甚至把弹箱都做成一次性的,因此它们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轻机枪是否该兼用步枪弹匣弹鼓,首先得看它是不是能使用步枪的弹药!(这不是废话么,作者你咋不把95弹匣塞到89重机枪上试试!?)咳、咳……列位别急,要是它使用步枪的小口径弹,那它的作用肯定是在班组里提供近距离密集压制火力的,带两脚架,射程比步枪稍远,连发精度更高,火力持续性也更强,一般来说就是班组的火力中坚,如果它哑巴了,班组的火力密度肯定要降低不少。再说现在的机械化步兵班组,人手本来就不够,枪也偏少,少一支枪以后变化相当明显,因此无论如何也要让它继续发言,这时候即使是用弹匣,也一定会比步枪的压制效果更好,无非是打得慢一点而已。但是这个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这个“万一的需要”,兼容弹链弹匣弹鼓,弹链机枪就会变得更复杂沉重,本来就是班组用的,本来是越轻越好使,这样做是否得不偿失呢?本键盘侠回答不了,要是让我决定,就会把乱七八糟的功能都加上,什么枪榴弹发射具、榴弹发射器、激光照射器、强光手电筒、弹道计算机、多用刺刀、工兵铲……要你命3000都不过瘾,得是要你命5000000!而且我还设想把73式倒过来,把推弹凸笋加高一点点,不仅可以轻松兼容弹匣弹鼓供弹,还完美解决光学瞄具安装、枪机框/活塞连杆给弹匣让位的问题……反正本键盘侠吹牛皮不用负责,就拣大的吹呗!!嘿嘿嘿……不过说来也奇怪,很少看到有导气式的弹链机枪把活塞设计在上面、把输弹机放在下面的,我只看到HK21/23机枪把输弹机放在了下面,还可以更换弹匣座兼容弹匣,这是为啥呢?难道是弹链低于枪管风水不好?还是大家已经习惯了打开输弹机盖板以后再把弹链搭上去,不愿意拿弹链直接往输弹槽里塞?本键盘侠还是回答不了啊,期待大佬给解惑。

还有最近FN那个新机枪EVOLYS,输弹机方向转了45°就敢上个新专利,还遮遮掩掩的不让看到拨弹齿的驱动方式(我猜是跟内格夫、PK、Vz52一样,都是枪机上的曲线槽驱动C形摇臂),那M60的原型枪T44转了90°,是不是可以上俩新专利?HK21/23可以上4个?

反正目前能够兼容弹匣的弹链轻机枪,为了这个功能,付出的代价都挺大的,我们只能期待有更富创造性的供弹方式出现,彻底解决班组内供弹具通用的问题。

又有同学说既然这样了,那班组里直接换成弹鼓供弹的重管步枪不就得了嘛,干嘛那么麻烦,这、这……又是下一个话题了,我就卖个关子,我老喜欢弹鼓了,憋了一肚子的瞎话,咱们留到下回书再忽悠。

烦请列位批判本文!

图扒拉自网上,侵权立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枪械的供弹
漫谈枪械供弹具
弹匣、弹鼓、弹盘、弹仓、弹链各有什么优势、缺陷和特点?
【二战武器精选】不知道为什么二战步枪我还是喜欢那只老李
子弹不打干净就换弹匣, 后果有多严重? 老兵终于说出真相
悟空问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